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大同 | 諺語新知
大家經常說小康、大同,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說起。
有一次,孔子參加祭典,典禮結束後,他信步來到一座高台上,舉目望去,只見遠處霧茫茫的一片。想起諸侯各國征戰不止,周王室又日漸衰弱,禁不住發出長長的感歎來。他的學生言偃在一旁問道:「老師為什麼要長吁短歎?」孔子說到:「我沒有趕上堯、舜、禹的時代。那時選拔的官吏都是賢明有德的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講究信義和友誼,所有人都被照顧得妥妥當當。」言偃說:「老師說過:那時的東西丟在路上都沒有人要,人們唯恐自己的力量貢獻不出來,一切財富歸公家所有,需要時,人們去取來就是。」孔子接著說:「是的,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
言偃又問道:「老師曾說過「小康社會」,那又指的是什麼?」孔子回答道:「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以禮義治理天下。他們以此來分清是非,考査人誠實不誠實,樹立仁愛的榜樣,給人民揭示了生活的準則。如果有人公然違反禮義,群眾會把他看成是禍害,使他陷於孤立。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小康」。」
孔子最嚮往五帝時代的「大同世界」。大道得以實踐,天下為公,政權會傳給賢能的人,人們講求誠信,追求和睦。大家都能以「推己及人」的方式親愛別人。但就算沒有大同世界,孔子也希望有「小康社會」。夏、商、周三代大道不行,進入「小康之治」的時代。那時人們重視個人的利益,容易出現陰謀詭計和戰亂,所以三代的君主以禮義維繫社會秩序,讓大家遵守一切禮儀和制度,以維繫社會秩序,令天下不至於大亂。現在看來,孔子的理想似乎再也無法實現了。
#知史 #中國歷史 #諺語 #諺語新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国庆上映了姜子牙么,我还没来得及看呢…但不妨碍蹭个热度,讲一讲正史中的姜子牙。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姜子牙有很多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那么一小段来历。比如吕尚,因为他是姜姓、吕氏,单名为尚,字子牙!所以你也可以称姜子牙为姜尚或吕牙。因为祖先是炎帝后裔,所以在...
文王 武王 周公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太姜太任太姒:周朝百年基業背後的偉大女性|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太姜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而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三位女性都是以德行著稱,可以說周朝能夠有八百年的基業,與這三位女性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分不開,這三位女性可以說是歷史上賢良淑德的女性的代表,也是婦女德行的好榜樣。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生育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其教育子女以身作則,可以說教育非常成功,太王非常喜歡王季的兒子姬昌,所以太伯與中雍就逃到蠻荒之地,為的是父親能夠將王位傳給王季,使得姬昌能夠接替父親的王位,這個兄弟謙讓的故事成為了千秋佳話。
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在太任懷孕的時候特別注意行事與所見,可以說做到了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可以說是最早的胎教實行者,所以生下周文王後,周文王就非常聰明,可以說舉一知十,人們都說這由於太任胎教做得好的緣故。
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在娘家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賢德之名,所以周文王姬昌非常看重太姒,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太姒,太姒成為了周文王的夫人之後效仿太姜和太任,輔助丈夫,使得文王治外,自己治內,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績,以道德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太姒生育了十個兒子,其中包括武王姬發和周公旦,周朝之所以可以立於天下,與太姒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據說太姒長得非常美麗,也非常賢德,太姒與周文王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定下終身,《詩經》中的《雎鳩》據說描寫的就是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愛情故事。太姒與周文王一共生育了十個兒子,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太姒的兒子。
大兒子伯邑考,據說周文王十三歲的時候生下了伯邑考,後來妲己誣陷伯邑考說伯邑考輕薄於她,於是伯邑考被紂王殺死,並且被剁成肉泥,紂王還將伯邑考的肉做成的肉丸子送給被囚禁的周文王姬昌食用。
二兒子姬發,據說周文王十五歲的時候生下姬發,後來姬發被立為王,帶領軍隊打敗了殷商,武王伐紂就是說姬發帶領著軍隊戰勝商紂王的故事。姬發具有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建立了周朝。謚號「武王」,所以被稱為周武王,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代明君。
