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吃貨簡史》是由商周出版社出版,我寫推薦序的新書。作者是著有《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的歷史文化作家陳華勝先生。為一本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一路貫穿到到清末民初譚家菜的龐大卻又易讀的食史,加以中菜八大菜系的介紹。
推薦一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飲食的文明史
三國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在《與群臣論被服書》中說:「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南宋陸游則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寫道:「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這兩段話的意思,雖然看似是指了做幾代官的人家,才懂有關吃穿等方面的禮儀或享受,但這背後,還有著更深的一層涵意。
曹操乃一代梟雄,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曹丕六歲就會射箭,八歲就會騎馬,十歲時就隨著曹操南征北戰,所著《典論》中的〈論文〉,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論;而陸游則是「年十二能詩文」,不但學劍,也鑽研兵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等並稱為「南宋四大詩人」,兩人都是文武雙全。但不論是文或武,欲達到非凡的成就,都必須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努力和練習。因此,這兩段話,指的不單是要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才能對衣食的真諦有所體驗,更是長期積累知識的過程。
「吃貨」二字最早出現於晚清民初天津評書藝人張傑鑫,所著之一九二○年代武俠小說代表《三俠劍》中的一句:「你真是吃貨,叫姑娘們追得都喘不上氣兒來」,意思是只在家賴著,光吃不幹活的好吃懶做之徒。「貨」這個字本身除了當財物或商品外,其實本身是罵人的話,所以我們才會對看不起的人說「你以為你是什麼貨色」。
一九九一年,由葛優主演的中國大陸第一部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的其中一集〈水淹七軍〉中,因為蘿蔔大豐收,女主角被同事帶有性別歧視的揶揄言論「女同志就算了,不如以後多吃點蘿蔔」激怒後,反擊的「你可別瞧不起婦女啊,一會比比看,看誰是吃貨」這段台詞在大陸火紅之後,吃貨二字開始漸漸成為好吃之徒自嘲的說法。
這種將吃貨二字作為美食愛好者對自己自嘲的用法,一直持續到二○一二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始播出為止。隨著這部紀錄片熱度的不斷上升,對美食的熱烈追求,漸漸不被視為是一件好吃懶做的俗事,而「吃貨」一詞,也隨之在網路與各大媒體上迅速地流行和運用起來。北京飲食作家崔岱遠甚至在二○一四年出版了一本《吃貨辭典》,以七十八篇散文介紹中國各地名菜。
到了現在,有不少人以吃貨自居,以吃到預約困難或是在美食評鑑榜上有名的餐廳而得意揚揚。但是吞食咀嚼,以及打卡拍照的頻率和數量,與品味的資質和藝術,累積出來的對文化的價值卻是天差地遠。而這也是這本《吃貨簡史》的中心思想:飲食文化的養成是文明的累積。
以吃魚為例,不管是生吃、烤來吃、蒸來吃或是煮來吃,都是透過我們祖先不斷的經驗累積開展。但要形成文化,便需要更細的分工和處理方式。明明直接吃就好,為何有人開始費工把魚去骨剁碎,添蔥加薑地做成魚丸。而魚丸又如何變得越來越講究,製作越來越精細,調料越來越精準,使用的魚種類越來越廣泛,應用的方式越來越多元。
於是,烹飪手法多元了,烹調流派形成了,這其中自然與技藝卓越的廚師有關,但品味超群又挑剔的「吃貨」,更是推動餐飲精煉的動力。
本書主要按照中國歷史上的時期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以及元明清。其可貴之處,在於每一道單一菜色,從食材、菜品演進,還有其多元發展,都能在透過歷史故事的輕鬆氛圍下,潛移默化地讓讀者提昇飲食品味。
李廼澔
中國文化大學語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百年飯桌》、《百年和食》作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939
曹丕 文學批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魏公諸子爭千秋 | 知史百家
曹若梅
「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這是宋代王安石形容曹操的詩句。無論是奸雄或是能臣,眾人的目光聚焦在曹操的政治、軍事成就,忽略他在文學和書法上的造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我們很熟悉的《短歌行》,曹操從字裡行間流露的愁悶,並非勸人藉酒消愁,及時行樂,反而是勉勵眾人要趁著年輕建功立業,不要依賴酒神杜康,怠廢光陰。此時曹操是在巧妙的奉勸天下賢良,人生就像朝露那般容易消失,歲月流逝難以挽回,你們應該拿定主意,趕快到曹營來施展抱負。所以這首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卻蘊含強烈的政治目的,意境之高令人折服。
