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4] 細說分鏡 Vol.11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45
🖍當你心急著這些同時,時間在你的焦慮中,偷偷的消失了
🖍「這次,又失敗了,抱著失望的心情告訴自己 - 下次再來吧」
時間是「相對性的」,這裡不是什麼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性的時間」,而是指,相同的時間,對每個人心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的 10 分鐘,有人覺得無聊、漫長,有些則是剛好相反,就像 10 秒鐘一樣短,同樣的時間,相對於不同心境下的人,所代表的意義,心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心流
心流這一詞不是什麼新概念,在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的:
🔺「心流(英語: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或沉浸狀態,是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當你身處理「心流裡」,你的心情是愉悅、享受、沉浸當下,外在再如何的影響到你,你都不覺得是一回事,此時的你確實是有著興奮的感受,感受希望等正向的情緒。
另一方面,你也會覺得時間過的飛快,一小時的拍攝時間,就像是 10 分鐘這麼短,確實這心情身為喜好攝影的我們,很常體驗過這種狀況,比較難過的是陪伴在旁的家人、朋友,相同的一小時,對我們是 10 分鐘,對他們…,嗯,可能超過一小時還要久。
無論用多少個馬錶、多精準的電子鐘來測量,「一小時就是一小時」,但是對於不同心境下的人「相對感受」就完全不同,這就是前面提到…,時間是有「相對性」,對於不同人心境下的人,感受就完全不同。
🟥心急如焚
除了處於心流的心境下,會覺得時間過的快,另一種同樣也覺得時間就像是被偷走的,就是在你慌張時,時間走的特別的快。
我一個人在國外旅行時常有這種感受,當抵達陌生的地點,尋找特定目的,透過 Google 地圖尋找的同時,地圖上顯示 20 分鐘步行可抵達,但實際上花費的時間卻總是超過這個 20 分鐘,並不是我步伐短及慢,就是常常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走到,無論是心裡的感受 20 多分鐘,還是我實際上真的花超過 20 分鐘都一樣。
好吧,再提一個我更不想回憶,勸任何第一次去威尼斯島旅行的人 「千萬」不要在經驗不足、語言不通下,在任何一個島上閒晃,這是很危險的事情,這個城市會默默吃了許多旅人的時間,甚至是真的吞了你。
當時第一次一個人在那兒時,距離訂的火車還有 4-5 個小時,總不可能待在旅館裡消磨時間,而在這三天二夜,在聖馬可廣場一帶已經走到不想再走,於是想冒個險,走走沒走過的巷弄看看,有沒有更有趣的畫面可以帶回來。
🔺好了,這下真的好了,一但走出熟悉的路線,恐懼感慢慢的淹沒上心頭,原以為可以愜意散步方式悠遊在這美麗的城市,成為我直到現在最難以磨滅的回憶,並不是我被搶、被偷、掉東西還是受了傷,而只是單單的「迷路」。🔻
那時手上雖然有手機,也連上網路,使用 Google Map 也是行得通,但當年手機運算能力不夠好,GPS 信號也不是很準,明明將目的定在聖馬克廣場,卻總是走不到,甚至是照著路線走了十數分鐘,我的定位點就整個反過來飄往反方向另一頭去。
不只是如此,那裡每個城景、彎道、小橋、花園、噴泉,好像處處長的一模一樣,如果你看過電影「移動迷宮」,大概就是那個感覺,你千萬不能用視覺記憶眼前的景像,做為你的路徑方向,而是要用明確的座標,甚至是清楚的方向感、左轉幾步、右轉幾步,才能朝目的前進,不至於原地兜圈。
最後當然成功的找到原到旅館的路,提了行李急時的趕上火車,但那迷路的 3 個多小時的驚慌與恐懼,在我心中卻像是膽顫心驚的 30 分,甚至更短,這樣子的經驗絕對與「心流」完全沾不上關係,卻也是感受那種「時間的相對性」。
🟥拍照時的經驗
熟練的攝影人,輕鬆自在有著一套流程,自背包放下後,有條不紊地拿出器材,一一架設好,並且享受拍照的過程,還能偷閒地欣賞景像,與他人聊個天,交換不同的拍設想法
另一種極端一點的,從一抵達目的地開始,心跳與血壓就直線上昇,手忙腳亂開始整準備拍照,有的甚至連包包拉鍊頭在哪,一時間就傻掉了,相機拿出來,還在找電池在哪兒,一裝上去又發現這顆沒電,趕緊換下一顆。
記憶卡呢? 那一張是空的? 都長的差不多,該用哪一張才不會蓋掉先前拍過的照片?
