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我今天才知道,
從小讀到大的中國四大發明,全是騙人的。
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
這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一、造紙術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發明了造紙術。英文paper的來源,最早就出自於莎草紙(papyrus)。從發明年代和使用範圍來說,埃及莎草紙更配得上造紙發明一說。
繪畫和寫字的古老莎草紙
莎草紙不僅是古埃及重要的書寫材料,而且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國家,成為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所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臘文、古羅馬文和阿拉伯文等書寫的莎草紙文獻,數以十萬張計之多,莎草紙文獻上記載了大量古代法律、宗教銘文、天文地理、文學、數學知識等珍貴歷史資料。
這種用莎草紙寫成的書籍,雖歷經數千年,仍然清晰如新,紙質決不比中國古人製造的紙張差。那些說莎草紙不是紙的人完全是掙著眼睛說瞎話。中國漢代的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製造出纖維紙,但不能得出結論紙就是中國人最早發明。能夠書寫文字的紙,誰最早製作並使用誰就是發明者。改進並不是發明。
——埃及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至今仍留有許多謎團。開羅博物館首度展出一批古埃及公文日誌,其上記錄了4500年前的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工作日常,甚至還有飲食記錄。這些記錄是寫在莎草紙上,經歷了4500年的漫長歲月。
二、火藥
古羅馬人在公元前1世紀發明了火藥。
古代中國人發明的是「黑火藥」。
古羅馬人發明的是「黃火藥」。
事實上,「黑火藥」的用途、性能都非常有限,因為「黑火藥」大都是只能做炮竹,如果做武器的威力很小。不過,如果是「黃火藥」,它做成的就是炸藥了,其威力巨大,而且,關鍵是「黃火藥」比中國隋朝時發明的「黑火藥」早了一千多年。
我們現在的影視劇,春秋戰國時代炮火連天、炸藥橫飛,那是在穿越,或是在戲說,或者乾脆就是偽造歷史。真正導致軍事變革並對歷史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的火藥是「黃火藥」,它大規模地用於工程和軍事,是整個近現代軍事工業的奠基石。
「黃火藥」跟「黑火藥」之間完全沒有任何傳承關係,可以說各自平行發展,但得承認,歐洲的「黃火藥」比中國的「黑火藥」出現得更早。張藝謀的電影《長城》實際上是在誤導觀眾。
三、指南針
古希臘人發明了羅盤,這是最早的指南針。
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指南針最早發明於英國,不僅製造除了可以應用於航海的精密羅盤,而且詳細闡述了為什麼指南的原理。中國古代的指南技術只是模糊的使用,大多用來測量風水。而且中國自古以來航海就不發達,就算發達,司南也不可能在海運中充當羅盤的功能。
西方羅盤
古希臘人可是世界上航運最發達的民族,英國人也是海運發達民族。中國還有個傳說,說的是黃帝與蚩尤打仗發明了指南車。但至今無實證可以證實指南車與指南針是同一功能。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像車輛那麼大的磁石指南設備,而司南又與指南車不是一回事,與羅盤功能更不是一回事。
四、活字印刷
古波斯人發明。
【古波斯人】
中國最早的印刷實物全部都是佛教經書,而儒家、道家經典卻都是竹簡或帛書,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只能說明印刷術是從印度隨佛經傳進中國的。但印度也並不是印刷術的創造者。古代印度雖然有捺印技術,但活字印刷工藝也是從古代波斯傳進印度的。
古老的《古蘭經》活字印刷版本,也早於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活字印刷書籍。
宋代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並不是孤立的工藝技術,畢昇將梵文改進為漢字,但很不幸的是,畢昇版活字印刷術從來都不適用,此後中國的印刷依然是以雕版印刷術為主。
另外我們還必須承認,古登堡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完全是獨立發明的,這一點國際公認。雕版也好,還是無法運用的活字也好,全是手工印刷,而非機械印刷。
歷史發展到今天,連最好的膠版印刷機器和雷射印刷機器也要從國外進口,這對於一個號稱發明了印刷術的國家,不啻為極大的諷刺。
「指南針發明朝代」的推薦目錄:
指南針發明朝代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武漢肺炎才是中國人發明的。
幹!我今天才知道,
從小讀到大的中國四大發明,全是騙人的。
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
這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一、造紙術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發明了造紙術。英文paper的來源,最早就出自於莎草紙(papyrus)。從發明年代和使用範圍來說,埃及莎草紙更配得上造紙發明一說。
