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的故事 - 薩爾格米訥|
七月的巴黎,身邊親朋好友紛紛離開去渡假,但每年這個時候卻是我們工作最忙的時候,必須準備好大家渡假回來後的秋季展覽換檔。大家去玩的時候,我們還在工作,這種感覺就像是下課鈴聲響起,同學都跑出去玩了,我卻還在寫功課。
好險這段時間裡,有件讓我開心的事情,就是研究幫朋友買的古餐具。她看餐具的花色,我則看餐具的歷史。我好奇眼前的古餐具被生產製造的確切年代,是百年老廠的復刻?還是真的百年古餐盤?是19還是20世紀?是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水晶?還是二戰後的產品?
以前法國的陶瓷是家族產業,所以盤子後面印的是產地和家族名稱。而只有一間陶瓷廠的產地,就會只印「產地名」。所以從餐具上的烙印,我們可以知道這個餐具的故事,還有它的出產年代。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個餐盤的故事,一個是來自法東的陶瓷重鎮薩爾格米訥,另一個餐盤則是它的堂弟,來自勃艮地的迪關。
薩爾格米訥位於法國東部德法邊界洛林省,是一個非常靠近德國的陶瓷重鎮。薩爾格米訥的陶藝史始於1790年,來自史特拉斯堡的三個人:一位菸草商和約克比與約瑟夫・法比(Jacoby et Joseph Fabry)兄弟在市中心的油磨坊建立了第一間陶瓷廠,因為靠河流的地理位置可以運來陶瓷廠需要的原料與爐火需要的木柴。但沒多久就因為當地居民的敵意,還有當時法國大革命的混亂背景和英國的同行競爭,而將工廠脫手給一位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年輕人保羅・烏茲施耐德(Paul Utzschneider)。這位年輕人將陶瓷廠經營得非常成功,他引進在英國學到的技術,並獲得拿破崙一世的訂單。
到了1836年,保羅・烏茲施耐德將陶瓷廠交給他的女婿,也是德法貴族的後代,當時年僅28歲的亞歷山大・德・蓋格。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城堡的亞歷山大很快就決定和Villeroy & Boch陶瓷品牌合作,在Villeroy & Boch的重金注入下,薩爾格米訥陶瓷在工業革命的年代創建新型的工廠,高聳的煙囪讓排氣不會落在當地居民的院落,並用蒸氣運作。
普法戰爭之後,法東這一帶成為德國的領地,亞歷山大也在1871年離開薩爾格米訥到巴黎。他的兒子保羅為了保有法國市場與關稅問題,分別於1877年在勃艮地的迪關(Digoin)和1881年於法東馬恩省的維特里勒法蘭索瓦(Vitry-le-François)設立陶瓷廠。他女兒也嫁給了巴黎郊區陶瓷重鎮舒瓦西勒魯瓦(Choisy-le-Roi)的陶瓷廠的繼承人。到此,我們可以知道法國陶瓷的歷史,可以說是幾個家族間傳承與合作的歷史。
保羅・德・蓋格將薩爾格米訥陶瓷在法國開枝散葉,在20世紀初期曾經是歐洲最大的陶瓷廠,有三千多名員工。他在1913年去世後,從阿公保羅・烏茲施耐德承傳下來的陶瓷公司一分為二,一部份在當時德國統治的薩爾格米訥,一部份在法國的迪關和維特里勒法蘭索瓦。到了一次大戰結束後又整合成一家公司,由Cazal家族管理。但是到了二戰德國佔領時期,在德國的統治下又被交由Villeroy & Boch管理。最後薩爾格米訥陶瓷在1978年被另一個陶瓷重鎮集團呂內維爾收購,此後遇到來自中國的產業衝擊,在2007年正式關廠休業。
整體來說,法國薩爾格米訥的陶瓷餐具在19世紀初期就發展得相當不錯,當時因為工業革命的關係而產生了許多布爾喬亞階級,新富階層的土豪們在餐桌上顯擺是一定要的,因此薩爾格米訥那時也出產了不少的陶瓷餐具,而且還有版畫製作的型錄供客人們挑選。而西方人宴客與用餐的習慣,薩爾格米訥陶瓷也提供6、12、18或24人份的餐具組,從前菜、主菜、甜點、咖啡杯等餐具一應俱全,還有整組的牛奶罐、糖罐、湯盅、沙拉盆、還有各種魚類、貝類、水果等不同食物的盤子一應俱全。薩爾格米訥餐具最著名的就是1875年出現的蝴蝶系列(下圖)、魯昂(Rouen)系列等,還有稍晚由亞爾薩斯著名的水彩畫家亨利・路(Henri Loux)所繪製的Obernai彩繪餐具系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為與YAHOO TV合作的特別單元。 今年在金球獎上奪下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風光入圍10項大獎的《1917》,是曾執導《007:空降危機》的英國籍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電影作品。並網羅了馬克史壯、柯林佛斯、班尼狄克康柏拜區、里查麥登等英國知名演員演出。 ...
