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媽媽回家】
「我很早就開始讀書了!」我媽驕傲地說,但她從未說過她何時畢業,直到我追問,並繞過無盡的岔題,才拼湊出她就學的歷程。
七歲時,我媽就到叔叔開的私塾去上課,大家打開課本聽老師唸中文,周圍都是年紀相近的孩子,差不到兩歲,班上有十個人左右。但還是孩子的我媽不會知道,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學課程,竟然讓她讀了十年之久,從七歲一路讀到十七歲,讀了七間學校。
到了八歲,叔叔收了私塾。「那時候小學分成五星和十二星。」五星旗代表共產黨,十二星旗代表國民黨,她想了一下,當時應該是讀五星小學。但連這個學校也在一年後關閉。九歲的她跟親戚一起去「檳榔」(地名音同)讀書,走路要走三十分鐘以上,因為路程太遠而開始帶便當。不久之後,這個小學也沒了,她就在家幫忙,家裡有個小她八歲的妹妹,另一個妹妹也在不久後出生。十歲時,家裡人一直罵她懶惰不讀書,她才被罵去印尼公立小學,「那裏沒有華人。」許多華人說過,他們在上學的路上被丟石頭、罵作華狗,我媽雖然沒有經歷這一切,但在全印尼人的環境中,大概就像到了另一個國家。
這間學校沒有讀多久,她又跟著「阿夢」等幾個鄰居孩子轉學到華校,「那時候我讀三四年敵了,老師也很年輕,都還沒結婚,我們覺得他們都在談戀愛。」小孩子剛開始懂事,年輕老師就是最好的八卦對象,這樣的事大概不分國界。但這個學校一樣很遠,走路要走三十分鐘以上,但那時她必須騎極大的腳踏車,「屁股都坐不到,只能站著騎,大概要騎十分鐘。」幸好那是個荒涼的鄉下,沒有什麼車輛,不然十歲的小孩騎大車,遲早會發生車禍。
「讀了一年,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不去了。」十一歲時,華校又關閉了,她只好回到先前的印尼小學。但不久以後又暴動了。
「我有十歲那麼大嗎?」她自己都很疑惑,直到阿永給出確切時間,她們兩人同年,應該是十二歲的時候。「可是阿永沒讀書,很大了,都還會不穿衣服在外面跑來跑去。」我媽懷疑阿永記憶的可信度,「但是我小妹是一九六六年出生,那時侯她一歲就做難民。」小時裸奔,大時未必--不,在印尼這樣的天氣,就算裸奔也很合理吧。做裁縫的阿伯也都打赤膊,直到要拍照才套上了臘染襯衫。
一九六七年夏天,我媽舉家投奔坤甸親戚,「那時候我讀的學校就像你們的北一女。」當地的第一志願臨時開辦起難民學校,上午給原本的學生,下午給難民孩子。
「但我們只是拿著書包,騙父母去上學,其實到處亂跑,去看阿滿爸爸的墓。」很多人在這場逃難中過世了,但我媽一家很幸運,大人小孩都沒事。過去有個做童養媳的阿嬤告訴我,她在別人家下田踩水車,都趁割草、撿柴的機會去爸爸墓前哭一哭。難民小孩大概也是這樣,她們只想跟死去的人說說話,不想去遠得要命的坤甸北一女,那時候的學校更遠了,搭船就要十分鐘,前後加上走路和等候,全部加起來要五十分鐘。
「有時候我們上船就趕快跑到旁邊,他們就收不到票。」雖然逃票為上學路上增添了刺激跟樂趣,但想來也是船東不追究,對這些難民睜一隻眼閉一支眼吧。如此過了一年多,全家人在新埠頭塵埃落定,教堂對面是妹妹讀的幼稚園,旁邊就是她讀的小學,學校近到她聽到鐘聲,再跑去後門就好。一邊喊著校工別關門,不然她得翻牆過去。這也是她常提起的一段時光,「我最後讀的學校叫做Fajarharapan。」
這時她十三歲了,從三年級開始讀起,「可是沒關係,大家都很老。」這本來是坤甸人讀的學校,但收了這些超齡學生,同屆的孩子上下差三歲,大約四十人一個班級,她那一屆有ABC三班。中年級讀上午班,高年級讀下午班。爸媽替她每個月繳學費,一直讀到畢業。
