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2020,拒絕霸凌。
Double Twenty, No More Bullying!
書田診所精神科
孔繁錦 主任醫師
個案:
一、17歲女性,近一年拒學、哭泣、恍神,雙親陪同前來就診。自幼於大陸讀書,母親為大陸人。上學期轉學回台,對本土次文化陌生、國語有大陸口音。遭同學酸言嘲弄、聯合忽視。「說我是426,以為我聽不懂(台語);說話沒人理我,拿我當空氣。」
二、41歲男性,近三年掉髮、憂鬱、失眠,自行就診。遭女性主管、人資主管、同事聯手排擠,言語譏諷,錢少事多,晉升無望。「什麼都叫我做,升官沒有我,講話都帶刺。」
三、45歲男性,近半年心悸眩暈盜汗經常發作,妻子陪同就診。原定接某民間社團社長,遭創社社長、前任社長勸退,改由第二副社長接任。「我不甘心,憑什麼?還說不然他們要退社成立一個新的。」
四、50歲女性,春節前焦慮、恐慌、易怒,先生陪同就診。將要回南部婆家,預期將遭受婆婆使喚、小姑不屑、外甥女嘲弄。「回去一直做做到要死,小姑全家躲到樓上好像貴客,小孩下來不看不叫舅媽,直說妖魔鬼怪來了。」
五、22歲女性,近三個月暴瘦、哭泣、自殺意念,男友陪同就診。於某篇報導介紹網紅時排名超越前輩,遭對方粉絲圍剿,留言詛咒起底謾罵灌爆負評。「我只有做微整,真的沒有炫富勾引別人男朋友,我又不認識她們,怎麼可以這樣一直說我…」
霸凌定義:
加害者憑藉暴力、權力、優勢,於特定場域所進行持續性的侵犯、欺壓、剝奪、貶低、排擠等行為,使受害者遭到傷害、威脅、羞辱、挫折、孤立,產生身心症狀。
說明:
原因:性別、種族、語言、宗教、家族、派系、社團、階級、地位、收入、身高體重、外貌、成績、新人 …,強凌弱、眾暴寡、生態系、食物鏈、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五種場域:校園霸凌、職場霸凌、社團霸凌、家族霸凌、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
特定場域如軍隊、監獄、機構、教會、幫派也會發生霸凌,但較少來看診。
六種方式:身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業務霸凌、剝奪霸凌、性霸凌。
肢體霸凌通常尋求訴訟,需要開診斷書做精神鑑定,因此會去看醫院而非診所。
性霸凌分為性侵害、性騷擾,另有專法處置規範。
七種角色:加害者、受害者、默許者Consenter、助虐者、旁觀者、安慰者、保衛者。
若加害者同時或曾經為受害者,稱為「轉害者」Bully-Victim,專家不忘釐清。
霸凌致對方自殺身亡,無異於霸凌殺人,稱為Bullycide。
態度:遇到霸凌要正面迎擊,忍讓只會換來更多霸凌,只會讓加害者更囂張,得寸進尺呷人夠夠;讓自己更悲慘,走投無路任人宰割。誠所謂「軟土深掘」、「柿子挑軟的吃」、「人善被欺馬善被騎」。
行動一: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記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請朋友幫忙。
行動二: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
行動三:找加害者面質:「憑什麼這樣對我?」 事先演練、親友陪伴、口條順暢、勇敢果決、避免暴衝。
行動四:身心受創、遍體麟傷、徬徨無依、舉目淒涼者,請來精神科門診。
拒學定義 在 神老師&神媽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凱若陪伴孩子的很多心境和體悟,讓我感同身受,凱若擔心「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成為眼中失去光芒的蒼老孩子」,她形容得真是貼切,我也曾經看著孩子眼中的光芒,一點一滴的消逝,差點就熄滅了,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非常焦慮。
從小兒子們喜愛打羽球,從球技的進步、比賽中得到很多成就感,談到羽球,眼睛裡滿滿的都是閃耀的光芒,即使是疲累,也能為了贏球的那一刻撐著。但是上了國中後,多的是對教練嚴厲管教和無止盡處罰的憤恨,甚至因為不服管教方式而被冷凍,不管再怎麼努力,都被當作空氣的絕望。說錯一句話就被賞巴掌,做錯一件事就得爬體育館,那虐待式的專制管教、體罰,讓兩個孩子的眼神就如凱若所形容的,「眼中失去光芒的蒼老孩子」,把他們十幾年來建立的自信全毀於一旦。當孩子說不想讀了、要休學、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問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說他活不下去時,真的讓我手足無措。
有很多人說孩子自己選的,就該自己負責,我說孩子就算選錯,也有重來的機會,只是這個重來,得付出的代價極高,得重新建立孩子學習的動力,得讓孩子願意信任師長、信任人性,得讓孩子願意拾起對學習的興趣、再度打開心胸去接納曾經狠狠霸凌他的同儕,現在想起來,那真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要孩子學習的初衷是什麼?還在嗎?