普法戰爭 背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巴黎的藝術之丘 | 蒙馬特 Montmartre
任何造訪巴黎的旅人,必定會注意到市區北方、山頂有座潔白教堂的山丘,這座山丘便是蒙馬特。蒙馬特除了聖心堂這個顯眼的地標外,近代也以藝術家聚集而擁有不同於市區的氛圍。天生的藝術底蘊再佐以幾部電影帶動的浪潮,讓這座巴黎之丘成為旅人的必訪之地。
蒙馬特其實是此地的音譯,意譯則為烈士山(或殉道者山),這位殉道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聖丹尼 (Sainte Denis)。這位天主教的主教因為在當時羅馬統治的蒙馬特傳教,而在山頂被羅馬人斬首。根據傳說,聖丹尼的軀體捧起了自己的首級,走到今日impasse Girardon一帶,才倒地而亡。蒙馬特也從原名戰神山Mont de Mars,改為烈士山Mont des Martyrs。
因為是巴黎市區的高地,蒙馬特自然也是戰略要地,若要攻下巴黎,必要先佔領蒙馬特。十九世紀時,俄軍在巴黎戰役時,就曾經佔領蒙馬特,並架設火砲利用高度優勢砲轟巴黎市區。戰役最後由普奧俄組成的第六反法聯盟獲勝,迫使拿破崙退位並且將其流放。
此外,法軍血腥鎮壓巴黎公社的戰役也是在蒙馬特發生。也是在普法戰爭失敗與巴黎公社鎮壓的背景下,潔白的聖心堂以贖罪教堂的形式開始興建,是許多重要歷史的發生地。
儘管這樣沈重的氛圍,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由於較為低廉的房租,蒙馬特成為藝術家聚集的熱點,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如莫內、雷諾瓦、畢卡索、馬諦斯與梵谷,作曲家 Eric Satie 等都曾在這裡居住與工作過。作為眾多傑出的靈魂聚集地與名作產地的蒙馬特,今日也引來許多追隨/憑弔大師的旅人,在小丘廣場 Place du Tertre 與狡兔酒吧 Lapin Agile 這些過去藝術家工作與聚會的地點常可看到他們的身影。
今日的蒙馬特也由於電影與當代藝術家的帶動,在蒙馬特與周邊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景點。像是「艾蜜莉異想世界」中的Les Deux Moulins café、紅磨坊和愛之牆等等。
我雖不是每次來巴黎,都一定會去蒙馬特。但不知是這裡巷弄間流散出的藝術氣息,還是偶爾瞥見的山下巴黎市景,只要有到蒙馬特,總是讓我心曠神怡。推薦大家在下午時分來走走,並在黃昏時坐在聖心堂前的台階,細嚐巴黎的美好。
▌更完整的呈現旅行時刻
最近我除了在Instagram上分享旅行攝影作品外,也開始分享一些拍攝當下的短片與空拍影片,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我所到訪的地方,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普法戰爭 背景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殘影反抗者 🇫🇷 🇩🇪
「90歲的她,為何決定回到當初哥哥死去的集中營?」《柯萊特》(Colette)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記錄了主角柯萊特受邀回到哥哥當初死去的納粹集中營,透過柯萊特這幾十年來的回憶與掙扎,呈現二戰納粹大屠殺下受害者與受難家屬的處境,以及柯萊特身為少數法國抵抗運動的歷史記憶。這部25分鐘的紀錄短片由《衛報》發行,已經90歲高齡、來自法國諾曼第的柯萊特,作為大屠殺受難者的家屬,從原本發誓一輩子都不會踏上德國,最後改變心意、回到傷心舊地緬懷死去的哥哥。在一位年輕歷史系學生露西(Lucie Fouble)的陪伴下,她有了正視與面對過去的勇氣,一老一少敘事視角,也讓《衛報》獨特的新聞影像記錄在本屆奧斯卡獲得好評。
.
