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影集版故事延伸到學姐方芮欣死後30年,更加了一個被方芮欣鬼魂附身的「學妹」劉芸香角色。「影集從學妹的女性視角切入,同理方芮欣幽微曲折的內心世界,逐步揭開隱藏多年的真相。」
【《返校》影集新視角 NETFLIX買下獨播權】https://bit.ly/2VZDniQ
【方學姐死後30年 附身學妹揭發恐怖真相】https://bit.ly/340YLIH
【3位導演怎麼分工? 由他執導最恐怖三集】https://bit.ly/3m4mu0X
【新人女一太入戲 金鐘視帝:不敢打擾】https://bit.ly/3n5XxDv
【跳樓主景在此 高雄恐怖廢墟差點因疾病毀了】https://bit.ly/3gtkQoo
👉 鏡週刊 LINE ➜ https://line.me/R/ti/p/@cuk1273e
👉 鏡週刊 Telegram ➜ https://t.me/mirrormediamg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Y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返校手機板 嗨~我是YIN 感謝觀看我的影片 有任何建議或想說的話都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 未來會持續上傳更多不同類型的遊戲影片 喜歡的話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 謝謝每位訂閱我的你們🖤 IG:https://is.gd/POI83I FB:https://is.gd/IntHKb 搞笑遊戲播...
「方芮欣死」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Y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傳說對決打野哥實況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原作雷]《返校》-方芮欣的內心深處-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慎入)《返校》影集最終回方芮欣嫉妒殷老師交出書單卻害死 ...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導覽家族- 【解密返校.線索一:電影 ...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B35 留言- #返校#有雷-心得感想跟彩蛋解析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detention意思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detention意思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問卦] 史上最強婊子-方芮欣? -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返校- Detention 一點小心得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Re: [閒聊] 方芮欣好萌\(^0^)/ (返校)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討論] 關於方芮欣兩疑問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問卦] 史上最強婊子-方芮欣? - 八卦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方芮欣死 在 [好雷] 瑕不掩瑜的返校劇情時間線整理和幾個疑問- 看板movie 的評價
方芮欣死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返校完整解析 - 暴政下的背叛與救贖
#終究會等到自由的那一天
《返校》上映至今票房已經破億,將躍居今年國片票房冠軍,也再次引起社會對於中國國民黨恐怖統治時期的回憶。也因為《返校》的高人氣,在政壇上甚至出現了國家暴力的被害者與不曾反省的加害者都一致好評的古怪現象。小編上映之初便進場觀影,花了一點時間,這邊把把片中的象徵元素與影片結構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返校》並不是一個單純控訴國家暴力的故事,而是一個探討人心在國家暴力下變化的故事,這是這部電影的「普世性」,世界上,無數的國家與民族都曾經歷過類似的創傷,也都能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共鳴。然而,返校作為本土電影,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喚醒那些「害怕想起來」的人,要治療我們的社會,便需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而不是嘗試掩蓋或輕易遺忘。過了這麼久,台灣終於有了一部對過去發起正面挑戰的主流電影,這則是這部電影連結彼時此刻的「本土性」。
為了了解《返校》的世界,我們將以時間、空間象徵,以及登場人物的心理機轉三個部分,來介紹電影的結構。當然,以下會有大量爆雷,請小心!
第一部:#時間
在電影一開始,明確地告訴觀眾,時代背景為民國51(1962)年,然而,從一些細膩的暗示,和整個劇情的氛圍來講,時間卻可能更早。譬如說,方芮欣的學號為493856,代表1949年起的戒嚴,持續38年56天;魏仲庭的學號501014,則是「光明報事件」中,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被槍決的日期1950年10月14日。49和50,依台灣學校常見慣例,當然是指民國49年與50年入學,然而,就其象徵而言,指的卻是1949年與1950年,也就是說,暗示著本片的「政治年代」為1951年。
