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漢族,漢奸】
文:恭應湘
對於漢奸標籤,中國人往往反射性排斥,究竟這種恐懼從何而來?任教於神戶大學的歷史學者王柯「漢奸考」一文梳理了「漢奸」一詞的源流,指出現代用法所隱含的民族主義其實不符傳統中國文化,並提醒讀者第一個將漢奸論發揚光大的組織,原來是滿清政府。
根據「辭海」,漢奸一詞「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奴役,出賣祖國利益的人。」王柯認為,上述定義將「漢奸」視為一種「近代民族主義符號」,與「漢族」、「中華民族」與「祖國」等現代概念捆綁理解,無法完整涵蓋漢奸的歷史之餘,亦會誤讀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繼而錯過近代中國與文化傳統的偏離。
王柯在「漢奸考」首先指出,由「史記」到「明史」均未見漢奸說法,最早的「漢姦」則載於元代「周易衍義」:「李固欲去漢姦而反遭群小之毒吝也。」然而用法乃指「漢朝廷之姦臣」。用法之所以無涉民族概念,皆因當時「『漢』還沒有成為一個民族集團的專用概念。」
中國自古無「漢族」
近代以前,「漢」的指稱歷來有不同含義,但盡皆無關乎民族。漢起源於河流之名,在「史記」和「漢書」中,對外借代劉氏政權,相對於楚和胡人,對內則借指漢王朝宗室。三國之後,漢室覆亡,漢的含義亦隨之變化,由「宋書」到「五代史」,「漢地」、「漢土」說法已蛻變成中央王朝的統治地區。而由清政府修撰的「明史」五次提及「漢人」,亦是指相對於周邊國家的「中國王朝屬民」;明朝本身傾向使用「中國之人」說法,亦表現出「歷代以『天下』為己任、由漢人建立的王朝的共同特徵」,亦即「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民族政權』」。「如果這種對於民族與國家關係的認識,能夠完全主導中國所有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和民眾心理,那麼就很難想像在漢語中會出現帶有強烈的排斥其他民族意識的『漢奸』一詞。」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心態轉變,逐步衍生出民族意識,與異民族入主中國關係密切。王柯指出,漢人以外的集團在中國地區建立王朝,鮮少沿用「中國之人」形容漢人,否則意味自己並無統治中國的合法性,於是將「本來就生活在『中國』之地、保持中國文化傳統的人們」稱作「漢人」。「中國歷史上的非漢民族集團的王朝,特別是外來征服王朝的建立,才是將『漢』改造成一個人類集團符號的最大契機。」上至北魏,下迄遼、金皆然。不過時至元朝,即使人分四等,亦是根據地緣和文化標準(「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真生長漢地,同漢人」),多於以民族血緣為依憑。
及至清代形勢匹變。有別於歷代非漢人政權,滿清由建政初期即民族意識高昂。努爾哈赤對「漢人、蒙古並他族類」戒心甚深,順治諭宗人府「停習漢字專習滿書」、嚴懲漢人逃亡奴隸、拒絕重用「漢軍」漢臣等等,都是族群歧視例子。「對於新生的清王朝來說,『漢』是一個與『滿』相對立的民族集團,是一個需要時刻提防的危險對手。正是因為清初的這種思想與制度,『漢』作為一個民族集團名稱,開始廣泛滲透到中國一般民眾的意識當中。」
雍正最愛漢奸標籤
不過民族意識還未足以衍生「漢奸」,一日清廷對漢人抱持敵對心態,官方就不可能出現「漢奸」一語。清代使用該詞最早見於漢人貴州巡撫田雯所著「黔書」:「苗盜之患,多起於漢姦。」此前清廷肅清雲南、貴州一帶的明朝殘部,並行「流官」(科舉出身官僚)與「土官」(當地精英集團)雙重統治制,康熙年間田雯力行「改土歸流」,推廣儒學教育,之所以會譴責「漢人中的壞人」唆擺苗人反清,可見田雯在改土歸流政策中「發現了『漢人』與清政府存在著共同的利益」。王柯表示,「改土歸流」和「漢姦」首現於「康乾盛世」並非偶然,而是清廷一改作風,宣揚「滿漢一體」的結果。雍正頻繁使用「漢奸」一詞指斥勾結苗人土官的漢人,旨在展示一套漢奸的理論:「因為清朝與漢人具有共同的利益,於是反對清朝政策的漢人,就是損害漢人利益的壞人。換言之,漢人如果幫助了清王朝,就是幫助了漢人自己。」亦是此時,「漢姦」寫法逐步過渡為「漢奸」,專指「內部勾結外敵之人」。
後來列強入侵,漢奸所涉範圍對象又見一變:有鴉片戰爭前後勾結「夷商」走私鴉片的華商,有中法戰爭為法軍「廣招沿海匪」的打手,亦有甲午戰爭刺探軍情「賄賂密通」的間諜,「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漢奸一詞超越了南方非漢民族集團問題及清朝在該地區施政方針的領域,變成了『幫助外國侵略中國之中國人』,成為了一個關乎中外關係的術語」。由於列強侵略切實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漢奸說法亦隨之深入民心,促成後來義和團爆發,以懲罰信奉耶教、結交外人的「教民漢奸」。此時漢奸之「漢」已完全等同於「清」。
