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智慧出行例子 在 龔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龔成問答信箱】(Q20481-Q20500)
Q20481:
老師,我整嘢食都有啲天份,自家製XXXX都人人皆讚。
我有一個想法,想開拓自己的另一事業,如網上賣以上的産品,我應該從邊方面入手呢?請老師指點迷津
龔成老師:
當然可以。
你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產品的獨特性,因為市場上已經有你這些產品,你怎樣令人記得你,買你產品?
你不要同你比做到最好,而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這是最重要的。
建議你「集中開發」某些產品。不要雜,要專。
另外,你要想想怎樣將產品「市場化」,一個好食的產品,不等如好賣,想想麥當勞,當中的包要造其實無難度,但就無人有佢咁賺錢。
另一點,你要建立宣傳及銷售網絡,網上是一個方向,你可以開始自己的網上銷售,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宣傳,例如教人整野食,怎樣用你的產品等。
你其實可以從身邊人著手,慢慢擴大銷售網絡。
「銷售網絡」是最難的一步,你未必會好快見到效果,但就要多想方法怎樣做好。加油!
------------------------------------------------
Q20482:
老師您好,今年30,工作穩定持有一個自住物業。本身唔太鐘意短炒所以比較少接觸股票,由上年開始留意你的fb才開始嘗試投資。
本身已穩定月供3000盈富同每月少量買入3067。
現預留20萬現金希望再投資增長比較高的潛力股,計劃10萬以月供股票形式每月供
阿里3000、港交所2000
另外10萬預留大跌市再入貨,請問方向同配置正確嗎?
另上年已經睇好比亞迪,但當時初試投資比較保守最後決定供盈富基金。想問如果以而家價位再係上面的組合分出位置月供比亞迪會唔會已經唔太適合 / 應該去到邊個價位先再入手會比較理想?
感謝,祝身體健康。
龔成老師:
你持有盈富(2800)及3067,方向正確,長線持有就得。
你月供阿里(9988)、港交所(0388),可以,這兩隻都是有增長力的股,適合你年齡。只要長期進行就得。
再預留$10萬等跌市入貨,可以。
至於比亞迪(1211),潛力股,但現價貴,擔心你買貴左,可以等回翻少少先小注,又或者考慮:GX中國電車(2845),這基金的目標是追蹤Solactive中國電動車指數NTR「相關指數」表現緊密相關的投資回報。
持股中最重就係比亞迪A股(002594),以及與中國電動車產業有關的股票,中國因為能源問題,長遠一定要發展電動車,這是大方向,故此股有一定投資價值。
由於近期不少車股被炒起,此股現價略貴。無貨可以現時入少少,到有明顯回調才再慢慢加注。
潛力度是有的,但會比較波動,如投資宜慢慢分注,可長線。
------------------------------------------------
Q20483:
龔成老師,你好。本身無乜股票同投資概念,最近先有緣睇到你既fb page,想問返你其下既書for我哩個情況應該睇邊本先?
同埋想問點睇個價值唔值得入?我見你話可買盈富個d,但其實而家3x 我係咪要等佢低返d先買定其實都可分批入手?謝謝
龔成老師:
你可首先睇:
《80後百萬富翁》
《股票勝經》
《財務自由行》
之後再睇其他。這幾本都是適合初學者的。
至於盈富(2800),現價未算貴,但當然比之前上左唔少,所以,可以用月供,或者分注投資的策略,只要同時留到現金就得。
或者你可以現價小注買入先,等跌先加注。
------------------------------------------------
Q20484:
龔Sir好,請問可以評價一下我現時持有的股票組合嗎?該止賺止蝕還是持有?謝謝您的幫忙
175、305、941、1810、2333、6666、6690
龔成老師:
上述的股票,基本上都有質素的,問題不大。
五菱汽車(0305)質素算中等,不建議持有太過多。
雖然潛力度有的,但同時都有風險。
近期款新能源車「五菱宏光MINIEV」已較平民價出售,令銷售打嬴TESLA之餘,增長也算理想。
但我地分析時,唔可以只用咁短時間,就去決定一間企業品牌。這個平價車模式,可否能為佢持續增長,依然係一個問號。
以佢過去幾年,最高單年純利都不足2億,但現時市值好高,已經係唔平。近期此股急升了不時,此刻投資有一定風險。
如果以長遠角度分析,佢主要業務為於中國從事汽車零部件、發動機及專用汽車之製造及銷售業務。為中國商用微車發動機及汽車零部件之領導製造商,製造設施設於柳州及青島。
最近有中國品牌電動車大賣,而五菱汽車有做供應所以在當中有利益,因此都有潛力度,但真實的市場情況仍要觀察。
另外一個問題,你持有多隻與車企,你要留意集中風險。
至於恒大物業(6666)其實都有質素,不建議持有太多,因為負債交。
佢係物業管理服務運營商,佢係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中,以項目所覆蓋城市數目計,佢排名第二,如果以總收入、總毛利及總淨利潤計,排名第三。
類別為中高端住宅物業、寫字樓及商用物業,並已訂約管理其他物業類型如主題樂園、產業園、康養項目、特色小鎮及學校等。
佢絕大部分物業管理服務收入,來自集團控股股東恒大集(3333)所開發物業提供的服務。
但負債高始終有風險,同時令股價上落較大。
------------------------------------------------
Q20485:
老師你好..我認識你是透過FB, 看完你幾個post 同YouTube video 覺得你説話很像我爸爸,不知道為什麼他說話我就是不聴,外人說的就好像很有道理。廢話少講吧!