想起當時讓孩子進入球隊的初衷,我和工程師求學時都曾經參加過球隊,在球隊裡得到很多快樂的回憶,只是想讓孩子像我們一樣擁有那樣美好的回憶,在球類運動中強健身體、有運動的習慣,沒想到孩子表現和運氣都很不錯,國小畢業時那一隊得了全國冠軍,誤打誤撞進入國中的體育班後,目的開始扭曲,希望他能靠打球上好的大學。有目的,很多畸形的管教我們都以為那是正常,以為忍耐過了就好,以為那就是成為戴資穎必經的過程。讓孩子從熱愛運動,連假日都要去打場球,到現在對運動厭惡至極。從外向、活潑變得厭世、孤僻、拒學讓我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凱若說:「我們大人期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得要將他們的意見當一回事,我們就得要去正視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跟我一樣,把讓孩子好好讀書放在管教孩子的第一順位,但是當孩子都快活不下去,才十幾歲就想放棄學習時,逼迫我們得去思考孩子內心的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球隊極權式嚴厲的管教,而是需要一個友善的環境、願意聆聽他們感受的大人。
孩子上了國中、高中以後,父母的角色就是得做調整,協助孩子去適應環境、面對壓力,而不再能指導和壓制。就如凱若所說:「把自我設定的母親角色,從起初的餵養和管教,移轉到另一個階段,從旁協助女兒能穩健地往成為一個好成人邁進。」我陪著孩子離開長達十幾年的體育班,去適應其他孩子已經習慣的升學模式,有好一陣子,我心裡想的是,活下去就好、願意出門上學就好
很羨慕凱若的女兒在球隊裡學習到的是自我管理和負責,不需要承受成長過程中犯錯就得承受飆罵和羞辱、體罰,很可惜,我們遇到習慣用情緒和暴力解決問題的教練,孩子學習到的就是負面和放棄。
上禮拜兒子問我能不能跟同學去看電影,我欣喜若狂!!孩子找到朋友、願意出門去,我想他已經慢慢走過人生低谷。凱若說青春期的孩子老愛說自己特立獨行,卻時常把對自我的定義放在群體之中,如果能夠得到同儕的認可,他們就覺得很安全。這是真的,嘴巴上說著不在乎,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最在乎的就是同儕的認同。
這本書是凱若陪伴青春期的女兒度過徬徨的青春期、陪著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按照任何人的期待成為誰的影子,雖然面對身處的國籍不同、學制不同,但是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媽媽難為和擔憂卻如出一轍,很多轉念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很推薦孩子正值青春期或孩子正準備進入青春期,跟我一樣煩惱的父母閱讀的一本書,沒有長篇大論,更沒有站在高處俯瞰人間的優越,真真實實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讓我捨不得放下的一本書。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作者:凱若Carol Chen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991
沈雅琪
Carol 凱若的生活・教育・實驗
拒學定義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Storyteller :#袁富華
‧
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
十一月尾某周三傍晚,在演藝學院一樓的教職員餐廳內,本來吃飯的人吃飯、聊天的人聊天、小休的人小休,氣氛一如往常般平淡。突然,一名身穿風衣、繫著藍頸巾的男子步入後,情況起了變化。有些人開始低頭說起悄悄話,有些人好奇又害羞地偷偷看,亦有人雀躍衝前一邊呼喊:「恭喜你呀!」、「戥你開心!」、「好精彩啊!」,一邊緊摟男子的肩和握著他手不放。
‧
是誰惹起這場小騷動?定睛一看,噢,原來這男子是剛憑電影《翠絲》演粵劇老乾旦「打鈴哥」,榮獲今屆金馬最佳男配角的袁富華。
‧
舞台劇演員出身的袁富華,曾於頒獎禮及不同訪問中,坦承入行廿幾年霉過、捱過亦想過退出,幾經起跌如今付出終獲肯定,他自然比誰都感觸,所以亦忍不住以熱烈的笑容和擁抱回應上前道賀的人。看眾人逗趣的你來我往,現場氣氛不斷升溫,還真感人。
‧
只是,興奮過後、人潮散去,袁富華回到獨處狀態,神色卻有點變樣,尤其眉宇之間,竟隱現一絲莫名的沉寂,當你細看那雙深邃的眼眸,甚至彷彿可「聽到」其心深處正低吟:獲獎值得感恩,但要記得再多榮譽和讚美,也不過是剎那的浮榮,並不等同於戲劇的永恆價值啊。