周公旦是周文王與太姒生育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姬旦,是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參與了推翻殷商的軍事行動,並且代理成王治理天下,但是自己沒有任何的野心,始終作為一個輔助的角色出現,並且參與了周禮的制定。可以說是儒家的先驅,儒家思想的發源就是從周公旦開始的。
太姒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就是這三個兒子,特別是武王姬發與周公旦最為知名,其他的兒子在周武王獲得天下後被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也是一代諸侯王,但是歷史上記載的不是很多。
太姒首先作為一個女人是非常漂亮的,也是非常賢惠的,有人說男人只有看到女人漂亮才會想要去了解她,而了解她後如果僅僅是漂亮而沒有德行與內涵,那麼男人還會遠離她,而太姒就是一個男人一看到就想要了解她,一做到了解她就會迷上她的女人,太姒不僅僅是外表上的漂亮,而且在內涵上也豔光四射。
正是因為太姒具有一個女人最好的武器——漂亮,所以周文王姬昌在渭水之濱一見對其鍾情,後來聽到傳聞說,太姒是一個非常賢德的女子,更是「寤寐思服」,正是鑑於此,周文王姬昌對太姒鍾情無限,所以為了表示對太姒的敬重與自己的傾慕,周文王親自到渭水迎娶太姒,為了展示其隆重之情,讓船首尾相連搭起一座浮橋,可見其迎親的隊伍是非常龐大的。因為太姒值得,最起碼文王姬昌覺得只有這樣才配得上自己對太姒的傾慕。
事實證明太姒是值得文王如此鍾情的,太姒婚後輔助自己的丈夫姬昌治國理家,賢德非常,向自己的婆婆與太婆婆學習,成為了周王室的「文母」,姬昌治外,文母治內,不僅僅為姬昌生下了十個兒子,而且兒子們在母親的身體力行的教育下,據說從小時候就沒有做過一件錯事,不管信與不信,史書上這樣記載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太姒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兒子們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的污點,特別是武王姬發和周公旦的文功武治現在更是家喻戶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太姒是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賢德的女性。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王 武王 周公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戰國名將生死錄】商鞅:作法自斃的緣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世事常因處境不同而有需變革的時刻。
戰國時代是競爭激烈的亂世,各國為求生存無不求新求變。正因競爭激烈,能從中脫穎而出的勝利者自然更受到關注及推崇,所以讓日後一統天下的秦國實力蛻變的「商鞅變法」,就成為後世研究改革的典範。
很值得玩味一點,我小時候聽商鞅的故事,講的人很少提他改革如何成功,反而比較聚焦在他「作法自斃」的結局。為何一個人幫助國家強盛,最後卻遭到舉國痛恨?雖已有無數前人對此做出點評,但老ㄕ這次也決定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探討這位戰國中的關鍵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國的王孫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宗室的後代。雖然出身高人一等,但衛國國力衰弱,衛鞅為求更好的發展就跑到戰國首強的魏國為國相公叔痤服務。
公叔痤非常欣賞他衛鞅的才華,所以在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年輕有才,可以讓他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魏惠王一聽這話就露出滿臉狐疑的表情:「國相呀,你是不是病糊塗了?且不說咱魏國那麼多人才,你卻只推崇衛鞅。依他的資歷,怎麼排也排不上他,若是用他那要如何服眾呀。」
眼看魏惠王反對,公叔痤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那就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成為後患。」
等到魏惠王走後,公叔痤趕緊找來衛鞅說:「我向主公推薦你當國相,他不答應,之後又告訴他,若是不用你就一定要殺了你。現在你趕緊離開魏國吧。」
相信看到此處,不少人會覺得:「這公叔痤有毛病吧?都說要殺人了,竟然還告訴當事人?於公,他這樣是縱虎歸山;於私,這是展現自己的殺意。如此只會陷入兩面不討好、兩頭都落空的結局呀。」
這裡就要解釋一下,戰國時代以前的春秋,很多時候家族或個人關係凌駕在國家之上。舉個例,有人跟孔子說:「我們這裡有人偷羊,結果被他兒子告發,這兒子不是很正直嗎?」結果孔子卻說:「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這才叫正直呀。」這就是家庭人倫凌駕在國家之上的言論。但了戰國時代,國家的力量開始膨脹,但就有的傳統卻沒有完全消退。對公叔痤而言,和國君對談就要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和衛鞅談話卻以兩人的交情及利益為主,這兩者在不同時空場景下是可以切割且不衝突的。
衛鞅回答公叔痤:「主公既然認為我是小咖,所以不採納你推薦我的建議,又豈會再聽你另一個建議呢?」所以衛鞅繼續待在魏國,而魏惠王也果然沒對他下手。
衛鞅為何會冒著被殺的風險(即便極小),也要留在魏國呢?因為老ㄕ說過很多次:「魏國是戰國中率先革新的首霸。」也就是說,風氣開明的魏國還算是有創新及向上爬的空間,所以衛鞅需要觀察一下,自己在魏國是否還有機會。另一方面,衛鞅也密切注意有沒有其他國家也會掀起改革的風氣,如果有更好的機會,那再離開也不遲。所以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衛鞅的思考,那就是「騎驢找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奔秦國
