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重温】會玩才會學
「教育不該用迫的,而是玩出來的!學習必須變得快樂,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好友花了逾六萬元,替五歲及三歲的子女報讀林林總總的暑期班,當中少不了四文五語,還有幾個記憶力訓練班,聲稱可「兩分鐘能背《念奴嬌》」、「三個月能背《牛津大字典》」。她一臉自豪的數說:「你家66呢?暑假又學咗啲咩?」我坦言不從眾,只連續三個暑假陪兒子喪玩,好天玩,雨天也玩,與大自然玩遊戲,與陌生孩子隨便玩。傳統認為「玩物喪志」的她卻一臉不屑:「吓!即係咩都冇學過?」
我解釋,和孩子玩耍是一種教育,也可以讓他們學到很多,像在玩泥沙與玩水中,可訓練雙手的肌能與觸感;與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玩,可學習分享、溝通、互動、照顧與領導;父母更可在孩子忘我玩耍時,觀察其真正強項與喜好。正如台灣洪蘭老師寫道:「遊戲時,他會選擇他的強項,因為孩子都喜歡贏,只有強項才玩得過別人。」
與中國文化相信的「勤有功,戲無益」背道而馳,是Edutainment(寓學習於娛樂)及Learning by playing(邊玩邊學)這教育大趨勢。「教育不該用迫的,而是玩出來的!學習必須變得快樂,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彼得格雷(Peter Gray)早前在樹仁大學的演講中說,說得擲地有聲。其兒子在三十多年前,在體制內學校適應不良,於是作為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的他,開始著手進行一連串針對「玩樂學習法」的研究,並於2013年寫成顛覆主流教育的《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向全世界提倡釋放「孩童本能」(好奇心、玩樂力和社交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不斷侵蝕兒童玩樂自由的教育制度,父母更要有承受三姑六婆指點的勇氣,並用心的「陪玩」,任由孩子主導玩甚麼、怎樣玩,去體驗、去撫摸、去感受、去觀察,隨時隨地,自由自在,培養他們在幼年對事物的廣泛興趣,自然能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學習者。
#鄧明儀 #親子專欄 #親子教育 #親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擲地有聲 教育 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15:00,#有線生活 Facebook Live 見~最鼎盛嘅陣容,最大型嘅免費線上講座
——————————————————————————
【#好文重温】孩子教育的黃金10年
感恩創業三年來遇上許多好人好事,緣份更讓我在最後的一段日子結識了「仁愛校長會」會長陳家偉校長,繼而認識了另外的「12 門徒」,包括梁紀昌校長、惲福龍校長、周慧珍校長、謝慶生校長、金偉明校長、黃智華校長、鄧雪堯校長等等,他們都身體力行告訴家長們,孩子的品格比成績重要。
陳校長有條人見人愛通道,為人幽默、爽直、有行動力,擔任香港優才 (楊殷有娣) 書院小學部校長 20 年,把學校打造成全港最多人報讀的直資小學之一。他深信「以品帶學」及「三歲定八十」,認為德育的培養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該由幼小開始,幼稚園的四年及小學的六年更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期,於是花了兩年時間,編著《孩子教育的黃金十年 – 由幼稚園至小學的階段銜接》,強調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小銜接,是盡快協助小一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內容與人際和社交的技巧有關。」
然而,也不知是有雞定有蛋先的問題,香港教育與教養可悲的是,學校鼓吹「揠苗助長」,家長鼓勵「贏在起跑綫」,K1 開始為小一入學準備,小一便要補習小三的課本,羊群壓力下已懶理每個孩子本身也有其成長的自然速度,最後培養出一群高分無品、抗逆力低的小朋友。「其實現在大多數小朋友都沒有感恩的心,對人沒有禮貌,把父母當奴隸,你個仔咁乖咁生性,其實才是少數。」陳校長說得輕鬆平常,事實卻讓人心痛!
投身教育界逾30年的他一再強調,小學是人生正規教育 (Formal Schooling) 的開始,也是人生所受教育中最重要和寶貴的階段,這六年是孩子建立學習的基礎,塑造自己的性格,培養自己的品德,確立自己志向、學習知識與學會做人的「黃金年代」,「為學之道,以德為先,品德校育,人格教育,價值教育等都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希望透過仁愛校長會,將愛傳出去。」孩子的品格教育,該應從幼小開始 ~ 他最有資格說,並說得擲地有聲。
#親子專欄 #親子 #親子教育 #鄧明儀 陳家偉博士 - 會長
擲地有聲 教育 部 在 二花小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裝了你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校正不難回歸不易
那年到坎培拉看木乃伊展,在售票處拿出雪梨博物館的會員卡換票,因為網站上說博物館的會員卡是通用的,包括特展。售票先生卻堅持特展不算。
我告訴他,特展門口的先生確認過是通用的,只需要到你這裡換票登記就可以了。售票先生說:「他不懂。」
我用手機找出會員權益的網頁,指給他看寫著“包括特別展覽”的部分。售票先生搖頭:「不包括這種特展。」那還有哪種特展?
