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清東陵 看百年後的延禧攻略 】
.
幾年前到北京出差時順遊了 #清東陵,清東陵位在中國河北省遵化市,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清東陵葬了太多帝后,其中 #裕陵 便是乾隆爺的陵寢。與乾隆葬在同一室的后妃有五位,分別是 #富察皇后、孝儀皇后(#魏瓔珞)、及慧賢(高貴妃)、哲憫、淑嘉(嘉嬪)三位皇貴妃。
.
民國初年孫殿英盜墓時把裕陵的棺翻了個透,這些帝后屍骨全混在一起泡水,唯有魏瓔珞被發現時屍身完整未腐化,臉長長瘦瘦跟吳謹言是有點像。後來國民政府重葬這些帝后,乾隆的男性屍骨可被辨認所以沒啥大問題,魏瓔珞的 #屍身完整 因此得以獨葬,其餘富察皇后等妃子的屍骨大混亂,你骨中有我我骨中有你,只好全部混在一起跟乾隆同棺,只是放在乾隆後方。
.
魏瓔珞自死後到被發現,屍身153年不腐壞,連死後都還能如此獨特,電視劇也不算亂演,屍身不壞搞不好真與傅恆從緬甸找到的聖心草定顏丹有關。
.
至於後來的皇后 #輝發那拉氏(嫺妃+如懿),原本十分得寵,卻在隨乾隆與太后南巡時,命運發生了轉折。關於這段歷史,檔案中記載,皇后由於憤怒,毅然摘下所有頭飾並自行斷髮。清制上只有皇太后、皇上駕崩時,皇后等后妃才能剪髮。乾隆因而大怒,立刻下令將皇后送回京師,並撤銷了皇后自入宮以來的所有冊封,只留兩名宮女在冷宮中陪伴,隔年她便空虛寂寞冷地孤獨死去。
.
那拉氏到底為什麼發瘋,野史有三派說法,一說乾隆此次南巡時刻意避開了山東濟南,因前一次南巡時,富察皇后就是死在濟南( #大明湖的夏雨荷?),乾隆難忘與富察的情份,悲從中來寫了首詩,這下惹惱了那拉氏,才有後面的瘋狂之舉。
.
電視劇比較接近另外兩種說法的綜合版,就是乾隆想上岸尋歡作樂,被那拉氏勸諫,兩人大吵一架,那拉氏後便怒至起肖。也有說乾隆想晉魏瓔珞為皇貴妃,那拉氏美送所以鬧上這麼一齣。無論原因為何,總之乾隆說她瘋了並形同廢后,就是結論。
.
關於這段皇后南巡起肖的歷史,乾隆單方面聲明如下:
「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恰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懾。經今一載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
.
這位嫺妃娘娘皇后,最後幾年過得如此抑鬱,死後也沒得到皇后的喪禮與祭祀,不與乾隆葬在一起,也沒有自己的墓穴,其棺槨附葬於純妃旁邊,且沒有神主牌。
.
想到延禧攻略最後一集,佘詩曼那場髮妻之怒,演技精純到位,讓人思緒萬千。
.
當年在清東陵現場聽故事,中國導遊只會背導遊詞,聽不出什麼感情,匆匆來去,遠不及電視劇的影響深刻。現在再回頭看這些陵墓照片,想到乾隆與這些寵妃的墓被挖得亂七八糟全成了芝麻核桃粉,反倒是嫺妃因為另葬而逃過一劫,到底誰幸誰不幸,就隨人解讀了。
.
#延禧攻略 #如懿 #清東陵
明孝陵盜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處行走江湖的俠客都依靠什麼維生?︱長知史
你在閱讀武俠小說時,是否覺得奇怪?對於那些豪氣萬丈的大俠們,能夠整天行走江湖、不事生產,卻又動不動就能掏出「幾兩銀子」的行徑,是否會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的收入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
其實,俠客不只出現在武俠小說中,歷史上確實有俠客的存在。《史記•遊俠列傳》有載:「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即給予遊俠「言必信,行必果,輕生重義之人」的高評價。
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就是平民遊俠出身,正因身份如此,他對於俠客亦相當敬重。
-----------
俠客又被稱為俠士、遊俠、豪俠,亦簡稱為「俠」。一般人多半將俠客歸類為習武之輩,其實這並非俠客的定論,廣義說來,處事行徑具俠義之風者亦被稱為「俠」。對於俠客的印象,莫過於生平極具豪邁、意氣風發、悲愴蒼涼等戲劇色彩,例如讓駱賓王寫出「壯士發衝冠」的荊軻,他那慷慨激昂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讓歷史上的俠義風範再增添了一道濃厚的悲壯氣息。
正因為俠客的個性鮮明,才令許多俠客傳說流傳於世。在武俠小說中,俠客總是被塑造成「義」的形象,這其中其實反映出民間百姓期待正義之士能夠有助於社會的穩定的渴盼與憧憬。
-----------
此處不細究「俠」的類型,只欲論:能夠四處遊歷,到處行俠仗義,能夠豪氣大笑的俠客,懷裡的銀兩究竟是從何處得來?俠客到底以何維生呢?
