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雙閱讀分享
哈囉~大家好~大家安安~我是慕雙
沉寂已久的閱讀分享來囉www
今天分享的書是2020年3月出版的
#與神相繫的白魔女秘術
相信許多人對魔法、巫術有一定興趣和好奇,每隔一段時間,慕雙都有在網路瀏覽新書的習慣,無意間看見這本書,因喜歡巫術魔法被書名吸引進來,簡單看過目錄之後勾起想買的慾望,畢竟這本書的內容多少有點歷史原由在裡面,不會只單純的以新時代角度論述,於是重點整理了一下加一些觀點,跟粉專的大家們分享😄
首先概念上帶到陰與陽為互補關係,要讓巫術、魔法生效,一定要理解接納最基礎的陰陽概念,好比人的命運、太陽升起降落、一年季節變化、月亮週期等等,都有不斷變化周而復始的概念。當然,塔羅占卜背後的原理也是如此。
🔶女神曼荼羅 — 觀察當下的自己
想像自己當下整體狀態(精神層面)對應的女神,就能得知自己當下的對立面(缺乏的部分)、需要親近調整的部分,經過對顯著的行為調整後,達到能量平衡,甚至在走向極端時候能夠更能體悟狀態下的自己,身秘使巫術、魔法更具力量。
內容介紹分為三個對立面(分陰陽的概念)
力量 & 冥界
母性 & 性愛
文化 & 自然
這三個對立面向分別對應各個狀態,
力量:統治者、結婚、倫理道德、合夥關係、柔性力量
冥界:靈性、療癒、靈視、夢、死亡、蛻變、內在導師
母性:孕育者、生產、生命、子孫、養育、滋養
性愛:性慾、浪漫、熱情、藝術
文化:教育、文明、都市、職業、理性、邏輯
自然:薩滿、神秘、冒險、自然愛好者、愛護動物
在這簡單的分類中,不難理解自身狀態可以往哪些地方平衡,在強調特色的時候,是否被缺乏的特質吸引,又或是自己無意間藉由環境或喜好親近某些外物來得以平衡,這些都是自我覺察的環節。想知道更多詳細的內容,都在這本書裡面,喜歡的話就去書店翻翻看吧🍀
書中後部分還有介紹招財咒語,以及新月、滿月祈禱,就期待下一篇分享囉😀
-
-
函授課程優惠至九月底,詳情至
https://www.facebook.com/thothnotes/photos/a.1011051765628553/3432778926789146/
#托特塔羅 #塔羅占卜 #函授課程 #慕雙 #塔羅教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粵語解述之另一輯有關主題: https://youtu.be/X0P3iU_pLTI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
曼荼羅藝術 在 林郁晉- Yu Jun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被我遺落的時間點」- 寫2021「金烏 雲豹 百合花」#楊茂林 個展
文|#林郁晉
世界不斷運轉並創造大量資訊,創作者接收了大量的訊息,在不斷匯集、濃縮、拆解之後這些資訊撼動了身體,迫使他們去創造、開拓直至完成作品——執迷不悟,像必須得要完成什麼。楊茂林歷經50餘年創作歷程,至今仍持續不段,過往所產生的作品,成為了歷史文化片段的時間產物,楊茂林獨特的自我語言系統開展出許多創作符號,並透過視覺藝術探求其中意義。
「尋找曼荼羅」系列從2015年開始發展,楊茂林在從事藝術創作近50年後,揮別以往社會政治環境相關主題,重整聚焦於自身,不斷反思和剖析自身主體如何建構,並以「尋找本質」為核心,開啟三大系列的創作提問。從「啟程」開始,陸續以深海魚、金魚、熱帶魚為主題發想,發展出《黯黑的放浪者》、《瀲灩之魂》、《花落春未盡》三個單元。楊形容這系列是某種內在「自畫像」的呈現,將自身性格中孤僻、內向、不善與人交往的一面深刻掏出並比擬深海魚一般。若說《瀲灩之魂》企圖談論人生奮鬥的意志,《黯黑的放浪者》是朝向生命存在的積極探索,《花落春未盡》則是輕聲感嘆年紀漸長、肉身老去的困頓之餘,仍嚮往回到那原初純粹的心之所向,並重新思考人之於肉體間存在的關係。
今年(2021)楊茂林於台南加力畫廊展出「金烏 雲豹 百合花」,他將個人創作疏理為三大部分呈現給觀眾。(一):畫布油畫創作。延續2019年於耿畫廊個展的《黯黑的放浪者》, 回應以「深海魚的性格」作為中年後對生命存在的積極探索。(二):卡漫人物的木雕創作。2002、2003年,楊開始接觸木頭這類媒材並嘗試木雕創作,將牛樟、香樟、花樟、紅檜及扁柏融入作品之中;以卡漫人物試圖晉身為神佛的作品,表現出他對文化移植、文化混種的觀察、理解,同時也是楊自身認同的投射。(三):在自然不規則的木頭上創作。過往在畫布或木頭上創作,容易受其框架、範圍限制,然而新系列作品則是重新以另外一種思考方式看待材料——不再試圖對媒材加以控制,而是從媒材本身出發,因應其性格及姿態,與之相處共存,順其紋理增長;緩慢揉合自己的意識而不硬性強加,乃是種破除原先框架限制的思考方式。
楊茂林的新作告別了以往階段敘事為主軸的創作方式,開始挑戰媒材的界線及框架,不斷地突破自己且試圖探索未知。在持續「尋找本質」的旅途中,發現了過往遺落的自己,並渴望在面對生命枯萎腐朽、肉體逐漸消亡之前,綻放主體精神的永久存在。