「那時候我才知道什麼是讀書,考試要打分數,不及格就打一下。」但她也說,小學升初中考試時,老師「有幫一點小忙」。當時儘管是不認識的老師監考,但原本的老師在窗外,不會寫的同學就看老師,老師會偷偷打暗號,提醒你寫錯了。這樣聽起來我媽的程度似乎很差,但她趕緊澄清:「可是我從來沒有留級,那個學校有留級的!」
「我考上了,可是我去考的時候就知道不可能去讀,因為那個學校跟坤甸北一女一樣遠,我讀小學就很拚命幫家裡賣豆干,阿爸說可以給我讀附近的印尼國中,但我不想去。我考上的學校,學生不會亂穿制服,我嫂嫂的弟弟就是讀那個國中。」
她不知道班上有多少人考上,多少人去讀,大家也沒聯絡。小學畢業的時候,她十七歲了。「可是我也沒有想到,阿義給我去畢業旅行,還買了一件衣服給我。她從來沒有對我好,就這一次,那是我第一次出去玩,我們去了山口洋的小香港!」B班的同學,就只有她跟另一個人獲得父母同意,連老師都去得比學生多,最後是三班師生一起包了一部車。
「我買了炒粄條。」跟同學去看電影,因為黃牛比原本的票價高,她就跟對方吵架,直到黃牛說,他排隊很辛苦,也要賺一點。到了旅館,突然發生一件大事,有人手錶不見了,她也十分驚慌,從樓梯上跌下來。
「我看到有人拿鐵鎚石頭,就把石頭丟出去,有人說不可以亂丟,我想也對。」去了搪砂壩,「就看海、看石頭,還有風。」她走到高處看風景,看了很久,回頭發現差點踩到一個小神壇,「我想天啊,我嚇得要死,怕神明覺得我沒禮貌,還好回家沒有生病。」
最後她買了釋迦回家,其實她一點都不喜歡這水果,想不到帶回家之後,妹妹很喜歡。至於阿婆為什麼讓她去畢業旅行呢?「阿義*也沒有錢,應該是跟阿爸要錢讓我去,可能因為她家鄉離山口洋很近吧。」這是她過了半個世紀之後,想出來的答案。阿婆連客家話的腔調都跟夫家不同,結婚之後也很少回家,也許是女兒跟她說起山口洋這個地名,讓她想起了什麼,才跟吝嗇的丈夫討了路費,讓女兒代替無緣的她回家吧。
-
*「阿義」是客家話的「阿姨」,但我媽那個時代的孩子不知為何,都稱呼媽媽為「阿姨」。
*圖為印尼加里曼丹通往馬來西亞古晉的陸路海關。
「明光義塾上課時間」的推薦目錄:
明光義塾上課時間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中山堂台北書院,落腳一份私塾情懷》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一位台灣老師曾問我,你覺得陸生和去其他地方的留學生有什麼不同?思索片刻,答道:「大概是,原以為是離開,結果卻越走越回去吧...」
本試著離家出走,結果卻眾里尋他千百度地歸來了。因為台灣隱性而無所不在的傳統文化底蘊,我們不僅沒走,反而是如迷途船隻找到燈塔,回家了。
位於捷運西門站附近的中山堂台北書院是其中一個讓我有「歸來」之感的地方。從前我不曾留意過這樣風格的講堂,在台灣有幸遇見,對它一見傾心,決定要常賴在它腳邊,不再走了...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剛來台灣的我們,對於台灣的心之所向一定是夜市的各色雪花冰、辣台妹熱褲白腿、小清新機車環島游...清水斷崖海天交映,陽明山雲霧越陌度阡,我沈浸在遊客心態和小確幸里整整一年,理所當然的,我對台灣的認識也僅浮於表面。
被問起台灣的事,我只不斷重復:「好吃、好玩、好風景」我說出來的話,和組團七日游的體驗差不了多少,還真是滿失敗的。
回顧我來台這一年多,逢節假日不知上哪玩時,就網搜「台灣攻略」,噼里啪啦出來一片:「在台灣一定要做的100件事」、「你不可錯過的台灣美食」「一定要去的台北十大景點」。
明明生活在台灣,卻要靠攻略經驗來「認識」台灣,待這兒這麼久,竟沒有一點「原創」發現,太失敗啦!