1950年代時由於中國國民黨流亡政權仍未穩固,在擔心共黨滲透同時,也是大量濫殺無辜,破獲炮製眾多「讀書會」冤案,並用誇張理由查禁書刊的年代。例如片中被禁的泰戈爾《漂鳥集》、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只是因為譯者附匪或有親共嫌疑,就被連累;屠格涅夫《父與子》,則因作者是俄國人,又描繪反抗舊有規則的年輕人,而被查禁。相形之下,1960年代的政治氣氛隨著中國國民黨政權根基站穩,而略有放鬆,部分禁書也只要換掉作者譯者名字,就可出「海盜版」,警總轉而更注意查緝仍寫作中的當代作家與政治運動。
但本作並非「歷史劇」,重點不在年代的考究,而在描繪「白色恐佈年代」的速寫。因此,片中也反映了1960年代查禁台語歌曲,1970年代打壓布袋戲等「文化殖民迫害」。民國51年/1962年,更像是增加現實感的定錨,同時也呼應當時柏林圍牆建立,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對峙下的「冷戰高峰期」氛圍,便於從「世界史」的認識去切入這部作品。
電影背景中時代的模糊,更進一步對應到戲中大量運用的交叉倒敘。
電影分為三段,「惡夢」、「告密者」、「活下來的人」。在「惡夢」之前還有一小段片頭,告訴我們在這個肅殺年代中,學校讀書會的存在,並預示觀眾,讀書會之後被查獲,魏仲廷被捕刑求。之後進入「惡夢」此章的起頭,方芮欣就在深夜無人的教室中醒來,帶著觀眾嘗試填補這兩個時間點中的空白。
在現實世界中,大部分回憶的完整劇情都發生在同一天(以下稱 X-Day),其他的只是後續支離破碎的片段。
在這天中發生的事大概是這樣的:
一早,天氣晴。方家酗酒的父親對懷疑他有外遇的母親家暴,方芮欣發現母親沈浸於求神問卜中,放棄安慰母親而出門上學。上學時,阿聖攜帶的禁書差點在門口被白教官發現,魏仲廷為其掩護成功。 升旗典禮時,憲兵闖入,同樣收藏禁書的黃老師被抓走,升旗後,白教官為了塗鴉的惡作劇叫住方芮欣,張老師幫她解圍,把方芮欣帶到辦公室用筆談心。放學後,讀書會在儲藏室秘密集會讀泰戈爾,成員擔心黃老師被捕的後續效應,提出由學生輪流傳遞禁書的方案。
晚上,方芮欣和張老師在半山腰的佛寺外相會,老師重複畫著水仙,方芮欣教老師彈「雨夜花」。方芮欣回家時發現方父因涉嫌貪污被憲兵逮捕,並驚見方母就是找出帳本的告密者。受到打擊後,方芮欣在雨中跑到張老師家,張老師面對女學生顯得窘迫,給她自己的衣物,幫她燙衣晾乾,方芮欣不想離開,老師為她戴上白鹿項鍊,方喃喃唸著「不要跟他們一樣離開我」,就趴在桌上睡著。
X-Day為何重要呢?
在這天中,讀書會險遭破獲,埋下伏筆;我們見到了「國家機器」除了單純的恐怖外,更可透過「密告」被庶民利用來對付仇人;同時,儘管是處在恐怖統治中,人仍有追求心靈自由、追求愛情的渴望,因此這天中也有方芮欣與魏仲庭在肅殺氣氛中,最後的快樂回憶,這樣的人性,在陰暗的「惡夢」中,再也無處可覓。也讓我們看到獨裁政權的可怕。
那麼,為什麼方芮欣與魏仲庭的「惡夢」會是「返校」呢? 接著,我們就要來探究《返校》中的校園世界。
第二部:#空間
進入「惡夢」章節後,方芮欣在教室中醒來,不久後遇到魏仲庭,很快的,觀眾便意會到,這個世界中,似乎只有這兩個「活人」,而其他人都消失了......或已都不是完整的「人」。
一開始,兩人直覺地要離開學校回家,然而,在暴雨中,學校聯外道路被洪水沖毀,兩人只好回到教室。在洪流之中,小小的學校,猶如當時這個島國一樣孤立無援(片中多次重複暗示:學校=國家),可怕的不是走不出去,而是潛藏在學校中的黑暗。
《返校》的場景選擇在校園中,原因之一自然是校園呈現出的權力規訓,在這個學校中,沒有什麼校長、主任登場,只有「白教官」象徵著統治校園的權力者。從學生每日的行軍列隊、升旗典禮,讓校園和軍隊幾無差別。
原因之二呢,則是學校必須如此嚴格控制的起因:在白色恐怖年代初期,有許多大案,都是以學校師生為整肅對象,例如1940年代末以師大和台大學生為主要受害者的「四六事件」、基隆中學「光明報案」、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的「澎湖七一三事件」,標誌了白色恐怖年代的開始。「七一三」事件中,估計有300多人遇害,數千學生被強逼充軍,更有外省人的228之稱。
為何中國國民黨政權需要這樣強力鎮壓校園? 那是因為,包含蔣介石、陳誠等人,均把中國內戰失利的原因,怪罪在「共產黨滲透校園」、「宣傳失利」,把「學運」當作洪水猛獸,因此,管他是不是共產黨,只要讀左派書籍、甚至連左派思想都算不上的文學禁書,都要嚴加查辦;「民主自由」只能掛在口中,若要求實踐,或是比照美國等「盟邦」的標準,也都是該死。
在害怕「思想會顛覆國家」之下,教育體制被嚴加看管,教員要做身家調查,檔案列管;教官直接進駐校園,由軍事管理取代教育體系的行為輔導。現代化國家的教育體系,是要把人培養成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生產大軍」,而中國國民黨的教育體系,除了產能,更要負擔對外作戰、對內糾察的雙效合一功用,讓這個「失去祖國」的殖民政權得以用少數殖民者,壓制多數被殖民者。莫怪乎,魏仲庭認為:「返校」的惡夢,比遭受刑求還要難受,在這邊,學校這個場所,就是監獄與國家的延伸。
有人說,《返校》「美化」白色恐怖,許多案件中,人是在一夜間人間蒸發,連大喊「國家殺人」的機會都沒有。與之對比,《返校》中師生的逮捕,均發生在白天的操場;而夜晚的禮堂,則是「國家」譴責叛徒的場景。將恐怖赤裸裸地放在檯面上,或許減弱了懸疑感,但在這裡強調的卻是「被迫觀看」。
給誰看呢,在片中,逮捕是表演給所有的學生看,因為這是「教育」的一環,在這座學校,即使在回憶中我們也沒有看見任何正式上課的場景,公開處刑的「行為教育」,和私下流傳的「自由知識」形成對比。另一方面,學生的「被迫觀看」,也呼應在自身的「被監看」,這是個秘密有罪的世界。凡是秘密被發現,就要被拿出來「公審」,在這個世界中,終究無處可躲,結局從一開始已被預先告知。
於是,學校成為了學生的惡夢,自由與生命,在這座學校中被吞噬。但有個問題是:這是誰的「惡夢」? 是誰建構出來的空間?
