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奧斯卡
2021.4.29 三月十八 餘事勿取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終於在四月底舉行,在一整年戲院被封的情況下,頒獎典禮尚算幸免於難,儀式一切從簡。和上年 #香港電影金像獎 比較,只有主席爾冬陞導演的一人頒獎禮,奧斯卡雖然氣氛疲弱但仍不失華麗莊嚴。有總好過冇,未知將來香港電影金像獎會否還有第四十屆,反正今年沒有。另一個「今年沒有」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年未有電視直播奧斯卡,但無損大家的雅興熱情。因為習慣早已改變,從網上觀看轉播或重播,然後熱議討論一番,直接了當。好彩在頒獎典禮之前我已經看了幾齣得獎作品, 在Facebook 和朋友們討論打牙骹,未至於一頭霧水對不上嘴。
今年兩部話題之作: 《超犀女王》#PromisingYoungWoman 和 《浪跡天地》 #Nomadland ,是最好的電影比較範例。兩部片背後想帶出的訊息清晰明確,編導演製作無論技術和藝術層面細緻入微,但都不是大眾首選,至少並非我杯茶。 《超犀女王》以最Stereotype方式寫女人然後再顛覆女性定型,高舉女權主義,MeToo終極復仇記。《浪跡天地》 細膩真誠且溫柔地補捉了人性真善美,撕破文明發展虛偽的假面具,震撼人心,叫觀眾反省作為人類應有的價值觀。諷刺的是兩部戲各走南北極端,一部編劇扭盡六壬戲劇性爆棚,拿下最佳原創劇本獎;另一部盡力將戲劇性降為零,怎看都找不到一個完整的Plot,似乎是邊拍邊寫,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大獲全勝。
麥曦茵導演 Heiward Mak 麥曦茵 曾經教我電影簡易分類法,四大類分為:好看/不好看、喜歡/不喜歡。好看又喜歡或者不好看不喜歡不用多說,最能分得出個人品味的通常是好看但不喜歡和不好看但喜歡的。而通常不好看而喜歡的都是非常極度超級喜歡大愛的,旁人感到百思難解,自己卻樂在其中。有人大愛B片喪屍片,有人喜歡科幻,有人鍾情文藝⋯有時候,好看與否根本不是重點,喜歡就能包容作品一切缺點,就變成愛。相反不喜歡的話,任何細節都能挑出骨頭來,犯駁位無處不在,離開戲院隨即能列舉十部八部曾經做過同樣題材而比它好上九條街的代表作。電影由一個好橋段、好點子開始經歷無數製作人員參與創作,到上映一刻導演作者已死,觀眾是老闆,老闆永遠是對的。
Taste 好個人,食淡食濃各有口味。但今年這兩部奧斯卡得獎作,我個人感覺曖昧尷尬。兩部電影都很好看,我亦算頗為喜歡,但不愛。《浪跡天地》用大影后和真實人物混雜在一起令製作感覺喚然一新,絕對是導演炫技之作。可是對我這老餅來說格式太過新鮮,若果同一命題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相信更能引起觀眾關注。《超犀女王》獲獎,朋友問我其實是評審們認可劇本的完整性嗎?當然。弊在我嫌它太過完整,Ending女主角未免太神通廣大、計算太精準完美。我喜歡編劇的布局、導演的處理、演員的精湛演出,最難得是關於女權主義的題材沒有令觀眾反感,但我不能接受結局。荷里活方程式計算下的戲劇未能令觀眾更多反思或者被觸動,我認為題材愈好愈不能off track令觀眾分心。
情況就如當年《斷背山》利用一個很多人關注的同志題材,然後觀眾離開戲院,都會被最後一幕出現那件染血的裇衫感動而議論紛紛。連導演李安自己都提起最初看原著小說時,看到衣櫃掛著兩件裇衫而忍不住落淚,導演和觀眾同步了。他將自己個人感受灌注到作品上,而又能夠令觀眾得到同樣的感受,是非常浪漫又難能可貴的。我認為「帶動情緒」(emotional evoke)是所有藝術創作的主要原因,作為觀眾的我,往往想被感動而更關注作者想帶出的訊息。我和師傅Harry Harry哥哥 私下會將電影分為Movie和Film 兩個字。Movie能帶給我們純粹的視聽娛樂,但只有真正的Film能令觀眾成為學生享受餘韻,為作品翻查資料持續學習。看電影既是上課,亦像到餐廳吃飯。我永遠抱著虛心受教的心情入戲院,亦不能忘記給過我After taste的好作品,更會成為好心地導演的忠實影迷。
#安早蓮娜歎杯茶