還有腳架,拿出腳架扳開三根腳,轉開快拆板裝在相機上,好不容易固定好相機,下一步就是為了構圖,腳架高一點、底一點,縮那一段腳比較好? 還是把中柱縮短一點更快? 好像有點不穩相機搖搖晃晃的,「到底是哪一節的螺旋沒有鎖緊」,看著雲台有三個螺旋,轉哪一個才能固定相機,同時能水平旋轉改變方向?
這些都已經花了不少時間,但闖完這一關還有下一關「構圖與曝光」,又卡到該用哪個鏡頭拍攝比較適合? 要拍出跟網路上看到的美景一樣,那…,焦段該長一點還短一點? 完了,一開始就裝錯了鏡頭 – 應該拿望遠變焦鏡頭才對,又匆忙的取下相機,換上鏡頭,連換鏡頭的動作都不甚熟練,就像是初學者第一次摸相機一樣的拙劣。
再次將相機裝上腳架,好了,總算可以開始拍攝了,一不查覺時間,原來在這些動作中已經耗掉了不少時間 – 疑,怎麼會天色暗了? 不是才剛抵達嗎? 怎麼才剛開始拍,一個小時就過了? 當然曝光想法就要隨著時間天色重新思考一下,下一個大麻煩就是 – 還是那幾個變數,快門、光圈、感光度、白平衡等等,甚至構圖又要重新調整,排除、包含哪些光線。
在你心急的這些同時,時間在你蒼忙、焦慮的心態下,偷偷的消失了,時間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但在每個人心中產生的「時間相對性」就大大不同,最後不但影響照片的成果,也影響這次拍照的體驗。
🟥失敗了,重拍吧
一張對於自己是「成功」的照片,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與地利是我們無法決定,只能預測與碰碰運氣,唯有「人和」是我們可以盡可能控制到最好。
🔺出門前就先將記憶卡、電池裝在相機上,並且需設構圖,先裝上最先使用 (或最常使用的鏡頭),到了現場就不用一直換來換去,對於腳架的安裝使用非常熟練,熟練到在全黑的環境下,單靠手掌與手指的觸覺,就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一但抵達地點,只是照本宣科,心中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將器材準備的好,開始拍攝。🔻
這是我的習慣,多年來的習慣讓我每次拍照,到了現場都不會發生前面提到那些讓我慌張失措的狀況,但這並不是一天就養成,我也曾經因為習慣動作沒有養好,到了現場對於手邊器材出現意外的狀況,甚至「天時與地利」也配合的不好,敗興而歸的經驗也是有的。
「天時、地利與人和」,我認為是一張對自己來說「成功的照片」,就這三個要素,雖然前面說的「人和」是最好控制,事先準備,好過現場失控,但 3C 器材總是「3C 產品」,還是有耍任性、不聽話,甚至是…靈異的狀況都可能發生,我們能做的,真的只有盡量的做好我們能控制好的變數,其餘的天、地、運,就交給「緣份」吧。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
最難急口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別氣餒!中年後越來越有錢的【出生年】
每個人的運氣都不一樣,有人也許很早就賺進第一桶金、有人卻是在跌跌撞撞之中,獲得有別於錢財的智慧,不過,最終生活在這個世界還是得需要金錢,今天老師就要來告訴你,中年之後有哪些出生年的朋友會越來越有錢。💰💰💰
👏出生年:【1972、1982、1992】晚年有財 財富可期
