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跟孩子講述生死議題呢?
亡可以是結束,或是靈魂旅程的開始!
—《禮物,給我愛的你》的另類思考
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許禮安 醫師
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連續七期製作「本土生命繪本」,感謝高雄市文化局的補助。接續《阿公打暗號》、《今生與來世之間》、《再見,環環!》、《紅豆牛奶冰棒》、《生之鑰》和《山魂》,這本《禮物,給我愛的你》是「本土生命繪本」系列第七集,作者是官孟穎,2011年第三屆「本土生命繪本暨動畫創作徵選」繪本銀獎。張啓華基金會「本土生命繪本」系列到此暫時告一段落,期待未來因緣具足,可以繼續把許多精采的得獎繪本製作成書。
有人說:華人不談死,都是因為孔子不談死,然後半吊子的舉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很多人不讀論語、不認識孔子,就隨便給孔子貼標籤。其實孔子「因材施教」,因為「問死」的弟子太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才提醒他要先「問生」。再者古文「互文換義」,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意義,所以同樣也在說「未知死,焉知生」。意思是:不知道如何善生,就不會知道怎樣善終;不知道死到臨頭,就不會好好認真的活著。而且,論語裡面就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儒家不論生和死,都是以禮相待。
故事一開始的問答,就展現大人習慣給孩子的「白色謊言」!大人們為什麼不願意「誠實最為上策」: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並不丟臉;不知道卻不肯承認,還要「編故事」來「自圓其說」,就需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圓最開始的謊言,這是很糟糕的示範!我認為:如果大人一直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肯對孩子「從實招來」,孩子一直不能懂事就只是理所當然,這樣才符合大人給他們的設定與期望。我們應該要把孩子當成可以懂事,好好教育和溝通。孩子才有可能慢慢懂事。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連大人都會有情緒,孩子當然一樣可以有情緒;悲傷不是不好的事,而是遭遇生離死別的必然情緒;悲傷可以表達,情緒需要適當的宣洩。不然,等孩子長大變成新一代的大人,就會強迫別人和親人不能悲傷,繼續壓抑悲傷而形成情緒暴衝,以及只敢在大眾面前假笑,不敢在別人面前真哭!我的恩師余德慧教授說:其實「家破人亡」是人生的定局,但是因為我們把「家破人亡」想得太悲慘,所以我們的結局都會是悲慘的。
過去,大人們用「十八層地獄圖」恐嚇壞人,卻同時也嚇壞孩子。孩子可能會懷疑:難道爺爺是壞人,爺爺要去地獄嗎?問題是大人常會說:「囝仔人有耳沒嘴(台語)」,不准孩子「亂」講話,更不可以「亂」問問題。這樣除了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也讓孩子誤以為:死亡是可怕至極的事情,是連講都不能講的黑暗世界。其實,正如故事中「爺爺說過:每個人最後都會自己去旅行,我們不知道那趟旅行出發的時間,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大家相處的時間。」因此我說:「死亡可以是結束,或是靈魂旅程的開始!」
媽媽說的「歡送會」,其實就是「葬禮」。假如真的像大人說的:「旅行是件快樂的事」,就不應該用可怕的「十八層地獄圖」,至少要是可愛版的貼圖,這樣鄰居的孩子們才敢進來參加。因此,假如「葬禮」真的是「歡送會」,就應該辦成一場「歡樂派對」,讓每個人都敢在場同樂也同悲、笑著流淚說再見。最後,這個孩子想到要送什麼禮物給爺爺,故事中沒有用文字描述這個禮物,卻是直接用圖像傳達。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圖說故事,那是用很多張彩圖組合而成的「家人同樂會」,可能連在天上的爺爺看了都會很開心。
許禮安108-09-28(六)教師節/亥時/高雄安居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