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多年不見動靜。
在我小時候,這間名為「星光旅社」的老舊旅館已經沒有在營業(1971年歇業),我曾和鄰居進去玩過幾回,對裡頭的天井印象深刻,關於謝姓屋主的故事也略有耳聞;如今它成了古蹟「艋舺謝宅」,卻已不見天日許久,希望能早日見到它修復後的模樣。(不過,這裡真的有在進行修復工程嗎?)
「艋舺謝宅」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88號,所在之地為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今貴陽街二段)」附近,原是一座三落大宅。此宅最初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左右,曾經是著名的「郊行」,掌握台臺北與漳泉間的貿易,對艋舺歷史發展有不少貢獻。
謝宅原為歐陽長庚所有,他於1880年代由福建晉江移民至艋舺,開設「建發船頭行」,專營閩南與北臺灣之間的貨物運輸,因生意興隆,遂於1890年代興建此一豪宅。民國34年(1945年),歐陽家傳至第三代歐陽江淮,因財務日漸困難,又將此宅賣給同窗謝溪圳。
原在廈門開設「建松洋行」作布匹生意的謝溪圳,於民國38年(1949年)返台定居於此,將其改闢為旅社與住家兩用的街屋。
此宅坐西向東,原為泉州建築「三落」帶有「左右護龍」的大厝,後因日治時代拓寬道路,此宅部份被拆,前落成了兩側臨街的三角窗街屋。
民國41年(1952年),謝宅進行整修,將原為船頭行的第一落兩層樓臨街建築修改為「星光旅社」;後又將昔日歐陽家族提供作為貨船船工住宿的第三落,改建成二樓磚木構造的「月光浴室」,但由於浴室需燃燒煤炭而屢遭環保局控告,便於民國60年(1971年)結束營業,於1970年代初期改建為四樓公寓。
第一落的星光旅社除了二樓改成旅館建築的隔間外,主要構造、規模、外觀風貌仍保有1890年代初建時的風格,房間面積分割狹小。屋身修建後,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子使用磚砌,樓板則為傳統木桁架,木結構樑架高大,這種磚木混合構造盛行於日治時期的明治與大正年間。屋頂桁架為西洋式的三角桁架的變形;一樓外側附有拱廊騎樓,二樓則開設弧拱窗;牆面為洗石子材質,兩層樓間有一綠色裝飾帶。
第二進屬傳統閩南式的木構建築,面寬三開間。屋頂為硬山單簷式,並鋪以仰合瓦,採用火形山牆,山牆下有青釉花磚的通氣窗。中廳的樑架為疊斗式構造,兩側木隔牆為仿「閣樓挑台」的做法,收以精緻的格柵欄杆,更有抬高內部屋架的效果。中廳前步口作為前檐廊,內部構架為四桁架,捲棚屋頂,通樑下有透雕的通檖。入口採「三關六扇」門,左右四片格扇,上有螭龍透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艋舺地區所罕見。正廳裡也有雕刻精美的神龕,奉祀祖先及神明,神龕的後方留有「前堂後」,是通往後方院落的空間。
院落間有一天井,被設置為簡單的小庭院,其護欄有石刻造型。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屋頂為平面,其樓頂與第一落後方二樓露台都築有高八十公分的女兒牆,中砌有青釉花瓶欄杆。第一落後方的門板上刻有「松、蘭、竹、梅」等造型。
1999年1月7日,艋舺謝宅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宅第類,以作為清代中葉郊行的歷史回憶,並為1950年代鬧市裡傳統客棧的代表。
指定為古蹟之理由如下:
一、艋舺謝宅為臺北市僅存之清中葉郊行遺構,雖只剩第二進廳堂,但仍具有艋舺商業使之價值。
二、第一進內廳近代改建為旅社,內部為日式風格,亦具有時代特色。
三、第二進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用料巨大,木彫精美,深具藝術價值。
但該屋因年久失修,目前第一落(星光旅社)外觀施作鋼棚架工程,給予建物保護,尚待修整;後又因前面道路施工使地基下陷,如今老屋岌岌可危。謝家尚有一子孫住在兩側早已破舊的廂房,並開設雜貨舖,正處在老屋翻修和古蹟維護的兩難之中,期待政府能將已被列為古蹟的謝宅早日維修完善。
我在2014年1月19日拍攝的艋舺謝宅:http://goo.gl/FyJ0d1
日式小神龕 在 Lala妞's。菈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起旅遊菈 📷✨ #台灣
這裡說我們在京都也無違和吧!😝
不能出國只好來場✈️偽出國的小旅行
滿足一下不能飛的落寞( =´ᴥ`)。。。
「吉安慶修院」你們來過了嗎?