這種滿漢不分的論調當然不符現今的漢奸定義。轉變契機出現於 20 世紀初,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重新闡發漢奸一詞。官方宣傳滿漢一家,民間則以「民族大義」抗衡,將滿清劃為外人,協助外人打壓漢人者,才是真漢奸。由「扶清滅洋」的吳三桂、尚可喜;「助滿洲殲滅太平王」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諂媚那拉氏枉殺中國義士」的張之洞;到「為滿清阻止遊學生進步」的蔡鈞,乃至「助滿清官吏搜刮中國貨財孝敬滿洲承抽各行」的鉅賈劣紳,皆為漢奸。孫中山批評入仕漢人「死心於虜朝者」,「蹈於奸邪」、「忘本性、昧天良」,多被「愛國志士、忠義之民…… 以漢奸目之」。更有甚者,同盟會書記劉道一為文「驅滿酋必先殺漢奸論」,劃分六類漢奸:「倡偽維新之論,保皇之名」、「殘漢媚胡」、「立憲派」、「官吏之暴者」、「監督、官兵」以及「假新黨」。革命派的漢奸論將「漢」視為一種民族概念加以發揚,以此否定滿清統治的正當性,其理論基礎即是近代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思想。
王柯指出,現代漢奸論明明不符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仍然不逕而走,原因在於中國無力抵禦列強,在反省過程中「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地學習並模仿侵略者創造的『文明』」,結果「逐漸放棄自己的文明模式而與近代國際社會接軌…… 最終不得不走上了拋棄王朝體制、建設近代國家的道路」。民族國家思想此時引入中國,革命烙下民族印記,人民「對『國家』的認同被扭曲為對『民族』的認同」,直至今日。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詳細全文:
http://bit.ly/36UR0Tl
延伸專題:
【唐明:漢奸該怎麼翻譯?】
https://goo.gl/1ndTjv
【唐明:罪人‧義人‧凡人】
https://goo.gl/pLdGYD
【橡膠泡沫爆破終致滿清覆亡?】
http://bit.ly/2Y7Q5vl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文化特質 例子 在 R&P in Sweden 漫步瑞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何是瑞典?Why Sweden?」
---
前言-
這篇文章,其實應該是要在這部落格剛成立的時候,成為第一篇開張文才對。卻在一年後的今日才能寫出來,真的是花了不少時間在整理。(笑)
首先,這個粉絲團是我們夫妻(兩個台灣人)一起撰文的粉絲頁。我們是原先在台灣都已經出社會好幾年,也有穩定工作的普通台灣人。並不是經典的,因另一半是外國人而旅居在那一國的模式。會成立這粉絲團,主要是想介紹在台灣人眼中的遠得要命的王國-「瑞典」,在我們的眼裡、我們的生活模式裡是怎麼樣的風景等等。(這一小段是寫給非親友而追蹤的粉絲們看的XD)
---
「你們要去瑞典?去玩嗎?還是遊學?」
「為什麼要去瑞典啊?你們不是去年才剛去過北歐嗎?」
「什麼?你(妳)要辭職去瑞典?是在那邊有找到工作嗎?很遠耶!」
「為什麼是要去瑞典生活啊?怎麼不去比較近的韓國還是日本?」
「Why are you coming to Sweden?」
以上這些問句,是我們夫妻過去兩年(從出發前一年設定目標並準備 + 來瑞典後這一年生活)以來一直被問到的句子,不論是來自身邊親友或來瑞典後認識的瑞典人。我想,在往後認識新朋友的時候,陸陸續續還是會有相同或類似的疑問出現。(笑)
其實答案,在過去之中我也很想知道為什麼,也不停的在跟身邊的親友說瑞典的社會福利有多好多好等等;但我心裡很清楚:這些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直到現在,我才能夠好好地整理出來。
這一篇並不會寫到「瑞典的社會制度及福利面」「如何移居來瑞典?」「瑞典的生活型態」等等這些攻略,而是我們倆個從台灣原有的生活,移居來這裡的契機。不論是想法、行動、思緒等等,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意念其實不是要宣揚瑞典這個國家有多好?出國有多棒?等等一味的現實生活上的優點。而是「傾聽內心的聲音」。
---
大多數人看到「傾聽內心的聲音」,這個概念的反應通常是:蛤?什麼?不就是自言自語?我每天都在聽啊!