《柯萊特》攝於2018,以紀錄片主角Colette Marin-Catherine為名,訴說著柯萊特與露西共同乘著火車去到位於德國諾德豪森市的米特爾堡-多拉(Mittelbau-dora)集中營,也就是柯萊特哥哥當初被關押並且死去的地方。跟隨著導演的鏡頭,透過從法國前往德國的火車上,柯萊特細細回憶起她的生長經歷,以及她眼裡聰明、帥氣、又有才華的哥哥——尚皮耶(Jean Pierre)。
.
「在我們家裡,所有的男人都在戰爭中死去。」柯萊特的家族有許多人都為國捐軀。她的曾祖父死於1870年代的普法戰爭,其祖父和兩個叔叔則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就在1940年德國佔領法國之後,柯萊特和家人加入法國抵抗運動,以各種方式包括游擊戰、發行地下報紙、傳遞情報等,積極抵抗納粹政權,柯萊特也是法國抵抗運動中其中一位還在世的成員。
.
「你是法國的國民英雄。在盟軍還沒到來的時候,只有1%的人口積極反抗納粹。」露西在紀錄片裡向柯萊特說道。當時,年輕的柯萊特負責監視德軍在法國卡昂(Caen)的行動,而她的哥哥尚皮耶除了分發傳單、藏匿武器,還負責協助反抗運動的成員躲藏。後來尚皮耶在1943年被捕,最終被送到米特爾堡-多拉集中營。
.
米特爾堡-多拉屬勞動營營區,自1943年9月開始運作,直到美軍在1945年4月解放該集中營。其中,被關押於此的囚犯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建造V-2長程彈道飛彈,而在不眠不休、高壓強迫勞動的環境之下,許多人在火箭還沒完成前就已經死去。根據記錄,米特爾堡-多拉當時約收押6萬名囚犯,至少2萬名囚犯在集中營裡死去。最終,難逃一劫的尚皮耶也因為過勞而死於1945年3月22日,也是他剛過完19歲生日的十天後。
.
「這(指前往集中營)不是遊客的觀光行程,而是一場朝聖之旅。如果不是電影製作人給我這個機會,我永遠都做不到...也多虧露西,我才有機會看看哥哥死去的確切地點。」柯萊特認為這部紀錄片傳達了和平之意,同時也告訴下一代一個明確的訊息:不要煽動仇恨。
.
回憶起當初為何拍攝《柯萊特》,導演吉雅奇諾(Anthony Giacchino)表示或許一切都是巧合。今年51歲的吉雅奇諾於1992年取得維拉諾瓦大學的歷史和德語系學位,之後前往德國深造。隨後他移居紐約,在美國《History》電視頻道工作。
.
