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免疫
#焦慮時,著重可控的部分
我發文時猶豫了一下,因為心中同理到不同族群,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心情:
#已經有朋友的朋友確診,並且經歷完全來不及告別的生離死別。
#有醫護人員的朋友在努力咬牙中,每天必須承擔自己和家人的風險,又或早已自我隔離。
#有過於焦慮的朋友,面對家人的不經心不謹慎,已經快要抓狂,心跳速度與確診人數呈正比。
#有不容易焦慮的朋友,輕看輿論及疫情的紛擾,只想活在輕鬆樂觀中,生活不想太受影響。
#有家有二寶的媽媽,疫情對她來說,是一日復一日奮戰的艱辛與膠著。
#有家有長輩又必須隔離不能常相見的朋友,擔心父母又無法照顧的無奈。
疫情來得太快,快到來不及覺察自己的靈性、人性與心理成熟度,就已經要面對期終考。對於自己的焦慮、生氣,能夠理解並且管理嗎?對於家人的需求,能夠體貼理解全家一命的配合嗎?對於不可控的外在環境,心裡可有依靠?
這些在承平時期可以忽略的重要議題,突然間就變成了生命的大考題目。不得不說,此時有信仰的人,更能有強韌的心理素質,因為知道該如何自處與求救,並且對各種處境更能穿越。不過,若是平時只是行禮如儀、有口無心的信仰者,也會被篩出來。
其次是樂於關心人幫助人的人,因為聚焦在助人或是至少為社會做些有價值的事,於是自己的情緒管理會比較平衡,也會因自我價值感而產生較高的免疫力。
再其次是體貼別人,願意同舟共濟,稍微犧牲自己原本慾望的一群人,他們心中不僅僅是自己,也想到周遭的其他人,至少還能做到他能力本分範圍內的事,也是增加了對此刻自己的可控性。
「愛神、愛人」的訓誨聽來很古典,好像是老奶奶壓箱寶藏書翻出來的字句,但是在此疫情時刻,很多聖經上的、歷史上的災荒瘟疫描述歷歷在目,原來都是真的!歷史不斷再度重演,我們怎能輕看一代一代人流傳下來的智慧呢?
我雖然禱告,但還是會分心;我雖然是諮商師,但還是有時會焦慮,我跟大家一樣,也在努力找方法、找定位,找到在此時此刻能安放身心的價值與使命。
向外,滿是不可控因素。
向內,卻是靠練習可以稍稍控制的修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