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的最後爭議
林全院長卸任前端出的稅改方案,即將進入立法院審議階段,一些財稅學者及時代力量的立委對股利所得採取B案的26%分離課稅,仍未有共識,關鍵在於對股利所得的認知,他們拘泥在原先股利所得在兩稅合一扣扺減半時是36.5%,如今變成26%,因此是對富人讓利10.5%,其實這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我們説的所得,一個是企業營利事業所得,因此而課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課完稅,再分配給個人股東,再課個人綜合所得稅。所謂的兩稅合一課稅指的就是這兩種稅。
當企業課完稅,分配股利時,這個股利可以分配給個人股東,也可以分配給法人股東。在這次稅改之前,如果拿到分配的股利,個人必須交最高税率45%,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從17%變成8.5%,又加上2%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稅率在50%左右,但如果是投資公司,只要交17%營所稅,即使保留盈餘不課稅加10%,也比個人綜合所得稅少很多。
於是有錢人大量使用投資公司避稅,上市上櫃公司的大老闆使用投資公司持有股票,個人在公司持股很少,這兩年連買豪宅也不用自己名字,而是大量使用投資公司。有錢人避稅管道多重,結果稅率愈高,政府收到的稅收反而變少。
我特別請財訊雙週刊的資深記者林文義把富人稅上路的前後稅收比對,在103年適用最高稅率40%的大戶有12143入,申報所得4876.8億元,繳納1698.7億元的稅,到了張盛和富人稅上路,繳45%的大戶剩下9674戶,少了近三千戶,申報所得3053.8億元,少1800億左右,繳了1086億的稅,政府少收600億的稅,這可以看出有多少大戶避稅跑了。這些年外資左右台股半邊天,這個避稅現象扮演重要角色。
未來稅改,必須務實合理,少一點民粹,我把港台兩地上市公司持股比較一下,又一次印證了我所說的租稅是經濟活動最重要遊戲規則。
未分配盈餘投資抵減三關鍵 在 謝金河 投資理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稅改的最後爭議
林全院長卸任前端出的稅改方案,即將進入立法院審議階段,一些財稅學者及時代力量的立委對股利所得採取B案的26%分離課稅,仍未有共識,關鍵在於對股利所得的認知,他們拘泥在原先股利所得在兩稅合一扣扺減半時是36.5%,如今變成26%,因此是對富人讓利10.5%,其實這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我們説的所得,一個是企業營利事業所得,因此而課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課完稅,再分配給個人股東,再課個人綜合所得稅。所謂的兩稅合一課稅指的就是這兩種稅。
當企業課完稅,分配股利時,這個股利可以分配給個人股東,也可以分配給法人股東。在這次稅改之前,如果拿到分配的股利,個人必須交最高税率45%,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從17%變成8.5%,又加上2%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稅率在50%左右,但如果是投資公司,只要交17%營所稅,即使保留盈餘不課稅加10%,也比個人綜合所得稅少很多。
於是有錢人大量使用投資公司避稅,上市上櫃公司的大老闆使用投資公司持有股票,個人在公司持股很少,這兩年連買豪宅也不用自己名字,而是大量使用投資公司。有錢人避稅管道多重,結果稅率愈高,政府收到的稅收反而變少。
我特別請財訊雙週刊的資深記者林文義把富人稅上路的前後稅收比對,在103年適用最高稅率40%的大戶有12143入,申報所得4876.8億元,繳納1698.7億元的稅,到了張盛和富人稅上路,繳45%的大戶剩下9674戶,少了近三千戶,申報所得3053.8億元,少1800億左右,繳了1086億的稅,政府少收600億的稅,這可以看出有多少大戶避稅跑了。這些年外資左右台股半邊天,這個避稅現象扮演重要角色。
未來稅改,必須務實合理,少一點民粹,我把港台兩地上市公司持股比較一下,又一次印證了我所說的租稅是經濟活動最重要遊戲規則。
未分配盈餘投資抵減三關鍵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日微信》20161016間接的更直接
商業週刊一連兩週戳了多數人都不敢戳的產業真相,在這個秋老虎肆虐的季節,將機械產業的冷氣團延續到上週的製鞋業,對台灣產業的觀察與應變似乎提前進入嚴冬。當大家關注的是雙十國慶演講內容或十一月美國大選結果時,令台灣難以承受的產業噩耗接二連三地出籠,短期應急與長期投資已形成產業政策的兩難。如同當年美國高爾副總統在爭取大位未果後,拍攝的紀錄片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願不願意面對、願不願意戳破?都已不再重要了,氣候變遷的議題在多年後成為全球協力的改革方向。反顧台灣的產業前景,在媒體披露的訊息中,產官學研在這些殘酷的真相被揭露的同時,只有就此投降與積極迎戰兩個極端中尋找突圍的策略。
近來,針對政府該在產業政策上著力多深的討論所在多有。反對者認為,針對風起雲湧的市場與產業變動,傳導到政策時究竟已有多少不合時宜、不切實際,不無疑義!但業界大老仍對產業政策抱著期許: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政府對產業政策要有正確選擇,產業升級要跟先進國家多交流;友達董事長彭双浪則呼應去年工總白皮書,台灣目前不只有五缺(錢、人、地、水、電),更重要的是再加一項:欠缺「產業政策」;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認為在重要的趨勢產業如人工智慧方面,產業政策在經費與速度上都要再加碼。產業政策的窘境在於即便是巧婦,仍難為無米之炊!金融業在新一波的產業競爭中如何更積極扮演嶄新的公私協力角色,值得關注!