西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雖然是老牌諸侯國,但秦國當時的表現卻非常堪憂。首先它位置偏僻,在當時的國際外交上直接被中原各國諸侯忽略;另外秦國那時的物資及生產不豐,經濟困頓;最後,魏國曾多次擊敗秦國,這其中尤以名將吳起佔領河西之地對秦國打擊最大,因為這徹底封死秦國向東發展的可能性。
外交孤立、國力落後、強敵在旁,這些危機促使秦孝公積極改革,他頒布求賢令,並明確指出:「誰能為秦國獻出富國強兵之策,我便給予他高官及土地的賞賜。
「這就是我要的機會!」
看到秦國的改革契機,衛鞅來到秦國,並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迅速見到秦孝公。
「先生有何指教?」
面對秦孝公的發問,商鞅開口:
「我為您講一下,遙想當年黃帝乃至堯與舜的時代……」
秦孝公聽著衛鞅的發言,越聽眼皮越重,強大的睡意讓他忍不住對眼前之人頻頻低頭。好不容易聽完衛鞅的發言,秦孝公衝回去找推薦人景監:「你這混帳!推薦的是什麼狗屁神經病?跟老子談黃帝?跟我講什麼神話故事?」
被噴得滿臉的景監衝去指責衛鞅:「主公說你就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這下好了,害我也被罵!」衛鞅卻說:「安啦,對我有點信心,再安排我見主公一面吧。」
不知是怎麼樣的神之操作,景監竟然信了衛鞅而且又成功讓他與孝公碰面。然後衛鞅開口:「今天跟您講,昔日武王伐紂,其後有周公制禮作樂……」
這次秦孝公雖然沒睡著,但回去依然對著景監就是一頓噴:「又讓這個廢物跟我講廢話!你敢再叫他來,信不信我弄死他後再弄死你!」
景監肚爛地找衛鞅:「你是不是想搞死我!信不信我先搞死你!」衛鞅依舊自信地說:「再給我一次機會,如果失敗了,你想怎麼搞我,我都認了。」
還是在老ㄕ摸不透的神之操作下,衛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然後開口:「今天跟您說昔日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中興齊國並會盟多國諸侯……」
等到衛鞅發表完言論,秦孝公點點頭,之後回去找景監說:「你推薦的人,今天講的東西總算是比較有長進了,雖然我沒打算採納,但講的內容還是不錯地。」
景監找到衛鞅時,衛鞅這次主動說:「我想是時候開誠佈公我的壓箱底了。」
於是衛鞅第四次找上孝公,開口道:「昔日李悝著《法經》,文侯用之……」說著說著,旁邊的侍衛全都傻眼了,因為主公竟然越聽越嗨,甚至忍不住連連向衛鞅湊近,好像恨不得耳朵都要貼在衛鞅的嘴上,而且接下來好幾天,兩人都是從白天談到黑夜。
這個消息傳到景監耳中,連他自己都不敢置信。他在之後找到衛鞅問:「為何主公四次見你,態度差異如此巨大?」衛鞅說:「第一次見面,我講的是帝道,這樣實施好幾代才能達到天下安定的局面。第二次見面,我的是王道,要經文王、武王、周公輔政的成王三代才能定天下。這些對於主公都耗時太久,所以才不中聽。我第三次講的是霸道,一任君主就可以達成,但要顧及許多禮節。現在我講的是強國之道,是我總結魏國崛起的經驗內容,效果之強近在眼前,且無須顧及固網的法度,這就是主公最需要的治國理念呀!」
講到這裡,相信有人一定會說:「衛鞅幹嘛不直接就把壓箱寶拿出來?拖延這麼多次,萬一中間秦孝公完全放棄他,那該怎麼辦?」那我會回答:「衛鞅在進行一次結果滿意的向上管理。」試問,哪個領導者或是公司主管不喊著要人才?但請問又有幾個能真正用人才?所以在秦孝公考核人才時,衛鞅也在考核這號稱求賢之人的肚量。事實證明,秦孝公的肚量不是一般的大,面對前兩次都報告失敗之人,仍舊願意騰出時間繼續接見,這個舉動就是孝公向外昭告:「臭魚爛蝦來我都接待,難道人才來我不重用嗎?」看見領導的包容及耐力,並在之後提出改革理念看見秦孝公的飢渴及激動,這才讓衛鞅確定:「眼前之人,是願意大破大立的好領導,最適合讓我攀附並一展所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厲風行的改革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衛鞅展開激烈的改革變法,由於內容非常多,老ㄕ試著精簡出其中較為重要的核心概念:
1. 重農抑商
強迫各行各業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從事農業,並限制農民遷徙以及接觸知識的自由,其目的是累積戰爭軍糧。(在之後威力加強版的第二位變法,還規定從事工商業者,連同妻子、兒女罰入官府為奴。可見商人在衛鞅的法律下有多麼沒人權。)
2. 加重賦稅
明確規定土地稅、人頭稅、徭役(可以想像成為政府免費勞動服務),這三種稅收方式。為了達到加強稅收的效果,貴族成為重點打擊對象。首先,貴族的稅率更重;再來,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最後,貴族世襲享受祖先功勞的規定被取消,其目的是削弱貴族資產,一方面能迫使貴族要投入國家生產,另一方面可以強化王權。平民也別高興,因為衛鞅規定家庭若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必須在他們成年後分家獨立,如此可讓秦國按增加戶口數徵調人力,而不從此法的家庭,要繳加倍的賦稅。
3. 思想管制
明確用法律規定什麼性情的人要被處罰(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中槍:心胸狹窄、性情急躁、懈怠懶惰、揮霍錢財、阿諛奉承……),居民要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坐。不告發奸人的處以腰斬,告發者則可賞賜爵位一級,若是藏匿奸人,鈽彈自己被處斬,全家財產還要被充公。(之後的第二次變法,衛鞅還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避免有人使用其他學說挑戰法令。)
4. 確立軍功制度
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士兵斬敵甲士首級1顆可得爵位一級,良田一頃,住宅土地九畝,役使無爵位的庶子一人,並擁有做官資格;斬敵甲士首級5顆可以役使本鄉的五戶人家。隨著爵位越高,就須以更多的斬首數換取,例如屯長若要晉身,所領導的五人小隊要斬首33顆。
另外,五人小隊沒砍到敵人首級,全隊處斬!衝鋒時有臨陣退縮者,在全軍面前處黥刑或劓刑(就是在臉上刺字或是砍鼻子)!
