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業結構能否走向賣方市場
#削減在職貧窮為當務之急
#心中最軟的一塊
【第四次產業革命是否能夠翻轉日本就業市場?】
日本快遞龍頭企業雅瑪多運輸日前宣布,自5月起將旗下5,000名約聘人員轉為正職員工,且未來招聘司機一律改以正職員工身分予以錄用,同時導入約聘員工任職滿3年即轉為無限期雇用的制度,希望藉由改善雇用條件確保勞動力穩定。由雅瑪多的新舉措可以看出,日本社會多年來高度仰賴約聘人力支撐企業營運的情勢,似乎開始出現鬆動。
日本為亞洲第一個將人力派遣法制化的國家,非正職員工比例自1984年的15.3%,一路攀升至目前近40%的驚人水準。不過,近年由於適齡勞動人口規模縮減,日本勞動力市場正面臨數十年來最為緊繃的局面,成為企業感受「人口結構之痛」的關鍵點。
對此,企業主開始著手調整自90年代以來,因法規鬆綁導致大量採用派遣員工的聘僱制度,轉而增聘正職員工,開啟日本就業市場翻轉契機:近兩年日本正職員工人數增幅均大於兼職員工,為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首度恢復成長。
不過,上述轉變仍不足以扭轉日本近20年來充斥「派遣人力與非典型就業者的勞動結構。日本派遣員工人數自2004年突破2,000萬人後即逐年攀升,比例普遍維持在30%以上。截至2017年年底為止,日本非正職員工人數已高達2,061萬人,占整體勞動力市場的37.3%,形成即使是在企業不斷高喊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派遣員工的比例與人數依舊居高不下的奇特局面。尤其是3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非正職員工比例大多超過40%。
另一方面,日本不同產業間非正職員工分布比例相當歧異。目前日本前10大非正職員工人數最多的企業中,有8家為服務業者,包括零售、物流、照護、及餐飲業,非正職員工比例高達40%至90%,相對同樣上榜的製造業者,非正職員工佔比低於20%的水準相較,差異甚大。
主因即在於現行日本服務業運作無法產出創新服務附加價值以解決社會課題,導致整體產業落入低成長、低價值、低薪的困境。
由於非正職員工薪資水準較低,加上雇用不穩定,使日本勞動人口「在職貧窮」的情況愈來越普遍,導致消費不振、社會不穩定等挑戰。加上做為生活基礎設施的服務業,卻高度仰賴低薪約聘人力而較少晉用正職員工的情況,亦不利於整體產業運作與服務品質提升。
為解決上述困境並確保勞動者權益,日本政府開始藉由法規環境整備與勞動改革等方式提出緩解方案,例如2018年開始分階段實施的「不定期契約轉換制度」,以及預定於2019年導入的正職與非正職員工同工同酬制度等,藉此提高僱用制度彈性與改善勞動條件。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注意到,未來產業運作在結合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尖端科技後,對於就業結構勢必將產生衝擊,尤其低階勞動力與附加價值較低的第一線工作機會,將成為首波受到影響的對象,而能夠與科技應用協同作業、並以此為基礎產生附加價值的高品質工作機會則可望大幅增加。
因此,日本政府在就業結構改革版本中,強調由人才教育訓練、企業體質改善等構面著手,提出「提供能夠解決社會議題的創新服務,獲得全球化下的高附加價值/高成長部門」、「運用技術進行服務創新,提升生產效率以克服勞動人口不足問題」、以及「將勞動力逐步轉移至與科技協同作業、產生高人為附加價值領域以推動待遇提升」等3項策略做法,希望透過由根本改善就業結構的方式,提高就業機會質量以緩解在職貧窮的困境。
台灣方面,根據主計總處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人員比例約7.11%,總數超過80萬人,雖然比例遠低於日韓等國家,但近年聘用人數與聘僱比例方面均不斷攀高,且約聘人力同樣大多集中於低階勞動職位,所能夠獲得的勞動條件與待遇均相對低落。
此外,我國同樣面臨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所引發的就業構造轉換挑戰,參照日本經驗可以看出,未來需更加著重法規環境整備、就業結構改革、以及人才教育訓練等方面,以孕育出符合新經濟價值的勞動社會,並奠定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柱。
Search
日本就業結構能否走向賣方市場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日本就業結構能否走向賣方市場#削減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本 為亞洲第一個將人力派遣法制化的國家,非正職員工比例自1984年的15.3%,一路攀升至目前近40%的驚人水準。不過,近年由於適齡勞動人口規模縮減,日本勞動力市場正面臨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