對,我也每天都在聽。就是內心的想法,像是平常我看到長得健康的花草樹木會覺得:哇~好漂亮喔!妳們真美!(會莫名想要互動)
請不要否認自己,這是每個人每天都會有的情形,只是你內心有沒有承認而已。雖然有的人說他並不會(其實是不想承認)自言自語,因為覺得這樣在別人眼中(或自己的社會觀感來看)很奇怪。
你有多久沒有「傾聽過內心的聲音」?並正視自己的這個想法,去實踐它。
你有沒有過曾經一個這樣的念頭:「啊!就是這個了!」然後全心全意地只想著這個目標,並且迫不及待去執行這個計畫?
這樣的經驗或許不是人人有,那以下這樣的例句你應該曾經有過:
「你是如何決定要攜手另一半踏入婚姻?為何是這個人?」
「你是如何決定要去這間公司上班?」
「你是如何決定要去學咖啡烘豆?」
「你是如何決定要去參加投資理財課程?」
······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你有沒有發現這些答案是因人而異,也是許多人口中所說的機緣。
我想,這就是我們夫妻倆為何選擇來瑞典的答案。
---
我們做出了要「來瑞典展開新生活」的這個決定,是在前年誤打誤撞碰上國航(就是那個有促銷活動就很便宜的中國國航)的特惠機票,就一鼓作氣買下去後,開始規劃北歐四國自由行的行程。我們倆那個時候,從沒想過一年後就開始在瑞典這塊土地上生活。
在這趟自由行的尾聲,坐在回程尚未起飛的飛機上,我的眼睛直溜溜地盯著窗外這片風景,心裡頭出現了這聲音:「我一定要再回來這裡!我好想在這邊生活!」而且還不斷吶喊著。想著或許是從這趟十幾天的旅程中,喜歡上瑞典這個國家。但我沒想過,在要離開這片土地時心裡卻有如抑鬱般地難受。
直到回台灣後,持續好一段時間,我內心的這聲音:「想去瑞典生活」一直盤旋在心頭揮之不去;而我的腦袋卻也不停地思考打轉著:「為何我好想去瑞典生活?為何我會有這種想法?」
我的心(感性直覺)和我的腦袋(理性)一直在互相衝突。
我開始上網四處翻找資料,越找越發現,原來瑞典有很多吸引我的社會福利及文化特質等層面(當然也有負面的部分,像是大量難民移入造成的社會問題)。但我內心卻還是一直冒出:「我就是很想去瑞典生活!」的聲音。
在我搜尋資料的過程中當然也分享給R且一起熱烈討論,我們也越來越覺得如果能在瑞典這個國家生活應該會很棒。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起:「有沒有來瑞典生活的可能性?」
我開始用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搜尋任何可以來瑞典長住的方式。可是,不外乎就是嫁給瑞典人或是找到瑞典的工作。前者是不列入考量而後者也很難設立成短期目標的選擇,讓我開始心灰意冷覺得似乎沒有希望了。
我們討論良久後,歸納出的方法是從「結果論」倒回推的:
「要在瑞典生活 ⇨ 要找到瑞典的工作 ⇨ (聽說要有當地學歷才好找工作)⇨ R申請瑞典的碩士學程 ⇨ 畢業後試試找當地的工作 ⇨?」
這看起來像是逐夢卻飄渺般的流程成為我們心中的計畫;然而周邊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告訴我們且我們心裡也知道:「其實不一定會這麼順利」,而且放棄現今存有的一切,非常非常的可惜。更何況還離家人、家鄉這麼遠。所以這其中的過程,我們曾經有動搖過;因為未來的一切都很不確定,而且經濟面也是個很大的考量。幸而,我們透過時間及解釋取得家人的諒解及資助。
而這排除萬難(其實就是離開舒適圈)的前提,是有「堅強的信念」。
像是家人或朋友說:「怎麼不去日本就好?語言通又離台灣近」
「瑞典很遠很遠耶!回台灣一趟要坐很久的飛機」
「怎麼不選擇其他歐洲國家?或美國?英國?」
我們聽到以上的問題都笑了。因為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多選擇,大家不要誤以為我們是玩大富翁,想選擇哪塊土地就可以選好咩?(笑)
我們只是在一趟旅程中,碰上了我們以後想生活的土地。就如此簡單。
---
一定會有人想說,話說的簡單,做起來明明就不簡單。
是的,有沒有聽過一句:「放手才是最困難的課題」?