我有兩件事唔知點解決,若你有空,可以給我小小意見
。
背景:我是一個單親媽媽40 歲,在航空公司工作,疫情之前年薪over $100 萬,也算是中產,屋企及孩子所以支出也是我負責。
因為這個疫情,航空公司工作近乎停頓而我也差不多1年三個月沒有收入...這段時間也是靠積蓄過活,不過我相信疫情過後,旅行社必有光境。
在這段時間我付出25萬與朋友創業,這行業不是我專長,所以我唔知怎樣做...原因是舖頭,開張差不多三個月一單生意都冇
因為支金有限我們又不知怎樣做宣傳,怕浪費了而不見成效,舖頭每月開支大約$30000,老師你可以比點意見我怎樣走出這個困境?謝謝
龔成老師:
其實初次創業,應該做一些自己較認識,以及較了解市場的類別,要見到有市場先去開鋪,不能開左舖先知當地有無市場。
現時的情況,你怎樣找到市場,你要了解翻,現時你所賣的產品,有無市場?市場在那裡?你怎樣將客戶引到你的店裡。
首先,你盡快了解同行成功的例子,他們是怎樣運作的,他佢的地點怎樣引到客,還是他們有一批固定的客。
可能你店舖的地點,人流並不是你的客源,也有可能是你地店舖的吸引度不足,建議你找一個做過生意的朋友,上去你舖睇下,睇下有那些問題。我相信一定有些核心問題,你要盡快處理。
有時不一定是宣傳問題,你仔細了解市場先睇下點行下一步。
------------------------------------------------
Q20486:
龔老師你好,半年前開始追蹤你專頁,多謝你灌輸正確投資概念。半年來我跟隨你建議的方法開始建立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
在最近開始在朋友身邊聽到有債券基金年息有6-10厘,並每月派息。最近更發現有朋友按樓400萬來購買這些基金。
本人一直心存疑問,這樣還需要上班嗎...所以我也不太相信也沒理會。但昨晚太太問我關於賣出ibond事情,一問之下發現她有購買這些債券基金之意。
所以今次突然請教龔Sir, 這些基金到底是什麼東東?為什麼會有那麼吸引的利息。謝謝!
龔成老師:
利用加按物業,得到資金,投資這些高息基金,的確能創造息差,因為現時按息低,大約是2%,加按得到資金,然後投資高息基金,例如高息基金有10%,就能創造8%的息差回報,提高了每月的現金流。
當然,所有事情都有風險的,而我地最重要是明白當中的利弊。
首先,「債券基金」跟「債券」有所不同,債券基金坊間分好多種,你要小心睇,因為有d風險低,無乜問題,有d則有潛在的風險,絕對不是保本的產品,有機會出現了「賺息蝕價」的情況。
第一,有些基券基金,會投資「高收益債券」,即是「垃圾債券」,你一定要睇睇佢所佔的比率。
債券是到期收翻本金的,債券基金則不是,價格可以上落的,即是有「賺息蝕價」的可能。所以,當息率去到10%,反映基金投資了不少垃圾債券,風險自然更高。
第二,債券基金往往不是單純地持有債券,而是可以作買賣,以及利用衍生工具作對沖等策略,即是可能有價格上的波動。
這點好睇基金經理及市況,如果市況不利,價格可大跌。
第三,加按物業,以槓杆去放大回報,以平息借貸去賺取息差。低息環境時間題不大,但如果日後進入加息週期,不止借貸成本增加,同時債券價格往往在加息期下跌,雙從打擊下,要小心。當然,若然加息步伐不快,息差利潤就可觀。
如你決定投資債券基金,必需理解當中風險和仔細分析。
我並不是說這些基金有問題,而是你要明白當中的風險,利弊。
------------------------------------------------
Q20487:
261gba集團可以买入吗?
