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講座資訊暨水蔭萍作品※
你對「#日治臺灣文學」有興趣嗎?
你想知道百年前的臺灣人怎麼生活嗎?
你好奇臺灣文學如何走上白話文書寫的道路嗎?
本週六(7/20)歡迎到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吹冷氣、長知識
►►點擊看相關資訊及報名:https://bit.ly/2xcpykC
※
水蔭萍〈燃燒的臉頰〉
在這個亞麻色之日落下
落葉之手套飛舞
在胸膛 在面頰
風在口袋裡溫暖著
秋天之霧
把街燈用柔軟花瓣包裝
恨與悔都在
流動的微光中
面頰在高度孤獨燃燒
名字都忘掉的細紋唐草模樣
耳朵在貝殼響著
砂丘靠近
跟荒涼獨自憐憫
──1935年3月作品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水蔭萍,本名楊熾昌(1908-1994),曾是一九三○年代臺灣的風車詩社核心人物。風車詩社鼓吹超現實主義,研究者陳允元述及:「研究者往往稱他們的文學實踐為『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異常為』、『孤岩的存在』,宛若臺灣文學發展的基因突變種」(見於《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聯經出版 ,2018年,頁43),在臺灣文學史上,風車詩社宛如乍現即逝的流星。
讓我們進入〈燃燒的臉頰〉這篇作品裡:詩人運用了許多充滿蕭瑟感的秋日意象,舉凡「亞麻色之日落」、「落葉」或是「秋天之霧」,甚至末尾徑言「跟荒涼獨自憐憫」,再再呈現了濃烈的孤獨感。就超現實主義詩作而言,作者巧妙地連結了許多原本互不相關的元素,「把街燈用柔軟花瓣包裝」、「面頰在高度孤獨燃燒」、「耳朵在貝殼響著」,充滿了難以究實的畫面感,但詩作本身又反映出詩人真切的感受。研究者劉于慈在導讀本篇時提及「水蔭萍創作此詩時,也是引入超現實主義而備受批評之際,他的詩和主張並不為當時以寫實主義為主流的文壇所認同」(見於文化部網頁下的「臺灣文化工具箱」),水蔭萍選擇了在當時而言太過前衛的超現實主義,追隨者與理解者自然不多,其意欲在文學領域中開拓一片土地卻乏人在意的孤寂感,可想而知,然水蔭萍看待詩的方式,卻充滿包容感與生命力,在〈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1934)一文裡,他的詩觀彷彿正在燃燒,他的臉頰彷彿煥發著火燄,與光采:
燃燒的火焰有著非常理智的閃爍。燃燒的火焰擁有的詩的氣氛成為詩人所喜愛的世界。詩人總是在這種火災中讓優秀的詩產生。吹著甜美的風,黃色栴檀的果實喀拉喀拉響著野地發生暝思的火災。我們居住的台灣尤其得天獨厚於這種詩的思考。我們產生的文學是香蕉的色彩、水牛的音樂,也是蕃女的戀歌。十九世紀的文學生長於以音樂的面紗覆蓋的稀薄性之中。現代二十世紀的文學恆常要求強烈的色彩和角度。這一點,台灣是文學的溫床,詩人也在透明的幔幕中工作。我想牧童的笑和蕃女的情欲會使詩的世界快樂的。原野的火災也會成為詩人的火災。新鮮的文學祭典總是年輕的頭髮的火災。新的思考也是精神的波西米亞式的放浪。我們把在現實的傾斜上磨擦的極光叫做詩。(轉引自《百年降生》,頁45)
在同一座島嶼上生活,八十幾年前的水蔭萍那樣彷如燃燒自我般的創作著,現在的我們細細讀著,似也見證他寫下的那句「我們把在現實的傾斜上磨擦的極光叫做詩」,是多麼奇異,卻又如此精闢。
#水蔭萍 (#楊熾昌)創作
#月中泉 譯
#海綿體 手寫,Instagram:himantee
#蘿拉 綜述
※聆聽 #借來的光 朗讀,請至YouTube:youtu.be/8vBwkCobeu8
※講座詳細資訊※
*講題:在當代,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日治臺灣新文學?
*主講人:#陳允元(臺師大臺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講座時間:7/20(六)14:20-15:30
*講座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台北市寧夏路87號)
*執行單位: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193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是臺灣白話文書寫的開端,對於臺灣的文學發展影響深遠。新文學作品,則讓百年後的我們,得以窺知日治時期的社會樣貌、當時臺人的日常生活;同時看見,文人們在變動時代中,所展現的社會關懷、對臺灣前途的思索。
百年後的你,是否也在紛亂的時代中,惶惶不知所措?莫慌莫害怕,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允元,帶著我們閱讀日治新文學,在先賢的字裡行間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勇氣!