何謂戲劇的永恆價值?其實袁富華相信,藝術是一種話語權,演戲的目標也不在於「挑戰」角色,而在於學習跟角色「相處」,以破除不自知的盲點,認識人的情感、慾望與失落,並盡可能引領觀者發掘未被看見的群體、未被聽見的聲音,最終了解和尊重生命的獨特性。
‧
袁富華參演《翠絲》也是基於此想法。回看演藝路,他自80年代於中英劇團出道當上全職演員,再從舞台跨足影壇,先後於兩大界別演過《借種消愁》的男同志父親、《人間有情》的阿順、《新紮師妹》的談判專家、《喜劇之王》的江湖大佬、《樹大招風》的貪婪商人陳科等多類型角色,到近年還演而優則導、導而優則教,積極參與幕後和教授演戲……外人激賞他「經驗老到、得心應手」,但他卻自謙「樽頸處處、不變則退」。
‧
「我認為『經驗』可以是助益,也可以是枷鎖。一個人浸在同一行幾廿年,難免會落入某些既定思考的陷阱。譬如:太知道哪種演法較輕鬆,易有慣性或懶性;自身做慣做熟,可能會對別人少了體諒,或質疑對方的手法;有時做導演去選角,雖要有己見,但亦避不了過份主觀等。總之處理不稍,過份固執,就會變『OLD SEAFOOD』了。」他嘆氣。
‧
這份戲劇領悟,還讓袁富華延伸聯想,當下社會思潮矛盾日增、保守僵化的現象。「我也是『填鴨式教育』受害者,見證了政權為強化統治,將助人獲取知識的教育,變成灌輸Model Answer的工具,令大眾不主張創意和獨立思考,甚或否定知識、抗拒學習,將固有想法變作定律,硬要定義某些人、判斷某些事,使人失去審視真相的洞察力,好危險!」
外型斯文的袁富華,說到憤慨之處,不自覺地捲起了衣袖、手握成拳頭,強調眾聲愈喧嘩,人愈當冷靜,時刻自省、觀望環境,建立一套安生立命的哲學,別隨滾滾洪流飄盪遠去。「講回演戲,我就永不敢自滿,只想接觸多點未試過、未見過的事物。像遇上《翠絲》,我關心的並非角色多難演、多有噱頭,更別說衝擊獎項。當時純粹喜歡劇本夠真誠,不是消費跨性別議題,而是踏實地以人為本,關心性小眾的真實處境。」
‧
袁富華續說,「我演出打鈴哥之外,也通過黑仔(姜皓文)演佟大雄/佟翠絲的性別覺醒,對方跟紅姐(惠英紅)的夫妻關係,以及與幾位老友的兄弟情裡頭,獲取多重視角,觀看不同階層的人,尋找自我、抉擇生活、探索愛慾,各自的痛苦與快活。整個過程,導演李駿碩縱有建議,可是從未限制演的方法,更不時建議大家將問題拋出來齊齊思考……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合作,讓我由衷感動。」他滿足一笑。
‧
當戲內打鈴哥找到自己,戲外的袁富華也因是次演出,重拾初心。「今次演粵劇男旦,需要惡補造手和走台知識,也難免要訓練身段和氣質。但實情早於中英劇團當藝術總監的年代,我也有類似體。當年我為了籌備《Monkey see, Monkey do》兒童劇,曾到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觀摩身體弱能學童的狀況,以了解製作上該怎樣安排和演繹,才能貼近他們的身心和溝通需要。記得我看到那班小朋友因不同問題,或大腦痲痺、或骨質問題、或智力障礙,從走路到吃飯等動靜都得從頭學起,譬如有位小朋友肌肉不夠力,要靠外物擴展雙腿,持續喊著『痛、痛、痛』也未能坐下……嘩,廿幾歲仔的我心痛到傻了,回家還哭了一整晚啊!」
‧
回憶其情,袁富華語調哽咽,眼裡滲出男兒淚,「難過是難過,可是我亦感恩上天在年輕時,送上這種人生經驗作禮物,令自己很早想通戲劇的責任和意義,不為名和利,而是不要辜負健康的身體,要藉作品去感染人心。當然,這不是易事,但我願意如是想: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
Storyteller Ben Yuen
Illustration by Sheung Illustration
Text by Ko Cheung 張高翔.
____________
〖關於Storyteller故事系列〗
「我」就是由不同的故事構成,故事是我們的模樣。用心觀察,耐心聆聽,我們發現城市裡有著很多有故事的人,觀看更多Storyteller故事👉🏻https://bit.ly/2BpzkVt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每天走訪不同角落去尋找故事、有故事的人、不同創作人,還有以不同媒介創作不同類型的原創故事,但同時間亦想讓更多創作人和有故事的人曝光在這平台。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或作品,我們會盡快跟進:https://bit.ly/2FwN6G3
IG : @everyone.is.storyteller
拒學定義 在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好課分享】艾瑞克森與拒學的十堂影音課 的推薦與評價
艾瑞克森喚醒式溝通強調的是我們怎麼先去同理拒學孩子的處境,然後幫忙他們重新框架問題,也定義出真正卡住的狀態是什麼,接下來在發想階段,透過量身訂作的解答地圖,把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