全世界大約有六種檜木,台灣就有「紅檜」、「扁柏」 兩種,其中「紅檜」更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大致而論皆是沿著太平洋沿岸,分布在潮溼的山谷或海邊,而台灣的檜木更是離不開終年雲霧繚繞的高山雲霧帶。本次楊茂林新系列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檜木「紅檜」散發蜜殘香氣,而「扁柏」則是隱含著花果香味。在崩塌地水流集中區所生長起來的檜木其特質、硬度、造型和材質性都回應了楊茂林極盡所能追尋的「永久存在」之渴望及「探索未知」之可能。本次系列作品大量的出現烏鴉、雲豹、百合花作為圖像的呈現,過往90年代楊所發展出的《圓山紀事》、《熱蘭遮紀事》、《百合紀事》等系列也曾出現過雲豹、百合,試圖透過符號探討屬於台灣主體意識的歷史與政治上的認同關係,但與召喚回初期系列的感受似乎又不太相同,跳脫出了台灣主體性的強烈歷史控訴,回到某種自然而不強硬的溫柔敦厚,其中又非全然將這些符號、象徵物停留於表層的自我描述,似乎更是種苦心細探,探問究竟是何種資訊建構了自己。回憶童年、回憶過往那些刻在心底深處等待著他將其緩緩撈起浮現,相比三、四十歲諷刺威權、批評體制的作品時期,現在的楊則是進入了尋找自我內心的階段。
「回歸原初,自然不再強加,而是試圖柔軟並與之共存」楊茂林說。
面對楊茂林的作品,或許我們可以以「義大利超前衛派」那種不傾向單一藝術風格、對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提出質疑、嘲弄,並試圖重建自身文化的傳統,恢復民族文化的活力來看待;又或者卡爾•榮格(Carl G.Jung)的精神分析式方法來說明他的心境已由外轉而內,建構所謂「內部適應」所衍生出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來進行分析。然而這些對楊而言似乎已不再是唯一順位必須強烈回應的問題。回過頭看,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和楊一起「漫遊」於他的作品之中,這乃是成熟老練的藝術家深刻掌握其中竅門並已從心所欲的能力,即便揮別過往重新「尋找本質」,作品依然可見先前積累的經驗及其生命歷史的記憶,以某種樸實柔軟之心,找出記憶裡過往的自己,並將主體的精神綻放永恆的美豔。
而在那曝光翻湧的記憶裡,總有什麼被遺落下來,像是撥開時間的摺縫,擠入了那恍如停格而鐘針倒走的精微的時間分隔,看見往昔的時光被不同時期的人生際遇所截斷、擠壓,形成完全顛倒錯妄之圖。在追求極致的同時,總會不慎遺落了些什麼,不禁讓人好奇,楊茂林早已年過半百,進入了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但他卻像是那些不老惡童一般自在活躍,不知在他那老派柔情的內心深處,是否依然還有些微小孱弱的光點被不小心刻意的遺留下來,等待著他重新拾起。
[金烏 雲豹 百合花]一展像是重新翻出那些楊茂林舊時不慎遺留下的密碼,又或像那早已提好姓名和地址的空信封一般,再一次地讓回憶裡的畫面來回撥放、倒轉、停格、再快轉、暫停,試圖找到某個關鍵性被遺落的時間點再次地將其補上。若說藝術是某種時代的檔案,藝術家再次翻出記憶裡遺落的一角,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再次填補屬於台灣藝術史洪流中未曾見光的一面。
曼荼羅藝術 在 Zo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本藝術家17張「只用一隻筆刀」切出的紙藝術,療癒的精緻細節,目眩神迷的禪繞畫技術
曼荼羅藝術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全粵語解述之另一輯有關主題: https://youtu.be/X0P3iU_pLTI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1995年,十世班禪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籤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曼荼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瀰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為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門前廣場上樹立的唐蕃會盟碑見證了漢藏人民的深厚友情,勸人恤出痘碑(為清朝乾隆年間駐藏大臣和琳(和珅之弟)在西藏救治天花患者及改變葬俗而立)則見證了清朝對西藏的關懷。勸人恤出痘碑旁邊的公主柳相傳為唐朝文成公主手植。