2016年,國際電玩遊戲大廠美商藝電(EA),為了製作知名的《榮譽勳章:超越巔峰》(Medal of Honor: Above and Beyond)遊戲新作,找來吉雅奇諾為二戰背景的故事取材。於是為了讓遊戲增添更多不同的視角敘事,吉雅奇諾在2018年前往諾曼第收集素材,沒想到因此結識了紀錄片製作人多雅德(Alice Doyard),兩人也在導遊的介紹下找到了故事主角柯萊特。
.
「在與柯萊特見面的第一天,我就覺得她是非凡的女人。」吉雅奇諾回憶道。巧合之下,導演在南法的歷史中心認識了正在做相關研究的露西,於是便將她介紹給柯萊特認識,兩人意外地非常投緣;從她們在紀錄片裡的對話,也可以感受到兩人之間一來一往微妙的化學作用。
.
《柯萊特》並不是導演首次執導的紀錄片,他過去還曾拍攝過《The Camden 28》以及《The Giant‘s Dream》,前者講述反越戰抗爭者的紀錄片,後者則是講述奧斯卡導演布萊德.博德拍攝《鐵巨人》背後的故事。這三部紀錄片看似毫無關聯,不過導演背後要傳遞的信念都是:韌性、毅力和抵抗。
.
巧合且有意義的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這一天(4月25日)也是柯萊特的生日。吉雅奇諾和多雅德在頒獎典禮上感謝願意分享其生命故事的柯萊特,同時藉著此片向二戰受害者致敬。吉雅奇諾說道:
.
「我們對柯萊特和露西深表感謝,謝謝她們願意讓我們分享故事,並且見證這一段旅程。正如我們在電影裡所見,抵抗需要勇氣,但願意正視過去可能需要更多勇氣。對下一代而言,她們讓我們可以記錄這一場朝聖之旅,是一種真正的勇氣和信任。」
.
Photo Credit:Colette Doc Short/歐新社:(1)柯萊特與露西拿著尚皮耶的肖像。(2)柯萊特與尚皮耶的兒時照片。(3)米特爾堡-多拉集中營遺址 (4)露西在集中營裡陪著柯萊特。
.
#奧斯卡 #紀錄片 #柯萊特 #法國 #德國 #歷史 #納粹 #集中營 #國際新聞 #2021Oscar #Colette #documentary #film #history #udnglobal #轉角國際
普法戰爭 背景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為與YAHOO TV合作的特別單元。
今年在金球獎上奪下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風光入圍10項大獎的《1917》,是曾執導《007:空降危機》的英國籍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電影作品。並網羅了馬克史壯、柯林佛斯、班尼狄克康柏拜區、里查麥登等英國知名演員演出。
電影描述1917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兩位英軍士兵必須穿越危險的無人區,深入絕境,向友軍傳達「取消攻擊」的任務。
電影採用非常驚人的一鏡到底方式,真實呈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況,讓觀眾體驗了一場如煉獄般的戰場巡禮。
當然,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相信在過去的歷史課本上並沒有太多的詳細介紹。
就讓我們用這部影片,來好好回顧一下《1917》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191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重要事件,讓你在看電影之前,對電影的歷史背景有更深一層認識唷!
你已經看過最新的《1917》了嗎?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別忘了隨時關注XXY的影評和活動動態喔!
▶️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XYanimalofvision/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以行動贊助我們持續創作: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解說 #電影 #娛樂

普法戰爭 背景 在 歷史丨《普法戰爭》:德國小鬍子分分鐘教法國小夥子打仗 的推薦與評價

德國小鬍子分分鐘教法國小夥子打仗精華筆記 普法戰爭 :一場改變現代軍事走向的重要戰爭時間:1870年-1871年一、 普法戰爭 的 背景 和雙方實力對比1、戰爭 ... ... <看更多>
普法戰爭 背景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106學年度第2學期期末考2年級社會組歷史科 ... 的推薦與評價
依當時的背景來看,請選出正確的敘述? (A)政治因素是比利時要求獨立的唯一理由(B)獨立者的主要 ... 解析: 此戰爭為普法戰爭,A國為普魯士,B國為西班牙,C國為法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