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的日常
蔡秋桐 文物資料展 -
蔡秋桐 #元長鄉五塊村 人,先進入私墊習漢文,後進公學校接受日本教育,二十二歲即任保正,前後二十五年,戰後曾擔任元長鄉鄉長;深諳殖民政策下農民的疾苦和辛酸,以最詼諧、最輕鬆的形式,來暗藏最無奈、最嚴肅的主題,反面寫實一格。
而 信義國小 所在的 #五塊村 正是秋桐先生的故鄉所在,他深知教育對孩子、對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信義國小的設置也與他有莫大的關係,學校的校地、校歌及校徽等無一不與他息息相關。於此,我們特於信義國小辦理秋桐先生的文物及資料展,以期讓更多人了解秋桐先生的生平事蹟,也激起社區民眾及學生對秋桐先生的典範學習。
感謝 #信義國小 、元長文史工作者 #蔡鴻儒 主任的各項文物資料的蒐集,也要感謝台灣史研究所的指導,還要感謝蔡秋桐先生家屬的全力支持,以及 #林文彬、#蔡明水 等議員的關心。
為了保留蔡秋桐先生珍貴作品,文觀處已著手策畫於在今年出版蔡秋桐先生的文學作品集,透過閱讀文化普及到社區各個角落,鼓勵全民參與地方文化底蘊營造,同時也將台語文學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
展期為110年5/8至5/21非假日的8:00~16:00。
地點:信義國小社區共讀站二樓。
普台國小校歌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年3月13日,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建國北路口),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校門。(張哲生 攝)
中山女高的前身為1897年設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女子中學,歷經多次更名,於1922年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的台北市中山女高前身,在1937年遷至今址時,所新建的三層樓校舍(今逸仙樓),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新穎的建築。
1936年動工興建、坐落在校門旁的逸仙樓竣工於1937年;1997年2月20日,被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第三級古蹟)。目前其一樓為行政辦公室、校長室、簡報室、教官室、與教師辦公室,二樓、三樓為一年級教室。
1930年代,台北市的幾座中學校舍,如一女高(今北一女)及第三中學(今師大附中),都採L形平面,轉角處外部設置主要入口,內側則多出一座低矮小屋作為廁所,而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即是這種典型的平面。
這個作品在形式上可以接上包浩斯(Bauhaus)的傳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幾個方體作高低大小不同之組合,得到一種不對稱平衡的美感;再者,它在立面上的開窗,兩個一組,很有節奏地排列,立面的秩序達到高度的嚴謹性,在台灣近代建築中,尚無出其右者。
中山女高的校名沿革如下:
1897年,台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成立。
1902年,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1905年,將「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的「本科」改為培育以台籍女小學教員為主。
1909年,學校遷校至「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
1910年,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
1915年,遷校於艋舺(台北廳大加蚋堡艋舺後菜園街),即今天內江街台北護理學校城區部。
1919年,改為「台灣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1922年,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改正台灣教育令」發佈,實施台、日共學制,簡稱「三高女」。
1937年,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一帶(今長安東路現址),原艋舺木造本館「榮光樓」亦一併搬遷至新校區,原址改設「台北第四高女」。
1945年,二戰結束後,改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
1955年,汐止分部(今新北市立秀峰高級中學國中部)設立,並於1964年脫離。
1958年,與北一女中、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成功中學等高中合辦台北五省中聯招。在聯招實施初期,台北高中之志願序尚未成形。
1967年,因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遂將校名冠上所在地之區名,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
《中山女高校歌》
詞:梁寒操
曲:蕭而化
我們是中華的好女郎
(後來改成:我們是國家的好青年)
新時代的任務在擔當
建設自由的國家和大同的世界 養成科學的頭腦和仁愛的心腸
窮搜乎學術之淵藪 偕行乎道義之康莊
我們的第二家庭 就是這臺北中山女高 幾年師生的生活 永遠不會遺忘
我們歡呼 我們高唱 要團結努力 把中山女高 發出閃閃的豪光
普台國小校歌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大學生會不應再用「轉型正義」這個早已用濫的詞,而是坦坦率率地討論「台灣建國方略」的內涵;或者是放眼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種族歧視暴動。否則雙重標準的「正義」,只是讓大家都噁心到「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e)」了。>
台大學生會擬在本周六校務會議提案,清除校內「不義遺址」,由於台大校園裡面並沒有最常被當成「轉型正義提款機」的蔣公銅像,因此台大學生會把焦點轉向「以台大歷任校長命名的公共空間」,劍指以台大校長傅斯年命名的傅鐘和傅園等公共空間。
問題是,中外大學以歷任校長或院長命名的公共空間、大樓,多了去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乃爾大學,全都是創始者或是捐贈者之名;香港大學有個李嘉誠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全部教學樓皆以企業家命名,這現象如此普遍,我們不解:怎麼以人名命名就是「不義」了?台大的陳文成紀念廣場、成大的南榕廣場(最後取消命名)也都是以人名命名,為何就被認定是正義的?
台灣已經轉型正義30年,蕞爾小島上的歷史戰場早已清理完畢,能鬥的物事包括學校裡的蔣公銅像、黨政軍退出校園、歷史課本去中國化等早已鬥完,連校歌裡的「吾黨、三民主義、重歸祖國」都被抓出來檢討; 228事件已經進入歷史課本,從國小到高中反反覆覆研讀,「蔣公誕辰紀念日」、「國父誕辰紀念日」、「台灣光復節」都消失了,228成為國定假日了……台大學生會到底還要鬥甚麼?這套假借轉型正義之名假扮「誰是受害者」的把戲,到底何時玩膩?
快評》台大拔自由象徵傅鐘 是民主深化還是威權深化?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610005958-2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