繪畫和寫字的古老莎草紙
莎草紙不僅是古埃及重要的書寫材料,而且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國家,成為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所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臘文、古羅馬文和阿拉伯文等書寫的莎草紙文獻,數以十萬張計之多,莎草紙文獻上記載了大量古代法律、宗教銘文、天文地理、文學、數學知識等珍貴歷史資料。
這種用莎草紙寫成的書籍,雖歷經數千年,仍然清晰如新,紙質決不比中國古人製造的紙張差。那些說莎草紙不是紙的人完全是掙著眼睛說瞎話。中國漢代的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製造出纖維紙,但不能得出結論紙就是中國人最早發明。能夠書寫文字的紙,誰最早製作並使用誰就是發明者。改進並不是發明。
——埃及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至今仍留有許多謎團。開羅博物館首度展出一批古埃及公文日誌,其上記錄了4500年前的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工作日常,甚至還有飲食記錄。這些記錄是寫在莎草紙上,經歷了4500年的漫長歲月。
二、火藥
古羅馬人在公元前1世紀發明了火藥。
古代中國人發明的是「黑火藥」。
古羅馬人發明的是「黃火藥」。
事實上,「黑火藥」的用途、性能都非常有限,因為「黑火藥」大都是只能做炮竹,如果做武器的威力很小。不過,如果是「黃火藥」,它做成的就是炸藥了,其威力巨大,而且,關鍵是「黃火藥」比中國隋朝時發明的「黑火藥」早了一千多年。
我們現在的影視劇,春秋戰國時代炮火連天、炸藥橫飛,那是在穿越,或是在戲說,或者乾脆就是偽造歷史。真正導致軍事變革並對歷史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的火藥是「黃火藥」,它大規模地用於工程和軍事,是整個近現代軍事工業的奠基石。
「黃火藥」跟「黑火藥」之間完全沒有任何傳承關係,可以說各自平行發展,但得承認,歐洲的「黃火藥」比中國的「黑火藥」出現得更早。張藝謀的電影《長城》實際上是在誤導觀眾。
三、指南針
古希臘人發明了羅盤,這是最早的指南針。
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指南針最早發明於英國,不僅製造除了可以應用於航海的精密羅盤,而且詳細闡述了為什麼指南的原理。中國古代的指南技術只是模糊的使用,大多用來測量風水。而且中國自古以來航海就不發達,就算發達,司南也不可能在海運中充當羅盤的功能。
西方羅盤
古希臘人可是世界上航運最發達的民族,英國人也是海運發達民族。中國還有個傳說,說的是黃帝與蚩尤打仗發明了指南車。但至今無實證可以證實指南車與指南針是同一功能。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像車輛那麼大的磁石指南設備,而司南又與指南車不是一回事,與羅盤功能更不是一回事。
四、活字印刷
古波斯人發明。
【古波斯人】
中國最早的印刷實物全部都是佛教經書,而儒家、道家經典卻都是竹簡或帛書,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只能說明印刷術是從印度隨佛經傳進中國的。但印度也並不是印刷術的創造者。古代印度雖然有捺印技術,但活字印刷工藝也是從古代波斯傳進印度的。
古老的《古蘭經》活字印刷版本,也早於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活字印刷書籍。
宋代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並不是孤立的工藝技術,畢昇將梵文改進為漢字,但很不幸的是,畢昇版活字印刷術從來都不適用,此後中國的印刷依然是以雕版印刷術為主。
另外我們還必須承認,古登堡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完全是獨立發明的,這一點國際公認。雕版也好,還是無法運用的活字也好,全是手工印刷,而非機械印刷。
歷史發展到今天,連最好的膠版印刷機器和雷射印刷機器也要從國外進口,這對於一個號稱發明了印刷術的國家,不啻為極大的諷刺。
指南針發明朝代 在 中华文明之美第252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湖南卫视 ... 的推薦與評價
【欢迎订阅湖南卫视官方频道】Subscribe Hunan TV: http://goo.gl/tl9QpW 《中华文明之美》播放列表:https://goo.gl/IpFIzo 节目简介:《中华文明 ... ... <看更多>
指南針發明朝代 在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指南针-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国古代四大 发明 系列】 指南针 http://ntdtv.com/xtr/gb/2005/04/14/a27436.html#video一、磁石和司南磁石出现的原始年代无法考证,古代关于慈石的 ... ... <看更多>
指南針發明朝代 在 Re: [請益] 為何西方朝代都比中國久-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銘言:
: ※ 引述《dreambreaken (小滅滅)》之銘言:
: : 我在PO這篇的時候
: : 課本中說中國創建的科舉制度造成社會有流動性是個好東西
: : 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
: 全世界最好的制度?
