【Yahoo論壇/商周】
據統計,英文是全球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當中就有超過75%是非母語人士,並在商業、科學及政治等重要領域廣泛使用。然而,人類沒有尊重多樣性,反而把英語口音「分門別類」、把母語者與非母語者分好壞,因此造成歧視。
甚至,口音歧視可說是「深植人心」,你可能在無意間就對某特定口音抱有偏見。隨著遠距工作風潮開始盛行,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不只要有效,也要能展現尊重。如何消弭歧視、創造平等,是全世界需要探討的重點議題之一。
#Yblog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抱 有偏見 英文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正能量、負能量一直正面交鋒,
實在需要好好釋放緊繃感,
所以抽空去看了電影 Listen Before You Sing 「聽見歌再唱」
孩子先因為看到預告中教練整身潑尿而感到好奇,
後來看完後,鼻子、眼睛紅通通😭
片中可以思考的點很多:
對教育的無私奉獻可以到什麼程度?
留守兒童、隔代教養的無奈,
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與保存,
原生家庭帶給下一代的深遠影響,
流浪教師的徬徨與無奈,
童年、求學時的創傷如何撫平,
怎麼樣才有勇氣和別人不一樣?
為人師、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兒,
很多點觸到心深處,
大笑中帶著淚,
果然正能量、負能量交融在一起,
笑果、舒壓效果兼具!
——————————————————————-
🎥 俐媽英文電影—聽見歌再唱篇:
🎼 competition (n.) 競賽
🎼 scold (v.) 責罵
🎼 coach (n.) 教練
🎼 expire (v.) 過期
🎼 principal (n.) 校長
🎼 roar (v.) 吼叫
🎼 hive (n.) 蜂窩 🐝
🎼 urinate (v.) 撒尿
🎼 cafeteria (n.) 自助餐廳
🎼 birth rate (n.) 出生率📉
🎼 district (n.) 行政區
🎼 confirm (v.) 確認
🎼 indigenous (a.) 原住民的
🎼 athlete (n.) 運動員
🎼 choir (n.) 合唱團;唱詩班
🎼 substitute teacher (n.) 代課老師
🎼 conductor (n.) 指揮
🎼 accompaniment (n.) 伴奏
🎼 specialize in N 特別專精於⋯
🎼 rhythm (n.) 節奏
🎼 disband (v.) 解散;廢除
🎼 (musical) note (n.) 音符🎵
🎼 stave (n.) 五線譜
🎼 mountain range (n.) 山脈⛰
🎼 pitch (n.) 音準
—> off-pitch 走音
🎼 diaphragm (n.) 丹田;橫隔膜
🎼 applause (n.) 鼓掌;掌聲👏🏼
🎼 adjust (v.) 調整
🎼 fierce (a.) 兇猛的
🎼 postpone (v.) 延期
🎼 retrieve (v.) 重新取回
🎼 embrace (v.) 擁抱🫂
🎼 contentment (n.) 滿足
🎼 instructions (n.) 指示;說明
🎼 halt (v.) 中止
🎼 volume (n.) 音量
🎼 gust (n.) 強風💨
🎼 silhouette (n.) 剪影;輪廓👤
🎼 harvest (n.)(v.) 收穫
🎼 dismiss (v.) 解散
🎼 prey (n.) 獵物
🎼 asset (n.) 資產
🎼 tribe (n.) 部落
🎼 arrogant (a.) 驕傲的
🎼 audience (n.) 觀眾
🎼 alcohol (n.) 酒精🍺
🎼 intestine (n.) 腸子
🎼 protein (n.) 蛋白質
🎼 chord (n.) 和弦
🎼 vomit (v.) 嘔吐🤮
🎼 budget (n.) 預算
🎼 pastor (n.) 牧師
🎼 sensible (a.) 明智的
🎼 dim (v.) 變暗淡
🎼 biased (a.) 有偏見的
🎼 harmony (n.) 和諧
—————————————————————
這讓俐媽想起小學時我是合唱團女高音部(別懷疑~)、國中時是國樂班(拉南胡),各種團練的酸甜苦辣,回味無窮♾️
重點是: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
這句話,很有深意。
#俐媽英文電影 #俐媽英文電影聽見歌再唱
#俐媽英文電影listenbeforeyousing
#聽見歌再唱 #listenbeforeyousing
#馬彼得校長 #布農族八部合音 #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
#台大明明推薦好電影🎬
抱 有偏見 英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懂中國嗎?