除了本身即有家產為後盾來支援的俠士之外,根據史籍記載,我們能夠知道,「俠」一般的收入有幾種來源:
一、有人收容或資助
在局勢動盪的戰國時代,維持秩序、庇護弱小的俠客因應世道而生,當時許多俠客離鄉背井,周遊列國,世稱遊俠。門下收容食客的顯赫權貴,往往收留了一些俠士,例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就收容了許多俠客。
隋朝大將沈光與北魏著名的軍事將領薛安都,亦為實際例證。魏徵等人即在《隋書》道:「人多贍遺,得以養親,每致甘食美服,未嘗困匱。」自此可知,受到許多京師惡少年攀附的沈光,受到他人贈與的財物、美食等,已經足夠到讓他得以贍養父母。薛安都之事蹟,《魏書•列傳第四十九》有載:「遠近交遊者爭有送遺,馬牛衣服什物充牣其庭。」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那位「俠」只要擁有名氣,獲得眾人愛戴,就有不須擔憂謀生的優勢。
-----------
二、違法的不良勾當(偷盜、綁票、販賣人口、盜鑄)
透過《史記•遊俠列傳》的記載:「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我們可獲知,西漢遊俠郭解,喜好結交各路豪傑朋友,他年輕時心狠手辣,遇人不合己意就會殺掉對方。他亡命天涯時,曾經做過私鑄錢幣、偷盜墳墓等違法行為。
東晉的軍事家祖逖曾「聞雞起舞」,而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的他,亦做過搶奪之事。據《晉書•列傳第三十二》載:「賓客義徒皆暴傑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時揚土大饑,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逖撫慰問之曰:『比復南塘一出不?』」以及《世說新語•任誕》所載:「王、庾諸公共就祖,忽見裘袍重疊,珍飾盈列,諸公怪問之。祖曰:『昨夜復南塘一出。』祖於時恆自使健兒鼓行劫鈔,在事之人,亦容而不問。」祖逖不但未曾禁止門下賓客進行劫掠富室,他還會主動問及:「是否要再前往南塘(當時富有人家聚集之地),再一次進行搶奪?」面對王導、庾亮等人來訪,他亦不諱言,他們親眼所見的裘袍、稀奇珍寶,都是昨兒個夜裡前往南塘搜刮所獲。
-----------
《史記•吳王濞列傳》道:「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其剽悍、具野心的性格與劉邦有些相像,在漢文帝劉恆在位之際,曾私自鑄錢、煮鹽,雖能令國家富足,卻也誘天下亡命、無賴子弟,謀作亂。
據《文苑英華•卷四百二十九》載:「江淮諸道私鹽賊盜,多結群黨」,能夠瞭解,販賣私鹽其實是讓江湖人士獲利的好途徑。此外,私鹽販子往往為了對抗官員的禁令與緝捕,而集結不少的江湖人士。
-----------
許多俠客在進行搶奪、綁票時,免不了傷人。與搶劫比起來,盜墓似乎就顯得和平許多。
由於,許多墳墓中埋有珠寶玉器等貴重之物,因此不少歷史名人曾前往墳墓進行偷盜,例如西漢廣川王劉去、一代梟雄曹操、唐代黃巢等。據《藝文類聚》的記載,曹操就曾挖掘梁孝王劉武的墳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
【易被忽略的維生問題】
雖然俠客講究俠義,然而聽聞這些不正當的謀生方式,似乎就滅減了俠客光彩的一面。大家都喜愛聽到俠客們如何獲得秘笈,鍛鍊武功,接著再於江湖中行俠仗義,掀起嶄新的武林風貌。因而,俠客如何維生的問題,在武俠小說中當然就被忽略不提了。
明孝陵盜墓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兩天大家應該都看過這個新聞。
身為一個歷史人,剛好又是以中古史為主的歷史人,看到這個中國最有名的歷史人物之一的新聞,實在覺得很有趣,所以就依此講一些故事給大家解悶吧。
#有相關問題可以問_我盡力答看看
------------------------------------
歷史裡面說曹操臨死前交代"一切從簡,不樹不封,不找人殉葬,也不要珠寶貴重物品陪葬"。(不樹不封指的是:不圈地夯土蓋陵,也不在上面種植可供標誌的林木)
但這次(聽說也不是新鮮的跡證了)挖出來的結果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至少挖掘出來的結果表示上面的建物至少有上千平方公尺(這其實不算大,很多台灣的公園都比這大很多)
看起來,像是兒子違背老爸遺願了。
但對我來說,這其實才合理。
-------------------------------------
因為漢末盜墓風氣盛行 ,光是董卓就挖了洛陽北部邙山北部的漢朝歷代王公墓穴。
而曹操後來也設立摸金校衛、發丘中郎官去盜墓;他大概也是怕報應 ,才說要薄葬。
如果我們相信曹操真的是怕仇家太多 ,而想做疑塚,那是合理。
但是曹丕接任後,國家控制力強盛 ,加上北方已經統治了幾十年,雖然邊疆地區還有少數民族不很合群,但至少在控制力最強的中央已經沒有仇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加上兒子當皇帝 ,追封老爸為魏武帝,真的薄葬,面子反而掛不住。
所以修個大皇陵,把老爸弄進去是合理;真要佈疑塚 ,薄葬反而不合理了。
-------------------------------------
另外,不過就是在一兩年前,也在漳水旁發現一個曹操塚,裡面找到一個老人骨骸,然後也說是曹操本人;不但為他做了3D面容還原,還說史界偵破重大歷史疑雲等等........