龔成老師:
GBA集團(0261)主要從事物業發展及金融業務,生意持續下跌,年年虧損,投資價值很低。
不要以為股價1仙可以無得跌,佢可以利用合股,將股價變大,到時可以再跌。
------------------------------------------------
Q20488:
龔sir, 我有朋友未買過股票, 佢對美股有少少研究, 想買啲優質美股e.g. 蘋果,迪士尼。
但問題係,美國無限qe, 而家美股日日升, 我朋友懷疑個市值遠超企業內在價值,因此現時不適合買入。
但佢又驚 唔知要等到幾時個市先會跌, 佢知道長渣現金 只會不們貶值。
龔sir覺得, 無限qe下 ,美股會形成泡沫嗎? 但又好似冇咩原因會令佢出現熊市,再者,龔sir認為現時美股仲可入市嗎? Thx!
龔成老師:
蘋果,迪士尼都是有質素的股票,當然現價唔算平,可以用分注投資的模式進行。
我唔建議100%現金等,最好是買入基本的貨後,再等跌先正式買入。
其實,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要優質,要平衡,要適合你的年齡與風險承受程度,新舊經濟各類股都要有。
同一行業不能太多,同一股不能太多。要平衡,建立後長期持有,不是買賣賺差價,而是成為你財富組合一部分。
至於泡沫,現時新經濟股的確有少少熱,所以我地投資時要明白這風險,但無人知幾時升跌,佢可以再上的。我地最重要是睇「企業長遠發展」,中短期股價走勢,就不要太多分析。
------------------------------------------------
Q20489:
老師你好!我最近煩惱緊一件事,希望能聽聽你的寶貴意見。
我和老婆2人現住在一間未補地價的居屋,每月供款13000,樓齡22年,因未補地價所以有一些限制,例如不能二按、不能隨便轉名和再過幾年就好好好難賣出去(因銀行今年都只批17年按揭了
樓齡越大銀行就越少按揭的,因為政府吾做擔保人,白居二或綠表人士要拎四成首期先可以買即超過200萬,拎得出的都去買私樓吾會買咁高樓齡的居屋了),所以我們現時有三個想法,但吾知個最可行:
現時層樓未補地價市值500萬,300萬時購入,月供13000,2人收入48000
1.賣出去扣除銀行按揭後有250萬現金流,拿200萬做首期再借銀行500萬買一間700萬左右的樓,月供大約21000左右。餘下50萬用在裝修、印花稅、律師費、經紀佣金等費用上
2.直接補回現住單位的地價,向銀行供多200萬,現時地價大約200-220萬(未核實但是這個範圍),咁就省回時間、裝修、印花稅、律師費、經紀佣金等,現時欠銀行250萬再加200萬即欠450萬。
3.維持現狀,每月供款13000,儲備多些現金流投資股票,但層樓N年後就賣吾出去銀行都吾做二按,如果日後移民都吾可以變動為資產,因未補地價要暗盤先可以租,政府最新政策只可以租一半
即兩間房的未補地價居屋可以放租一間房出去,但實際無咩人咁做的。坊間都有財務公司會借錢俾未補地價的居屋但息好高而且還款期好短,所以吾會考慮。
我同老婆都33歳了,準備要小朋友,有穏定工作,疫情對我們無任何影響,現時就煩惱樓,如果揀1換樓,計過條數其實都無賺的
因都系要孭住咁多債,住的單位面積一樣無變到,仲要浪費時間重新裝修過,我現時間屋其實新裝修4年咋,投咗40萬落去,但換樓就可以多個選擇,揀吾同的私樓或已補地價居屋,我哋都偏向揀返同區。如果揀2,補地價200萬真系貴!