當變法內容一推出,秦國不分階層的人都炸了,因為新法完全顛覆秦國社會就有的習俗及體制。就因為這改變如此巨大,一開始大家都不敢置信。衛鞅對此還搞了「徙木立信」的宣傳,就是派人在首都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約8公尺的木頭,並表示:「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立即獲得賞金10鎰。(後來賞金增加到50鎰,然後1鎰金可兌換12石粟,根據葛劍雄教授研究,一個秦人平均一年吃18石的粟,所以50鎰金的概念就是……讓你可以購買大約34年份的粟!)」有人真的去搬木頭,果然獲得賞金,這讓所有人了解:衛鞅是玩真的。
但新法的改變實在太大,幾乎所有階層都因極度不適應而表達抗議,甚至連秦孝公的太子都違反新法,可見當時秦人有多麼水土不服。
衛鞅的對應方法很簡單:罰到你怕就不敢囉嗦了!
太子的犯法對衛鞅而言,是挑戰,也是一個公關宣傳的時刻。他表示:「法律推行不成功,就是上位者自己不先好好身體力行,所以太子必須接受新法的處罰,也就是處以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刺青),如此才能證明法律的效力!」
「不可呀!」
所有官員都跳腳了,在太子臉上刺青?這樣他未來當領導還能見人嗎?
「太子是儲君,不方便黥刑,所以讓太子的老師代替受罰,因為他管教無方!」
隨著衛鞅的命令,太子的其中一個老師被施以黥刑,而另一個老師─公子虔也被處罰,並在四年後因觸犯新法,直接被劓刑(削掉鼻子)。這一波操作讓所有貴族都安靜了,至少表面上如此。
對平民,衛鞅也不手軟。有平民議論新法的好壞,結果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全被衛鞅給抓了,理由是:「點讚的是阿諛奉承!批評的是目無法紀!全部違法我制定的善良風俗,所以通通發配邊疆服勞役!」
姑且不管秦人的心理陰影面積,衛鞅變法的成效很明顯提升秦國國力。因為秦國之後擊敗韓國,使各國不敢再小覷,於是楚宣王與秦孝公聯姻,魏惠王與秦孝公會盟,秦國終結外交被孤立的處境。
而隨著變法越加徹底,衛鞅終於要實踐他的目標─擊敗魏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揮師東進
前面提到,掌控河西之地是秦國能否東進發展的關鍵,所以秦孝公不惜徵人才、搞變法,都是為了擊敗魏國好佔有河西之地。
於是在西元前354年,衛鞅趁魏國派大軍進攻趙國首都邯鄲(順帶一提,有沒有覺得這個戰役有點眼熟?因為這就是在孫臏篇提到的桂陵之戰,也是「圍魏救趙」的成語由來),立刻領軍偷襲魏國,之後殲滅7000守軍並占領少梁。雖然戰果看似不多,但足以顯示衛鞅對當時國際局勢觀察的敏銳,使他能把握魏國與關東強國對戰的時機趁隙發兵。
之後,魏國在桂陵之戰被齊國軍隊擊敗,加上楚國以「救趙」的名義加入戰局,魏國一時之間被圍毆的狼狽不堪。精明的衛鞅自然不會放棄擴大戰果的機會,於是率兵直接攻占魏國舊都安邑。這下可把魏惠王嚇壞了,再擋不住秦國,自己可要面臨三路大軍的夾擊,於是緊急調軍修築防禦工事好阻止秦軍。問題是,這反而激起秦軍的鬥志,因為根據衛鞅的軍功升級制度,攻城戰可是能讓戰功累積增加數倍的,我想當時秦軍可能懷著「有城牆?我好興奮!我好興奮呀!」的心態去暴力衝鋒,於是衛鞅攻破防禦工事,進一步占領魏國土地。
有道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連連吃虧,但魏國畢竟是底子厚的戰國首強,所以魏國先後擊敗齊國並與楚國休戰,隨即集中兵力向西反攻,並且馬上擊敗秦軍奪回了安邑等失地。而且估計是受不了昔日的手下敗將竟把自己一度逼得如此窘迫,魏惠王竟一口氣召集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組成聯軍,準備爆打秦國。
這下換秦孝公嚇尿了,想不到連受重創的魏國竟還可以如此強勢,於是秦孝公決定:「召集全國軍隊跟他拚了!」此時衛鞅跳出來說:「拚個頭啦!我們一個國家打得過對方十三個國家嗎?安啦,我有辦法。」
於是衛鞅去見魏惠王,隨即發言:「大王的實力強大,我秦國萬不能敵,如今放眼天下能抵擋大王者,唯有東方的齊國。大王如今已能號令泗河地區的十二諸侯,何不繼續向北聯合燕國,如此就可以夾擊之勢向東攻打齊國,而我們秦國也願幫助大王,這樣大王就能向南攻打楚國。齊楚兩國一敗,韓趙兩國定會屈服,屆時大王就可真正的稱霸天下!」
衛鞅這一頓說詞,頓時把魏惠王哄得心花怒放,然後決定把矛頭轉向他國(而這麼做會成功的前提,我認為主要建立在兩點:1.秦國相比齊楚較弱,非魏國首要德的威脅;2.魏國先前的戰敗,這是尤其齊國的圍魏救趙做為開端,所以魏惠王自然更惱火齊國)。不只如此,衛鞅還出了一個餿主意:「大王何不先稱王,如此可作為號令天下的準備呀。」