※感謝文化銀行聯絡人鄧欣容小姐提供資訊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
日治臺灣文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懶雲診療室│文化銀行】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懶雲診療室》特展,聚焦於日治臺灣新文學運動,展覽內容囊括:
(1)新文學之父賴和的生平與作品
(2)新舊文學論戰
(3)日治臺灣文學雜誌
(4)新文學地景
本週六(7/6)14:20-16:30,將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辦理第一場講座:
※ 非典型的臺灣文學作家:賴和寫作 x 寫作賴和 ※
・簡介:
本場講座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黃美娥 老師主持,並邀請到賴和先生長孫、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賴悅顏 先生,分享祖父賴和的奮鬥史和生活的點點滴滴;清華大學- #鄧慧恩 老師,分享作為研究者,其所看見的賴和精神、抗議觀點、人道關懷與對臺灣文學的貢獻。
期待帶領聽眾用親人的眼睛與研究者的筆,認識更真實的賴和!
►►點擊報名:https://bit.ly/2xcpykC
#活動分享 #文化銀行 #賴和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日治臺灣文學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以我的母校為榮。
反抗、叛逆精神,自創校起就存在。翻開臺灣文學史,看看當時文學家的簡歷,「台中師範學校」恐怕是出現最多次的校名了。甘願走在文學的孤獨路上,有些人甚至參與隨時可以惹禍上身的社會運動,突顯出我的老學長們,無畏逆風而行的個性。
到了戰後,這樣的犯禁精神依然不改,在鐵幕之下與威權衝撞,造成了一樁樁悲劇。根據調查,在戒嚴時期被逮捕、坐牢、判刑、槍決的校友,超過113人。
不僅是日治臺灣文學史最聞名的學校,竟也是戰後白色恐怖史的重災區。
由石育民等作家採訪撰稿、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暴風雨下的中師:臺中師範學校師生政治受難紀實》日前終於上市,收錄16篇28位台中師範學校師生,在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中受難的故事。這不僅是我的老學長姐們用人格展現出的風骨,也是台灣戰後史不能抹滅的血淚。
《暴風雨下的中師》—2018「臺中地區人權檔案口述訪談暨出版計畫──白色恐怖時期」專書前導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I178J6QQ0
日治臺灣文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色的……
據說某廟是陰廟,主神像因久未開光,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鬼怪……
學校有這麼多靈異現象,是因為過去是亂葬崗……
不能用紅筆寫名字,否則會短命⋯⋯
車子經過辛亥隧道,廣播有時會自動切換頻道,甚至出現充滿雜訊的誦經聲……
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無論是巷說物語、靈異怪談、謠言耳語或小道消息,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傳說與事實共同形塑而成的世界。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是臺灣第一本系統性蒐集各類傳說怪談的百科專著。從蒐集故事、追索脈絡,到研究詮釋,取材範圍涵蓋清領時期的地方誌,日治時期的舊文獻,以及媒體資料庫與網路論壇。三位執筆者耗時兩年,爬梳這些傳說怪談的起源與背景、騷動與擴散。全書總計收錄十大類100則台灣的都市傳說,兼具獵奇的想像與理性的趣味,也追索了這塊土地百年來,不同歷史時空下人心擾動的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楊海彥
一九九一年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長期研究臺灣妖怪、怪談、民俗和文史,致力於實踐腦中幻想,並持續進行遊戲設計和小說創作。設計桌上遊戲《說妖 Legend Has It》、實境遊戲《光之屋》。
參與著作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旅遊隨筆《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小說《說妖 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著有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及若干文學獎。
作者簡介:阮宗憲
臺中人。
過著白天公司與晚上工作室的雙重生活,
將文史研究當作興趣,回過神來已經共同參與了三本書和兩個遊戲開發。
設計桌遊《說妖》,參與著作《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的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與實地考察,每個月的例會一定要配著酒開。
作者粉絲頁: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社粉絲頁: 蓋亞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日治臺灣文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陳力航
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日治臺灣文學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吳鳳(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字元輝,清朝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
因日治時期與臺灣戰後時期,皆曾在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最早可查到清朝有文獻記載類似故事,之後由日本政府開始做為安撫原住民、教化漢人百姓的工具,由官方高調歌功頌德,拍攝歌舞劇、電影,宣傳原住民文化屬於「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被描繪為「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為其治理政績背書而廣為老一輩人所知。
到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時代,不僅直接翻譯並延用日本人的著作,繼續發揮其政治宣傳效益,吳鳳的故事更加被渲染炒作,在嘉義縣中埔鄉有了吳鳳廟、吳鳳紀念園,甚至阿里山鄉的前身也叫做吳鳳鄉,今日也有以吳鳳為名的技術學院等等。透過教育宣傳,文學渲染,電影戲劇等等的影響,這些「感念吳鳳」的舉動使漢人角度的吳鳳故事漸漸成為了一個「史實」。
不過比對鄒族口傳歷史、傳統文化則有許多疑點,偏離事實、歧視原住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備受批判。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B3%B3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QhuleHvqtuN_LDwq99EnA/join
感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與努力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DayFox - Riding The Wave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g4_XaC8IJ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