好多人話吾值,寧願額外儲200萬買其他單位收租,我計返我買入價加現加補地價即500萬買入這單位,自住的話又吾覺好貴,但都明白朋友的說話。如果揀3,維持現狀生活就會輕鬆好多,無咩負擔
但吾知道將來會發生咩事,吾補地價又有點擔心年紀大後想移民或搬去其他區都無能力,因為層樓賣吾出去。
我哋都吾知點好,好煩惱,12月上完你的投資股票班後,就很想問你的了,每次上堂時間都很緊湊,未能親自問你,落堂後已過10:30,我住得遠所以都無留低請教你,依家真的諗吾到邊個方案好,唯有打擾你的寶貴時間了。謝謝你!
龔成老師:
以你現時的情況,(3)是最好的。
因為你地打算自住,(1)的投資價值及財富增值雖然較高,但對你地較吃力,同時如果你地純自住,就不用行(1)一步,因為現時的物業都有相同作用。
至於(2),不是不可,但不用太急做,除非你認為這刻樓市好平,但我相位香港樓就算長遠向上,都不是過往倍升模式,所以不急於進行。
所以,暫時就以(3)為主軸。
因為你打算有小朋友,變數較多,這刻先以(3)是較好,同時你在這段時間努力儲蓄、財富增值,日後如果資金足夠,先再考慮是否行(2)。
我覺得你這刻先做好這刻的財富增值,準備好小朋友方面的支出等,之後再睇情況進行下一步。
------------------------------------------------
Q20490:
亞Sir,好高興認識你。喺理財同埋正能量方面跟你學嘢真係獲益良多。
今日唔問你關於股票嘅問題,因為遲d會上你既股票班。
反而我想問亞Sir你睇咁多書,你有冇一張「推介書單」,無論係正向思想或者你覺得好既書我都想知。
P.S. 你所有既書我已經買哂
而家睇咗大概一半
龔成老師:
以下是我認為適合初學者睇的書:
《我十一歲,就很有錢》
《經濟蕭條中,七年賺$1500萬》
《思考致富聖經》
《秘密》
《財富金鑰匙》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寶典》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解讀巴菲特》
《巴菲特傳-永恆的價值》
《勝券在握》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非常潛力股》
《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人性的弱點》
(當然,仲有我的書,哈)
------------------------------------------------
Q20491:
你好龔sir,我今年28歲,無投資經驗,手頭有二十萬現金。想問若果以下投資方法好唔好?
銀娛 一手
盈富、領展及港鐵各月供兩千
龔成老師:
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要好好把握,盡你一切的力量去儲蓄、投資、學投資知識。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潛力股小注好了。
你計劃持有的股,及月供的,可進行。
對於投資能力未強的投資者,盈富是很好的工具。
另外,你都可以小注投資安碩恆生科技ETF(3067),但就要明白波動性比上述會高左,同時風險大左,你要自己決定是否投資。你的年齡可以投資較有增長力的,但同時要明白有風險。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建議你要留$10萬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20492:
龔成sir你好,上次詳細問你問題已經差唔多過左兩年,現時30歲,呢兩年我一直月供盈富$5000,累績14萬,成效覺得幾好,會繼續。
另外有留意最近你介紹的安碩3067,上個月都開始進行一手手咁買,儲股票。
現有手頭上既股票有:
領展
金沙
中生
盈富
安碩
阿里巴巴
睇到現時股價狂熱,唔敢亂入貨,之前領展同中生就係較高位入左,不過以上都係你介紹既優質股,所以會繼續持有。
請問龔成sir以上股票組合仲可以增加邊類股票?或者應該點樣再調整?除左盈富同安碩,其他股票需要等大跌市先再適合入貨嗎?
另外黎緊今年準備新上市既股票你認為邊隻會比較有質素可以少注抽?我比較關注滴滴出行上市,請問龔成sir點睇?
多謝你既分享,令我哋學識唔好亂炒股票,雖然我一開始資金有限,miss左你一直睇好既比亞迪,不過我相信繼續學習就會有能力做百萬富翁。再次感謝
龔成老師:
你現時持有的,都是有質素的股票,你保持持有就得。加上上述不少都是舊經濟類別,無過熱情況。
如果其他股票想入貨,領展(0823)、金沙(1928)仍合理,只要控制注碼可以,而阿里(9988)$250以下合理,你本身有貨,可以等這個位再落多少少加注。
其實你上述的方向正確,保持增加優質股就得,而新經濟類股,就要控制注碼去增持。
至於新股,你可以留意一些獨特性較強的,較難被取代,以及無乜對手的。滴滴出行我相信有投資價值,不過要到時分析先知。
------------------------------------------------
Q20493:
龔成老師, 之前問過你一些股票問題. 前陣子公司大裁員亦得到龔成老師一些提点.