#銨珇
逢星期四出Post
#奧斯卡 #電影 #人之初性本善 #今年沒有
P.S. 今次遲咗Post因為第一次寫Topical嘅嘢,下個禮拜變番 #Latergram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曖昧 溫 茶 小說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推理小說中,最不會被當成塑膠的角色】 神秘組織
熟悉名偵探柯南的讀者,一定知道,柯南的真實身份其實是斯文俊秀的高中生工藤新一,不過之所以變成柯南,都是神秘組織害的。
說起《名偵探柯南》的神秘組織,人們腦海內一時閃過的,或許大概是黑衣人一襲黑衣,然後在黑暗中露出黑人牙膏似的招牌笑容。
不過有趣的是,人們可能覺得神秘組織來無影去無蹤,甚至神龍見首不見尾藏身幕後,但事實上,人們原先所想,與真相完全不同。
想要知道箇中訣竅,只要能掌握住年代流行事物詭計之,華語金曲流行的〈最愛的人傷我最深〉和〈最熟悉的陌生人〉精髓就會懂。
就像世界暢銷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地獄》(Inferno)與二郎神犬馬創下驚人點閱率千萬點擊的《採珠勿驚龍2:鯤鵬之變》。
《地獄》是一貫以「每辦新案,就曖昧新歡」的花心蘿蔔-美國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為主角,知識解謎的系列著作之一。
從推理必備百搭-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的失憶開始倒敘,配上不知從何而來目的何在的神秘組織狙擊與大逃殺,只叫人心驚膽顫。
好家在什麼都忘了,就算關鍵畫面也只剩下斷影殘像,但對宗教符號的專業還在,所以還可以在正妹的愛相隨裡,一步步解開謎團。
《採珠勿驚龍》則可算是潛水版盜墓筆記,不同以往盜墓相關的盜取挖掘處是「土生土長」,這一系列可說是與水及湖泊海等相關。
所以《採珠勿驚龍2》就是「龍的傳人」縱橫湖海、尋寶採珠的冒險,由此展開正邪不兩立,溫和懦弱V.S.野心勃勃者的戰爭遊戲。
兩本小說同樣都使用了大量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專業知識來推理,但最叫人驚奇的是,幾次刀都架到脖子上,讓人準備要束手就擒時。
主角這才後知後覺的明白,一切不過是場「美麗的誤會」而已-因為立場差異,或為了什麼原因不得已隱匿,才使得眼見不能為憑。
最後演變成「是友不是敵,似友竟是敵」的鬧劇;不過雖然瑕不掩瑜,但此類書籍同樣都有男女情感關係刻劃略顯薄弱老套的問題。
比較有意思的是,神秘組織這作為世界暢銷推理中,最不會被當成塑膠的角色設定,多數時候都馬是真人不露相來增加懸疑刺激感。
如果真的迫不得已必須現身出場,則多用無跡可尋的簡稱代號,如《名偵探柯南》中,以酒命名,以酒區分差異,或具有特殊意義。
如丹.布朗筆下「共濟會」、二郎神犬馬書中「鯤鵬會」,或曹章鎬《被提1992》神秘教會等,這種類型往往都會與宗教文化有關。
不可思議的是,人們將發現有些設定,歷史永垂不朽的名人偉士,也曾參與,甚至會為了保護人類的偉大目的,消滅一切在所不惜。
還有《採珠勿驚龍2》名為「深海之門」(Gate of Deep Sea)的生化改造組織,縮寫為G.O.D.S.;《移動迷宮》三部曲(The Maze Runner Trilogy)中的「災後世界狙殺平台實驗」,就縮寫成W.I.C.K.E.D.。
一則是「人類自比為神」的僭越不可行,一則則是為求人類福祉的永續相傳,卻具有邪惡意義的諷刺,且敵友之間,往往無從分辨。
所以如果讀者想要提筆設計的話,請務必記得,神秘組織多數時候都會與專業的主題知識來配合,並常有一個特殊意義的簡稱代號。
但這樣驚心動魄的大逃殺中,讀者最終會領悟,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敵我難分,更是「最愛的人傷我最深」及「最熟悉的陌生人」。
由此邏輯,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斷,《名偵探柯南》裡,那出現在暗夜,由黑衣裹覆的神秘組織,終極大BOSS,就是阿笠博士呢?