這裡要跳出來解釋,先前為了敘述方便,所以都說是「魏惠王」。但實際上,當時用「王」之名號的,只有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還有從春秋時代就表示天下我最大最強的楚國。在接受衛鞅的慫恿前,魏國君主地位只到「侯」,而齊、秦、燕這幾個老牌諸侯國,甚至是魯、衛、宋等實力衰弱的小國君主,地位都是更高階的「公」,所以衛鞅抓準魏惠王積極稱霸的心態,讓他直接稱王,如此就能在名義上成為高人一等的存在。
魏惠王毫不猶豫地接受衛鞅的主意,立刻自封為王,這讓他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問題是……其他諸侯國覺得自己被小瞧,所以都很怒!魏國也注定在日後要被所有人針對。
說到這,眼看魏惠王一直被衛鞅牽著鼻子走向更大的危機,我突然想到公叔痤當初曾對魏惠王說:「主公要是不用衛鞅,一定要趕緊殺了他!」如今看來,這預言是何等的準確,又是何等的諷刺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度出擊
面對魏惠王聯軍的強襲,秦孝公認識到秦國國力雖有長進,可仍不及對手,所以接下來的時間,他繼續力挺衛鞅推動更激烈的改革,而衛鞅在強國練兵的同時,依舊關注著出兵時機。
終於在西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被齊國重創,衛鞅立刻揮軍攻魏。魏國很快派公子卬領軍迎戰,在兩軍對峙時,衛鞅聯繫公子卬:「我當初與公子相處愉快,卻沒想到如今要兵戎相向,我不忍心與你生死交鋒,不如我們見面訂立盟約,然後彼此痛飲,正好紀念我們既維繫彼此情誼又保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看到衛鞅的訊息,心裡真是感動的一蹋糊塗,於是準時赴約……然後瞬間就被衛鞅埋伏的士兵給綁了。
「你口口聲聲說念及我倆的情誼,結果以此來訛詐我?」
面對公子卬的控訴,我猜衛鞅會不會訝異地反問:
「敵人在戰場上說的話,你也信?」
由於主將被擄,魏軍因群龍無首大敗,已經無法再承受戰爭損失的魏惠王只能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但這只是極為短暫的和平,因為元氣大傷的魏國此時與秦國的強弱之勢已然逆轉,依照可預期的發展,秦國必然持續東進,而魏國未來將繼續挨打。此時魏惠王喟嘆:「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呀!」
在魏惠王垂足頓胸的同時,衛鞅因戰功被秦孝公加封於「商」,由於擁有獨立土地算是一個小國君主,當時人會以封地的名字稱呼他,於是那個名聞後世的「商鞅」就此誕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好死
從實力衰弱的小國王孫,如今成為崛起大國的百官之首,商鞅非常得意。所以有次他見到一個叫趙良的人,志得意滿的問: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來到秦國,之後改造了整個國家風氣,還建造不輸文化古國的雄偉宮廷城闕,這樣的功績與昔日同樣以外來身份輔佐秦穆公稱霸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你覺得誰更有才幹?」
面對明擺著要人肯定的商鞅,趙良這麼說:
「百里奚當年聽說秦穆公賢明,寧願把自己賣為奴隸也要湊齊路費,對於百里奚克如此刻骨的誠意,秦國沒有人不佩服。之後他出任秦相,累了也不坐車,酷暑炎熱也不讓人不打傘,就以德化教育百姓。他死的時候,舉國百姓無不痛哭流涕,皆因感念百里奚的恩德呀。
可您之所以成為秦相,最初是靠著寵臣景監的推薦走後門,這事本身就沒啥好名聲。之後執政期間,一昧用嚴刑酷法強迫百姓改變及遵行,還讓百姓修建大規模建築,您覺得自己在百姓心中有會有什麼樣的名聲?事實上,您的新法還得罪秦國貴族,特別是當年為了立威,將受到貴族推崇的公子虔施以肉刑,如今他閉門不出八年,可見他對你怨恨極深。
百里奚當年出門,因受眾人愛戴,根本不用攜帶任何戶衛。可您如今,若沒有前呼後擁且持矛操戟的甲士貼身警備,就根本不敢出門。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準備完蛋。我看您不如把交還封地並退到偏遠的地方去自力更生,同時勸秦君施行德政,使弱勢百姓獲得照顧,或許能稍保平安。否則您要貪圖富貴並繼續獨攬國政,若有朝一日你無法再獲得秦君,那秦國想要你命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而五個月後,秦孝公去世,昔日差點被演上刺青的太子繼位(這位新王日後被稱為秦惠文王)。