今次有一些投資方向想請教老師. 因為前陣子大裁員關係, 想起自己供了 20 年的 pfund. 20年裡只看過它一次.
幸運的是原來一直揀了高風險投資. 現有大約85 萬. 但由於航空業仍然不景氣, 心怕再有另一次裁員, 又怕世界經濟不穩,
怕如果自己的 pfund 继續放在 high risk, 萬一跌價, 公司又裁員, 怕原有的 85 萬也沒有. (如果公司像以前的稳陣, 我不怕短期的跌價).
所以我正在考慮是否应該將大部分投資轉到中或低风險, 以確保可保本?
但又有朋友說投資市場仍然處於高回報位置. 所以不知怎樣選擇. 之前亦已向老師提及自己年記不輕, 再可以出外我闖的机會不下....
想老師給予一些意見. 謝謝你.
龔成老師:
其實,強積金的配置其實唔複雜,你只要按你的年齡階段,去進行分配就得,年輕時較進取,中年平穩,退休前就保守。基本上你按年齡,慢慢跟這樣比調整就得。
強積金是一個超長線投資,中短期當然會有上落,但就唔需要轉來轉去。
只要按你的年齡,長線配置就得。我自踏入社會工作後,一直都是100%恆指,無變過,根本唔需要理會。
你工作了20年,我相信你是時候,將資金轉到「中等風險」的類別,加上你強積金應該上升了一定數,這時候轉都是時機。
你可以將部分或全部,轉到「平穩型」的類別。但你又不用太保守,因為你未到退休時期。
------------------------------------------------
Q20494:
2018年年底上完老師的堂後開始月供股票如下:
#2800~$12000
#0066~$5000
#0003~$3000(供了兩年,剛停供)
#0002~$3000(供了兩年,剛停供)
#1211~$2000(供了兩年,剛停供)
(多謝阿Sir!!!)
#1398~$2000(供了1年,停供)
#0012~$2000(供了1年,停供)
另有幾手#2638
剛開始月供:
#3067~每月買2手
#9988~$3000
#1177~$3000
想問:
1、希望5年後能每月產生$20000現金流,配置合適嗎?欠收息股?#778什麼價位可入?
2、應如何理解#0003?因派股所以價位會低咗?要繼續月供嗎?
3、#0012、#1398 於2019年一直跌,有D失望,要止蝕?
4. 當年月供 #1211,都係當幫兒子儲蓄,結果⋯⋯他大賺,我則只賺5%。應如何有效投資優質潜力股?
謝謝老師用心分析、慷慨分享!
龔成老師︰
比亞迪(1211)你的持貨,可長線。另外,等佢落翻多D先啟動翻月供。
1) 如果你希望5年後每月有2萬蚊現金流,以股息率5%計,你需要本金480萬。
現時組合合適,由於你需要係增值,收息股的增值效果好一般,唔建議加入。
以恆指過去年平均回報10%計(連股息再投資),你每月投資$20000,5年後只會增值至約150萬。如果要達至你的財務目標,月供金額就需要增大或供更長時間。
現時大市只在合理區,資金唔好盡用。最好留有部份,等大跌市出現時,可以用來掃貨。
2) 煤氣(0003)是優質股,業務理想,可以保持月供。
以往10送1只是數字遊戲,你唔會有真實得益。因為送股後會除淨的,令股價向下調整,每股權益減少,因此前後根本是一樣。
我舉一個例,如果有隻股1送1,之前股價$100,除淨後會自然變成$50,你財富係唔會因為咁而增加左1倍。
3) 唔好因為中短期股價波動,就去沽貨。我地持有一隻股票與否,關鍵位是企業質素、前景,不要被股價變動所影響。
2隻股票都有質素,但工行(1398)收息為主,唔適合你。
4) 潜力股增長力係高,同時風險都係大。而且每隻去到真正爆發時間,都可以好唔同。
係做資產配置時,我地組合唔可以只顧長潛力,咁會太高風險。我地要加入一些"平穏增長股",去平衡個組合。你按現時月供計劃去做,已經可以。
------------------------------------------------
Q20495:
龔sir,另外,我見你好推薦月供3067安碩恒生科技,我初接觸股票吾太清楚點樣月供,係應該每月投入固定金額還是每月買入固定股數?
