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黃競緯
披一身業火
灼燒焦黑的心
闇的奪目
或是本便不願睜眼
愛能覆滅
恨能逢生
我卻不能不想
因我種了因
--
◎作者簡介
一個平凡無奇的學生,偶爾將陌生化的情緒與想法捻成文字,用以自娛。
--
美術設計:尹摯
攝影來源:unsplash.com
--
◎政大長廊詩社賞析
佛教用語中,凡事皆是由過去所做所為呈現出來的情境,無論是好是壞,都被稱作「果」或是「果報」。華人社會普遍相信因果報應是存在的,這不只是對於自身行為的一種約束,某種程度也是心中對於那些做盡壞事,卻沒有遭受懲戒之人的詛咒,希望用「報應」的方式,讓那些加諸別人身上的過錯,能夠以某種形式得到制衡,使受害者的創傷得以稍稍緩和。
「業火」是佛教用語中,由眾生的惡業所燃起的一種火焰,作者似乎在作品當中用「披」來顯示沾上業火的人,並非逃避這個由自身罪孽所生的懲罰,而是主動的迎上它。這把火也並非只是灼燒外表,連內在提供活力的「心」都被波及,然而,這個將被燒到的「心」卻早已焦黑,不知道是真的惡貫滿盈,還是將自己囚禁在錯誤之中,用以逃避其他不願意去面對的事情。
在大眾的認知當中,火是能帶給大家溫暖與光亮的,但在作品中卻用「闇」來形容火焰。這可能不只單純表達光線的昏暗,同時也可能是在形容愚昧,讓原應是熾盛的火光,卻因為不願意睜開眼睛來接受這一切,而顯得漆黑。這個「不願」之中飽含了無奈與無可奈何之味,雖是直接面對烈火焚灼,但卻又不願意直視這個過錯,形式上向錯誤和解了,實際上卻又在不斷的逃避。
「愛能覆滅/恨能逢生」這兩句當中,「物極必反」的思想散逸了出來。大部分的人對於「愛」的想法都是美好的、憧憬的,在這裡卻如同在平靜的水流上行駛的船隻,突然被大浪覆滅了那般狼狽。這樣的愛讓人沉溺於其中,最終卻是溺斃。又或者從愛人者的觀點,將自身全部的關愛都放在某個人的身上,名為關愛,實際上卻有可能害了他,這種濃密的情感可以慢食,可以淺嚐,但卻不能囫圇吞棗似的一概接受,一個不注意,就會掉入了無盡的深淵之中。
而同樣是強烈的情感,一股深厚的怨懟卻可能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重心,若非遇到了一些傷害,誰會願意去恨?當這個傷害深切的刺激到一個人,生活就只剩下了恨,別用冥頑不靈去責備,這個人可能對於一切的美好都無法感知到了,唯有顫抖的靈魂能夠藉由「恨」來攙扶,才能夠活下去,讓這股毀滅性的能量成了拯救一個人的救命稻草,在毀敗的絕處中,逢生了。
這裡的「想」應該釋作接受,文中的「我」在面對這一切後,卻不能不接受,呼應了形式上和解而實際上卻依舊逃避的心態。最後出現的「因」卻是前面的「報」與「業」的起點,似乎讓時間倒轉,回到那個當初踏錯步的地方。然而,縱使我們能夠扭轉時光回到過去,又能如何。誠如佛羅斯特(Robert Frost)的〈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所言:”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無論造就了什麼樣的結果,那都是我們所選擇的,當我們帶著這條路的經驗去步上另一條路時,誰又能預料原先的結果呢?
◎關於長廊
長廊詩社是政大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性社團,已經走過了幾十多個年頭。相傳古希臘哲學的斯多葛學派之門徒,會在比鄰著蘇格拉底講學的市集旁邊的長廊之間授課、辯論。詩社取此典故而命名,最初是隨著台灣詩社並起的風潮而創立,一開始以創作為本,隨後也加入朗誦詩篇等不同的形式。經過多年的傳承,長廊詩社目前以創作課、討論課,以及邀請講師演講、對談等等社課為主要活動。我們是繞梁長廊裡悠長的字句、流淌腳趾縫間的清涼水泉。提筆揮灑之時,詩是異於哲學、我們探求真理的另一種方式。
社刊《艷世》已經出版!詳情請洽粉絲專頁: @政大長廊詩社
贊助即可獲得社刊乙本及書籤乙組:https://www.facebook.com/longporchpoetrysociety/posts/1809406472404568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8/20170803.htm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