眼看昔日死敵成為領導,商鞅趕緊表示想退休,但此時先有人向秦惠文王建議:「秦國百姓如今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種功高蓋主之人太危險了。況且君上您不是與商鞅有仇?不如趕緊清算他!」同時公子虔等貴族告發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派人捉拿商鞅。
不過商鞅提早得知消息,於是在拘捕前先落跑好投奔他國,連日的奔波後,商鞅在夜晚時分逃到邊境地帶。由於太過勞累,商鞅決定住宿旅店,結果旅店老闆說:「商鞅的新法律規定:旅店不可接納未帶身份證之人。勞駕您拿出身分證明吧。」商鞅囧了,因為逃難太急所以他沒帶身分證,何況就算他帶了,在被通緝的狀況下也不敢拿出來,於是他只能倖然離去,並道:「這法律可還真嚴謹呀。」
好不容易,商鞅走到秦魏兩國的交界處,結果把守國境的魏將忿恨地說:「你這欺騙公子卬的小人還妄想進入魏國?告訴你……沒門!」於是商鞅只能返回自己封地,而且索性發兵攻打秦國城市,估計是不想坐以待斃的被拘捕。
「哈!這下可是你主動造反,可不是什麼誣告了吧。」
秦惠文王派兵鎮壓商鞅,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商鞅戰死,其屍身被帶回秦國首都處以車裂後示眾,商鞅全族也被誅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關於商鞅不得好死的原因,歷史上許多人都有分析:得罪當權貴族、強制改變風俗、以詭詐之道行事……我覺得有道哩,但也還有可以為商鞅辯駁的地方。
比如:得罪當權貴族。但這是戰國時代的必要策略,如果不將全力及戰果從特定階級解放出來,誰還肯為國家賣力?更何況打擊貴族勢力,其實君主也在中央集權的過程中撈到好處,所以即便商鞅死,秦惠文王仍然執行商鞅新法,因為對君主而言,這法律簡直太好用了。
強制改變風俗,這的確會讓老百姓哀號遍野,畢竟人天性追求穩定。可是商鞅變法也讓不少平民獲得以往難以想像的晉升,更是讓秦國人享受到國際地位提升的尊榮。要說商鞅的改革會讓人民因不便而忿恨一時,但時間拉長,享受到福利的群眾應該會感恩戴德的鼎力支持才是。可詭異的是,商鞅死時卻幾乎是人人歡慶,難道秦國人各個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以詭詐之道行事,那就見仁見智了,因為對敵人的殘忍就是對自己人的恩慈。(但我認同呂思勉教授提出的一種看法,就是當你慣性的以詭詐待人,那身旁的人自然也會易詭詐待你,這就是把自己投入在危險的環境之中。)
到底為何商鞅如此被集體忿恨?觀察商鞅的變法內容,我找到自己版本的解答……相互監督檢舉,告發後採連坐懲處。
如果對課本提到「白色恐怖」時期有印象,應該知道言論及思想管制下,民眾有多麼被壓抑,而這股壓抑會形成怨念,長期的怨念若有機會抒發,將會發酵變質成巨大的反撲,即便這樣的管制當初有他的背景上的合理性或必要性(以白色恐怖而言,是為了防止共產黨進一步透過言論宣傳破壞治安,如果研究就共產黨歷史,很容易發現他們真的很會操作言論並以此動搖對手;若以商鞅變法來說,他則是希望人民先無豪易易的遵從新法,才能使秦國迅速富國強兵)。
同時,告發後採連坐懲處,遮當中有多少人因誣告而得利?又因被告而家破人亡?這不但是累積怨念,還培養一個最要不得的風氣:誣告。
大家回憶一下,秦惠文王是在何時決定要逮捕商鞅?答案是:在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謀反。但這引申出很多疑問:商鞅謀反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證據?透過這些疑問不難發現:這個告發超級站不住腳,商鞅如果據理力爭,應該能輕易反駁,可商鞅的反應卻是立刻落跑。為何商鞅反應這麼大?或許我們能合理推斷,商鞅在執政期間,對於誣告是清楚甚至縱容,所以他明白這招搞死人的功力有多厲害,以至於當他自己面臨誣告,連抵抗的念頭都不敢有。
最後做個結論吧。
以天下大勢而論,我毫不猶豫的肯定商鞅,但對於他的結局,我會說:「你活該,為你自己加諸在他人身上的所作所為負責吧。」
圖片為:電視劇海報 大秦帝國─裂變
這部電視劇大致描寫了商鞅的一生以及秦國變法的崛起,但其實自創情節非常多,也就是我說的,充滿太多現代人意淫了。