第三部:#人心
《返校》的英文片名叫做Detention(留校查看),後者更接近影片的「被迫」意義。
從魏仲庭被刑求時的獨白,一開始我們以為這是他的夢;然而,在電影中,更多的是以方芮欣為視角的敘事過程。在校園中出現墓碑的鏡頭中,我們則發現了魏仲庭與方芮欣雖然出現在同一個世界中,但兩人看到的事物並不完全相同。
在不同心理學派中,對「夢」的理解有微妙的差異,例如佛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動機或需要,透過偽裝的形式而以夢呈現。然而,《返校》中對這場「夢」的了解,較偏向完形治療學派,例如該派大師Perls便認為,夢中的每個部分都是代表著當事人部分自我的投射,代表做夢者未完成的情境,而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
完形學派主張,要把夢境帶到現實生活中重現,夢和現實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矛盾和不一致的層面,需要讓夢境表現出來,透過這些矛盾間的對話,做夢者才能體認的自己情感表現出的世界。
魏仲庭與方芮欣雖然恰巧有著共同潛意識投射出的夢,但兩人有著不同的自我矛盾,有著不同的未竟事宜,因此,在兩人共同逃離「國家暴力」的攻擊後,兩人在校園中分道揚鑣,各自尋找夢境的解答。
在大魔王白教官出現後,他直接說出:「這是負罪的死者的世界」,又對魏仲庭說,你很快會加入他們。
因為這解釋實在太白話了,對於白教官神來一筆的提醒,自然讓觀眾也不用再去推理。但看完全片後,可以理解魏仲庭的罪在因為暗戀學姊而違背原則,害讀書會被查獲。而方芮欣的罪當然是因為嫉妒而陷害他人,進而也害死了自己的愛人。
問題是,其他那些有夠衰的人有什麼罪呢? 而真正犯罪的國家,怎麼還是維持大魔王狀態,繼續懲罰負罪的死者呢?
合理的解釋是,這世界其實就是這群衰人的潛意識集合,長期的恐怖統治,除了對個人的外在壓迫外,也造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外在的肉體禁不住嚴刑銬打,內在的心靈也難以維持正常,而活在恐懼的重現中,自己嚇死自己。
方芮欣的情況則是,她長於一個屬於當權階級,但卻是父親酗酒家暴,母親逃避現實的家庭。缺乏愛,讓她渴望愛,無法處理家中的狀況,讓她學習母親(用國家的恐怖對抗丈夫的恐怖),引進國家的力量(用國家打擊情敵,順便幫忙父親早日釋放)來干涉私人領域。
在「惡夢」世界中,有三個角色曾經殺人,一個是鬼差、一個是白教官,而另一個就是方芮欣。
白教官將手槍交給方芮欣這段,其象徵明顯的幾近刻意,就像是黑幫電影中也常見大哥把槍交給新入行的小弟或外人,吩咐他殺人,表示「從此以後我們就是一夥的了」。國家利用人性的種種弱點,讓人出於愛而互相殘殺,讓每個人都成為國家的耳目,這是極權政權最可怕的「借刀殺人」控制手段。
當她因害怕「被拋棄」而費盡心思做出種種操作時,她卻發現自己傷害了更多人,到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了」。這是方芮欣的重大「創傷」,就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常見的解離症狀,這也是她「失憶」的合理原因。
和魏仲庭與方芮欣相反,有個角色,沒有真的出現在惡夢中,那就是只有方芮欣看得見背影的張明暉老師。
在一開始,張老師的背影是方芮欣四處探索的動機,一通來自張老師的模糊神秘電話,只聽得到「快離開」,意思是:快離開這個你們建構出來的世界。
在方芮欣終於想起來之後,在回憶的場景中,張老師告訴身邊的方芮欣,她雖然犯了錯,但「不是妳殺人,是國家殺人」。張老師是「讀書會案」八名受害者中,唯一在片中寬恕「抓耙子」的,也因此他不被這個世界所限制。
在張老師的啟發下,方芮欣解決了自己的矛盾,毀滅這個由自身罪責構成的世界,幫助魏仲廷有勇氣活下去講述事實。而魏仲廷也「想起來」老師的遺言,決定要不計代價活下去。
當魏仲廷把自己的夢境帶回現實中,有點諷刺的是,他也「克服」了自尊,表示「我什麼都招」,換取活下去的機會,完成老師沒能完成的事。
大家會好奇的另一個點是,在現實中,方芮欣死了沒有? 從影片中的墓碑,鬼影這些符號,似乎暗示著方芮欣已經成為無法離開學校的幽靈,然而,方芮欣又是在惡夢中具有自主意識,能夠結束這場惡夢,卻選擇與這個世界共同毀滅的人。筆者姑且如此解釋,方芮欣就算活著,但她靈魂的某一部份,已經隨著愛人的消逝永遠埋葬。她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肉體是生或死已經不那麼重要。