: 哪個課本有提到啊?
: 明明只是說打破過往世家大族的壟斷而已
: 可以請你提供課文嗎?
: 我是真的不記得有歷史課本把科舉吹捧的這麼高啦
: 至於你對科舉的批評,其實現代的研究早就有相同的看法
: 因為讀書是很花錢的,所以一般農民哪可能有機會讀書?
: 都馬是給書香門第在玩的,科舉制度差不多就跟現在的階級複製差不多,書香世家的上榜的機率就是>>>>>>>>一般人
: 偶爾出個寒門上榜就可以大肆宣揚來維持穩定
: 所以我一直都很鄙視士紳階級喔!
: 在討論明朝的時候,我個人就最不屑那些士紳了:)
好吧
我們來看科舉制度以前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表示:你出身要看是姓誰
薦舉查舉孝廉? 東漢西漢表示:你出身看是姓誰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制度一定有階級複製
但考試比起薦舉來說 窮人比較有翻身的空間
看看陳前總統水扁 他出身是什麼?三級貧戶出身謝謝.
回到原PO
dreambreaken (小滅滅)
書從一開始就在虎了阿
五千年歷史(哪來的五千年跟夏朝)
從小就教導四大發明(請goo戳穿所谓“四大发明”的谎言)
然後講黃帝發明指南車
小時候讀到這個不會覺得很奇怪嗎
怎麼西方人這麼笨
我們幾千年前發明的東西
--
1.夏朝並不是確定不存在 而是不知道存不存在
2.四大發明?
我不知道這傢伙有沒有翻過wiki怎麼敘述:
中國西傳說
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Candan Jerome,1501-1576)於1550年最早提出磁羅盤、印
刷術和火藥是中國的三大發明,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在
此之後,簡·博定(Jean Bodin)重申了同樣的論斷。
19世界法國漢學家阿爾伯(Abel Remusat)認為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指南針鈔票紙牌算盤和
活字印刷都由蒙古傳入歐洲[62]。
指南針:宋沈括《夢溪筆談》明確記載,中國宋代已有水羅盤和旱羅盤:
水羅盤一種:將磁針浮在水面而成。
旱羅盤三種:
將磁針放在指甲上;
將磁針放在碗唇;
用單獨一根絲縷,沾一粒芥末大小的蠟,將將磁針懸掛。
歷史上最早記載到指南針用於航海的是在中國北宋時期。朱彧(yù)在他的《萍洲可談
》一書中評述了當時廣州航海業興旺的盛況,同時也記述了中國海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
說道:「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
晦觀指南針。」(《萍洲可談》成書於1111年-1117年間,但所敘述的是1086年的事。)
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
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
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
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
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
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
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
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中國。
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
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
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中世紀歐洲書寫都用羊皮
紙卷,並無「書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
[63]。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
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漢學家安田朴
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
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64]。
1240年前後,阿拉伯人從中國獲得到火藥的知識,稱來自東方的硝石為「中國雪」,他們
還知道煙花爆竹,稱之為「中國花」,又稱火箭為「中國箭」 [65]。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一文中明確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
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藥。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
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
(航海羅盤,印刷術,火藥),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最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
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藥那種卓越
的發明。
--
反正對中國有利的論點一律當作不存在對吧?
只要能貶低中國 連對岸的文章都可以拿來用事吧?
就跟"黃金十年"一樣 以為是中國吹的
結果是西方人提出來的.反正這些都不是西方人對吧?
--
◢ ≡ ◣ ╭────────────────────╮
◢# ◣ ⊙-⊙◥ │幹你媽的委員長,給你開外掛八百萬美械, │
≡皿 ≡ │結果被土共小米加步槍打敗,給你六十萬德械,│
□︵□ ◤──╱ ◥ ︶ ◤ ╯結果被馬糞成建制殲滅,乾脆給一桶瓦斯好了!│
◥ ▄◤ ◤外掛╱◤ ◣▇▇▇◣ ╰────────────────────╯
◢▽▽◣ ▏ ◤ ▽ ψ fy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26.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35976844.A.732.html
※ 編輯: godivan (36.231.126.229), 09/03/2018 20:21: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