而家開始做月供算吾算高位?
係每月隨機時間買入?謝謝回覆
龔成老師:
簡單來說,月供股票就是你每月將現金,買入某一隻或多隻股票,慢慢咁樣儲貨。坊間不少銀行都有提供月供股票服務,你先開證券戶口,然後登記做月供股票。
形式就是每月投入相同的金額,買入同一隻或多隻股票,並持續進行。
例如,每月以相同金額$10,000 買入安碩恒生科技(3067),假設第一個月股價為$25,就能買入400股;第二個月升至$35,就能買入286 股;第三個月跌回$30,就能買入333股。
總結這三個月,投入了的資金為$30,000,累積股票為1019股,平均買入價為$29.4。
由於月供股票每月投入的金額相同,因此當股價上升時,買入的股數自然減少,而當股價下跌時,就自然會買入較多股數,如同自行調節一樣。
要注意的是,由於每月持續投入資金,因此一定要選優質股,長線投資,同時要以儲股票的概念進行,最少持續供3 年以上,之後持有5年以上。
月供最重要的一點,是「選股」,如果你無選股能力,就投資ETF,如3067。
不過,我見好多銀行都無得供3067,或者你可以自行分注去買,例如每隔2個月,入1、2手。
3067現價略貴,但都可以小注,慢慢收貨。
------------------------------------------------
Q20496:
龔成老師,你好,有少少問題想請教一下你,謝謝!
我想問你平常提及需要長線投資優質股,咁幾時先可以走?
現在股票暢旺,可能一兩個月已急升30-40%咁唔走又驚佢跌返落去,走咗又驚買唔返,咁應該點作決策?謝謝指教
龔成老師:
如果股價去到貴的水平,你賣部分是可以的。
不過,建議點都有D貨是「長線持有」。
我地最重要是建立一個長期的「財富組合」,要優質,要平衡,要適合你的年齡與風險承受程度,新舊經濟各類股都要有。
同一行業不能太多,同一股不能太多。要平衡,建立後長期持有,不是買賣賺差價,而是成為你財富組合一部分。
你賣出優質後,持有「貶值的現金」,怎樣增值?
可能你會認為,賣出等跌再買,是最好的策略,但無人知會唔會跌。
如果你停留在「要賣出」的概念,你就捉不到騰訊(0700)、港交所(0388)升100倍的回報!
------------------------------------------------
Q20497:
你好龔成老師,現為全職媽媽,沒有積蓄,所以想學投資,準備儲蓄去投資,打算為快1歲囡囡的儲備,我都買了你的書學習中
但對投資完全沒有概念,請問如想佢長線穩定的投資應該買什麼呢?
現有幾萬,希望能買一些穩定派息或長遠能有一筆投資儲蓄留給囡囡,謝謝
龔成老師:
你可以考慮ETF,即是交易所買賣基金,由於當中已包了多隻質素不差的股票,因此,對投資新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你想平穩增長,可以考慮盈富(2800)。如果你想收息,可考慮高息基金(3110)。
你可以用月供股票的模式進行,原理就是儲股,每月投入,慢慢累積,我相信最適合你。
所謂的月供股票就是你每月將現金,買入某一隻或多隻股票,慢慢咁樣儲貨。坊間不少銀行都有提供月供股票服務,你先開證券戶口,然後登記做月供股票。
形式就是每月投入相同的金額,買入同一隻或多隻股票,並持續進行。
例如,每月以相同金額$10,000 買入盈富基金(2800),假設第一個月股價為$25,就能買入400股;第二個月升至$35,就能買入286 股;第三個月跌回$30,就能買入333股。
總結這三個月,投入了的資金為$30,000,累積股票為1019股,平均買入價為$29.4。
由於月供股票每月投入的金額相同,因此當股價上升時,買入的股數自然減少,而當股價下跌時,就自然會買入較多股數,如同自行調節一樣。
要注意的是,由於每月持續投入資金,因此一定要選優質股,長線投資,同時要以儲股票的概念進行,最少持續供3 年以上,之後持有5年以上。
月供最重要的一點,是「選股」,如果你無選股能力,就投資ETF,如盈富。
------------------------------------------------
Q20498:
你好,我囡囡依家20個月,本身冇買儲蓄保,佢加加埋埋有八萬,想運用呢八萬做投資增值,請問阿sir有咩建議?謝謝你!