另外,如果讀者想找臺灣專業知識配上神秘組織的大逃殺,則可以參考臺灣作家沙棠《古茶布安的獵物》或者作家主兒《血寶藏》。
這兩本小說應當都有參考《地獄》的眉眉角角;一個結合了病毒瘟疫與官僚陰謀的策劃,一個則是荷據時期福爾摩沙的血寶藏場所。
不過相比他書國外走跳,這兩本書寫臺灣部落軼事傳說,還有多元族群,雙胞混淆的悲劇,倒是讓讀者領略了臺灣歷史的風光民情。
編按:
本文作者因為知道太多了,結果在一個夜半風高的晚上,被神秘組織黑衣人灌下毒藥後就下落不明,文章就此結束。-Game Over- 然後推理尋人啟事之消失的女孩妳在哪裡,又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盜墓尋寶」類相關作品,往往都堆砌有驚人的知識含金量,如從宗教歷史科學符號考古文學人類或其他專業等,叫人目不暇給。
難得的是,這樣層層推進再行翻轉的知識炫技,必須要有很強的資料處理閱讀/能力,消化吸收後,再將知識深入淺出的寫進故事裡。
可惜此類作品的男女情感關係,刻畫上總略顯薄弱僵硬,不是女傲嬌男癡情,就是男為英雄,但女性不過是個自我中心花瓶的設定。
不知這與作者(群)本身特質的想像限定,著重冒險尋寶奇境或為凸顯拯救世界英雄觀人設設定有關或其他,此類作品皆有類似問題。
曖昧 溫 茶 小說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也斯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我們帶着
昨夜的記憶
走進今天的機艙
已經飛越了汪洋
小孩背囊上的時鐘
指着香港的昨天
一個男人關上頭頂的行李格
我看見透明膠袋盛着獅頭
我聽見舞獅的鑼鼓
我們帶着種種奇怪的東西前行
我們帶着白天
來到黑夜
帶着東方來到西方,
帶着自己
來到他人
帶着你的香港照片
帶着一瓶未喝完的酒
帶着一段未分明的感情
帶着曖昧國籍的護照
不知如何的將來
突然來到新的關卡
回答突發的問題
一隻腳踏在新的邊界上
沉重的過去讓人無法舉步
在空空的四壁之間
沉重的記憶令人無法抬頭
細看窗外世界彩色的廣告牌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在早晨帶着白粥的味道
喝一杯奇怪的綠色冷飲
帶着另一雙手的溫暖
扶着冰冷的鐵欄
帶着一段未寫完的信
一個未說完的故事
一種要向人解釋甚麼的心情
來到一個
又一個
空的房間
我把沉重的行李擱在牆角
在窗旁看你拍攝的照片
那些舊街道既熟悉又陌生
翻開舊報紙尋找消息
香港是甚麼?
是一件沉重的行李?
我帶着你的照片來到異地
我帶着我的文字
來到你的照片
我在上邊漫游
帶着說不分明的感情
帶着逐漸形成的觀念
停駐在門邊
打開房門
新的房間改變了舊的觀念
當我提起筆來
那些舊日的街道
我們走得出去嗎?
我在一個外國導演的鏡頭裏
看見了中國的山河
我在螢幕的光影裏
聽見了一個香港的笑話
我在電傳回去的信裏
問起擠提和新建機場的爭論
香港是甚麼?
是武打片的血腥?
是一個重複的笑話?
華埠的書店裏盡是明星周刊
功夫電影的錄影帶
人們也帶着這些東西旅行
茶樓裏都是鎖鎖的廣東話
點心比過去精緻了
「香港人走到哪裏都是一樣!」
這是恭維還是批評?
我帶着問候來見朋友的親人
我說他近來起色很好
他的家庭美滿一切正常
我望着異國的街景
我是在虛構一個香港嗎?
你的照片重疊了其他照片
樹影後的窗紗裏
浴盆裏有母親和嬰孩
少年躺在床上
四周圍繞着單車和雜物
馬里奧打開雪櫃門
盤算該吃甚麼
一個家是甚麼?
撒了一桌的砌圖游戲
餐桌上的一盆燒牛肉
早晨裏大家圍坐讀紐約時報?
桌上有昨宵留下的奶瓶和酒瓶
傍晚母親和女兒相擁坐在沙發上
背後窗玻璃上有萬聖節綠色的骷髏
我好像踏進
一個一個異國的家庭
翻過書頁
我還是在外面
我們是在用照片
虛構一個一個家嗎?