布達拉宮 (藏語:པོ་ཏ་ལ,藏語拼音: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在中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興建。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收藏了無數的珍寶,為一座藝術殿堂。1961年納入中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或譯「普陀珞珈」,為梵文「Potalaka」之音譯,意為「小白花樹」、「光明海島」等,佛教傳說中爲觀世音菩薩的常住道場,原位於印度南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之名亦源於此。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建立起強大的吐蕃政權。641年,他與尼泊爾塔庫里王朝和中原唐王朝聯姻,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但經費來自文成公主自唐長安帶至西藏拉薩的嫁粧。因為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一千間,但是在赤松德贊統治時期遭遇雷火燒毀了一部分。
曼荼羅藝術 在 有口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2發:讓甜點更有質感的巧克力裝飾法
這6個蛋糕裝飾技巧,會讓每個蛋糕變成藝術品。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將甜點變成真正的藝術品。利用融化的巧克力、氣泡紙和蠟紙....創造無限可能性。
食譜:https://www.yokofu.tw/dessert-decoration-2/
所需材料
黑巧克力(可可濃度至少60 %)
白巧克力
全脂牛奶巧克力
作法
對於以下所有6種巧克力技巧,皆需要將巧克力融化。將巧克力切碎放進碗裡,然後放進700瓦至約34℃的微波爐加熱,每20秒攪拌一次。
巧克力加熱後,將其冷卻至約31°C,偶爾攪拌一下。建議用廚房溫度計確認正確的溫度。如果沒有微波爐,也可以用隔水加熱的方式融化巧克力。
1.) 點點圖騰
將圓形笊籬(直徑12厘米)放在盤子上,並上面撒下可可粉。擦拭粉末的外緣並按照喜好裝飾。建議可以用梅果、堅果、餅乾或小糕點。
2.) 巧克力印章
對於這種類型的裝飾,你需要一個印章。把印章放在冰箱裡1小時。用擠花袋將融化的巧克力,在烘焙紙上擠出小圓型。為了獲得多樣性,可以使用黑巧克力、全脂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輕輕按下巧克力上的印章,之後用它們來裝飾甜點。
3.) 巧克力曼荼羅
用一個類似曼荼羅形狀的東西,例如噴嘴,將其浸在深色融化的巧克力裡,然後重疊按在要裝飾的盤子上。小提醒:圓圈要非常的緊密。最後進行下一步的裝飾。
4.) 巧克力樹
在盤子上擠上白巧克力,然後旁邊擠上黑巧克力。然後用鋁罐或玻璃杯底部輕輕按壓,美麗的一幅畫出現。
5.) 巧克力三色旗
將蠟紙切成條狀,並在在耐熱盤上黏成矩形,將其放入微波爐裡加熱。然後在熱的蠟紙上撒下切碎的白巧克力、黑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等到巧克力融化後,將其從一側滑到另一側。放置一會後,取下蠟紙。開始進行下一步裝飾。
6.) 泡泡巧克力
將一片氣泡紙剪成矩形,然後在上面倒入黑巧克力醬。用果醬刀刮散巧克力,盡可能的讓薄。當巧克力硬化堅固後,將氣泡紙翻面,讓巧克力從上剝落下來。用吸管刺氣泡紙上的孔。如此快速又有創意的巧克力裝飾完成。
想要知道更多用巧克力裝飾的技巧嗎?請看這裡:https://www.leckerschmecker.me/dessert-dekoration/
只裝飾甜點還不夠的話,這裡還有用巧克力裝飾蛋糕的技巧:https://www.yokofu.tw/cake-decoration/
想知道更多的美味食譜嗎? 請訂閱我們的頻道,不要錯過任何新影片。有口福每天為你帶來不同的食譜影片。 與您的朋友和家人分享!
這裡可以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com/有口福
Facebook關注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yokofu.tw
有口福網站:https://www.yokofu.tw/
曼荼羅藝術 在 【長歌藝術傳播】王慎敏——海的曼荼羅-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畫家王慎敏說:「我畫海,海亦畫我,畫成海的曼荼羅。」曼荼(ㄊㄨˊ)羅是藏傳佛教提供修行者觀想的唐卡(壇城),以此體認宇宙與生命的真實。 ... <看更多>
曼荼羅藝術 在 Society of Mandala Art and Culture 曼荼羅藝術文化學會 的推薦與評價
Society of Mandala Art and Culture 曼荼羅藝術文化學會, Lai Chi Kok. 3959 likes · 157 talking about this. 喜歡唐卡/曼荼羅工藝、密乘佛教藝術品的人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