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核四爭議不斷?臺灣真的需要第四座核電廠嗎?(06/23/2021 Greenpeace綠色和平)
2021 年適逢福島核災 10 年、車諾比核災 35 年,再次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5 月全臺接連停電,更引發公眾對供電吃緊以及能源轉型的疑慮,能源議題在臺灣社會引發洶湧聲浪,隨著「重啟核四」公投即將於 8 月舉行投票,更引發擁核與反核兩方的激烈辯論。究竟核四電廠存在哪些爭議?臺灣是否真的需要這座核電廠?除了核能,臺灣還有哪些能源方案?
臺灣能源現況
在討論核四爭議前,先與您看看臺灣目前的能源現況。以臺灣近十年來的全年發購電量為例,火力發電量約占 80%,核能僅占約 12%,顯見臺灣電力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要電力來源。在夏季用電尖峰時段,核電亦只佔 6 至 7% 的發電量。
事實上,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的歷年發購電量各能源別占比,自民國 105 年(2016年)起,核能占比都低於 15%,在 109 年(2020年)也僅佔 12.7% 。換言之,核能並非臺灣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而為了因應日趨嚴重的氣候危機,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規劃:「2025 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總體發電量的 20%」,若提高再生能源發展及用電占比是能源政策主要目標,臺灣還需要將資源投注於發展核能嗎?
核能的優缺點
目前世界上的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 進行「核分裂」反應來發電,發電前首先須開採鈾礦,鈾礦經過提煉及濃縮程序後,製造成一般核反應爐可用、鈾濃度約為 3% 的燃料棒,再將大量的燃料棒放入反應爐之中,確保足以核分裂達致臨界並持續產生熱力,熱力所產生的蒸氣即可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發電的整個供應鏈,包括開採、提煉、濃縮、發電,以及燃料棒後續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污染以及碳排放,完成發電後的乏燃料棒(spent fuel)最終處置方法也尚未有最佳解方。因此全球主要的國際能源組織對於核能,多以「低碳能源」或「潔淨能源」稱之,但不會稱為綠能(green energy)或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顯示核能整體生命週期對環境的破壞力仍大。
換言之,核能支持者認為核電具備低碳與穩定供電等優點,卻忽略了核能在開採、提煉、濃縮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泥漿、廢水與輻射均為巨大污染,此外核能發電過程產生大量的核廢料,也成為懸而未解的環境問題。自 1951 年12 月 20 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爐產生出電力,至今 70 年過去,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及地區可以解決「如何安全處置核廢料」的問題。(延伸閱讀:《全球核廢料危機報告》:大量核廢料難以處理)
為什麼臺灣社會聞「核四」色變?
核電廠最具爭議之處,就是「核安」問題。自 1950 年代開始,全球已發生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的核災事故,這三場不同類型的核災發生原因包括設計缺陷、人為疏失,以及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的系統故障,造成爐心融解、反應爐爆炸、氫氣爆炸等事故,並且對當地環境造成大規模的輻射污染,即使經歷多年,依然難以復原。(延伸閱讀:福島十年核災處理無期 綠色和平盼望臺灣平安終結核電)
臺灣位處地震帶,板塊運動本就頻繁,存在地震釀災的風險。然而目前的 4 座核電廠,都興建於斷層附近,其中核一、核二與核四皆分布於北海岸,與人口眾多的臺北市直線距離僅不到 30 公里。而核四廠半徑 80 公里海域內有 70 幾座海底火山,其中有 11 座為活火山,2011 年,中央地質調查所也確認,有一條長達 2 公里的 S 斷層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貫穿整個廠區。《華爾街日報》更在福島核災後,將臺灣 4 座電廠列為最危險等級。
目前討論聲浪最熱烈的「核四」,因預算不足而無法採用大多數核電廠的「統包」方式,轉而將貨就價採「分包」作法,將核四建廠由台電自行進行統籌施工與整合,分拆給美國、日本等跨國公司負責不同部份的施工,最後。因為分包關係造成元件與元件間的介面複雜程度提高,系統不一致且難以整合,而這不穩定的系統整合,最後卻交由過去沒有相關整合經驗的台電處理,讓許多電力專家擔憂核四的安全性。
於 1999 年正式動工的核四電廠,由於建設時間超過二十年,許多系統零件已經老舊不堪使用,原製造商也沒有生產對應零件,如果重啟,需要再進行系統全面的修復跟維護,保守估計須要投入 800 億新台幣以上資金, 10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發電,若正式發電後還有營運、核廢料處置的成本。重啟核四不僅曠日費時更所費不貲,也無法回應近期經濟成長的電力需求。將大量資源與金錢投入一座最快 10年後才能發電,而且存在核安疑慮的核電廠,真的是最佳的決定?