結語:#當自由來臨的那刻。
隨著《返校》的觀影人數日益上升,從各種角度分析的影評也越來越多,確實,在電影藝術上《返校》仍存在許多不成熟之處,主要角色魏仲廷刻畫太過單薄,白教官的邪惡僅流露在表面上(還好把演員的造型也弄得很像邪惡的某人),不少劇情表達缺乏懸疑太過直接。然而,《返校》仍會影史留名的原因,在於填補了社會長久的期待,德國有無數描述納粹罪行的電影、韓國近年也拍出多部以軍政府極權統治時期為題材的賣座大片,但台灣對於四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歷史,鮮少有電影作為題材,就算有,也是當作「背景」為多。
《返校》以懸疑片的方式,呈現了極權政府的恐怖統治特徵,僅管沒有明確的說出「誰是兇手」,但時間背景與採納的符號,和過去已經有了突破。片中幾句反覆被引述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事情都過去了,就當一切沒發生過,不好嗎?」 更有著對台灣電影界陳述的畫外之音。我們期待,更多以台灣本土史為背景的電影,能持續超越,進軍國際。
《返校》也提醒了我們,就算在「自由來臨」以後,還存在著只強調政府鼓勵拍片,卻絕口不提影片內容的市長;還存在著把殺人當作保衛政權的必要之惡,甚至就像年金一樣理所當然的「白教官們」。有了自由,卻有人不想要,寧可擁抱沒有自由的外國政權。
許許多多,沒能等到自由來臨,但相信那一刻總會到來的人,如果他們地下有知會如何是想?
這應該是這部沒有很恐怖的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了。
方芮欣死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返校(2019)
.
經過首週末後,相信大部分的人已經觀影完畢,而對於那些尚未進場的觀眾,希望看到我以下解嗨的言論之前,可以先去買票觀看這部電影,因為儘管它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劇情上處理的相當粗糙,但若將此文本放在現今的社會情境下,這可能會是近年一部很重要的電影。它的功過好壞,喜好與否,我想每個人都應該留在觀影後再予以評價。而它的存在就如同所有的史實般不僅僅只是單方面的死板的呈現,更多得是它隨著時代發展,與世代間的無止盡對話過程。
1. 返校
.
當初得知遊戲《返校》要拍成電影版的時候,我內心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我害怕《返校》的電影改編,會無法在遊戲框架當中走出新的路線,同時也擔心有可能因為總總因素,而使該說的話、該做的事無法被好好地述說,甚至說不出口,而事後證明,當時的兩個憂慮,在今日《返校》電影版盛大上映之後,竟全部應驗了。
.
首先,我不諱言這部電影的技術製作相當優秀,場景設計出彩,高度還原遊戲中經典場景、並以仿遊戲視角的鏡頭運用,企圖站在遊戲的成功上,將原始文本的影響力擴大,而觀察目前的網路上對電影的褒獎,果不其然的都圍繞著以上優點打轉,並深深為此驕傲。
.
然而,我卻覺得若只以此作為肯定一部遊戲改編電影,甚至為此定義這部電影,是相當膚淺且嚴重低估電影與遊戲這兩個媒體的。這樣講並不是在說電影與遊戲之間存在著什麼高下之分,而是意即電影與遊戲表現的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身為一個遊戲,《返校》製作方能有很大的彈性去拼貼重組符號象徵、隱藏彩蛋,甚至不用花特別的力氣去處理解釋這些符號的前因後果,畢竟遊戲除了解謎破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營造出一個完整的情境,因此他們要注意的只是符號象徵的存在是否與周遭相悖,且能一定程度上維持整個遊戲作品的邏輯統一,剩下的就等遊戲玩家去主動發現拼湊便可。然而到了電影的製作上,上述遊戲中處理角色、符號、象徵的手段便已失效,因為一部劇情長片,並不能只滿足於一個情境的營造與傳達,更多是對於角色、動機、事件、過程等意義的探索。因此,符號、象徵也不能僅止於彩蛋式的陳列,它們的前因後果以及與角色、事件的多重互動關係變得重要。因爲唯有如此,這樣角色在電影中的行動、以及整個電影想要表達的意思才會有意義、也才能自圓其說,不然就僅僅停留在一種教條式意識形態的宣達,觀眾與此是有距離的,也自然無法感同身受。
.