包括特展又不包括這個特展?這我不能接受,我不介意買票,但是規則要釐清。售票先生說,我可以問問我的supervisor,但我很確定這是不包括的。
售票先生回來,對我說:「我很抱歉,是包括的,我現在就換票給妳。」
又補了一句:「妳是對的,她是對的,我是錯的,我真的很抱歉。」
遞上票後不忘:「展覽很棒,希望你們享受,我真的很抱歉,祝你們有個愉快的一天。」
之後在博物館內又巧遇售票先生,他開心地主動跟我們打招呼,告訴我們附近正在舉行的活動,還分享跨年夜最棒的看煙火地點。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堅持己見的,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需要三樣東西同時存在:
1. 堅實的證據
2. 由讓這個人信服的人或管道提出
3. 這個人願意承認並改變
前兩項看運氣,最後一點最難。
售票先生可以不打那通電話給經理、
可以假裝經理支持他的說法,反正我也不知道經理說了什麼、
可以不認錯用票打發我就好、
可以臭一張臉、
可以狹路相逢時假裝沒看見我們或一笑帶過,因為我們的存在提醒著他的錯誤…
任何一種都是人之常情,我先承認,我至少可能會是最後一種。
這個故事被我反覆在家庭教育跟課堂裡對孩子和學生說起,他的那句「You are right. She is right. I am wrong.」擲地有聲。我非常佩服他能正面承認錯誤,不但沒有惱羞成怒,更沒有把失誤當成羞恥去逃避。
我希望孩子們和學生們也學到,指出錯誤的一方要更humble, 最好當沒發生過,不著痕跡地給對方台階下,必要時給予支持。
舉證、辯證、監督,都應該也都好,但說成「打臉」,那就是創造對立。
承認錯誤並改過,也應該也很好,但被說成「被罵了才改」,那就是勾起仇恨。
舉證、辯證、監督,是勇氣、是正義;
承認錯誤並彌補,是氣度、是修養;
指出人家的錯誤後給予空間,是胸襟、是同理。
是這些讓社會更好,讓社會裡的我們更好。
打臉、欠罵、該槍斃… 都是沒有實質幫助的廢話。
別裝了,你根本不是真的關心,只是想滿足自己好棒棒的虛榮心而已!
擲地有聲 教育 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昨天的「一天聽一點」分享當中,我們談到了「自我因循」的現象。
然而很湊巧,我後來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亞當阿爾塔,跟大衛歐本海默,他們兩位學者的研究裡看到了呼應性。
他們研究兩個股票市場,在這兩個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文化圈裡面,他們發現喔那些名字比較好念的公司,它的股價表現會打敗那些名字比較難念的公司。
那我們知道其實理性上來看的話,一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得好不好,其實跟它的營運狀況是有關係的,怎麼會跟它公司的名稱有關係呢?
可是呢在不同文化圈裡面的不同股票市場,都發現了這個現象,就是你的公司念起來很難念,往往投資人就不愛買你們家的股票,於是呢你們家的股價就不會上漲,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喔。
那另延伸來看的話,其實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格言、一些勵志語,你會發現這些格言、勵志語,如果它有押韻,或者它在語句結構上比較精煉的話,你就會覺得比較可信,比較有說服力。
比如說:「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那如果換個角度來說的話:「你一定要跟那些比較不重要的敵人交朋友,成為盟友,然後跟他們一起想辦法去攻擊、去打敗那個主要的敵人。」
你有沒有發現剛剛那一段話,婆婆媽媽講了一大堆,你是不是連耐心都失去了,那更不要去說能不能去接受我要告訴你的概念。
所以呢你再聽一次:「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你有沒有發現這一句話,一講出來擲地有聲啊!
所以呢我經常遇到很多朋友,他們很困擾於奇怪他明明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傳遞很多訊息、去說很多話,甚至於去寫很多東西,去給他想溝通的對象,可是為什麼他的對象都不理,甚至於完全誤解他的意思呢?
再不然就是你的內容訊息可能都是對的,但是對方就是不接受,或者是對方就有一種直覺性的反感、不想聽,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裡?
然而其中有一個可能的關鍵,就是你的訊息不好懂、你的訊息不好讀、你的訊息也不好聽,而什麼叫做好懂、好讀、好聽呢?
其實我很難告訴你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我可以很確定的一件事,那些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章,讓你覺得好讀、好懂、好聽的人,他們一定很用心的打磨自己的訊息。
然而打磨自己的訊息,不管是口說還是手寫,這些打磨的過程絕對不是在自我感覺良好裡面,自己覺得自己做得很好,自己覺得自己說得很好,自己覺得自己寫得太棒了!
不是這樣的,所謂的「打磨」是他不斷的去核對、去校對、去詢問、去感受,核對、校對、詢問、感受什麼呢?
答案是別人看起來、別人聽起來,別人感覺起來、別人接收到之後,過一段時間,想起來到底是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關鍵是什麼?關鍵是「別人」啊!關鍵不在於你自己覺得怎麼樣,關鍵在於別人有什麼感覺。
所以呢希望連續這兩天的一個分享,能夠對你有幫助。最後提醒!不是你的想法不對,而是你沒有打磨訊息的習慣,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在「打磨訊息」的部分,無論我們花多少時間與努力在我們的訊息裡,無非是想要跟溝通的對象達成共識,那麼如果你想要在跟人「達成共識」這個主題上有所前進的話,我在7月21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這會對你非常有幫助。
6月份我們也有開相關的講座,無論是課程與講座,我都很希望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