積極發展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
臺灣政府目前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再生能源主要發展項目,並預計在 2025 年達到總體發電量的 20%。隨著全球各地政府相繼承諾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大型企業如 Apple、微軟等紛紛提出潔淨產業鏈的要求,以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識,也是臺灣在能源政策上應該積極發展的方向,現正站在能源轉型路口的臺灣政府,若能集中資源,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儲電及節能,不僅可以比核四更快彌補短期用電缺口,更可減少碳排放與空氣污染。
台電獨立董事許志義教授也於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新的能源系統將是綠能為主,電力供需則應以分散式供電,取代以往穩定供電的觀念。除了多元開發再生能源,在電力需求端必須思考更多節能、儲能或調配負載的方案。另外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企業及公眾能夠成為電力「產銷者」,除了用電外,可以透過公民電廠、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甚至是儲能系統,成為電力供應者的角色,這些行動都能夠協助減輕臺灣電力系統的負擔,並在電業當中成為貢獻系統的部分力量。
綠色和平因反核運動而誕生,五十年來,始終秉持反對核能、核武的立場。邀請您一起加入呼籲政府落實能源轉型的行列,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及高風險的核能,轉用更加永續、潔淨、安全的再生能源,使您我及下一代無須再擔憂可能發生的駭人核災,或為艱難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苦惱。
綠色和平小教室:
統包(Turnkey):由一個得標的統包商負責整個工程興建的統籌,根據電力公司所需的規格,包辦設計、施工到測試,在建廠過程中從頭到尾把關,再交由電力公司進行運轉與管理。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核電廠(包含臺灣核一、二、三電廠)都是以統包方式建設而成。
完整圖文以及更多參考資料請見: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5521/
♡
日本板塊分布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真實實的地震科學的實際資料在這裡。麻煩大家看清楚看仔細。
這份地圖是從USGS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PS. 從這份USGS地震資料庫所記載的地震資訊彙整出來的台灣地區過去120年間的地震分布圖左側的重大地震規模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到。
才短短120年的期間,台灣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的前14順位排行榜中,許多朋友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記憶猶深的1999年發生在中台灣的921大地震,竟然也只能排在第五名!比921大地震規模還要大的強烈地震竟然可以有規模8.1,規模7.8,以及規模7.7。那是十分驚人的地震規模,破壞力絕對驚人。面對台灣地震頻繁的先天條件,大家真的要有風險意識,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啊。
PPS. 非常簡單的常識以及事實。任何重大災變,都可能造成慘重的傷亡與損失。
但是,歷史實際例證在在證明,有沒有輻射污染的威脅,卻可以造成災後復建時程、經費、複雜性等等因素有著天壤之別。
想想看中國大陸四川汶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日本阪神大地震,甚至中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等等災難,災情都相當慘重,但是因為沒有輻射外洩污染的問題,災後短短兩三年間,受災區域就可以全面重建復原,生活恢復常態。
反觀前蘇聯的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災,發生都已經三十多年、超過十年了,請問復原、清污完成了嗎?災區的現況真的一切都恢復正常了?請問你知道這兩個核災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花費了多少經費與物力在試圖善後嗎?你知道目前以最樂觀的預估,這兩個核災還要花多少時間,多少費用在善後與清污還有一切相關的復原工作之上呢?
事實擺在眼前,兩者間的差別以及關鍵因素何在,大家因知肚明。冷靜思辨ㄧ下應該就可以秒懂了。不是嗎?
♡
#USGS
#台灣地震歷史紀錄
日本板塊分布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些日子先生曾教我選戰的幾個撇步, 其中之一就是競選經費的支出問題。他說製播宣傳影片很容易, 劇中人物找自己親人上陣都免錢,但貴就貴在影片或廣告要買時段或版面, 買平面廣告, 像報紙頭版半面,就要砸百萬左右, 電視廣告更貴了, 通常一次幾秒就要數十萬,若選黃金時段,費用更是不得了 ,而且通常不只播一次或只在一家電台播,所以他的結論是,選舉買廣告費用驚人 ,2014年只做一支「這一票聽孩子的」,今年則沒錢不買,昨天看到支持者自掏腰包, 在平面媒體買了廣告支持先生, 讓人好生感動 ,只能對這些素昧平生的人說謝謝您們,我們會繼續努力直到最後勝利!
