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哀愁】
「Trial and error,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否早已抵達繁星,並且該在回來的路上。」
1986年,挑戰者號在起飛73秒後爆炸,七名太空人罹難。發射前承包商工程師擔心低溫將降低火箭推進器間密封裝置中的O形環密封性能,因此建議延後發射。但管理階層卻因面對不斷延後的成本壓力,最終對NASA作出建議正常發射的決定。悲劇發生後,由於工程部門與管理部分之間的備忘錄完整,因此挑戰者號事件成為工程倫理經典案例。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後,工程師從影片中觀察到一片隔熱泡棉從燃料箱上掉落,擊中太空梭左翼碳纖維隔熱板。由於每次升空都有類似情形,幾乎爲不可避免但又無法解決的狀況,因此NASA管理部門決定「習慣」這些現象,加上在國際太空站施工進度落後以及預算可能被美國國會收回的雙重壓力下,管理部門拒絕工程師提出評估哥倫比亞號受損情況的要求,選擇忽視問題。
17天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結束在國際太空站的任務,返回地球過程因隔熱板受損爆炸,七名太空人罹難。
在我短暫迷戀天文的日子,從人類對宇宙的嚮往、工程技術的卓越中學會了很多人生道理。包括優化技術在本質上 trial and error 注定要走過的冤枉路、包括各類認知偏誤讓奠基於科學的強化狀態傾倒於人性。(" 想要在技術上成功,實情必須凌駕於公關之上;因為大自然是不可欺騙的。" 理查·費曼在挑戰者號調查中總結。)
當人類開始藉由工程生長出鋼鐵般的肢體、駕馭時空後,代價似乎就隨著我們的狂妄而來。1998年德國高鐵脫軌,101人喪生;2005年JR西日本福知山線出軌,107人死亡。無論天災降臨與否,人類龐大到無法看清細節,往往用充滿信心的偏見(包括對科學的信仰)來經營日常。但魔鬼就是藏在細節裡,我們甚至不是自己放棄看清黑影的,而是臃腫到打不開反覆鍛造的複雜系統,於斯災難成為日常,只是席捲的頻率而已。
進步與幸福,在過去數個世代只是代數題,人們努力找出算式就能取得答案。沒想到在這個世代它卻成了物理題,橫跨在量子力學領域裡,飄忽地有時互為因果,有時毫無關係。
"Ad Astra Per Aspera." 穿過逆境,抵達繁星。在某個現已廢棄的太空梭發射台上,銘刻著這句話。過去我以為所謂的逆境是種種工程困難、未知的宇宙規則;如今我終於懂了人類的迷途才是逆境,而處處是繁星卻難以抵達。
➢➢
1965年,阿波羅1號在例行測試中指揮艙發生大火。火勢因艙內純氧狀態一發不可收拾,且艙門為向內開啟但艙壓高於艙外大氣壓,三名太空人無法逃出,意外喪生。此後,美國太空總署將艙門改為向外開啟,並在發射過程中梭內由純氧改為供應混氧且壓力恆常。
Trial and error,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否早已抵達繁星,並且該在回來的路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