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人物誌──我們共同的故事】
#5 捨不得,讓你先走──陳詠綺
(陳詠綺,特教工作者。外甥因幼年醫療疏失,造成失明與腦傷,在陳詠綺長期的照護與自主訓練下,逐漸恢復自理能力與部分視覺,並進入臺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陳詠綺則開始擔任家長會幹部,後辭去護理工作,協助成立全台唯一由家長自行運作的小型作業所,現為督導。)
我從2009年開始帶這一班(文山特教小作所),到今年已經要進入第十年了。那時候,很多孩子從(特教)學校畢業都沒地方去。
一般外面小作所補助不夠,送孩子去做簡單代工,還是要繳錢,而且能力很好的他們才收;其他機構,也是從比較好帶、障礙程度比較輕的先收。庇護工廠那些就更不要講,那個要能力真的很好。你看我們這邊的孩子,有的程度都很重,也有坐輪椅的。人手、資源不足,進去安置都要用排的。
十年前真的很難排。校長說,好多孩子放在家裡都退步了,學校上的課,三個月就忘光光。家長每天面對,也沒有喘息的機會。校長就找我說,去把這些在家的都找回來,學校借我們場地,做一個中繼站。
雖然那時跟我的孩子無關,但我一口就答應。剛開始家長自己輪班當老師、找資源,真的很辛苦。彼此意見不同,難免會吵,要整合家長意見很麻煩。我們也不是特教專業,有時不知道怎麼面對孩子,被咬、被打的都有……那時真的覺得,會不會熬不下去?
後來大家不放棄,才撐過來,從一開始三、五個,後來最多曾經塞到十八個孩子。我一直告訴大家,我們要以孩子為重、珍惜這個機會;因為沒有任何政府補助,所以家長們就想辦法,帶著孩子自製環保清潔液販售,一來多少籌措一些經費,二來訓練孩子工作能力,避免快速退化。
雖然辛苦,但是總比在家好!在這邊,孩子還可以互動,家長也可以聊聊天。到後來,有些家長排到了機構,有空還是會回來幫忙,因為已經把這邊當成一個家。
畢竟,有這樣孩子的家長本來就比較走不出來,家境不好,又沒自信。我很希望能把他們帶出來。所以我也會辦旅遊——你要知道,我們孩子要跟一般旅行團出去,家長壓力很大。有些人異樣眼光一直看,家長心裡都受傷。
當然,壓力最大還是經濟。這麼多年,我還是覺得我們身心障礙這塊福利,真的不夠好。家裡有這樣的孩子,勢必只能有一個人上班,但現在年輕人沒有雙薪怎麼活?雖然有住宿型的機構,但還是太少了,有的要候補一百多個。
前幾年開始,政府廣設小作所和日間照護,但那只有白天,上班要送,晚上還是要接回來,父母負擔還是很重。說真的,只有父母才能真正盡心帶這種小孩,但我們也意識到:我們年紀大了。如果老了、不在了,他們怎麼辦?
之前常發生家長想不開,帶著孩子就走了,還有很多是沒上報紙的……,為什麼?一方面是壓力,一方面真的憂心未來啊。所以才會想,孩子如果先走,那才是真正好命。當然會不捨,但你想想:如果他們沒有先走,有誰比父母更能真正用心照顧?
所以我真的希望,政府能重視住宿型需求並廣設,讓家長對未來有個希望。這是很急迫的問題。之前政府拚命設日間機構,相對而言,我們中繼站的需求減輕了。但是現在少子化,再一兩年,可能變成機構要搶人了,閒置的又會變成蚊子館。反而是住宿型這塊一直等不到,這是我們最需要的。
走到現在,辦公室很熱鬧,學校都說,遠遠就聽到我們笑聲。說實在,沒有幾個家長一直支持,真的做不起來。當時只是一個傻勁,覺得我可以為自己孩子爭取的,也可以為其他人爭取;像我在這邊十幾年,對木柵都不熟,因為每天一進來就是到下課。
但這改變了我的後半生。能替大家做什麼就做——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想會得到什麼,那會很痛苦。只要平安健康,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看著別人的小孩進步,我也會覺得,啊,好棒喔。就這麼簡單。
不怕跌的浣熊—文山特教小作所
---
在時代發現人物,從人物看見時代。歷史不是一人的獨白,我們要共同訴說時代的樣子,也在共同的時代裡,看見彼此的樣子。一個平凡的阿桑可能成為拋灑熱血的街頭英雄;擁擠的舊市區裡可能潛藏匠人的手藝堅持。每一個陌生的面目,可能都懷藏澎湃的夢,他們將是時代的下一個臉孔。
即日起,時代力量FB專頁將定期推出「人物誌」單元,帶大家探訪屬於小人物的深刻故事。時代人物誌,創造歷史,從人開始。
#時代人物誌
#特殊教育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