台灣的財政實力近年已大不如前,即便把過去產業政策的一雙手(租稅與獎補助)結合起來好好施展一番,恐怕也會要從二十年來巨變的國際擂台上敗下陣來。租稅在這個時代已成為各家撻伐的轉型不正義來源,杯水車薪的獎補助對亟需全面提升、系統建構的台灣產業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租稅優惠的政策從過往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蛻化為鼓勵創新的「產業創新條例」,最新修訂日期為去年十二月底。三季過去了,經濟部再度翻修的內容,包括企業海外盈餘匯回從事實質投資給予免稅,及投入智慧化、新的機器設備採購可適用投資抵減優惠,似乎為五加二創新產業鋪路。修正案雖已報行政院,但財政部一如過往地持保留態度,可見得其中籌措財源因應產業創新的需求有多麼龐大與複雜,其中關注的焦點有二:一是財務、二是創新。這個修訂的方向絕對正確,關鍵在於二者如何融合?尤其是投資創新是投資當前的競爭力與國家的未來,因此,無論根據馬可夫鏈或演化經濟學的觀點,當前的財政資源堪稱為未來國力的命脈,不得不做大幅度的翻修,才能擺脫過往政策的慣性。
巨變時代的政策思維宜由間接效益與人才加值兩個面向深化對產業創新的影響。首先,金融業過去與其他產業的連動性多處於融貸的關係,利息等少數傳統標的似乎是聯繫著金融業與其他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直接補貼的政策思維需要構思如何攜手金融業、發揮槓桿的間接產業效益,由政策(以及政府背後那些智庫)扮演挖掘溝渠的導引角色,將台灣龐大的資金活水引流到迫切全面提升的台灣產業創新中,而非小打小鬧地補助廠商。以小則幾十萬、大到千萬的研發經費挹注,努力或多或少有一些成果,但每次要檢討對社會與經濟的貢獻度時,往往要靠文字的功力來渲染無法體現的即戰力。在當前不斷被顛覆的產業規律中,邊際貢獻早已不符時宜、也不值得政策的補助支持,目前政府推出的旗艦計畫方向無誤,但沈溺在既有慣性中的申請內容令人擔心只是另一個循環無差異的資源分配。
其次,數位匯流引發的產業匯流,並未反應在人才政策上。當生產電子的廠商一躍而入、與生產鞋子者競爭時,未來任何產業界線都將模糊。台灣產業人才嚴重落後的「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將成為邁入新世紀的最大障礙。又,倘若高科技應用如機器人者未來將大量改變金融業的人力結構,這些人力需要「懂」產業,才能有效打通金融市場與服務在內的商品市場的任督二脈,找到人才的出路,也方能促使人才在新一波的產業革命中發揮附加價值、協助產業發展。
台灣現在需要致力拆除產業發展的障礙,同步創造產業發展的攻擊性,時間不多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未分配盈餘投資抵減三關鍵 在 揚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未分配盈餘投資抵減正式上路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國2019年新增「未分配盈餘實質投資之稅基減除」條款,其細部函釋將於今(9)日經財政部公告施行,企業只要符合三大要件,2020年5月報稅即可適用未分配盈餘做實質投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