我應該主動做一些攻略上沒有的事,實在不想離開時也只是個住了四年的遊客。
某一次,我在一個「老派」讀書會上聽到中山大學的一位中文系老師分享自己在台北書院的所見所聞⋯被深深地吸引了。
書院,哇⋯
兩個別緻新穎得彷彿天外飛來的音節。
#學堂疏雨余石砌長苔發#
2017年暑假,我去湖南看岳麓書院,作為古蹟的它,如今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活標本,遊人絡繹不絕,展覽意義大於實際用途。
而仿古建築台北書院藏匿在中山堂之中,除了供人打卡參觀,可有正而八經執行自己的書院功能呢!
第一次前往時,中山堂一樓正舉行藝術展覽,遊客手持門票進進出出。幾經輾轉,我終於在側面一個不起眼的樓梯拐角找到了入口,竪懸著的紅底字帖上只四個安分守己的字:台北書院。
帖上壓著假山,百合和探手的桂花枝,清新之感油然而生,和樓下的熙攘不同,顯得有些淒清,有如詩中所寫的,「學堂疏雨余,石砌長苔發」
沒有任何的門面裝飾,一切都輕描淡寫,像君子對你無心邀約。來了便是來了,不來也不牽掛,見了面,只淡淡道一句:「噢,你來了。」是的,我可算來了。
進入學堂以前,還有一段路要走。書院內殿寬敞,佈置有香氣襲人的下垂型花藝,穩重而不失格調,東方式插花強調人文之善,在以「善」宗旨的儒家美學思想影響下,東方人賦予花卉美好的象徵意義,以花悟道,修身養性。
「歲寒三友」梅、竹、松,成為書院常駐,以黃色的文心蘭點綴於羅漢松叢前,古樸間又釋放爛漫的青春生機。昏黃燈光下映出花草剪影,層層如落英繽紛,雖不及陶翁「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渾然天成,行走此間,我已然感到身心無比愉悅放鬆。
員工穿著溫潤素藍民國風布衣,寬大的袖子隨行擺動,布鞋柔軟,腳步輕盈地落在地毯上,做什麼都靜悄悄的,像古代私塾內幫先生打點事務的童生。
走到小徑盡頭,一道地屏前佈置有方桌,案上擺著墨盒、毛筆掛、雕件、印匣等過去常見的文具用品,「童生」坐在燈掛椅上處理事務。一塊木質牌匾上粗體的憨厚毛筆字「台北書院」向我點頭示意:是這裡沒錯了。
#何處書聲朗
#林門隱學堂
進入學堂,就像穿越到了古代,榻榻米、長矮方桌、藤席墊子...這是不是古人傳道受業解惑於弟子眾等的神秘殿堂啊。
《送東陽馬生序》中所說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在這樣的環境里,我也突然升起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無限的求知慾望,願意勤勤懇懇請求老師就學問與人生答疑解惑。
「禪文化講座」的主講人是禪者林谷芳先生。大家在門口脫下鞋子,統一收進鞋櫃中。挑選位置坐下,腳踩藤席之上,發出沙沙聲響,返璞歸真,清淨的氣場從下而上將我裹覆。
學長們帶來熱水壺和茶具,蓋碗、茶巾、茶濾樣樣俱全,更講究的還帶來「茶道六君子」,茶桶、茶漏、茶則、茶匙、茶針、茶夾。他們在桌上施展「茶道」,用滾水泡一壺茶,分給前後同參道友。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一時間馥郁芬芳,茶香四溢,提神醒腦,大家都像李清照就茶品書,「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饒有趣味,連連稱快。
上課時間到,先生不疾不徐踱步而來,一襲白衫,風度翩翩,雙腳箕狀蹲坐在講桌上,講到忘情處,還輔以手腳舞動表意抒情。
台下學生年齡層跨越很大,大家就著溫柔燈光,或手撐腦袋,或疊於胸前,聽老師品評儒釋道三教合一,悟禪宗「狂心頓歇」。
「何處書聲朗,林門隱學堂」是清代詩人林佔梅的詩,他聽到不知何處傳來朗讀聲,原來是山林中隱匿有學堂。引用在此,更作雙關。尤記那日,先生對比中日兩家禪畫,忽而興致大發,聊起北宋山水。
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思緒翩翩嚮往於度支員外郎宋迪的工畫「瀟湘八景」,在腦海中勾勒《平沙落雁》,在《山市晴嵐》裡快活似神仙,於《江天暮雪》中孤舟垂釣,《洞庭秋月》下忘情痛飲,《瀟湘夜雨》連綿,只把酒問君歸期。
教室里,一切和諧又明媚,教室就是結界,外人一定無法理解,當時的我們在這些意象的探討和摸索中有多痛快!暮色四合,《漁村夕照》,《遠浦歸帆》好還鄉,《煙寺晚鐘》傳來,一切歸於沈寂...