而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我想問題或許是出在創作團隊忽視了改編過程中,受眾身為遊戲玩家與觀眾之間的身份轉化以及互動參與方式的改變。對於遊戲而言,上述功能性符號、象徵、角色之所以會成立的原因是,在這樣的一個白色恐怖情境當中,遊戲玩家有能力、也有權力去主動涉入、參與這個情境。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遊戲提供素材,而玩家自己創作過程,主動去了解方芮欣與魏仲廷身處在極端社會之下悲劇的無奈真相,並藉著「返校」的過程,回望這段害怕面對的過往,從而與自己和解,正視了恐怖的來源,並藉此產生了走向未來的希望,至此輪迴業障才得以解除,而玩家的任務也同時告一段落。然而,在差不多的劇情走向之下,上述情境若直接轉換為電影作品,那改動的不僅僅是作品的呈現方式,更多的是觀眾在「主動權」被抽離之後,對於自身處境理解的無所適從。我們被迫被動觀看一起悲劇,所有的經驗、抉擇、人際關係感情、甚至是角色的動作都變成二手,那些破關之後隨之而來的獲取劇情真相資訊的「獎勵」,在觀眾少了主動探索以及選擇的「動作」後,只變成了無生趣的不同時空片段並置。我們被迫疏離的旁觀了一個女性身處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悲劇過往,只看到究責的過程,卻無從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個世代背景。到最後整部電影看下來,你就只看到滿滿的象徵、符號、情緒、概念,而不見角色、事件與動機。同時你在電影中也看不到解謎的過程,而更加令人挫折的是,縱使真相早已攤開,你獲得的資訊已比片中角色多上許多,你卻因為電影呈現的限制,被迫跟著這些角色假裝對於真相沒有頭緒,而無法藉由更多的細節,去思考整個時代的結構性問題。因為在這個情緒、概念先行的電影當中,他們不允許也沒能力提供這樣思考的空間。畢竟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思考彈性的話,他們將會丟失對於整個故事走向的主控權,而在缺少背景世界的鋪墊之下,生硬的角色,以及結尾自溺做作的精神自我圓滿也會變得更加可笑。所以說,製作團隊是忘記了返校遊戲的初衷與情境,還是他們害怕想起來?
.
2. 忌中
.
《返校》電影改編自赤燭遊戲於2017年所開發的同名2D橫軸恐怖冒險解謎遊戲,故事主要描述1962年戒嚴時期的山區高中裡,高中生方芮欣和魏仲廷,半夜在空無一人的校園醒來,兩人嘗試逃出學校並尋找失蹤的老師,卻發現學校有著深埋已久的可怖真相,而自己卻深陷於無止盡的噩夢輪迴當中。私以為整個遊戲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在一個可見悲劇發生的前提下,透過輪迴的設計,讓悲劇的本身回到過去的情境,重新理解當時自己還來不及理解的自身處境,從而找回自己對於自身生命的主動權。它的重點在於不要忘記,也不要害怕想起來,而所謂的「想起來」的過程,同時包含了對於自己的理解與和解,更多的是正視當時代威權政府的暴政以及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
然而在觀影的當下,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情境轉化之下,電影當中他們所謂的「不要忘記」以及「致自由」究竟是什麼意思,是我們不要忘記那個曾經可怕的「情境」,還是忘記那些血淋淋發生過的事情。而所謂的致自由,究竟指的是致那曾經為自由奮鬥的人們,還是很開心地身處在已經自由的土壤上,去慶賀我們現今享有的自由得來不易。然而整個電影看下來,似乎兩邊的答案都傾向於前者,我們似乎以為記得情境便可以致自由,而同時致自由便代表著過往暴政被譴責被解決。電影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把所謂的「不要忘記」與「致自由」給概念化,因此我們當中看不到這兩個意圖的實際實踐,只看到他們像是當兵軍人口袋中的小卡口號,喊起來或許好聽,但實際上對於喊的人意義不大,或者說是喊起來過於輕率廉價。
.
「忌中」符號出現,代表的是有人死去,為了悼念它所以我們身處「忌中」。然而在電影版對於遊戲意念以及大環境妥協的雙重價值丟失之下,最後死的會是誰,而我們哀悼的又是誰呢?以此看來,「忌中」的符號就會變得相當諷刺。表面上看起來是少女方芮欣死了,而她的死來自結構下近乎無可避免的悲劇。但是在呈現少女死亡的同時,自由似乎也死了、勇氣也死了、公平正義也死了。而是誰殺死他們的呢?是目睹少女之死而無力作為的觀眾?還是掌握資權權力但卻依然操作意識形態的資方?抑或是對此悲劇不聞不問的社會大眾?我們無從一一究責。
.
但我們的確應該哀悼,哀悼的是,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8年後,我們的社會依然冷漠、依然仍在殺人。更加諷刺的是,我們掛起「忌中」,假裝在哀悼那段悲慘的過往,打著「致自由」的大旗作為號召,號召的是那種我們討厭的民粹,是觀眾的票房,這當中理解、同情、對話自然的被稀釋掉了,只留下滿滿的概念與情緒,且我們不以為意。這麼多年過去,我們依然「忌中」,因為我們捨不到脫離這樣的自溺情緒,同時不知不覺的,「忌中」也變成了「忌(憚)中(國)」。我們應當持續哀悼,哀悼過了這麼多年,當我們談論白色恐怖時,竟不比28年前來的勇敢,必須躲在一個架空的偏遠山區學校,還要夾雜夢境,同時還什麼直接的指涉都不敢說出。而更諷刺的是,很多人還以為這樣就已經是直球對決,就已經是直面過去。然後製作團隊繼續沉浸在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同溫層溫暖泡泡中,一面假裝高喊的轉型正義、致自由,但同時卻處處自我受限的目標瞄準無立場的市場,並不是說這樣的商業導向的電影令人不齒。關鍵在於,打著類似題材卻為了商業犧牲最本質的批判力道與精神,合適嗎?而若以此延伸,現在的我們自由嗎?我們是真的自由,還是我們以為我們已經擁有自由?