但我當時反而半信半疑,因為這不合理(原因同上)。
只能說,在歷來各種傳說的催化下,大家也真的很入戲。
但實際上,歷史考古是一個需要高度嚴謹推論的工作。
這篇之所以相對可靠是因為他就是從史書記載的位置找到的人;而不是隨便一個野墓挖開來找真身 。
在《三國志 武帝紀》的最後(在陳壽評論前)就載明 : 「二月丁卯,葬高陵。」
而高陵就在河北省臨漳縣;臨彰縣也就是鄴城,就是他們當年的魏國首都。所以曹操葬在這裡是非常合理的。
除非日後找到另一個墓跟骸骨,而裡面的證據強烈證明主就是曹操 ,而能推翻了高陵的證據 。
不然高陵位置可以依照史書推斷 ,所以墓主是確定的
所以只要基本特徵、年齡確定了 ,基本上沒什麼好懷疑 。
而 考古證據可以很多樣。
碑石、衣服、陪葬品、墓葬習慣、特徵年齡是否與史書記載相符等等。
DNA也不是不可行,曹操沒有被滅門,只要能依憑祖譜找出他的後代多人,然後用DNA來複製比對,就可以依照雷同度的高低來推斷血緣的遠近或有無。
如果找到上百人都說自己是曹操後裔,而且也在DNA裡面找出一定程度以上(跟骸骨)的雷同度,那就有譜了。
---------------------------------------
而大家要懷疑是沒問題的,畢竟這種不是國家民生大事又不會影響歷史解釋的事件是很好的話題。
只能說,有懷疑精神是好事;但懷疑很好玩、很有話題,最終還是要用證據說話。
你能懷疑慈湖裡面不是蔣公或麥克傑克森是外星人,這很有趣;但要有證據才能真的推定,不然就是與新聞龍捲風一樣說個趣味而已。
三國志裡面說葬在高陵,現在裡面又找到一個六十歲的老人骸骨;除非有人能證明那個不是曹操,不然大家就只能接受"以現有證據來看,他就是曹操"的事實。
就如同誰都知道秦始皇墓在哪裡,只是中國沒敢開挖;哪天挖開來發現裡面也有一具年齡差不多的屍體,我們也只能相信那就是秦始皇本人。
不然就要拿出證據證明它不是。
-----------------------------------------
最後為了怕大家把小說情節跟歷史混為一談,我再補上幾句好了。
曹操設立這個職位的記載不在目前看到的正史裡;而在裴松之為三國志補注時引了《魏氏春秋》(東晉史學家寫的)中的文章。
那是(建安七子)陳琳替袁紹寫來罵曹操的檄文 (也就是三國演義裡面他聽到頭痛消失的那一篇),那篇檄文很長,但在中間一段有這樣的文字。
「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
而再過兩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還真的再度設立這兩個官職。
所以《南史·宋本纪中第二》裡才有這樣的文字:
「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採。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佑領之......」
從這裡來看,曹操還真的設立過這兩個官職,不然兩百多年後的人不會也以這件事為準而設立。
(也就是說,東晉時代的陳壽所看到的史料,在南北朝時代也還依然流傳;只是現在看不到實體了,只能看史書中的節錄。)
#以下開放發問
.
.
.
====
#很久沒發歷史文了_過癮!!
#現在有稿就現在發_不然怕晚上忘了
#大家就午餐時間看_晚飯時間看_睡覺前看吧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並設為搶先看,與時不時留言一下,不然我會陸沉)
=====
https://news.ebc.net.tw/news.php?nid=104960
明孝陵盜墓 在 古代帝王陵墓屢遭盜取,明孝陵卻安然無恙,原因竟這麽新奇 的推薦與評價
文獻曾記載,明孝陵始建於洪武14年,次年馬皇后去世,便取名為“孝陵”, ... 中華的決心,還有就是明孝陵地宮保存完整,是因為離市區比較近,有盜墓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