先生上課前愛跟我們寒暄,回憶他過去一周的行程和精力,還要給我們報告未來一周的安排,就象是在跟大伙商量似的語氣。那天,老師看到新面孔的我,還特意停下來,細細詢問一番,非常和藹親切。
學生尊師重道,先生亦師亦友,有教無類,包羅萬象,這一私塾師生互動模式被靈活地繼承了下來。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樹後人涼#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記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有一次,先生以禪畫中的枯木逢春和枯樹生花做例子,枯木長出花來,比喻垂死事物重獲生機,先生對此下定義為「生命的延續」。
聽到這裡,我大膽跟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一次「生命的延續」。那是我17年獨旅日本的經歷。接近中午十分,徒步累了,拐進一處幽靜的墓園歇息,倚坐在石階上,拿出書包里的草莓吐司吃。
墓園十分安靜,一棵參天樹像傘一樣庇佑著這裡,送來盛夏陰涼。一整排地藏菩薩石像守護著亡靈,石像底座堆滿人們許願祈福的銅幣。
一個拄著拐杖的流浪老翁經過,徑直而嫻熟地走進來拾取,撿夠了餐費,就理所當然地離開了。我一邊吃一邊想,哪怕他都撿光了,菩薩也不會生氣的吧,因為這就是「生命的延續」啊。大家聽了大笑。
我繼續說。我的大腿被墓園裡的蚊子咬得都是包,我也不該生氣的吧,因為對於蚊子來說,這就是「生命的延續」。大家又大笑。
根本沒有人住的墓園,卻開滿一叢一叢的繡毬花,雨晶掛在瓣尖尖上,如夢似幻,粉的紫的藍的白的,彷彿被精心照料著,格外茂盛。
腳踏車叮噹的聲音傳來,是一個帶著紅色鴨舌帽的牛奶工來送牛奶,他停車下來撓撓頭,對比單子看了看,地址確實沒錯的,便把牛奶輕輕放下了。雖然他也不曉得,這到底是要送給誰喝的。
但我想,他不會介意的,因為對於這座墓園來說,這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大家再次大笑,報以熱烈掌聲。
#生命的延續#
和我一起上課的,除了被我「安利」成功的交換生室友們,其他同學都是叔叔阿姨輩分的了,而我們這樣的,因為「年齡小」,還受到額外的照顧,因為大家都喜歡「童言無忌」,想聽聽我們「幼稚」的表達。
因此,每節下課,我都大膽提稀奇古怪的問題。例如禪講座上我問先生:「老師,要如何避免打坐時睡著呢?」
試想,白天上班,經歷主管批評和工作壓力,郁結一堆負能量;來到這,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重新做回「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的求學小兒,執筆記錄知識甘霖(而不是簽寫文件),目光專注,聚精會神,揮斥方遒,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台北書院談笑有鴻儒,卻絕不高處不勝寒,而是十分親近於民眾的。走進這座禪堂般的教室,便能卸下學業事業負擔,在這裡泡一場溫暖豐盛的學問湯。
台北人有這樣一座精神花園,真讓人羨慕,聽說這裡的活動還有茶會、傳統文化講座、花藝課等等,我打算一一體驗之。如果將來我要寫一則「台北攻略」,台北書院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2017.12.22
台北
明光義塾上課時間 在 媽媽CEO Milo美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8的力量。媽媽CEO】
此時此刻,我是一位名正言順的38婦女。
38歲,是一個很剛好的年紀。有足夠年份的工作經驗累積,有一段正在體驗的婚姻修煉,有兩年刺激精彩並且持續上演的育兒生活,有一顆期待能兼顧平衡生活與自我的心。
許多女明星、暢銷女作家、名媛貴婦總是呼籲女性要和她們一樣「多愛自己一點」、要「用力寵愛自己」。你們有被打動嗎?我是沒有,因為我明白有了孩子的生活,若是沒有24小時保母、外籍小幫手或公婆、爸媽隨時作為支援部隊,什麼生日餐、梳妝打扮跟腦公約個小會,通通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啊。沒小孩的時候,誰不是生日聚餐Dress Code通通來 、生日蛋糕蠟燭總是吹不完的啊。那些喊著要多愛自己一點口號的人,又有誰是完全單打獨鬥自己帶孩子同時做家務和上班的呢?市面上應該找不到吧,如果有的話要奉為女性膜拜對象!
