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前一段時間,有一所學校招生的新聞悄無聲息佔據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目光C位,紛紛議論:如果是你,會送孩子去這所驚世駭俗的學校嗎?
▎從一所學校引發的討論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原來是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給自己孩子建立的私人小學,現在對外公開招生了。
消息一經發出,瞬間擠破頭。加州有1000個以上家庭遞交了申請。 (注意!這只是本校Ad Astra的分校Astra Nova,雖然課程和模式照搬了本校,但畢竟只是子品牌,就已經如此轟動了。)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所學校入學考什麼:
試題一:首次殖民火星任務需要一位隊長。以下為六位候選人自評及他評的創造力、合作力、尋找資源力、定力、學習力、體力、意志力,七個方面的數值。
1.1 請問哪位候選人最適合擔任隊長來完成以下任務: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在兩年後返回地球。”
1.2 如果任務變成以下,誰又更適合: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使用火星的資源建立能源工廠。永久待在火星並等待三年後第二批殖民者。”
1.3 我們是否應該派人去殖民火星?為什麼?
試題二是一款自創的策略桌遊,讓孩子跟對手對戰二十次,摸清桌遊規律,並尋找出最佳策略。
哇哦,這樣的入學測試題,是不是耳目一新呢?你家小朋友會如何回答呢?
馬斯克原本建立的Ad Astra學校,只是給他的SpaceX員工家的少量小朋友辦的”子弟校“,也算是承襲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企業辦校“的優良傳統,有著濃濃的SpaceX企業風。那麼這所學校日常如何教學呢?
Ad Astra的學生:
- 不分年級:8-14歲的孩子一起上課
- 側重科技:學習的科目主要是編程、AI、倫理和工程
- 練習創業:每人都會建一家虛擬公司,使用學校的虛擬貨幣進行創業和交易
- 接受複雜性挑戰:模擬、案例研究、製造和設計項目、Astra Nova開發的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夥伴;學生被複雜性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所吸引。
- 每年更新:每年根據學生和每個項目、實驗室、討論或戰略計劃的經驗教訓來重新設計。
- 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如果學生被認真對待,他們的時間被充分利用,會怎麼樣呢?
哈哈,就是赤裸裸地培養科技創業企業家啊!說不准其中就有SpaceX的繼承人,或是下一代矽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
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直奔主題、前沿酷炫、自由創新、前途未卜、不走尋常路、偏科嚴重的學校,如果是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從科技之爭引發的思考
Ad Astra對科技的重視,讓我們想到近期另一個持續火爆的話題:中國大陸的科技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們都知道,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針對性封鎖以來,中國科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像窮凶極惡的野狼一樣圍追堵截,而我們在關鍵性技術——尤其是芯片上——受到了極大掣肘。美國進入了麥卡錫主義,對所有與科研有關的華人採取排擠和封鎖政策。這讓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怒氣沖衝。
這引發了很多討論:大陸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從資金投入、資金結構、產業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創新中國仍然缺失的必要環節》和《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在此不多展開。
在此只想分析一種說法:“中國科研起步晚、投入少,暫時落後很正常,只要持續花錢投入,假以時日,一定能全方位超越歐美髮達國家。”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如果認為中國20年後科研水平將全方位超越歐美發達國家,那就意味著,20年後,中國的科研主力軍實力水平要全面超越於歐美髮達國家科研主力軍之上,進一步推論,這就意味著,今天10歲的中國孩子,未來的科研能力要全面超越於今天10歲的歐美孩子。
是這樣嗎?我們的少年真能贏在科研的起跑線上嗎?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書:《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the Endless Frontier》,是一本深入回顧科學和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不少紮實的工作和洞見(尤其推薦其中講貝爾實驗室的部分)。
這本書裡詳細回顧了現代半導體和通信工業的發展歷程,其中重大的成果節點包括:
- 1956年諾貝爾獎(1947/48年成果):晶體管的發現/發明;
- 1964年諾貝爾獎(1954/58年成果):量子電子學的發展引發激光的發現/發明;
- 1985年諾貝爾獎(1980年成果):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 1998年諾貝爾獎(1982年成果):帶有分數電荷的新型量子流體的發現;
- 2000年諾貝爾獎(1957/63/70年成果):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發明;
- 2009年諾貝爾獎(1966年成果):光纖波導的發明;
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1)發達的信息工業背後,是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水下冰山;
2)發現和發明往往先於工業應用很多年。
晶體管的發現/發明(1948年)先於英特爾公司成立20年(1968年),更早於286芯片上市(80年代)。再往前追溯,晶體管的前身電子管,是1884年的想法,1904年的專利。是100多年持續不間斷的強大的基礎研究才導向今天發達的工業應用。那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樣強大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同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把所有能獲取的科學成果整合在一起。結果是可控的、時間是可控的、成本是可控的、方向是可控的。但是基礎研究不是這樣。基礎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確定的,它的目標就是發現和理解,是向未知前行。站在歷史節點上,我們會發現:
半導體的發現不是為了電腦,是法拉第發現了異常電阻現象;電磁波的發現不是為了手機,是麥克斯韋從數學上整合電現象和磁現象;流體力學方程不是為了飛機,是伯努利為了解釋水流速不同的現象;激光的預言不是為了光纖和武器,是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電效應和量子力學能級理論的推演。
所有這些帶來劃時代改變的重大發現,都是為了解釋自然現象、探索基本規律,背後是抽象思想帶來的快感,是科學家對自然不斷追問的樂趣。
▎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的改革和困難
從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是去解決未知問題。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讓學生練習的都是“解決已知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未知答案的問題”。我們練就了孩子們猜測出題人心思的能力,但是真正面對複雜未知的自然,該如何思考和探索,孩子們是毫無概念的。
真正好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學習探索未知問題。這種教育需要教孩子的是探索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記住答案。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如果你想教別人如何使用引擎,你應該把引擎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動手拆卸,而不是簡單地在教科書上閱讀螺絲刀和汽車的知識。如果一個孩子把引擎拆開,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他們會明白整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告訴孩子電磁感應定律是什麼,然後讓孩子通過左右手定則做練習題,而真正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應該反過來:讓孩子理解法拉第到底在探索什麼問題,他觀察到什麼,他是怎樣想問題的,是怎樣提出理論猜想,怎樣做實驗驗證,遇到什麼挫折,又是怎樣找到答案,最後得出電磁感應定律。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從知識出發,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是從探索出發,讓知識作為結果。
我們有多少課堂帶孩子了解過科學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有多少學生知道,胡克是為什麼研究彈簧?伽利略是為什麼研究慣性?如果不知道科學探索背後的思維邏輯,就很難做出未來的創新。可是引領孩子探索知識的發現過程太花時間了,沒有哪個課堂有這樣的耐心。
對比中美教育創新,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實在是太慢了、太難了,不要說一所像Ad Astra這樣顛覆式創新的學校,就連做一些教材和教學法方面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制度政策先不說,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以問題為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老師就十分稀缺;考核方式方面,目前之所以只強調應試,是因為其他教學方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給舞弊開了口子;教育出路方面,現在仍然只有高考一條路能導向好的職場發展,缺乏和新興職場發展的鏈接;社會環境方面,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急功近利,讓父母也充滿焦慮。這些方面都讓真正開創性的教育探索困難重重。
