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女兒的功課,再讀了一遍她一篇記述學校旅行的作文。再回想自己年紀小時的學校旅行作文,發現這數十年間,同一題材的內容幾乎都是千篇一律。這不禁令我想到,這究竟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必然思維,還是過去數十年間我們都把小朋友框在同一個框架內成長呢?
小學生學校旅行作文幾乎都有同一樣的規律:旅行前心情如何期待,旅行當天怎樣鳥語花香,期間又發生一件難忘趣事,結尾一定是依依不捨的帶著開心的心情離去。
小學生旅行一定是這樣的嗎?我覺得不是。總有小朋友忘記帶水,整天都在口渴中度過;總有小朋友覺得陽光太猛烈,巴不得立即回家;總有小朋友因為頑皮而被老師懲罰。但小朋友會把這樣的事實寫作文紙上嗎?實際上又不會。因為若然內容感受太過真實,便要承受低分甚至重作的苦果。
作文,作出來的文
結果,小朋友都在不知不覺間,學會應該識趣地美化旅行當日的情景,隱藏內心的感受,以吻合成年人對學校旅行的美好想像。令作文變成名副其實「作出來的文」。
與此同時,我又留意到我買給女兒的英文圖書,不少都充滿著這類的圖畫:在派對中有人倒瀉飲品;在野餐時食物被流浪狗偷偷咬掉一口;在公園中跌入水池渾身濕透……同樣都是兒童讀物,這些英文圖書卻又把現實的尷尬情況赤裸裸的展現在圖畫之中。
我們成年人在不知不覺間,其實已經向小朋友灌輸某種思想、某種價值觀。雖然成年人沒有對小朋友開口說「做人應該隱惡揚善」,但卻讓他們深知若果作文內容不是喜慶歡騰便要扣分重作,他們自然會在不知不覺間學到做人要隱惡揚善。我們作為家長,作為成年人的,不妨又反思一下,我們日常的言行又在向小朋友灌輸怎樣的思想和價值觀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