3. 未來
.
總的來說,就電影內容上而言,《返校》的結果是相當令人失望的,就如同我一開始所提及的擔憂。電影版的製作,自始自終都沒有脫離遊戲版的框架,在以「還原」為目的的製作方向上,雖然力求在劇情上的脈絡完善,但卻也同時削減了原作中的驚悚懸疑元素,讓整件事情定調為一個俗濫的密室逃脫戲碼,重點是找出事件真相,並為讀書會的消失究責。但如果仔細研究文本,又或者是對那個時代有更多感知的話,就會知道揭發真相、究責只是一個階段,轉型正義的意義,更多的是理解、對話、補償、和解的過程。因此就一個商業電影的操作,《返校》的結果或許可以成立,但對於一個述說白色恐怖時期的電影而言,目前的模樣卻是著實讓人相當失望且生氣的。因為在這方面,我們看不到處理事情、直面問題意識本質的勇氣,看不到哪個政府、哪個暴行者的名字,也看不到所謂轉型的溫柔以及道德立場。就如同現今多數政治人物一樣,「白色恐怖」、「轉型正義」便用得像是文創商品中的標語,「國家殺人」、「致自由」也成了流行口號般空虛的存在,而在這個熱潮過去之後,我們留下什麼,又或者說社會改變了什麼,我想絲毫未變,因為我們以那種獨裁暴力的方式,在處理一個反獨裁的題材,然後並以觀看這樣的電影為榮,誤認為這是理解、這是對話,想到這裡越來越覺得悲哀。
.
很多人會說,電影的力量很大,可以改變一個國家。我們從新寫實主義的遺產中得到,要拍好一部電影似乎不需要很好的技術設備條件,更重要的是當下所表達的道德立場。然而失望的是,當我們今天看到有個國家正在以國家的力量改變電影、介入電影,限制自由創作發聲的權利。而相距不晚的香港正在為了自由民主奮戰時,那些握有資金資源的製作團隊,卻是以這樣閃躲的方式,試圖謀求一個最大的受眾公約數,將自己的道德底線降低,淡化其中的政治指涉,凸顯故事裡面悲劇性的少女身世。
.
因此我會說,如果說看完這部電影有什麼發想或者是對於自身反思的話,那必然出自於觀眾本身的熱切,對於現今處境的關心,與電影中想要交給我們的訊息關連不大,因為在意識形態這題底下,電影呈現的結果是缺席且卸責的。然而,多年後我們或許會覺得《返校》的相當重要,因為他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出現在觀眾面前。所以縱使我會說這樣的認同是相對愚昧且危險的(因為本質上與黨國宣傳的認同無異),但我依然覺得這個過程(《返校》上映後的回響)是有意義的,畢竟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滿足廣大族群在情感上寄託的需要,也或多或少喚醒了社會中對於過往台灣黑歷史的最低階關注。當然有幸的話,或者樂觀一點想,希望所有人都能以此為起點,開始思考關於自己土地上所發生的事,並有理性有機的對話產生,從而能夠重新審視《返校》帶給我我們的總總,並藉此連接自己與社會與過去的互動關係。雖然這樣的盼望結果可能是悲觀且徒勞的,但我依然是這樣希望著。
最後我想呼應壁虎先生的一句話,去玩遊戲吧!又或者真的不想玩遊戲的話,認真生活吧!