龔成老師:
首先,你要留有一定的現金,有家庭負擔,要留有一定的防守性資金,我地理財,要「穩中求勝」。
餘下先考慮增值。
最簡單你可以考慮盈富(2800)。
另外再加1、2隻:港鐵(0066)、平安(2318)、粵海(0270)、領展(0823)、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如果想增長力高少少,可考慮:安碩恆生科技ETF(3067)。
如果不懂選股,投資盈富是最適合的。
------------------------------------------------
Q20499:
龔sir你好,想問如果我買中國移動 PCCW 港鐵呢3隻股票,呢個組合o唔ok?
龔成老師:
可以,中移動(0941)、港鐵(0066)有質素,可投資,現價合理。
至於電盈(0008),雖然業務算穩定,但由於負債較多,因為不是無風險。
這股作為收息股,可以,但增長力不強,同時負債多有風險,不建議大手投資。
------------------------------------------------
Q20500:
你好,龔sir。有問題想請教你。先前發現屋企欠人錢,拎左一部分去還,而家戶口得番10k左右。
因為咁,上年12月開始擺20K/年 係儲蓄保險到 (供5年),我想開始買股票(唔買應該買唔到)!我應唔應該就咁買唔月供,你先前講既盈富?
另外我需要做其他部署嗎?例如搵多份part time?
目標: 今年想儲番20萬
龔成老師:
我地理財,要平衡,儲蓄保險是防守性工具,你可持有,但不用太多。
餘下的要進攻,你投資股票是可以的。
但由於你現時現金不多,建議你先有基本的現金,然後再開始月供股票。
月供盈富(2800)或其他優質股都得,如果想有較高增長力,就考慮3067(但佔比不宜太多)。
安碩恒生科技(3067),有長線投資價值。
這基金追蹤恆生科技指數之表現,而恆生科技指數,都是一些有質素的潛力股,例如阿里(9988)、騰訊(0700)、小米(1810)、美團(3690)等的新經濟類公司,長遠有潛力。所以有長線持有價值。由於基金有30隻股票,比起單一股票,風險能減低。
不過,現價都唔平,大約在合理區頂至略貴,因此,這刻不能大注投資。最好的策略,就是月供,或自行分注小注慢慢收貨(例如每月買一次、或2個月買一次),總之慢慢入,不能用盡現金,原理如同不斷儲貨,這樣就能平均買入價,減少風險。然後就長線持有。
----------------------------------------------
若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資料的部分刪去。
另外,我所給予的各種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當中無任何銷售及推介,不涉及任何利益,其實大家應該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我只是給予一些方向及純參考模式。
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智慧出行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無法取捨時,就選擇平衡]
選擇,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碰到生涯的選擇,更是天人交戰,因為不管放棄哪一個,都會教人遺憾一生。就因為是這麼痛苦,最後多數人都會放棄選擇,回到原點,不做出任何改變。但是痛苦還在,糾結依然。
昨天教課之後,前後有兩個人都來問了相同的問題。第一位是醫師,38歲,喜歡音樂,不能選擇音樂職涯,讓他痛苦萬分。他追過夢,曾經短暫離開醫師跑道,轉做音樂,未久又回到主流價值,繼續當醫生。7年過去,音樂的夢未曾消褪,始終在耳邊呢喃不已。
他搓著手說,他不喜歡當醫師,但是全世界都勸阻別做出傻事。我看了他的測評報告之後跟他說,他讀醫學院7年,又當醫師7年,總共14年,這麼漫長的時間他都挺得過來,表示其實他沒有那麼排斥醫師這份職業,或多或少是符合他的人格特質與職業興趣。他不解地問我:
「那麼我為什麼做得如此不快樂?」
我再看看測評報告後回答他,他不是不喜歡醫師這個職業,而是他有個固定的認知框架,以為選了醫師就做不了音樂,必須二擇一,但是音樂是他的天賦,不做音樂讓他失落與空虛,所以他不快樂的原因不在於做醫師,而是沒做音樂,其實做斜槓就可以輕易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一聽這個說法,他再問:
「可是我上班忙得天昏地暗,怎麼還有時間做音樂?」
這個問題,帶出一個常見的迷思,上班累得跟狗一樣,下班就要耍廢,哪有力氣去做斜槓?其實我們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有些工作的確會耗損精力,做完後有如虛脫一般,再也做不了其他事,這種工作一定不是我們的天賦所在;相反的,有些工作則越做越起勁,做完還能嗨歌一晚上,這通常是天賦所在。
也就是工作分兩種,一種是耗損能量的工作,一種是補充能量的工作。以我為例,只要出門跟別人談話,兩場就夠了,回家便像能量掉到最低一格的電池,整個人癱了;但是在家寫作整天,從早到晚不覺得累,還能出去跑步4公里,回家再深蹲50下,接著做瑜珈半小時。對我而言,社交是耗損能量,寫作是補充能量。每個人只要花時間仔細觀察,都可以發現存在著這兩種工作,而人人不同。