曹操征戰沙場三十餘年,卻被形容是手不釋卷,橫槊賦詩(廝殺時也能作詩吟唱),文武雙全的奇才。曹丕稍遜其父蒼涼渾厚的霸氣,但是在撰寫相思情詩時別有新意,以委婉細緻見長,七言詩《燕歌行》最為著名:「…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生動的描寫思念遠遊丈夫的妻子神態,情深意切,溫婉感人。這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世的影響重大。此外,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並且明確的指出如何才能萬古流芳,其中寫道:「年壽有時而盡,樂榮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曹丕認為,人的壽命會隨著時間而耗盡,榮華富貴只能止於己身,兩者都不能長久,惟有好的文章才能永傳於世,讓後人緬懷。
由於漢獻帝的年號是「建安」,曹操父子都生長於建安年間,所以有「建安三曹」之稱,其中又以曹植的詩文創作最為豐富,藝術成就最高,被譽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是「建安之傑」。
曹植少年時隨曹操出征,也曾有過馳騁沙場的雄心壯志,「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道出心中的壯烈情懷。曹植年方19便寫了《銅雀臺賦》,讓曹操大為激賞;不過,他的個性太過直率,缺乏政治智慧,空有一腔抱負,縱使才高八斗,卻始終有志難伸,尤其在曹操死後,曹丕意欲加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後來即使曹丕的兒子曹叡即位,貴為皇叔的曹植還是不得重用,最後抑鬱而終,年僅41。
眾所周知,建安年間戰爭頻仍,民生凋敝,「三曹」不只自身是文壇巨匠,對於文學的推動和文人的禮遇更是功不可沒,乃因此而開創建安文學的榮景,許多曠世巨作都足以讓人蕩氣迴腸,千秋萬世。
(本文由小熊出版和作者授權刊登,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1962年生於台北,祖籍北京。曾任五常國中、福安國中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國立編譯館國中歷史教科書編輯委員、國語日報之歷史故事專欄執筆。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等書。
曹丕 文學批評 在 相聲百人一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孔融》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魯國人。因為官任北海郡相,世稱「孔北海」。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勤奮博學,擅長詩文、書表。深受曹丕欣賞。曹丕所寫的《典論‧論文》——一篇文學批評文章——稱讚孔融作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孔融生在時局紛亂的時期,雖然有政治理想抱負,卻始終難以達成。
【讓梨推棗】
孔融在家中排行第六,從小就懂得禮讓。四歲時,有人送孔家一籃梨子,孔融東翻西找,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奇怪,問他:「你為什麼不挑個大的呢?」孔融回答:「各位哥哥年紀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做弟弟的,怎麼能冒犯兄長呢?」家人都誇他懂事。這就是「融四歲,能讓梨」的典故。王泰是南北朝的世家子弟。幼年時,祖母分棗子和栗子給兄弟姊妹,王泰不和人去爭,而是等他們拿完後,才吃剩下的。這個故事和「孔融讓梨」,衍伸成成語「讓梨推棗」,表示兄弟之間謙讓、友愛。
【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時,跟著父親到洛陽,他們想拜訪當時很有聲望的李膺,但李膺只接見有才華的文人和李氏親戚。孔融自稱是李膺的親戚,進了李府,李膺見了他就問:「我和你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師生關係,所以我和你也算得上是世交。」李膺和在場賓客,都很驚奇孔融反應敏捷。太中大夫陳韙(ㄨㄟˇ)晚到,聽旁人提起這件事,不以為然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馬上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我猜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被這樣反駁,說不出話來了。「小時了了」,意思是小時候表現慧黠,長大未必有所成就。
【不脛而走】
孔融性情寬厚,非常好客,也喜歡提攜後進,經常賓客盈門。孔融的好友盛孝章,是江東才子,為人耿直孤傲。孔融時常為他擔心,因為當時孫策出於忌妒,時常藉故殺害有才之士。孔融於是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推薦盛孝章,勸曹操招納他。信中他寫:「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沒有長腳的珠玉,都會因為有人喜歡,而落到人們手中,何況賢人能自由來去,如果有尊重他們的人,他們自然會來。」「不脛而走」,沒有腿也能去。指事情不用推廣,也能快速傳播。「脛」,是「小腿」的意思。
但是孔融在政治上時常抱持和曹操相反的意見,而且忠於漢室,處處譏諷曹操的做法,比如曹操曾下令禁酒,孔融就說:「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不應該禁。」曹操視他為眼中釘,最後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名將他處死,株連全家。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3EECEyL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