▎致力培養下個時代的革新者
我之所以創辦童行學院,就是希望在中國也能做一些面向下個時代培養創新者的事情。辦學校不容易,我們就辦課外學校。
童行學院採取線上課的方式,給孩子項目制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知識、視野、思維,並讓孩子感受並學習科學、人文、藝術背後的思維方法。童行學院的所有課程和引導理念,都是以問題為出發,問題驅動的學習。我們在時空之旅課程裡,帶孩子探訪科學家,回到科學發現的現場,跟科學家一起發現知識。這種“問題驅動——激發好奇——引導思考——培養思維——學習知識”的教學思路,是一種從根本出發的教學方式。
在童行學院的“火星探索”項目制學習營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探索“如何讓火星車減速,安全抵達火星”。我們讓孩子準備一個煮雞蛋,用生活中各種能想到的材料,想辦法讓煮雞蛋從高空中落下而不摔碎。孩子通過動手,再和老師討論,會真正理解火星探索過程中的挑戰,也會對重力/空氣阻力/緩衝等等物理概念充滿好奇,熱情發問。
我們希望有更多同路人參與,我們會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希望更多家庭和孩子加入我們。
新永隆汽車評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周經濟類期刊重點摘要
Economist(經濟學人)
封面故事:評價馬克洪世界末日般的眼光
"正處於懸崖邊緣" 法國總統馬克洪給歐洲的警告
專訪"肩負使命"的法國總統馬克洪 談脆弱的歐洲在充滿仇視的世界中該如何自處
富豪階級很少失策 對有錢人無差別的攻擊造成的傷害比好處多
必須阻止喀麥隆陷入全面性內戰 由英語人口發起的抗爭已質變成血腥衝突
亞洲貿易談判代表們不願再等待印度 大規模區域性貿易協定(RCEP)排除印度直接簽署
中國大陸民眾在香港遭受攻擊 對有些人來說這個城市已經越來越充滿威脅
Barron's(巴倫周刊)
封面故事:如何投資中國並管理風險
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怎麼投資 巴倫中國圓桌論壇選定金融科技、教育和消費主導的股票
美中同意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簽署後雙方陸續取消對彼此關稅 只是這個協議仍充滿變數
迪士尼財報顯示投資串流的代價昂貴 該公司準備11月12日正式啟動Disney+服務
飛雅特克萊斯勒和標緻汽車合併長期將是贏家 短期內持有飛雅特克萊斯勒的人較具主導性
德國經濟的欲振乏力還沒衝擊到股市 市場質疑德國是短暫趨緩還是出現經濟模式需要調整的信號
Fortune(財富雜誌)
讓美國政府關門可能可以轉移大眾對彈劾案的注意 但對川普來說也是巨大的風險
高盛策略長:不管貿易爭端如何 美國和中國的經濟並未脫鉤
永續發展性與大量數據蒐集優化智能服務 智慧城市與房屋將把中國帶向未來
新上線的網路銀行提供3%的超優利率 鼓勵客戶每個月存入20%的收入
2018年撞死行人的Uber自動駕駛車 查出原始設計並未讓車輛辨識穿越馬路的行人
沙烏地阿美IPO兩兆美元的估值令人存疑 但沙國民眾排隊等著認購
新永隆汽車評價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影] 紐約深夜,霓虹光影下的失速狂奔:羅伯派汀森演活地下世界的光與熱
我以前一直對羅伯派汀森沒有什麼特別感覺,記得從哈利波特時代就開始有人熱切討論他,但當時看西追只覺得他是個長得有點像妖精的高材生,後來暮光之城上映,看著派汀森裸上身在樹林裡鑽石發光,那時我心裡還默默地把他和柴克艾佛隆和查克與寇蒂等人歸類。
但最近看了他的新片《失速夜狂奔》(Good Time)後,非常意外的,竟然讓我深深且無可救藥地愛上他。
在電影中,羅伯派汀森飾演一個紐約街頭混混康尼,為了讓智能不足的弟弟尼克脫離祖母的不當管教與虐待,決定帶著弟弟搶銀行並遠走高飛,但卻事與願違,尼克被捕入獄,康尼籌不到足夠的保釋金,只好鋌而走險從醫院將「弟弟」從警方的戒護下偷渡出來,沒想到卻陰錯陽差救到另一個凶神惡煞的罪犯,最後不得不合作的兩人只好在一個16歲不良少女幫助下,繼續他們在地下世界越來越失控的夜晚。
《失速夜狂奔》大部分場景發生在晚上,從華燈初上的紐約市街頭,漸漸進入人聲雜沓的忙碌夜晚,再一路到能清晰聽見空蕩房間內電視嗡嗡聲的深夜。
但在這深而潮濕的黑暗中,卻有片片異樣明亮的光影閃閃現現,像是派汀森那頭油膩骯髒的金髮、防盜噴液怵目驚心的深紅色、紐約市朦朧迷離的霓虹燈、飄滿陳年香菸的房間裡那閃著波狀藍光的電視、日光燈管下失序的毒品與性愛場景、深夜遊樂場突兀且囂張的聲光效果、警察車亮白刺眼的頭燈,以及在危險嚴苛環境中,偶爾出現的人性溫暖。
這是一部漸層的電影,從白天踱入深夜,從喧囂光影漸入純然的黑,但最重要的是,它也展示了「好」與「壞」、「善」與「惡」並非兩極對立的概念,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有相對的、立場性的、時代性的好或壞。
在《失速夜狂奔》中,我們從混混康尼的角度看事情,他搶銀行、偷渡罪犯,還為了贏得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少女信任,而與她親熱,讓她迷上自己(事實證明還真的有用)。這些事例若我們白紙黑字從報章雜誌讀到,或從親友口中轉述聽聞,很容易就能下個結論:他是個壞人,是個混混,是個和我們在不同世界的人。他很可惡,社會應該將他剷除。
但在片中我們被強制放入這個「壞人」的世界觀中,我們發現,其實他每一個動機與行動皆合情合理,妳無法憎恨這個人,甚至會發現自己要是被置入那個背景脈絡之中,有很大可能也會做類似的選擇。我們開始懷疑,世界上的善與罪真是如此涇渭分明嗎?