方芮欣死 在 Y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返校手機板
嗨~我是YIN 感謝觀看我的影片
有任何建議或想說的話都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
未來會持續上傳更多不同類型的遊戲影片
喜歡的話別忘了訂閱我的頻道~
謝謝每位訂閱我的你們🖤
IG:https://is.gd/POI83I
FB:https://is.gd/IntHKb
搞笑遊戲播放清單:https://is.gd/omoXY3
恐怖遊戲播放清單:https://is.gd/Lwyhcq
方芮欣死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訂閱加點吉拿棒: https://goo.gl/PXHi3g
=====================================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essereQ
twitch實況台:http://www.twitch.tv/chantienchiu
=====================================
如果你不喜歡此影片的話歡迎指教
我會盡量改進
喜歡的話也請不吝嗇分享啦!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返校 影評 分析 解析 彩蛋
台灣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赤燭」製作,透過Steam平台做全球發行的恐怖遊戲《返校》,由監製李烈所領軍的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拿下電影改編權,並邀請到擁有豐富大片製作經驗,參與過盧貝松《露西》等電影製作的李耀華擔任製片、新生代導演徐漢強執導。
1962年,寂寥而肅殺的時代,翠華中學高三生方芮欣,意外與輔導老師張明暉相戀,在問題叢生的家庭及學校中,他成為她唯一的出路。追求自由的張明暉,另與師生殷翠涵、魏仲廷等人組織讀書會,研讀禁書,雖為高壓校園帶來一線呼吸的空間,卻也冒著生死攸關的風險。一夜,方芮欣與魏仲廷在暴雨中的校園甦醒,兩人遂結伴尋找老師,卻發現校園逐漸從他們熟悉的世界剝離,在鬼魅橫行的異域,他們被迫面對可怖的真相…。
-~-~~-~~~-~~-~-
必看影片: 除了漫威以外 還有哪些電影必看? | 盤點年度十大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dHjguAFzY
-~-~~-~~~-~~-~-
方芮欣死 在 傳說對決打野哥實況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赤燭」製作,透過Steam平台做全球發行的恐怖遊戲《返校》,由監製李烈所領軍的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拿下電影改編權,並邀請到擁有豐富大片製作經驗,參與過盧貝松《露西》等電影製作的李耀華擔任製片、新生代導演徐漢強執導。
1962年,寂寥而肅殺的時代,翠華中學高三生方芮欣,意外與輔導老師張明暉相戀,在問題叢生的家庭及學校中,他成為她唯一的出路。追求自由的張明暉,另與師生殷翠涵、魏仲廷等人組織讀書會,研讀禁書,雖為高壓校園帶來一線呼吸的空間,卻也冒著生死攸關的風險。一夜,方芮欣與魏仲廷在暴雨中的校園甦醒,兩人遂結伴尋找老師,卻發現校園逐漸從他們熟悉的世界剝離,在鬼魅橫行的異域,他們被迫面對可怖的真相…。
野哥現在去臉書開播囉~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miya760513/
喜歡請訂閱按讚以及分享
#傳說對決#打野哥#返校
方芮欣死 在 (慎入)《返校》影集最終回方芮欣嫉妒殷老師交出書單卻害死 ... 的推薦與評價
返校#方學姐#最終回#書單方芮欣處理完教官換校長了校長說出是 方芮欣 嫉妒殷老師交出書單卻害死張老師*戲劇效果請勿模仿*《返校影集》12/5起每週六晚間9 ... ... <看更多>
方芮欣死 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導覽家族- 【解密返校.線索一:電影 ... 的推薦與評價
解密返校.線索一:電影背後的時代與案件】 #內文有雷請注意在《返校》中,女主角方芮欣因愛生妒,鑄下大錯,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對於電影的情節安排,相信大家一定 ... ... <看更多>
方芮欣死 在 [原作雷]《返校》-方芮欣的內心深處-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我沒有玩過遊戲也沒有看過實況就進戲院看《返校》,看完之後覺得沒玩過遊戲也不難懂
,可以知道整部電影想要傳達的劇情與精神,所以觀影完之後,我是給好雷。但有板友建
議可以去看一下原作,所以我就去補了一下YT的實況,算是二次的觀影享受,不想被原作
設定雷的請斟酌。
補完原作之後,還是有幾點令我感到驚艷,覺得電影版改編的很不錯,但取捨原作中滿多
經典的意象,電影版比較偏向盡力把這個故事說完了,似乎有點可惜,總覺得電影版可以
再多半小時的劇情鋪陳,或許故事設定會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飽滿,可以看到更多方芮欣
的心境轉折,所以可以體會有些原作黨感到失望的原因。
1. 方芮欣的人物設定
我覺得電影版好像去掉很多關於方芮欣的人物設定,我是看了原作才知道原來方芮欣原本