我們放下眼前的一切,像從零開始一樣,在瑞典的生活,真的沒想像中簡單。其實我們覺得在台灣生活比較簡單啊啊啊啊啊~~(吶喊)
我們想說的是,是什麼讓我們不顧(有人說是拋下)一切,來這邊從零開始?(註:我認為沒有人會拋下自己的根,這解讀太片面)
是信念,是選擇,是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們在台灣規劃來瑞典時,當然有想過最糟的結果會是什麼情形?就是R取得第二個碩士後,未能順利找到當地的工作,簽證期滿就回台。我們倆各自從頭開始找工作。
等等?這是有多糟?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糟啊~我們覺得除了可以多拿一個碩士學位之外(其實很不容易),這就是一趟體驗。
也可說是類似打工渡假的一個旅程,一個某些人口中說的Gap Year(以我來這沒有工作和唸書拿學位來說)。
那如果我們沒嘗試走這條路,讓內心的這個聲音、念頭、甚至說是計畫,在我們兩個年老力衰或是甚至沒有能力的時候,會成為什麼······內心的「遺憾」。
我們不想讓「到瑞典生活」的這個念頭成為遺憾,所以我們計畫它,並執行。
「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的名言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但我想以我的角度來解釋:「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你會排除萬難』,到時全宇宙都會來幫你」
所以,請你「傾聽內心的聲音」,不要讓這聲音沈下去心底成為往後的遺憾。
請讓自己的人生有機會嘗試不同於以往的可能,不是他人口中希望你走上的路,而是自己內心鋪成的那一條路。
在你勇往直前的走在很少人走過/別人或許沒走過的路上,你的年齡、性別、職業、價值觀、生活的不順遂等等,都可能會成為阻絆你前進的枷鎖;你可以停下來喘息、休息,但請千萬不要放棄,因為往回頭看,你已在前進的路上。
我們也還在自己選擇的這條路上摸索前進著,也還未能看到遠處的終點。就因如此,我們很能懂一路徬徨和辛苦逐夢的過程,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能領會。我們也覺得是或多或少的幸運及努力和選擇,帶我們來到這裡,也讓我們更感念這一切。
我們只是想藉由分享自身的例子並記錄之,希望哪一天自己回頭看時會覺得年少輕狂或是會心一笑,但起碼我們不會後悔,也慶幸有過這選擇;若能真的帶給一些人能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的機會,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期許之後的我們,能藉由更多不同以往的體驗來帶給大家並擦出美麗的火花。
文化特質 例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雄與南台灣的朋友們,「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中山大下社會」明天(3/22)來聊聊「手機文化」與經典好書《觀察的力量》!
當手機成為我們文化的傳播工具,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我們到底該怎麼解碼手機呢?從手機又能看出什麼臺灣人的文化特質呢?
舉個例子,有沒有注意到年輕人和年長一輩的人用起智慧型手機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習慣。年輕人用起智慧手機都在玩FB、IG與打Game,但長輩們則偏好用Line與追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樣的差異又是從何而來呢?人類學的方法與視野又能提供什麼樣的詮釋呢?
明天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中山地下社會 社群活動 3/22日場
邀請在高雄的朋友們一起來聊聊「手機文化」
也會分享介紹《觀察的力量》這本好書。
地點:中山大學社科院地下室S0005「地下社會」
時間:3/22 1830-2030
主持:宋世祥(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專案助理教授/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建議大家可以先閱讀《觀察的力量》然後一起來分享討論如何用書中的方法來分析台灣當前的「手機文化」喔!
入場: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