先生因沒多餘的錢買廣告,所以在選戰危急時刻,只好派自家人出馬拜票, 看著婆婆頂著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不便,整天馬不停蹄地跑遍台北大小市場;我則利用休假天或下班時刻,跑一些北市商圈或夜市行程,這些都是靠親人相挺、較不花錢的拜票方法。
這次選舉,先生為了省錢,只租一部保母車, 我要跑行程, 交通工具要自想辦法,還好平常公車捷運搭習慣了,去士林、饒河夜市搭捷運, 去南機場夜市或建國花市搭公車,去永康商圈或東門市場, 哈, 更容易了,當健身走路去就好了, 先生常說這場選舉不論輸贏,只要能為台灣留下一個改變選風的選舉方式,那就值得了。
談談這幾天自己掃街拜票的一些感想…
記得幾年前,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曾寫下一段知名理論,他說當前世界經濟逐漸走向M型化,全球財富逐漸集中到少數有錢人的手上 ,全球前10%的有錢人,掌控了全球90%的財富,中產階層不見了,常態分佈的鈴型凹下來了,社會階層逐漸往兩邊極端板塊移動,更令人感傷的是,往左邊貧窮端的M變高變寬了, 往右邊富有端的M型變小變窄了,形成一個不穩定的M,這就是當今社會動盪的來源 。 除經濟發展呈M型化之外,曾有老師開玩笑的跟我說,過去咸認為學生的成績也是鈴型的常態分布, 但現在也逐漸有M型化趨勢,跟不穩定的經濟一樣,也是左端學生勝過右端的頂尖學生,這實在令人頗為感慨…
媒體曾報導我拜票時, 遇到熱情婦女對我又抱又親,也有遇民眾冷漠以對相應不理的 ,我都接受,因為拜票過程遇到民眾的反應,也和鈴型一樣,多數人和善客氣,不論心中對你支持否,通常是微笑以對,較熱情的有要求握手合照的,但也有很極端的,因年金被取消或政治傾向不同而對我嗆聲者,其實這都是社會常態。
先生常說北市的當務之急是招商和活絡經濟,統獨只是選舉時跑出來的假議題 ,他自許要當一個全民的市長, 市民若有極端統獨意識者, 只要手段和平理性, 他都接受。
先生無黨無派 ,2014年他的當選感言, 直到現在仍讓我感動難忘的一句話:「我,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後,向市民朋友們承諾, 以後市府員工,不必服務政黨, 只需服務全體市民。」的確,市長是全民的市長, 不是某黨某派的市長, 上周六他在北門的造勢演講中提到,他當市長四年以來:「 對議員的請託個案, 只要覺得合理的、 對市民有利的,不論這議員是藍 ,是綠, 是無黨, 他一概答應,且認真努力去完成…」市長做到不分藍綠 ,才是全民的好市長,這四年很驕傲他做到了,也期待市民朋友繼續支持一位不扯政治悲情,、不搞藍綠對抗,具行政魄力、能有效管理市府的市政首席執行官(CEO)繼續前進!
(前述之啞鈴型應改為鈴型或鐘型,一時不察下筆太快,很抱歉)
日本板塊分布 在 地形的特徵 的相關結果
環太平洋地震帶為太平洋周遭受板塊擠壓之環狀地帶,易生火山地震等災害,如印尼、菲律賓、臺灣、日本皆在其範圍之內。 ... <看更多>
日本板塊分布 在 如何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 神居秒算 的相關結果
日本 地理位置_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地球上地震的多发区分布是有规律的,即大多处于板块的边缘地带。这些板块往往以大洲和大洋为划分界限, ... ... <看更多>
日本板塊分布 在 日本- 翰林雲端學院 的相關結果
同稱:「日本」、「日本群島」。 位於東北亞。 由北而南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 地形:海岸線曲折,多海灣,航海、漁業發達;山多平原少,河短流急、梯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