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幫我的朋友問一下,我有一個朋友,他最近失戀了,想知道他能怎麼做,來挽回…」「承認吧,你就是你的朋友」,有時候我們會在生活裡看到這樣的情境。
雖然很多人會覺得像上面這樣「假裝是自己的朋友」的做法,好像只是因為不好意思承認自己遭遇問題,但是《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書裡告訴我們,這也許這是一個處理內心對話,不被負面情緒綁架的好方式。
我們的內心對話有時候會把過往的經驗像是播影片一樣重現,但有別於看影片時的固定視角,我們在內心重現過往情境時,是可以選擇「身處其中的第一人稱視角」或是「像是旁觀者般的客觀視角」的方式,《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作者伊森克洛斯博士嘗試探究:內心視角的切換,會讓感受呈現不同的強度嗎?於是他做了以下的實驗。
他們邀請了兩組參與實驗者,分別請他們回想自己某一次很不愉快的經驗,但是A組請受試者以透過自己眼睛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B組則是請受試者以「像是旁邊牆壁上一隻蒼蠅」的旁觀者視角進行回想。之後,分別請受試者敘述自己的感受,結果兩組人在敘述時的差異相當明顯。
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的受試者,其情緒的感受很強烈,聚焦在其受傷的感受上,他們的內在對話為自己帶來更多、更強烈的負面感受。但是以「牆上蒼蠅的視角」進行的受試者,都能夠比較客觀,平和的重述那次經驗,甚至表現出性的洞察。由這個實驗可以看到,退一步觀察、梳理自己的經驗,可能有助於我們改變自己心中內在對話的調性。
伊森克洛斯博士後續的研究還發現,拉遠視角去看待當下的情境,也能夠抑制受試者在壓力情境下的「戰或逃」反應,減少大腦內的情緒活動,使人在受到挑釁時感到的敵意和攻擊性都比較少。
不過克洛斯博士也提醒,拉遠視角除了可以減輕負面情緒的影響,同樣也對正面情緒有類似的效果,所以當你在回憶或是在當下感受到值得慶祝與享受的情境時,還是用自己身處其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吧,這樣你會更開心,正面的情緒也會更持久一點。
#老查隨意讀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阿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頻道主要以有趣方式 所呈獻出來的影片 如喜歡可以按訂閱 也可以分享你身邊的朋友呦 如有任何問題我有看到都會回答 聯絡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相信大家都看過順移 或是各式各樣的奇葩外掛 這種是固定3x秒就能解決...
旁觀者視角 在 媽媽Mia很繪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外行人的創意思維 】
—開啟自己看不到的旁觀者視角。
有一天,
一如往常的畫著圖,
經過的老公,
停在桌旁看了一段時間後,
手指著散落在桌上亂塗鴉的圖紙說,
「我真的很喜歡看這種實驗亂畫的圖」
我驚訝的轉頭看著他⋯
天秤座的老公,
有著嚴格的審美觀,
好歹我畫的作品也有50多件,
能被他稱讚「好喜歡」的作品,
不到3件!
就像刮中刮刮樂一樣難!
現在,
竟然只是一張⋯
充滿著試色、試畫的紙,
就讓他主動說很喜歡⋯
Excuse me~
那我不用畫了啊!(任性😝)
「為什麼?這只是一張亂畫的紙⋯」
我不懂⋯
老公緩緩的解釋,
#我很喜歡看這種創作過程
#這讓我了解是怎麼從草稿變成一幅畫
「之後妳如果有展覽機會,
這些都是很精彩的圖稿分享」
強者我老公,
我完全沒想過!
是啊!
完成作品固然重要,
但創作過程,
是讓旁人,
更了解這張作品設計概念的絕佳機會。
去看展時,
發現喜歡的圖,
自己也會一直想著,
到底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除了設計理念,
為什麼這樣配色?
這樣構圖是什麼考量?
使用色鉛筆呈現的出來這種感覺嗎?
如果把這些有著實驗性的圖紙給大家看,
或許會有著,
「阿~原來是這樣啊~」的想法吧!
老公跟女兒是我的軍師1、2號,
有時候我都會問問他們的意見,
太了解畫圖一切反而變得理所當然,
從旁觀的角度分析,
有時會蹦出很不一樣的觀點喔!