其實不是說歷史影視作品不能改編,畢竟只要是藝術創作就一定會摻有主觀的創作環節,但這部劇中把商鞅改編的超級正氣,或可稱為龍傲天、高大上......拜託,這其實很沒層次呀。
文王 武王 周公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国庆上映了姜子牙么,我还没来得及看呢…但不妨碍蹭个热度,讲一讲正史中的姜子牙。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姜子牙有很多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那么一小段来历。比如吕尚,因为他是姜姓、吕氏,单名为尚,字子牙!所以你也可以称姜子牙为姜尚或吕牙。因为祖先是炎帝后裔,所以在舜禹时期依然为官,掌管四岳也就是中央政府负责掌管四方山岳的官职。之后参与治水有功,整个家族得到两块封地“吕和申”,在什么地方呢?宛县以西,就是今天河南南阳的周围。自此这个家族就分成了两个支系,分别建立了吕国和申国,也分别用吕和申作为自己姓氏中的氏。所以封神榜中的申公豹本来就有点兄弟同源相互征伐的意思。夏商两代又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吕尚的爷爷这一支在吕国就变得越来越旁系,与庶人也就是普通百姓无异。这一点跟刘备很像,贵族身份却家道中落。但是姜姓吕氏放在一起,当时人一听就知道这人是贵族血统。另外姜子牙也被称为太公望,号飞熊。大家知道文王姬昌酷爱占卜,根据伏羲八卦绎出后天八卦,又用后天八卦推演六十四卦。所以姬昌的日常几乎事事占卜,他还有个儿子叫“姬旦”也就是周公旦,我们平时说的“周公解梦”,就是他这个儿子编撰的。所以父子俩即使不打仗,开一个挂摊儿应该也生意兴隆,老爸六十四挂、儿子周公解梦!有一日姬昌安排属下准备出游狩猎,随手一挂想看看这次能捕到什么猎物。占卜卦辞说:今日所得,非龙非螭,非虎非熊。乃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出门走到渭河边就遇见了白发苍苍但器宇轩昂、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所以号“飞熊”是从这个梦里来的。其实是是非的非,非虎非熊。所以这里面有一些小误会。姬昌立即非常恭敬的上前问候,两人一番对话惊为天人,就回忆说百年前,我国先君太公说有天下圣人奇才来周,周会因此兴旺。太公所言之人定是“吕尚”,所以“太公望”,就是我太公一直盼望的圣人。随后邀请姜子牙同车而归,尊为“太师”,这太师是一个什么官职,其实是一个荣誉称号“太”比大还多一点,所以很大的火球叫“太阳”,大到没边叫“太极”,比皇上还大叫太上皇,比皇后大叫太后。所以太是大而又大的意思,所谓太师就是比我最尊敬、最大的老师还大一点的“老师”。
史记确实说姜子牙遇见周文王的时候已经很大年纪了,但具体是不是72岁无正史考证。只有一些零星的野史杂谈说:吕望年逾七十钓于渭河…看来年纪是真的很大了。那他之前的人生到底都在干嘛呢?当然昆仑山修道40年,那是封神演义。年轻的时候确实做过一点小生意,米面粮油卖过杂货、杀猪宰牛当过屠夫、炒菜酿酒开过餐馆,前后从南阳到朝歌再到孟津。反正就是北漂呗…也没挣到钱也没被饿死,踉踉跄跄、蹉跎岁月。但是几十年来,博览群书群书手不释卷,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所谓: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人称:南阳姜大明白…那是壮哥啊!有人说壮哥:王大明白!中年时期确实有主动找机会入仕,也在商朝做过一小段时间的官吏。后因目睹纣王失德无道辞官隐居,人到晚年回首光阴,发现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空有一身经天纬地的学问却无用武之地。自此放飞自我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各国王公都觉得这老头,这年纪!要真有本事早成事儿,所以游荡数年仍未得明君赏识。最后渭水河畔得遇明主就是这位周文王姬昌,这两人相识未久。姬昌就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周国的臣属就立即请教姜子牙,姜子牙命人搜寻天下美女,奇珍异宝进献纣王赎回了姬昌,姬昌归国后与姜子牙纵论兵法秘密练兵、推行德政结交诸侯,天下归心三分有二。所以姜子牙也被称为兵家之祖…