有個日本導演竹內亮,沒多久前到武漢拍了個紀錄片,訪談武漢人,談瘟疫。中國是這樣的,你戴什麼眼鏡看,你就看到什麼。從竹內亮的角度看,武漢充滿人情,城市受盡委屈。而對我們外地人來說,這樣的紀錄片,把全球瘟疫的中心,給我們不可能親自造訪的人,一個認識的角度。但,就算看了一百遍,你能說,你懂中國嗎?
或者說,如果你住武漢,身歷幾個月的地獄之旅,而得以重回人間,你講的話,就代表中國,你就懂中國嗎?如果這樣都不算懂中國,誰才有資格說懂中國?中國這個大象,誰來摸,都只能摸個毛皮,看不清全貌。然而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談中國事?
放屁。
英文有句話說,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not data「小故事的複數,不是數據」,你給我個鏡頭,給我些時間,我保證可以剪出一個和竹內導演不同的版本,一個台灣人人叫好,而武漢人人恨之入骨的武漢故事。不少親共的台灣年輕人,來我這地方大放厥詞的一些傢伙,你如果有辦法進到他們內心,你會發現,他們記憶中的國民黨威權時代,和台灣主流年輕人不太一樣。他們的故事裡,不但政府有情有義,人人忠黨愛國,社會安定而繁榮,而且父祖個個身世顯赫,盡辦大事。他們懂台灣嗎?不懂。而他們懂中國嗎?恐怕也不懂的。父親身份證上的祖籍,因為他們不再歸去,而變得遙遠而美好。他們的中國,早就不在這世上了。
但就算中國人也不懂現在的中國。
而且就算看數據,而不要講小故事,也一樣無法一窺中國全貌。不但中國的數字不可信賴,中國數字還一日數變,經常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和江澤民時代一樣嗎?和習近平時代一樣嗎?不一樣。所以我們該「盡信書,而不如無書」嗎?中國的故事不能聽,中國的數據不能用,誰能懂中國?不應該是這樣的。
前面的那句英文,據說原意是相反的,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data,「小故事的集合,就是數據」。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當你不偏食地取用中國材料,用開放的角度看各種中國的資料、數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類似的模式,一再出現,你可能就接近真理了。所以在中國的小粉紅不懂中國,留在台灣的孤臣孽子,也當然不懂中國,因為他們是有偏見的。
「哼,你們這些逢中必反、猛抱美國大腿的台獨,才是有偏見的人。」也許,但我們作學問的人,有盡量看些別人不想看的東西就是。
但這不是懂不懂中國的重點。
我們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是做實證的,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只是拿著資料說故事,或者是「撈魚」,拿著迴歸分析工具,到處試數據。但這些實證的背後,其實都有模型在趨動。也就是說,因果關係已經在理論上建立,數據只是證實這樣的關係。雖說「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係」,但如果變數控制得當,有理論當基礎的迴歸,其實得到的是因果關係的結果。經濟學大部份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系統的均衡,而最重要的均衡條件,就是「供需平衡」。
所以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看中國,知道要看什麼數據,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裡,數據配合著模型變動。車子突然賣多了,背後是人口增長的需求增加,還是生產力提升的供給增加,不同的趨動力,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趨動力,背後又有不同的均衡條件,環環相扣。
持有這種均衡的看法,一旦配上大量的「小故事」,經濟學家就可以慢慢了解系統均衡的變化。這動態變化,也許觸覺敏銳的當事人,可以感受一二,但絕大多數的人,是當局者迷,因為習以為常,「中國人就是這樣,有什麼大驚小怪」。更有時候,這動態變化,是統治者,刻意掩飾,就更不容易讓平常人,尤其是當局論述,是可以不用驚動他們生活,讓他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想像,就更不會讓他們察覺世局的變化。你說他們懂中國?懂個屁。
所以,小屁孩們,不要再來我這裡撒野,你才不懂中國。