#你也有被旁人上一課的經驗嗎
#歡迎分享討論
旁觀者視角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隨著年關將近,照慣例的各大外媒紛紛給出年度十大電影,這些電影匯聚成一種力量,以一種文字、影評的形式被定義,或許更嚴重一點說,是反映時代的聲音。
而今天影迷們熱議的話題,大概是《綜藝報》的首席影評 Peter Debruge 將鍾孟宏的《陽光普照》選進了年度十大電影的榜首位置,壓下眾多外語電影,包含《游牧人生》、《靈魂急轉彎》、《天使寶貝法蘭絲》等片,對於閱片量無數的影評人來說,《陽光普照》能成為心頭好自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想藉此機會,再度分享去年專訪鍾孟宏的文章與一點雜談。提供舊雨新知對於《陽光普照》的解讀與看法。
「想問鍾導期許《陽光普照》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嗎?」
「希望讓台灣電影更好,讓觀眾知道台灣一直有電影工作者在做好片子想跟大家溝通,讓這個產業更有力氣做下去。」
這是去年 10 月的某天午後,我在專訪鍾孟宏導演時,最後一題的回答。遙憶當時,訪談結束後鍾導私下問我會不會覺得這次的作品太煽情?我回答:「不會,但我覺得這次不太一樣,能特別感覺到你的溫柔與善意。」
我始終認為,不管是以任何型態呈現的作品,文字也好、影像也罷,都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性格與處世態度,實際上與鍾導聊天,言談中盡是對生命、生活、家庭、社會、電影的觀察與體悟,40 分鐘的訪談,鍾導豪邁、不拘小節卻帶著文人雅士的性格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總總都在鍾孟宏的作品上體現,首部劇情長片《停車》到現在,十多年來他仍舊是極為關心台灣這片土地的好導演。
事後想想,大概也能理解鍾導「太煽情」的擔憂,當我們回顧鍾孟宏開始創作電影的這十幾年,不難發現他這次在《陽光普照》中的轉變。鍾孟宏的電影世界中總是冷冽、疏離與克制的,彷彿拒絕讓觀眾進入角色的深層情緒,皆以旁觀者視角看待,刻意保持冷靜觀點,並大膽地將情緒肢解,使其破碎,換來的當然是更多抽離感,也讓鍾孟宏在視覺上有著獨樹一幟的風格。
在《陽光普照》中,鍾導用了大量特寫鏡頭,令人難忘。也因此,某些時刻被逼著凝視角色情緒,深入內心,跟著同悲同喜,甚至有了温貞菱與許光漢的牽手畫面,柯淑勤在七星山頂崩潰大哭的戲,過往鍾孟宏作品中,此類畫面幾乎可說是看不見,但在後段又靠著劉冠廷放進過往的自己,這種姿態依舊迷人。
鍾孟宏選擇用 156 分鐘的《陽光普照》述說、刻劃一則家庭詩篇,犀利的觀點依舊,攝影概念與故事核心緊密契合,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有心事,都有難解之情,若即若離中卻又互相牽絆,交織成一張綿密的生命之網,道盡人心,看透人性,或許,少了點疏離、多了點情深,觀眾看見的是更溫柔、更飽滿的鍾孟宏。
鍾孟宏也在專訪時說:「人就是生活在光影裡面,這是我對攝影的一種執念,我們拍照是拍人在光影下的狀態,而離開了拍照,人仍舊生活於光影的世界,如果將這概念延伸到劇情片,會是什麼樣子?那是我非常好奇的,而且也非常執著的。」
去年有幸專訪鍾導,面對面地暢談《陽光普照》的理念,鍾孟宏言談中盡是對電影、對生活的哲思。因不想缺漏細節,所以文章寫成上下篇。
上篇聚焦在鍾孟宏《陽光普照》的創作初衷,並深入中島長雄在此片「光底下,影之中」攝影概念的延伸與實現,最後是兩位女性監製對鍾孟宏的影響;下篇則談演員群的好表現,聚焦在鍾導與陳以文、柯淑勤、劉冠廷等人的合作,當然,也有提及與林生祥共同譜寫入圍金馬最佳原創歌曲〈遠行〉的故事。
在《陽光普照》確定代表台灣之際,再度推薦這部片子和其專訪文章,《陽光普照》現正於 Netflix 播映。
✍️全文寫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上篇:談創作、談攝影,獨樹一格的鍾式美學👉http://bit.ly/2tM0Fy1
🌞下篇:談演員、談角色,台灣電影未來的樣貌👉http://bit.ly/37q6srt
🏆最後是 Peter Debruge 2020年的完整十大片單:
1.《陽光普照》,鍾孟宏
2.《天使寶貝法蘭絲》,Alex Thompson
3.《靈魂急轉彎》,Pete Docter
4.《Herself》,Phyllida Lloyd
5.《游牧人生》,趙婷
6.《Mangrove》,Steve McQueen
7.《藍調天后》,George C. Wolfe
8.《接近無限的白》,Hlynur Pálmason
9.《顫役輪迴》,Gerard Bush & Christopher Renz
10.《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Jason Woliner
特別提及:《壞教育》,Cory Finley
#陽光普照 #鍾孟宏
#代表台灣前進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
旁觀者視角 在 阿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頻道主要以有趣方式
所呈獻出來的影片
如喜歡可以按訂閱
也可以分享你身邊的朋友呦
如有任何問題我有看到都會回答
聯絡信箱 : q14442678@gmail.com
相信大家都看過順移
或是各式各樣的奇葩外掛
這種是固定3x秒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