我想用眼前的景物
溶化舊日的想法
有時舊日
又要改變眼前的事物
在這暫時的住處搬動暫時的家具
陳舊的地氈
兩盞相像的燈
不知怎的就像欠了一幅編織
令事物變成一個家的種種
聲音和顏色
華埠的街道上
老婦人背着沉重的行囊
移民家庭搬過來整個貨櫃的感情
我這樣旅行
也帶着沉重的手稿
你拍了的照片
和沒拍的照片
想有一個家
沒有一個安頓
都帶着這麼多東西
這是懷念
這是詛咒
這是責任
這是多餘的重擔
這是生命
這是累贅
這是我們的快樂
這是我們的悲哀
這是前行
這是後退
這裏面有意義
這裏面盡是荒謬
這裏面有許多東西
--
◎作者簡介
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鈞,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其人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
著有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普羅旺斯的漢詩》等;小說《養龍人師門》、《剪紙》、《島和大陸》、《布拉格的明信片》、《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散文集《也斯的香港》,及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的往復書簡《守望香港》(遺作)等;以及評論集《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文化空間與文學》等。
--
◎小編一尾賞析:
Quarantine(隔離)成爲近期網路世界的關鍵詞,移動在現在來看似乎成爲一件奢侈的事,更遑論是搭乘飛機、越界東西。德語裏鄉愁Heimweh 是由Heim家鄉和weh 痛組成,與之相對的是Fernweh ,Fern指的則是遠,亦即渴望前往遠方。帶著游離與邊緣性格的也斯,其詩就如同這兩個德文詞彼此不斷拉鋸,其有相當本土的詩作,另外卻在旅居海外的日子寫成遊詩。遊詩是也斯詩歌創作裏的重要主題。也斯喜歡旅行,他的詩隨著他的人在東京、柏林,在多倫多、普羅旺斯,在蘇黎世、昆明旅行,也斯在詩裏僭越,身體夜行。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這次是來回的行旅(sojourn),還是單程的離散(diaspora)他鄉?那東西可以是什麽?詩中說:「我們帶着白天/來到黑夜/帶着東方來到西方,/帶着自己」,東西可以是那原鄉記憶的「透明膠袋盛着獅頭」,可以是從東方飛行至西方,語義的雙關為詩歌製造了詩意。我們可以繼續追問,形式上一左一右的排列,可意味著的是東西方的區隔、時差、語言、歷史、文化的區隔,隻身在外的香港人帶著那「帶着曖昧國籍的護照」,是西方的英國殖民地護照,還是東方的中國特區護照?
「不知如何的將來」,九七的未定,那沒有未來的未來,在八九六四後,對於回歸還有信心嗎?當時這些在香港仍來存在的問題,促使了香港一波的美加移民潮,也斯不直言這些問題的核心,而是透過其在詩中一貫的手法,不斷地追問逼近問題的核心,詩人不説但問題的答案早已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香港是什麽?」當深處海外時,總會這樣問,故鄉是什麽?故鄉的輪廓是越遠越清晰,近看卻糊成一片,我們可以透過文化指認原鄉,不過將原鄉的記憶拼凑起來時,敘事者說:「當我提起筆來╱那些舊日的街道╱我們走得出去嗎?」,,香港銀行的擠兌、赤鱲角機場新建的爭議,現在離你遙遠。
然而又回到華埠的街道上,華人在異地的城市裏,因思鄉、生活習慣構建了一個比中國還中國的小中華,而那小香港也以假亂真似的再現,敘事者也難免發難:「我是在虛構一個香港嗎?」,望向西方的家庭時,那是香港家庭的再製,但又不再是香港,敘事者格格不入,好似一切竟是虛構。
殖民的愛恨消失以前,可以用什麽溫暖香港人的臉?在九七前反思香港人身份時,是矛盾,是曖昧。末段詩人除了維持左右(東西)句式外,使用「這是」不斷在詩的末端叠加,情緒也再次叠加。
也斯曾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那位處帝國的邊緣性格、對於未來的使不上力,是難以言道。若回到這首詩的問題,「香港是什麽?」我想,那是懷念、詛咒、責任、多餘的重擔、生命、累贅、我們的快樂、我們的悲哀、前行、後退。不管到了哪裏,香港人也帶著一起旅行。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5.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也斯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九七回歸 #香港是什麽 #東西 #Quarantine #Heimweh #Fernweh #故鄉
曖昧 溫 茶 小說 在 小說創作分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小說 書籍的閱讀分享,創作作品的分享,也能創作交流討論哦! ... “辛甜,你才剛剛拿了最佳新人獎,犯不著和溫溪濘 交惡啊! ... 剛推開門,一陣曖昧息聲就傳了過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