雖然有一句話說「時間就像乳溝,擠一下就有了」,但是不管你是全職媽媽或是職業婦女,時間真的不是說擠就擠得出來的,又尤其就算你擠得出時間想要參加一些活動,也不見得擺脫得了身邊似人似蛹似獸的孩子啊!更何況有許多場合、活動都是註明不可攜帶嬰幼兒更是讓人遺憾。這兩年的育兒時光裡,我聽到好多媽媽的吶喊,也默默覺得,是不是可以為大家做點什麼呢?
然後某天我和工作時的好夥伴、生活中的好朋友同時也是口語表達專家 林慧老師的說話私塾 聊起,突然間我們就像一對一時勾動天雷地火一發不可收拾的情侶那般燃起熊熊熱血,決定展開一場非營利(還有可能賠錢)卻對我們極有意義的挑戰。
我們都曾是媒體工作者、我們有著各自的專業、我們都正在生活中同時扮演人妻、人母、女兒、媳婦與自己。我們了解要能在轉換不同角色的同時保持優雅並且面面俱到真的不容易、要能上課聽講座自我成長又能帶著孩子一起與會根本沒有這種選擇。
雖然只有兩個人,但是我們擁有38的力量。我們要化熱情為行動,我們決定每個月以實體座談(輕沙龍)的方式,讓女性、讓媽媽、讓需要的人可以齊聚一堂,跳脫虛擬網路文字看似堆砌許多道理實則漫無邊際,我們想要透過面對面的聊天、交流、卸下心防感受最真實的溫度與經驗的分享,更重要的是,歡迎攜帶半獸人,並不是我們貼心,而是與會的來賓(也就是你們)同樣身為媽媽,更能互相理解、彼此包容,不是嗎!
每個家庭就像一間公司,媽媽就是家裡的「CEO」,大至孩子教育教養、財務管理分配、小至旅行行李箱的打包規劃行程安排、甚至更細微的冰箱食材先進先出控管等,都是媽媽之所以為一家之「CEO」的原因。
第一場「媽媽CEO」座談交流,將於3/26週二,上午十點初登場。等到農曆過年後,再跟大家分享正確地點與主題。希望你們喜歡。
#媽媽CEO comingsoon
#座談歡迎攜帶嬰幼兒
#我是媽媽我驕傲
明光義塾上課時間 在 明光義塾高雄 :: 台南市補習班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台南市補習班評價,明光義塾評價,明光義塾課表,明光義塾繳費,明光義塾客服,明光義塾金城,明光義塾線上評量,個別指導明光義塾高雄左營教室,明光義塾上課時間. ... <看更多>
明光義塾上課時間 在 不要去明光義塾打工。 - 工作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文長要麻煩花點耐心看完,雖然事情發生有一段時間了,但那期間發生了很多 ... 計薪方式是課堂開始前備課半小時80、上課170/hr、一堂課1.5hr,如果那堂 ... ... <看更多>
明光義塾上課時間 在 台灣明光義塾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918 個讚· 16 人正在談論這個。個別指導明光義塾台灣官方粉絲專頁. ... 更多明光義塾上課特色看這裡: ... 也別忘了跟教室長確認上課時間喔!✍ 明光義塾在此預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