出生於「1972、1982、1992」三個年份的朋友們,你們在早年時期是用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打下事業基礎,看起來似乎有點比較慢,賺到的錢也僅能養家糊口,令旁人有些著急,不過,你們自己心裡清楚明白,在賴以為生的領域里需要打下穩固的基礎,同時也要默默耕耘著技能,讓自己的能力保持在無法被取代的狀態。流過的汗水不會白費,換來結實壘壘的成果,也是你們致富的優勢與關鍵,在中年時期漸漸轉化成金錢,若你懂得如何與錢財共處,你便知道將部分的金錢用來投資自己或是其他用途,財富便從其他方面向你湧來,讓你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生於「1992年」的你,目前可能還在懵懂摸索的階段,還看不清楚未來的模樣,身邊如果有「1972、1982」出生年的長輩朋友,可以多向他們討教學習。
👏出生年:【1975、1985、1995】權利在握 無人能擋
出生於「1975、1985、1995」三個年份的朋友們,在早年時期或許是帶著一股衝勁向前衝,撞得頭破血流卻空手而歸,所幸,你的身邊會有貴人替你獻計,在你衝動行事之前分析事情的利弊好壞、以及後續會有的結果及影響,你便能無後顧之憂、大刀闊斧的開創事業。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後,在貴人軍師的耳濡目染之下,你已經不再一股腦地向前衝,反而懂得如何運籌帷幄,利用既有的資源與人力達到目標。即使遇到困難,你天生自帶大無畏與樂觀的態度,加上無人能擋的行動力,在競爭者之中能夠脫穎而出,同時,中年之後的你,也明白與時並進的道理,懂得向人取經、在新的知識浪潮中找到商機,財富自然也跟隨而來。
生於「1995年」的你,如果正處在向前衝的狀態,身邊如果有「1972、1982」出生年的長輩朋友,不妨問問他們曾經是如何的年少輕狂,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出生年:【1979、1989、1999】聲名遠播 能獲殊榮
出生於「1979、1989、1999」三個年份的朋友們,也許你們從小就與眾不同,對於許多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與看法,而在他人眼中顯得有些古怪,可能也有些格格不入,過上一段苦哈哈的日子。不過,這也是你最為強大的地方,你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跟從大眾潮流而活,反而能夠專心致至在你有興趣的事物里,在中年的時候,以你的親身體驗,鑽研發展出新的知識與看法,以嶄新的視角看到不同的東西,透過透過經營網路、出書或是其他的傳播方式,結合你不按牌理出牌的思考路線,一出手便能擄獲眾人的視線,造成話題,錢財也就蜂擁而至,甚至是利用錢財嘗試更多新鮮的體驗來穩固你的事業,與錢財保持友好的循環。
生於「1999年」的你,若你苦惱著為何總是懷才不遇,身邊如有「1979、1989」出生年的長輩朋友,他們的奇思異想可能會為你指點一盞明燈,讓你突破盲點!
最難急口令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7 黃偉民易經講堂
七月,鬼門關大開。
深愛香港的團體,一個個的自動解散。在排隊的,還有:
職工盟,
大律師公會,
記者協會,
支聯會……
驚心動魄,鬼影幢幢!
這個時候,用傳統方法,找個周吉,高佬泉般的道士作法,是沒有用的。都是念經吧!
念的,要是真經。
今時今日,在香港,念完可以保佑你闔府平安的,大概只有一本真經,那是:
《習近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全書十五萬字,共廿一章,九十九目,二百條洋洋灑灑的巨著。
坦白說,以我的程度,翻兩翻,是已經天旋地轉,腳部浮浮。
要等香港那班愛國愛港的建制菁英,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向香港人推廣了。
否則,如何成為香港中、小、學生的必修科?