功业未成姬昌年迈离世,武王姬发即位。姜子牙继续辅佐姬发富国强兵,九年之后武王姬发与姜子牙领兵至盟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未招自来的诸侯就有八百之多。姬发远望兵将如云、彻底连天、八百战旗、斗志昂扬!姜子牙登上山头遥遥拜谢八百诸侯,鸣金收兵。在场诸侯各个惊愕,说这这这…这么好的机会不打了吗?姜子牙只留下两个字“未可”,就是还不可以。两年之后发生了两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纣王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箕子。武王决定发兵讨伐商纣,临行前占卜一挂“下下签大不吉”,挂相刚现户外狂风暴雨、沙尘满天。所有人都认为此刻出兵对我军极为不利,只有姜子牙力排众议。于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兵至牧野,商纣军队一触即溃,几乎是用走路的速度打败了看似强大殷商,攻陷了都城,在鹿台擒杀纣王。商纣王身死国灭,姜子牙立即将纣王都城中的钱币、粮食用以赈济灾民。厚葬比干释放箕子,自此商周交替改朝换代,天下诸侯共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
直至今日流传“姜子牙”所著最重要的两篇文字,一部是“太公兵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六韬”,另一部是乾坤万年歌。六韬共分文、武、龙、虎、豹、犬六卷分别论述内政谋划、战争策略、军事部署、两军对垒、野外作战和兵种协作。每卷五到十三篇不等,共六十一篇两万余字。大部分是周文王与姜子牙的对话,也有一些碎片的事件。其实从晚清开始到民国直到建国后,陆陆续续有很多学者开始质疑六韬的真实性,大家都觉得真正的“太公兵法”早就失传,目前存世的很有可能是近代假借“六韬”之名的“盗版书”。因为古代这种事情很多,那时候也没什么版权意识,有一些穷困潦倒的书生,实在没饭辙了,假借他人之名作书,搞一些晦涩难懂的高论,东拼西凑的事件…成书之后每天深夜在家手抄几十本,白天出去神神秘秘的兜售。挺挣钱因为那时候得好书不容易,据说卖出去三五本够一家五口人活一个月的。特别像我们小时候路上碰到那种“光盘要吗”?苍老师的…就是各种内容都有“如来神掌、独孤九剑、一阳指”,甚至还有太平要术、房中术之类的。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了五十多枚竹简,与太公兵法的部分内容对应无异,大家才确信说:哦,这本书至少在西汉就已经广泛流传了。那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应该可以确定。其实一整部书的内容一看就是当时的史官在两人讨论问题时留下的笔记,后人再次编撰整理。虽然不是姜子牙亲手书写,但其内容应该说是充分体现了,姜子牙治国治军的理念。也是因为这本书,当时的古人才真正明确的将战略和战术彻底的区分开。再有就是姜子牙对后世的预言乾坤万年歌,我就不去通篇注解了,给大家摘出开头、中间、近代的几个部分。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很明确周朝一统天下八百年,串去中直是个吕,却是春禾换日头,春下面的日换成禾就是“秦”!所以秦王嬴政跟吕不韦到底有没有血缘?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所以秦朝统一不久,二十年后卯坐金头带直刀是刘,削尽天下木羊首。就是把这天下所有不该称王而称王的全都干掉,木羊去头是不王。这是比较前面的,再看中段:木下男儿火年起,一扫烟尘木易己。高祖世界百余年,虽见干戈不伤体。木下男儿是李,火年起是丁丑,这一看就是隋唐嘛!一扫烟尘木易己。姓李的干掉姓杨的…高祖世界百余年,虽见干戈不伤体。这之前百年间虽然纷争不断,但还一直硬抗着没死。最后一个我不解释,大家自己默默的猜字谜即可。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国重新又一迁。两分江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这乾坤万年歌,在民间流传甚广,因为看上去比推背图还有精准,更充满细节!但这一定是伪作。为什么呢?大家看这诗的文体,工工整整的七言律诗。春秋战国的诗可不长这样!都是什么什么兮?什么什么!就是类似于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有一个年轻少女兮,又勾勾又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