經濟學的均衡觀,背後其實是人性。人性萬年不變,但人的行為會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因為自利的人性,會回應誘因。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讀史。歷史的時間縱深,把經濟的供需均衡,加上了長時的動態觀。有這樣的深度,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正面臨什麼樣的改變,才不會井底之蛙一樣的認為,「中國一直都是這樣,你不懂」,或是「中國經過歷史的考驗,博大清深,且複雜,你不懂。」
罵別人不懂中國的,最喜歡嘲笑台灣人自豪的民主自由。我是覺得很好笑,黃安、黃智賢這些人,如果沒有台灣的民主自由,如果台灣真的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還有他們撒野的空間嗎?真以為成為罵台急先鋒,就根正苗紅,和人家當起趙家人來了?革命公子哥們,看你們當提鞋的資格都沒有。但因為有民主保障的言論自由,他們才能露盡當人奴材的狗腿樣,而沒有牢獄之災的危險。
「民主、自由」被那些個小屁孩、小粉紅訕笑,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不讀書,所以不知道人類為追求自由而產生的民主革命,正是推動人類社會均衡改變的最大推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因為他們不懂自由,所以看著美國疫情一天天變嚴重,他們開心的笑了,他們感到安慰,看吧,民主不能當飯吃,自由還會讓你染病死。
灰色有五十種不一樣的灰,自由更有不只五十種的自由,對各種自由的不同認知和實踐,是擁有自由的人,才會有機會論辯,才會有機會檢討,才會產生為保障自由的均衡手段。
美國建國之初,很重要的一個爭論點是宗教自由。絕大多數為新教徒的美國人,聖經、上帝和教會,都還是生活的重心。但因為思想啟蒙的緣故,具有進步思想的開國先賢,提出了真正的宗教自由,信什麼都可以,不信也可以,政府不可以介入信仰,更不可以為任何宗教,提供優惠,真正做到「政教分離」。這個宗教自由,就是日後美國變成先進國家裡,信基督教最虔誠的國家的緣故。傳統的歐陸國家,尤其是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國家,到了近代,反而國民都不上教堂,這些人,很多生下來就規定是天主教徒,人生對宗教的選擇,就是「天主徒」,「不信教」兩途,但美國不一樣,信基督的美國人,他們的宗教選擇,不是二選一,而是各種教派裡擇一,還可以不信教。因為你有選擇,所以你思辯宗教的意義,因為你做了選擇,所以你誠心信主。這種宗教自由帶來的深層宗教認知,不是儀式化的天主教國家所能比擬。
對自由的認知也是這樣。
沒有自由的地方,人生下來就只有兩種選擇,「視自由為無物,因為沒有,所以不屑自由」或者是「自由變成人生最大的想像,充滿渴望」。不管是哪一種,對自由的認識,就是黑與白。這兩種極端的看法,「美國人太自由了,亂得很」,「美國人多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有問題的。自由的五十種不同色度,只有在自由社會的人,才有辦法分辨。為什麼禁槍的問題這麼難解決,每年死於槍擊的人這麼多,因為這牽扯到美國的憲法、美國的生活方式,還有美國人對政府的態度。想要不受槍枝威脅自由的人們,怎麼用法律和民主程序,說服擁槍自重的其它人。或者是,不信賴政府,居住在危險地方的人,如何用憲法保障的方式,反對別人侵害他擁槍自衛的自由。這樣不同色度的自由,豈是沒嚐過自由的人能夠了解?
每天五萬個冠狀病毒病例,嚇死人,政府怎麼不管?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生死和自由,居然也可以有同等的比重。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笨蛋和傻瓜,和你有一樣的自由權利。
我一天到晚講「民主、自由」,會把它當陳腔濫調的,多半是這種對自由無知的人。而這些對自由無知,或者是享受著自由而無感、對自由不屑一顧的人,正是不了解自由正在對人類造成改變的人。上天造人,但萬年以來,人類一直沒有辦法把上天給的腦袋拿來發揮創造,人類一直束縳於為了求生存而不得接受的專制框架,近幾百年來,人類終於可以靠著解放的心靈,突破這個令人窒息的框架。這個改變專制均衡的勢,浩浩盪盪,沛然莫之能禦。
「中國人不適合民主、自由」,「中國有自己發展的道路」,這些獨裁者拿來唬弄、奴役人民的話,卻被這些可悲的小粉紅、小屁孩,朗朗上口。對史的無知,對世界大勢的不了解,才不知道中國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時候,正是少數中國人享有自由的時候。被奴役的人,把上天賦予的腦和心靈棄之一旁的人,豈有資格自封偉大。
我不懂中國,好吧,但你不懂自由,傻的是你,笨的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