對我來說,區分事情「好」或「壞」很多時候是用來操作人心的技倆,選舉在即,把矛頭指向某個族群說他們很壞、他們就是你生活裡苦痛的根源,再花點資金贊助一些相關「科學」與數據研究讓自己看起來很可信,如此掀起一種可怕的同仇敵愾,絕望但盲目的人們為了「解決」問題、改善生活,便把手中的票投給宣稱誰很壞的政治黨派。但事實上,世界並不像高中考試,一個問題就有相應的一個解答。人事物的運作永遠都是全面且網狀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挑出單獨一根頭髮剪掉它,並無法改善整頭糾結油膩的亂髮。
又,將生命中的事物過度簡化成「好」或「壞」,很多時候也有助於我們維護自己搖搖欲墜的自尊。那個女人離婚了,她的生活一定不好過。(或許這個女人反而為此鬆一口氣,變得更快樂)他大學沒考上前六校,我看他大概沒什麼未來。(或許他反而找到了學術領域外的一扇窗,在某個地方發光發熱)這個人賺大錢周遊列國,真的很羨慕他。(但這人或許在人際關係上屢遭挫敗,深深認為自己將孤老一生而陷入重度憂鬱)。在我們對一個人或一件事下評論時,會因為別人較差的境遇感到自己好像還不錯,或因為別人看似較好的境遇感到自己有點遜。我們在別人身上看見的,是自己的慾望與恐懼,而不真的是那個人本身。我們常忘記,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這麼簡單分成兩個類別的,很多的妒忌、猜疑、欽羨、盲從,其實都只是庸人自擾而已。
相較於社會許多彬彬有禮的虛偽之人,康尼這個角色顯得非常坦誠地面對自己的惡之必要,沒有藉口,也無須掩飾,這是個很複雜也很真實的人物,而羅伯派汀森的傳神詮釋也讓人看了大呼過癮。聽說為了入戲,派汀森在開拍前還先跑去紐約周邊熟悉環境,還與飾演弟弟尼克同時也是導演之一的班尼沙夫戴跑到洗車場去打工,最後卻因導演手拙弄壞客人汽車零件,兩人才主動和洗車場老闆請辭。雖然沒當成洗車工,但派汀森似乎多少吸取了點腐爛大蘋果的異香,演活了角色瘋狗般的神情與對兄弟情誼的偏執,狂亂中透露出絲絲溫暖人性,讓人看了心弦觸動。《失速夜狂奔》在爛番茄上獲得 89%評價,得到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多項大獎,坎城首映結束觀眾更是鼓掌將近6分鐘。
我看過很多犯罪驚悚片,但很多電影角色個性卻稍嫌扁平,劇情也過度英雄主義,容易流於灑狗血一類,讓我很難入戲。但《失速夜狂奔》卻真實地讓人意外,一切就是這麼發生了,一樁接著一樁,混亂視角與長遠鏡頭不斷轉換,再加上迷離深沉的電子配樂,如幻似真的場景讓人不自覺就身歷其境,無法自拔。而那就算知道未來黯淡,卻還是願意抱持一點夢想與理想,持續奮力地追逐生命火焰,也讓人莫名地情緒激昂。
但聽大家說怎麼好,還不如自己親自去看片,這部片是11月底上的,不知道現在電影院還有沒有在播?無論如何,這是部今年大推的電影,別錯過!
Ps 1 我並不是說「犯罪」是好的,或不是不好的,而是我認為重要的不是去下個簡單結論說這個好那個壞就結束,而是去探討犯罪背後的根源、為什麼某件事在某個時空中會被定義成是「犯罪」的一種,以及犯罪是當事人本身的惡,還是時代與社會的惡透過了他,用一種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對這類問題有興趣的人,也推薦讀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的《The Banality of Evil》(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關於審判一個猶太人大屠殺事件關鍵人物的深思,網路上打關鍵字也能查到很多相關討論,很有趣!)
Ps 2 突然想到,兩年前有一部德國片《維多利亞》(Victoria),概念和這部電影有點像,整體來說非常流暢,也很推薦大家!
《失速夜狂奔》Iggy Pop 片尾曲《The Pure and The Damned》: https://goo.gl/SMmubB
另一首我很喜歡的電子樂主題曲《Evening Side》:
https://goo.gl/EryZEb
用網頁版看本篇:
https://goo.gl/qNKZYc
#電影 #影評 #GoodTime #RobertPattinson #失速夜狂奔 #羅伯派汀森 #紐約 #霓虹燈 #NewYork #Safdiebrothers
安可電影 Encore Film Robert Pattinson Safdie Br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