所以做斜槓有個天大的原則,不可挑戰,就是做有興趣的事。根據赫曼博士研發的「HBDI全腦優勢」測評工具,它的主旨是當你要發展個人的強項,或培養自己的專長時,要從一個池子裡去找,這個池子就是興趣。興趣是我們腦偏好的事,而腦之所以偏好它們,是因為做起來最具優勢,事半功倍﹑不以為苦。
這也是全球知名的人力資源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提倡的「天賦自由」,活出自己,實現自己的天命。這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生命境界,一旦不受制約地去達成,就會感到滿足與幸福。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我們都想要在某些時刻,體驗到完美的境界,這跟成功無關,肯.羅賓森說這是--
「呼應內心的呼喚。」
我們為什麼上班忙到沒有一絲空閒,整天行程塞得滿滿的,卻總覺得心裡有個大洞填不滿,那是靈魂深處,空谷裡有回音,卻一直被我們忽視。一旦我們回應了,在上班之餘去做了它,便感到身心平衡;這時候再回過頭來上班,不自覺會產生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態,苦澀少了,甜美多了。
這種做了斜槓之後,上班更快樂的例子,在我教的學生當中,不可勝數,因為他們的心被照顧到了。
其次,做有興趣的事會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忘記時間的存在﹑忘記世間的煩惱,這樣的忘我是最深層的放鬆,跟打坐靜心具有相同的效果,都在補充能量,它是修復身心的工作。「心流」現象,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指的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他說:
「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在我解釋完之後,上面提到的這位醫師點點頭說他懂了,原來人生不必一定要卡在二選一的抉擇中困住不動,因為取捨就是兩難,何不兩全?因為面對社會的價值﹑父母的期待,以及現實的經濟,要他放棄醫師職涯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需要的是轉念,不做取捨,而是兼顧興趣,上班後做音樂,他就會滿足。
兩全的智慧在於平衡,而我認為平衡的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是做有興趣的事,讓天賦自由,每天花一段少少的時間進到心流狀態,為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上班就會更活力十足。
等在醫師後面要諮詢的是一位中年人,53歲,在外商優退之後,足足3年沒再上班,因為前面20年的外商生涯極度高壓,把他操壞了,對工作非常反胃,一點都不想再上班。不過後面還有數十年歲月,自己也還有能力與精力,在聽了醫師跟我的對話,好像找到一個看世界的全新角度,做了這個結論:
「做我有興趣的事,我要撿回過去的20年。」
在做選擇時,心理學家發現一般人都有「規避損失」的現象,因為損失帶來的痛苦是得到帶來的快樂的兩倍。有個硬幣實驗,翻到正面要賠100元美金,那麼反面要得到多少,施測者才要下場玩。照理說,正反面的機率各是1/2,反面只要得到101元就能夠玩。實驗結果居然是必須得到200元,大家才想玩。
之所以做取捨,通常是要放棄既有的,損失既得利益,帶來的痛苦太大,對於人性來說,這個考驗太具挑戰性。所以要做抉擇時,不妨想辦法創造一個不需要損失的局面,也就是不要取捨,儘量兩全,並在其中找到平衡,這樣才容易做出改變,跨出行動的第一步。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slash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5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enstar.cc/1104LIVE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智慧出行例子 在 #智慧市民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睇完前五集,相信大家已經好清楚智慧城市嘅定義同例子,但你又有冇諗過自己可以 ... Ken哥早已經率先實踐(民間智慧出行)了,電動單輪更使他感覺年青十年,活出精彩銀髮 ... ... <看更多>
智慧出行例子 在 「ITS知多少?」-智慧運輸系統科普影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影片採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一般民眾說明 智慧 運輸系統為何後,以民眾可親身體會的 例子 進行深入說明,進而打破一般大眾對 智慧 運輸系統的困惑與迷思。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