TVB,應該搞個大型綜藝晚會,舉辦全港急口令,好似當年推行《十進制》,好易計一樣,全港急念《習近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比賽,要一口氣,無標點,咬字清晰,鬥快,念出真經全名。
比賽先由譚耀宗帶領一眾愛國菁英示範,造成當年「扭計骰」、「可樂搖搖」般的全城熱潮。
有真經護體,希望在香港七月,能平平安安度過。
今日開始,一連四天,人大常委會,有北京開會,審議成立《反外國制裁法》,放在《基本法》附件三內。
《基本法》附件三版位很多,可以繼續刊登各式內容。
這個《反外國制裁法》,簡單地說,就是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執行或協助執行,外國對中國公民及組織,進行歧視性限制措施。若不執行和配合,這個反制措施,便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這個法例正式實行後,企業面對的,是兩難處境。
不是違反美國法律,就是違反香港法律。
以美元為為本位,不能違反美國的制裁法;在香港營商,又不能違反香港的法律。
第一批面對問題的,是香港的各大銀行。
商人被逼離場,香港的股市、匯市、樓市,國家隊仍能挺得住嗎?
不談政治,也要關心一下瘟疫的狀況。
香港用威逼利誘手段要人打疫苗,又送豪宅,又話唔打冇得返學、睇戲、食飯……
但病毒變種急速,那些第一代疫苗,面對印度變種Delta已經麻麻地;最可怕的南美洲秘魯的變種病毒Lambda,已經出現在亞洲。
因為東京奧運,Lambda來到亞洲。日本公布首例確診Lambda變種冠狀肺炎病患。但是在確診十七天之後才公佈,不影響奧運順利完成。
這款最新變種病毒,是目前聲稱最高度傳染性的病毒,現時的疫苗,對他效用不大。
Delta未完,Lambda又起。
未知這東西,傳了過來香港未?
疫情未見緩和,反愈趨嚴峻。
國際局勢,在美軍完全撤離阿富汗後,塔利班昨日已經進入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總統急速逃亡烏茲別克。
英國首相金毛獅王表示,正與聯合國安理會和北約盟友磋商,確保不會有國家,承認塔利班政權,令阿富汗再次成為恐怖主義溫床。
阿富汗是帝國墳墓,蘇聯、美國,都搞佢唔掂,今日到北京接手。塔利班不像北韓金家,三代都由北京飼養。這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原教旨主義的武裝組織。
對北京而言,值得關注的有兩點:
一,在伊斯蘭教內,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世仇。伊朗便是什葉派領導政權,是中國大陸的主要國際夥伴。遜尼派的塔利班將成為中國伊朗關係的炸彈。
二,是新疆問題。北京一直擔心新疆維吾爾族的宗教影響,阿富汗正正是連接新疆和巴基斯坦的山區國家。塔利班不是北韓金家,不信奉什麼社會主義,他們是一群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神學士,和社會主義風馬牛不相及,和新疆維吾爾族就血脈相連。
塔利班倚靠北京,是希望得到經濟援助和建設,但北京對宗教,無論基督教、回教、佛教,都同樣戒懼。
香港艱難,瘟疫惡化,國際局勢凶險,去留都不易。
香港的醫生、護士、老師、律師、公務員、父母,都在逃亡,局勢在不斷惡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第一境,西風凋碧樹,引喻當時形勢相當惡劣,環境不可為,人人醉生夢死,隨波逐流。
但缺點就是優點,不是西風凋碧樹,前景也不能開朗清明,一覽無遺。
大成就者,不用陪伴,能自己獨上高樓,看到遠方天際盡頭,看到掌權者看不到的前景。
他能排除萬難,不為一時的煙霧所迷,他看到歷史的發展規律,立定志向,引出了第二境。
第二境,知道了目標,確認了方向,儘管遇到了各式困難,仍能堅持奮鬥。無論多辛苦,但乾坤定位,天地確立,就像余英時教授般的新亞子弟,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第三境,經過了無數周折,吃盡苦頭,度過無數試煉之後,終於用血汗種出了鮮花。
他看到一生追求的目標,早在身邊。原來,道不在天涯。
《周易》六十四卦,關於養生的山雷頤卦,它的初爻說:
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捨棄你自己本有的寶藏,卻羨慕旁人在大快朵頤,這種淺薄只會導致凶險。
什麼才是你自己的靈龜?
