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人,基本上能操三語是很普遍的,更普遍的是,我們可以同時在一個句子中說三種語言(英+馬來+中)🤣,舉例:
1. 今天要去Pasar Malam逛,不過如果有下雨就cancel囉!
👩🏻🏫:Pasar Malam=夜市,Cancel=取消,囉=大馬人慣用語助詞
2. 我們的flight又delay鳥,真的是geram咧!
👩🏻🏫:flight delay=班機延遲,Geram=怒,鳥=「了」,大馬人習慣說「鳥」
3. 你的話可以sekaligus講完嗎?我在meeting,你打來好幾次很kacau咧!
👩🏻🏫:Sekaligus=一次,Meeting=開會,Kacau=打擾,咧=大馬人慣用語助詞
曾經我一度質疑這樣的多語夾雜和腔調說話很不妥,但後來覺得語言沒有所謂哪一種腔才算正統,當地化反而是特色,更能展現這個地方獨特的文化底蘊。
不過因為身在台灣的關係,加上吵偉已上學,有基本的對外社交活動,所以我會盡量避免這樣跟他說話,以免他跟外界溝通不了,畢竟聽得懂馬來語的不多。
是說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我是採開放態度的,倒是不會排斥讓他同時學習不同語言,更不擔心他搞混。我的想法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自動區分了(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啊!)。不過我這樣的想法或許和一些專家提倡不建議多語學習的看法有所分歧,但教養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合不合適,所以我選擇相信自己。
因為生活在台灣這個多以中文溝通的環境,我和他主要還是以70%的中文溝通為主,其他語言如英文和馬來文則分別是25%和5%,目前為止吵偉的語言發展狀況算正常,不會因多語學習而無法和外界交流。
圖為吵偉畫的媽祖娘娘,若要同時在一個句子中有三種語言來造句的話,會是:
👉這個weekend我帶你去媽祖娘娘那裡sembahyang啊,不過前提是你要乖乖go to school,k?
👩🏻🏫:Weekend=週末,Sembahyang=拜拜,Go to school=上學,k=OK的簡寫,大馬人慣用語助詞
#示範三語夾雜造句給台灣友人聽他們都笑翻覺得好有趣 #你也有星馬朋友也是這樣說話的嗎快來分享吧
🔺澳洲Micador 兒童繪畫好物開團中,📌下單連結:https://gbf.tw/n7isz
提倡造句 在 鄰家野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標點符號/修辭】
下方分享的是翰林的教材
但標點符號和修辭是不分版本
所以不管孩子國語課本學校採用甚麼版本
標點符號和修辭的學習都能使用
因為這是網路上的資源,不確定資源何時會關掉
可以先下載下來
建議印出成彩色版
和孩子制定計畫,一週認識一組符號、認識一組修辭
先不要硬記
可以先認識
有的孩子對閱讀能力較純熟之後,甚至會自己從課外書內去找出文句,去學習
==============
✅小一升小二可先學:
認識標點符號
👉https://reurl.cc/E7Eb50
裡面有海報、練習的學用版和教用版
海報建議可以彩印出來放孩子的文件夾內,讓孩子方便比對、翻閱
小子小一時已經先學基本的逗號、句號、問號、驚嘆號、冒號、引號
一下的國語課老師開始陸續教
小子現在看書看到一些符號也會問怎麼使用
偶而會讓小子先寫短篇的小日記,透過寫日記練習使用標點符號。
✅三年級以上必學
修辭
👉https://reurl.cc/oLWKE5
雖然108課綱提倡淡化 「修辭」的教學
但各校老師教學風格不同,有的老師考試可能還是會著重修辭
畢竟課文內的句型、造樣造句、寫作文,還是會使用到
修辭建議小三,是因為
低年級認識的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文字組合,但還沒有具體的修辭的概念
學習上還是會比較吃力
小三以後的課文逐漸文字變多
文體也比較豐富
就會開始接觸到文內有修辭的出現
另外
🔸螢火蟲出版社有一本『修辭放大鏡』
在三民書局可以訂購,或是學校附近有賣參考書的書局中可能可以找的到
這本是部分國文科老師教修辭教學時,會使用的備課用書之一
書內有詳細的解說和學習單的練習
如果中高年級孩子沒上安親,想增強修辭這方面的文學能力
很適合買入練習
#小學 #線上資源 #標點符號 #修辭
提倡造句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上看到一個造句,「有人敢組新樂團,名字叫披頭四嗎?」,是要唱腔模擬,還是曲風雷同,還是造型設計相似,致敬是這樣致敬的嗎?如果你想要有前人的形象,不一定要使用他的名字,有前人的一半智慧跟態度,謙虛學習都嫌不夠了,做政治人物,中心思想放在一個空話上,不知道跟發大財能不能做好朋友?
臺灣是多元的社會,這很好理解,連101前面都可以飄揚五星旗,臺灣國境內要插什麼旗幟都不會有人阻止,不過若是要支持香港貼上加油便利貼還得擔心會被親共人士阻止,為此台北市議員聲援香港向市府申請路權已核准,臺灣多元開放的例子還有政黨自由,像是「統一促進黨」,這個黨中心思想就在名字上了,他們想的就是把台灣往中國送。
最具代表的臺灣第一大政黨「中國國民黨」就跟他黨名一樣很中國,同源一家親。由中國國民黨分支出來的「親民黨」,黨員主要來自於中國國民黨及新黨,特色是「親民」,支持兩岸和平統一,對等分治,看來親民指得是親近想要被中國統一的民眾。「新黨」是親共統派政黨,初期為中國國民黨在立院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簡稱新黨,黨名跟黨內價值看不出關聯,為何不叫統黨呢?代表作是用子宮評斷女人是否可以從政的言語被臺灣社會大眾恥笑。「愛國同心會」就不多說了,這個愛的國指得是中國。
「台灣基進」是臺灣第一個自稱台獨左派的政治團體,中心思想很明確政治民主化(反殖)、主權自主化(反帝)、社會自由化(反剝削),立場堅定作風也不會有模糊空間。
「綠黨」初名綠色本土清新黨,政治主張依名稱中的「綠」提倡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注重草根民主,也注重與國際上環保團體的交流,更是亞太綠色聯盟的重要團體發起之一。
而1986年成立的「民主進步黨」是臺灣現今第二大黨,在早期黨國時期,如何以民主自由的方式突破威權體制,其實不得不感謝他們為台灣民主的付出,成立算算也不過才三十三年,終於在2016年全面執政,但國會席次還未達可修憲目標。
學運後興起的政黨有幾個廣為人知,「時代力量」是當代具有影響力的人組成的團體,但因為欠缺黨內路線走向目前在磨合中。
還有「中華民國黨」以中華民國國歌命名,創辦人是妙天禪師信眾,之後也與妙天的「國會政黨聯盟」合併,我滿好奇的禪師當黨主席主要黨內活動以前要先膜拜黨主席嗎?
臺灣的政黨自由且多元族繁不及備載,體現在黨名上的黨內中心思想,就如此不同且多樣,每個黨的支持者都各有自己心中的想望,究竟「台灣民眾黨」是要把哪一類人的「人民福祉」當作優先,我實在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