這裡是台灣唯一日式佛寺的國家古蹟
保留完整的木造結構、神龕、石刻、石佛
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日本風情啊~💕
-
和可愛的朋友在一起😍
做什麼都會覺得豪可愛啊!!484~
拉著柱子對望的動作,讓我們都笑翻了XD
「齁~好想放假,好想去旅行」✨
一句隨口掛在嘴邊的話,放進了彼此心裡
因為平時習慣了,很用力的過生活👀
所以當有時間能和好友們相聚歡笑
或在夜裡碰頭、喝喝小酒的瞬間🍻
都會令人感到特別幸福(〃∀〃)
-
噢~對了慶修院旁邊賣的馬告香腸
我覺得很好吃耶~~👏🏻 👏🏻👏🏻
除了香腸裡面有整顆的馬告之外
老闆還會抓一把馬告原粒給你配著吃
嗯嗯嗯~這個口味我喜歡❤️
讓平常很愛香腸配蒜片的我變心了
((🤩🤩🤩))
-
📍吉安慶修院
👉花蓮縣吉安鄉中興路345-1號
🎫全票30元,半票15元(六歲以下免費)
日式小神龕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看] 有人藏在你家裏!?: 日本恐怖片中的陰翳空間
昨天看了一部普通爛的電影,叫做《カタリヤ 最恐都市伝説》,裡面有24則都會傳說,查了一下,還真的有這24則。今天談談「隙間女」。縫隙女是一個很常見的日本都會傳說,在江戶時代就有類似的怪談,講的是在被卡在門縫中的人,其實是在另一頭有個女人抓著他的手。在現代,縫隙女的傳說依然不斷地流傳,有個版本是一位獨自租屋的青年每天都覺得有人在窺探他,後來他發現,似乎在牆壁與衣櫃的間隙黑暗處,有一到目光總是盯著他看。這種「或許有人藏在家屋中的某處」是日本鬼故事的基本假設之一,與日本的「陰翳文化」有關。
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Tanizaki Junichiro)高舉著日本形式之文學描述,其作品《細雪》、《鍵》、《瘋癲老人日記》等等小說文本創造起艷麗感官美與陰翳古典美的文學世界。谷崎潤一郎身處西方美學波濤而來的日本文壇,提出了屬於東方日本的獨特美學體系,其是關於感官沉溺、留意日常細節、以及漆黑幽密的美感的追求,這些特色是西方文化傳統下相對忽略的部分。在《陰翳禮讚》中,說道了「我們的幻想與漆黑的幽暗密不可分」,這是相當有趣且以日本美學為本位的說法,其傳達出了對幽暗的關心。
尤其是那些在家屋中的陰暗之處,時常讓日本人神遊晃想。真正讓人覺得恐怖的,乃是那些光線所照射不到的漆黑部分,櫃子內部的散亂衣物、走廊深處的答答聲、潮濕的便所、神龕的背後。谷崎潤一郎把日式空間拆解為一幅水墨畫,紙門是墨色最淡之處,而神龕為最濃的部分,他認為那便是陰翳的奧義,「當我們注視充溢於壁龕木樑後方、花瓶周圍、違棚式書架下方等處的幽暗,雖然明明知道那裏除了陰影之外別無他物,卻彷彿只有那裏的空氣沉靜異常,讓人深深感到那一片黑是被永劫不變的閒寂所主宰。」這是幽暗的令人不知所措的難以言喻的恐懼與寒意。
縫隙女的故事產生於日本的居家設計,尤其是那些大型家具與牆面之間的距離,因為日本的居家設計習慣時常是在很舊的房子中,直接放入新的家具,常常大小型式是不和的,有時候在陰暗的縫隙中,會有蜘蛛、老鼠的動物活動其中,這種陰暗不確定,又有非人的物藏匿其中的物理空間,給日本人帶來莫大的精神空間想像,像是這些黑暗之處宰制了房屋中其他明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