山雷頤卦,靈龜,就是內卦的震卦,震為雷。
孔子在《說卦傳》中說過,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萬物有主宰,像我們自己。我們的主宰,便是一夥天地之心,人人都有的良知良能,是我們人性的主宰。
靈龜,靈是天命之所終。
在天,我們就稱為天命;
在人,我們就稱之為性;
在肉身上,我們稱之為心;而心,主乎身。
一個人,內在跟其他人都不一樣的,就叫獨。儒家叫我們「慎獨」。審慎的對待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本性。
靈龜,就是這個東西。
你的靈龜,就是你最寶貴的東西。
捨棄你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卻在羨慕外面的花花世界,觀我朵頤。
一個人的自性,可以生萬法,所以這支初爻,爻變,就變成了山地剝卦。生命在剝落了。
一生人,拚命的追求外面世界的東西,卻捨棄了自己的最寶貴生命根源,捨棄了自己天賦的寶貝。人的欲望往外追求,就是觀我朵頤。
頤卦中跟初爻相應的,是四爻。爻辭是:虎視眈眈,其欲逐逐。
人性欲望,食也好,色也好,無論噬嗑卦,賁卦,都一直是這樣,沒完沒了。
觀我朵頤,滿足了你這一餐,跟著又餓了。食和色,都一樣。
你放棄自己天賦靈性,羨慕別人什麼都好,想去競逐外在的種種欲望,這個念頭,結果只能是「凶」的。
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
拋卻自家無盡藏,
沿門托砵效貧兒。
頤卦本來說養生,但這支爻守不住,立刻變為山地剝卦。生命在剝落了。
因為追逐世間情色,必然忘了人性心靈的修持。
眾生皆有佛性,皆有這夥天地之心。
別人給你的,任何榮寵,他能給你,也就隨時能拿回去。
只有與生俱來的靈龜,沒有別人可以給你,也沒有別人可以拿走。除非自己放棄。
追求外在的東西,必然受制於人,建立不了生命的主體性。
整本中國通史,都在記錄,依賴當年權勢的,都沒有好下場。
孟子說: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晉國史官董孤寫他弒其君的趙盾,是當時的權勢人物,他可以讓你貴,也可以讓你賤。
只有你自己的天爵,無人可奪!
最難急口令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蹲式馬桶,我每次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不小心還會尿不準。
但是這一次肺炎疫情,我真的同意,民情真的不同。像台灣,在對抗疫情三個半月後,最近台灣終於傳出好消息,一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社區安全第一階段達標,過去這段時間,大家犧牲了一部分個人自由,換取盡快回到原本的自由生活,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也就是以自由換自由,我好像在繞口令,不過對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說,要他們犧牲一點點個人自由,就好像割肉一樣痛苦,連戴個口罩都不要,更別提保持社交距離,甚至還拿知名口號「不自由,毋寧死」,當作抗議政府封城行動的標語。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句話來自1775年,美國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名美國人發表演說,喊出「不自由,毋寧死」這個口號,呼籲大家不要當奴隸苟且偷生,應該挺身而出,為自由奮戰,精神等同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咦!這好像是對岸的禁歌。
總之呢,這句話現在竟然被當成歐美放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標語,改編成「給我自由,不然乾脆給我Covid-19」,但偏偏這種個人自由凌駕一切的觀念,成為防疫工作一大絆腳石。我們先看美國。
要談美國的自由,就必須從他們的憲法講起。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條款,保障人民有1.言論、2.集會、3.宗教及4.結社的自由,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在憲法中明文設立國教的國家,「自由」可以說是美國的建國基礎,也根深蒂固在老美的心中,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美國個人自由主義也逐漸膨脹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我小時候有一首廣告歌非常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聽起來「中二」到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但這句話真的是美國這一派精神的最佳寫照。
世界各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政策,美國拖拖拉拉的終於在3月19日由加州開始,各州陸續發布禁足令,封城封得比別人晚,解封又解得比別人早。還有一堆人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令,包括賓州、密西根州、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都爆發反封城示威潮,說強制隔離違反憲法啦~影響他們的人身自由啦~還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當時也沒封城啊!我們的川貴人還帶頭搖旗吶喊,推文「解放明尼蘇達」、「解放密西根」、「解放維吉尼亞」,這是嫌美國人太多啊?
