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副食品營養
上週六在新竹幫新竹縣市托嬰中心專業人員在職講座,教副食品分享英國2020年6月24日最新的副食品方向,也是跟著今年最新WHO的準則走,但因為我覺得它整理得比較清楚,因此拿來上課分享,課後學員想要知道內容原文,就請到此網站的左手邊下載PDF檔,可以看到上課分享給大家的資訊。沒有上課的朋友,我也簡單寫下大綱給大家參考,有機會我再寫成文章跟大家分享
1.從六個月開始提供副食品
2.要提醒家長與照顧者餵食的建議
3.鼓勵母乳,至少一歲。WHO餵到兩歲或是三歲以上
4.幫助家長與照顧者學習安全餵食與營養充足
5.提供含鐵食物,食物質地與含量要逐步增加,提供各種口味,包括苦味
6.減少過敏的機會:六個月後嘗試雞蛋、花生、堅果、巴氏殺菌乳製品、魚、海鮮、小麥可以嘗試,一次一種新食物
7.食用後產生過敏狀況需要徵詢醫生的建議
8.加入麩質食物導致的腹瀉疾病,與副食品的加入時間無關,因此,可以使用麩質食物
9.母乳,嬰兒配方奶粉和水應該是整個過程中唯一提供的飲料
10.早產兒依據寶寶實際狀況調整,但至少要大於預產期四個月以上,並且需與營養師和醫生確認早產兒所需的特別營養
11.一歲以前純母奶或部分母奶的寶寶,配方奶小於500c.c,每日都需要達到8.5-10mcg的維生素D。直到五歲以前都應該補充維生素D10mcg/天,可以從滴劑開始
12.禁用高糖和高鹽的食物,以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精緻糖會導致蛀牙,過多熱量也會導致肥胖,高鹽分也與血壓有關。
13.商業配方有加額外的糖與鹽,建議居家製做均衡飲食並且不加糖、鹽,以原型食物為主。適當的口味、質地、品項。
https://www.bda.uk.com/resource/complementary-feeding.html
早產兒pdf 在 許峻睿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哺乳期飲食注意要點
相信只要生過北鼻有經歷過哺乳的媽咪
一定都很了解那些哺乳的時候要吃什麼發奶啊增加營養的各種食物中藥等等的東西
所以今天我不是要講這個😁
既然是「要點」
其實講的就是大觀念啦
後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囉~
1️⃣哺乳的時候媽媽的身體每天會需要額外的「500大卡」的熱量來支持乳汁產生,所以如果你的體重是正常的,建議每天要攝取到「2600大卡」的熱量喔(沒有哺乳的婦女一天建議攝取熱量約2100大卡)。
2️⃣一星期可以吃2-3次的「魚」和「海鮮」,裡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對於產後媽媽身體的回復及乳汁的產生都很有幫助,但要注意避免攝入可能含有過量重金屬(主要是汞)的深海魚類,像是鯊魚、劍魚、土托魚、黑鮪魚等。
3️⃣可以繼續補充孕期時補充的所有營養品,並多喝水,這些對於哺乳都有幫助。
4️⃣還是可以喝咖啡,但一樣一天不要超過200mg的咖啡因攝取量,約兩杯星x克中杯拿鐵的量,但是新生兒及早產兒對於咖啡因還是比較敏感,建議北鼻剛出生的前兩個星期,或是生出早產兒的媽咪儘量不要喝咖啡或是至少減量。
5️⃣如果想偶爾小酌一下,建議喝完酒兩小時後再哺乳,盡量避免酒精跑入乳汁中影響北鼻,但哺乳期真的誠心建議不要常規喝酒,對小孩真的沒好處。
以上資訊節錄自美國婦產科醫學會2016年臨床問答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喔~
👇👇👇
https://www.acog.org/-/media/For-Patients/faq029.pdf
早產兒pdf 在 許峻睿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哺乳期飲食注意要點
相信只要生過北鼻有經歷過哺乳的媽咪
一定都很了解那些哺乳的時候要吃什麼發奶啊增加營養的各種食物中藥等等的東西
所以今天我不是要講這個😁
既然是「要點」
其實講的就是大觀念啦
後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囉~
1️⃣哺乳的時候媽媽的身體每天會需要額外的「500大卡」的熱量來支持乳汁產生,所以如果你的體重是正常的,建議每天要攝取到「2600大卡」的熱量喔(沒有哺乳的婦女一天建議攝取熱量約2100大卡)。
2️⃣一星期可以吃2-3次的「魚」和「海鮮」,裡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對於產後媽媽身體的回復及乳汁的產生都很有幫助,但要注意避免攝入可能含有過量重金屬(主要是汞)的深海魚類,像是鯊魚、劍魚、土托魚、黑鮪魚等。
3️⃣可以繼續補充孕期時補充的所有營養品,並多喝水,這些對於哺乳都有幫助。
4️⃣還是可以喝咖啡,但一樣一天不要超過200mg的咖啡因攝取量,約兩杯星x克中杯拿鐵的量,但是新生兒及早產兒對於咖啡因還是比較敏感,建議北鼻剛出生的前兩個星期,或是生出早產兒的媽咪儘量不要喝咖啡或是至少減量。
5️⃣如果想偶爾小酌一下,建議喝完酒兩小時後再哺乳,盡量避免酒精跑入乳汁中影響北鼻,但哺乳期真的誠心建議不要常規喝酒,對小孩真的沒好處。
以上資訊節錄自美國婦產科醫學會2016年臨床問答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喔~
👇👇👇
https://www.acog.org/-/media/For-Patients/faq02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