是學校的資優生,這好令我驚訝!後來是因為父母關係生變導致成績一落千丈,才會被學
校安排接受張明輝老師的輔導,兩人進而產生禁忌的情愫。
我很疑惑為什麼電影版要把這段重要的劇情鋪陳刪掉?我看電影時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方芮
欣要被張老師輔導,電影中只有張老師替方芮欣解圍,後來就在輔導紀錄表上傳情,直接
告訴你他們之間有關係,所以我原本以為張老師是方芮欣的級任導師,沒想到原作設定有
這層微妙的關係存在。
2. 方芮欣擲筊問神
這也是滿令我驚艷的點,原來一開始方芮欣是不相信鬼神之說的,她不斷質疑媽媽整天求
神拜佛到底有什麼用?但等到她和張明輝的關係逐漸疏遠之後,原作中的方芮欣竟然開始
擲筊問神!這個橋段設定被電影版刪掉我覺得超級可惜的說,從不相信到擲筊問神,可以
看出方芮欣的內心從幸福安穩到達一個走投無路的狀態,方芮欣一開始覺得有「人」(指
張明輝)可以傾聽幹嘛要問「鬼神」?但等到她失去張明輝,無人傾聽訴說,也只能問問
鬼神了,足見方芮欣對愛情的迷惘。
原作這裡也已經預留真相的伏筆了,一切的事件都是因為方芮欣,得到聖筊。
3. 殷翠涵的鏡中意象
電影版沒有好可惜喔,喜歡原作中的呈現,方芮欣與殷翠涵的對話,但鏡中殷老師的倒影
卻是一個套著麻布袋、身穿吊帶裝的人,原作中方芮欣沒有真的射殺殷老師,只是崩潰地
低頭喊閉嘴,希望殷老師消失,反而是「鏡中的方芮欣」開槍射殺吊帶男,這意象也太強
烈了。方芮欣心中並沒有真的希望殷老師死掉,只希望她消失就好並離開張老師,卻沒想
到會間接害死自己心愛的張老師。
4. 方芮欣的失戀孤寂
原作中是張老師先跟方芮欣說她已經恢復正常,之後不必再輔導了,言下之意是張老師提
出分手,張老師拋棄了方芮欣,之後方芮欣在自己的房間內不斷上演內心獨白,兩人的關
係走向冰點,之後才接方芮欣偷聽到殷老師和張老師的對話,以為是張老師移情別戀,才
決定要報復殷老師。
我覺得原作中有前段失戀過程的心境鋪陳滿重要的耶,因為方芮欣心碎過,她始終不知道
為什麼張老師要跟自己分手,或許張老師只是不敢跨越禁忌而已,但好一段時間之後才明
白,原來是因為殷老師的介入,真的立刻可以體會到方芮欣對殷老師的「恨意」有多強烈
。這是電影版中沒有的鋪陳,電影版真的省略好多方芮欣的內心鋪陳,覺得也太可惜了。
5. 雙結局,方芮欣自殺的原因
原來原作有雙結局,這真的好令我驚艷,我覺得電影版應該把方芮欣為何自殺的橋段演出
來,也就是壞結局,電影中只是用口頭交代自殺沒那麼深刻,原作中方芮欣因為自己的私
心,利用魏仲庭的愛慕,向白國鋒告發了讀書會,卻間接害死張明輝。
因為告發有功,成為白教官口中的「愛國者」,還要上台接受全校的表揚,我覺得白國鋒
這招真的太狠了,好冷血的人,完全體現人心的險惡,白國鋒為了國家而將張老師及讀書
會扣上叛亂組織的匪諜罪,並對方芮欣說:「國家會感謝你的。」利用方芮欣整肅讀書會
,還將方芮欣是「告密者」這件事公開給全校知道,並美其名是檢舉匪諜有功的「愛國者
」。
方芮欣內心的自責、愧疚與痛苦也是頓時立體化了,她根本不知道事情會這麼嚴重,她只
是想讓殷老師消失而已,卻間接害死了數條人命與自己心愛的張老師。而且我覺得因為檢
舉匪諜有功而上台被表揚這件事其實是很令人窒息的一件事,台下的師生,有無數雙眼睛
在覷著你、打量你,用「眼神」就可以殺死你,方芮欣是「告密者」、方芮欣是「抓耙子
」,我覺得因為有表揚這件事,更可以體會為什麼方芮欣要自殺。
如果電影版有把「表揚」這件事當成是方芮欣生前尋死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它以回憶的方
式呈現,更能夠體會方芮欣內心的痛苦與內疚,也更能彰顯白國鋒的「惡意」。也可以呼
應後來張老師對方芮欣說的:「錯的不是你,你只是被利用了。」
如果有方芮欣在台上接受全校同學表揚的橋段,也可以呼應電影一開頭憲兵進校園帶走黃
老師的橋段,我一直都覺得「現場所有人同時看向一件事」這件事,很有壓迫感。全校在
升旗時,親眼目睹憲兵帶走黃老師,大家心裡都知道黃老師完蛋了,但沒有人敢講。而全
校在禮堂公開表揚方芮欣,大家心裡都知道方芮欣是「告密者」,但沒有人敢講,足見方
芮欣內心的壓力有多大。
當然,電影版也有新增很不錯的改編橋段,有很多人有分享心得了,讓劇中其他人物更立
體,但這樣的更動,似乎導致電影版的方芮欣的內心變得比較扁平,人物比較不那麼立體
,不像原作中可以完全窺探方芮欣的內心深處,可以體會她內心的悲憤與懊悔,到故事最
後決定記得一切,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內心反覆的詰問,認清自己,逃出輪迴的枷鎖。
最後,我想電影版可能因為片長的關係而有所取捨,但整體我認為仍然是國片佳作,很值
得一看,然後我想謝謝這個故事的原作者,超級神的原作者,謝謝你創作出這麼有深度有
意境的故事,值得我們正視過去並省思自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228.2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69167882.A.DD4.html
但有說方的成績一落千丈嗎? 因為方曾經是資優生,成績頓時失色,必定引人遐想
所以才接受張老師的輔導,這設定會讓我覺得方在同儕間也是有壓力的
家庭失和、同儕好奇、張老師成了浮木,這是我在看原作中覺得有被震撼到的!
但我記得電影中方有說:我已經在全校面前坦承自己的罪行了
口頭交代我指的是這句話,因為當下我很疑惑為什麼方要在全校面前坦承罪行?
既然有提到這點,我覺得很適合把"上台表揚"這段演出來,那個衝擊感更大
如果是口頭有提到、畫面閃過,那我覺得還是滿可惜的,謝謝~
至少我覺得原作中方芮欣的內心轉折比電影深入
那感覺真的太難堪也太壓迫了,特別是台下無數雙眼睛在看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