而示威者當然沒在戴口罩,也沒在遵守「社交疏離」政策,果不其然,北卡州的活動發起人(Audrey Whitlock)沒多久就確診了,直接打臉示威訴求。要自由還是要病毒?
「小孩子才做選擇,他們全都要!」
這就很像政府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全都為了民眾的人身安全,但就是會有人覺得,哎唷~我才不會這麼衰咧,而且就算撞死了也是他家的事!
I will do what I want. 是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但很多美國人在這次疫情中,卻也真的就有這種態度。
像一位三十歲的女性Katie Williams一個爆紅的推特,就說:我們美國人,本來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如果我們給人們壓力要他們待在家裡,或是出門就像壞人,我們就失去了一些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對權利的概念。
結果是什麼呢?截至台灣時間5月12日,美國確診人數137萬8548人,穩居世界第一。病毒甚至侵門踏戶,直接殺入白宮,川普隨從、副總統彭斯發言人、第一千金伊凡卡個人助理,都相繼確診,就連負責白宮維安的聯邦特勤局,也傳出至少34人感染。讓堅持不戴口罩的美國防疫指揮官彭斯,終於鬆口說他會開始保持「一咪咪的社交距離」,很多評論家就指出,這跟很多美國人這句:I will do what I want 很有關係。
我們剛剛看到的是全球第一名,死亡人數第一名,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歐洲的第一名。
英國首相強生是自稱「自由」的擁護者,然後他就中鏢了。3月27日,強生宣布自己確診,10天後還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4/7),帶頭免疫做得真成功啊。英國自由主義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強烈,但1980年代後勢力逐漸抬頭,尤其近期右派崛起,今年的「脫歐」就被解讀為,英國重返放任自由主義懷抱,回歸小政府以維護個人自由。而病毒奪走全球28萬人性命,英國還是有示威者認為病毒根本不存在,甚至指控5G會傳播病毒,放火焚燒基地台。
愛爾蘭政治評論家奧圖指出,個人自由被英國人視為民族的象徵,導致當局遲遲不肯實施社交禁令,例如上酒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古老且不可剝奪的權利」,也就是傳說中的「自古以來就是英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英國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衝破20萬大關,排名全球第三,死亡人數3萬2065人,甩開義大利成為歐洲最多。直到最近5月10日強生才終於宣布,未來入境英國的旅客必須居家檢疫14天,被網友大酸,「太好了!只慢了兩個月!」、「噢!原來是為了秋冬二次爆發的超前部署啊!」。
但不只美國和英國,現在世界各地都爆發「反封城、討自由」的示威浪潮。
歐洲模範生德國,因為歷經過納粹教訓,在政治上高度重視人民權益,最近就有部分民眾不滿政府封城令,趁著二戰紀念日發動示威,指控梅克爾是希特勒2.0。
斯洛維尼亞則是發起單車示威,同樣指控政府假藉疫情限制人民自由。
而澳洲逐步解封後,再度爆發屠宰場疫情,導致維多利亞州延後鬆綁,結果氣憤的民眾指控政府捏造疫情,企圖繼續掌控人民。
《經濟學人》曾經指出,任何社會出現戰爭或瘟疫時,政府的權力都會擴張。在緊急狀態下,政府不會依照原來的法律、憲政體制統治,所以過去全球瘟疫恐慌後,人類往往都會迎來專制極權的時代。我們曾經討論過疫情衍生出的威權,人民擔心把權力借給政府防疫後,有去無回,但一味主張個人自由,難道不會釀成另一種危機嗎?
在民主社會中,人民當然有權不受政府干預,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不要讓身邊的人暴露在病毒威脅中。自由的尺度,在個人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你認為在對抗大規模疫情的時候,個人自由應該要重於國家自由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個人濫權 #自由釀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最難急口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微慢式教養:「慢」下來,爸媽才能理解孩子,也能在「慢」裡找到自己」介紹
訪問作者:微微老師(李祐萱)
內容簡介:
世界愈快,生活越忙,內心越急……
親子教養越要學會「慢」下來
「快」並不能提早到達終點,反而讓親子之間失去更多,
改變一個想法、透過一個轉念,
和孩子感受成長路上每一個「慢」的過程,
你會發現──就算慢慢來結果也很好,甚至更好
擁有媽媽和幼兒園老師雙重身份的微微老師,
透過「微慢式教養」,帶領爸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所發出的訊息,
學習調整方式去理解孩子,協助孩子說出心裡的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唯有「慢」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
◆慢下來,深刻體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求快求效率的世界裡……我們似乎都追求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想要的結果,常忘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總希望用一種快速又有效的「解決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讓他們達到大人的要求,符合我們的期待;但孩子並不是在生產線上被量產的商品,沒有什麼教養公式可以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更不需要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模一樣的完美。在書中,讓微微老師陪伴爸媽們一起慢下來,學習尊重並同理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與氣質,讓孩子綻放屬於自己的光采。
◆慢下來,深刻聆聽孩子行為背後所發出的訊號
挫折否定自己,甚至不小心對孩子脫口而出一些情緒用詞。其實,孩子很渴望我們能多一點理解。在書中,微微老師和爸媽們分享32個最常見的案例小故事,並分析故事中爸媽與孩子各自的心聲,讓我們學習站在不同的角度同理孩子,思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慢下來,深刻感受親子之間「愛」的交流
在焦慮心急的情緒裡……我們除了常忘了慢下來回應孩子的需求,也常忘了慢下來照顧自己的內心。趕緊拋開「快、快、快」的口令,唯有「慢」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唯有「愛」才能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微慢式教養讓爸媽與孩子在愛的交流中找回安定,孩子能在「慢」裡深刻體會並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力與力量;爸媽也能在「慢」裡找到自己,理解自己。
作者介紹:微微老師(李祐萱)
■NAC愛的小宇宙─微慢式教養與親子故事藝術療癒 創辦人
■遠見‧天下文化-未來Family 專欄作家
重視幼兒發展、關懷幼兒情緒並致力於「嬰幼兒發展關懷教育-愛與學習」的微微,從事幼兒發展教育多年,曾是幼兒園老師也是一個平凡的媽咪,因為擁有老師和媽咪的雙重身份,所以在教育與家庭的現場看到身處為難的父母面對教養困境時,更加能體會在教養路上的辛苦與難處,但卻也因此重新找回生命最初的感動。
微微老師的「微慢式教養」,陪伴協助父母與照顧者改善家庭與親子關係,引導父母認識自我並學習調整視角用心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更能同理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真正需要被看見的是什麼。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都一樣不斷地學習與更正如何當父母,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經驗裡獲得深刻的體悟和感動。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最難急口令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方健儀(Akina),無論退出主播界多久,都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最強女主播。不說不知,伶牙俐齒的她,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傳統女子,她認為為人妻子,始終要懂得燒菜做飯,偏偏老公是個要求極高的人,第一次做菜就被他嫌棄難吃,害她氣得哭了,結果倒楣的當然是老公,以後無論吃甚麼都只能說好吃,又要跟Akina玩急口令。Akina倒是跟老公鬧着玩,心裏卻非常感激老公,希望自己成為賢妻,成為每天做好飯等老公回家的全職師奶!
食譜
材料 :
嘉美雞 1隻
大冬菇 8隻
雲耳 約10塊
金針 適量
紅棗 10粒
杞子 適量
葱花 適量
薑絲 適量
油 隨心
鹽 隨心
糖 隨心
麻油 隨心
花雕酒 隨心
做法:(例子)
1. 將嘉美雞洗淨斬件,混入薑,油、鹽、糖、麻油、花雕酒,醃一小時
2. 將冬菇、金針、雲耳、紅棗、杞子泡浸至軟身
3. 泡浸至軟身後瀝乾水,混入嘉美雞再醃一小時
4. 所有材料放上碟,隔水蒸10分鐘
5. 撒上葱花即便完成
採訪:黃寶琳、李海洋
攝影:謝本華﹑胡浩賢
剪接:謝本華﹑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