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反五輕運動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有著指標性意義,2015年終於等到政府履行關廠的承諾,只是廠內大範圍的污染土地仍有待整治。如同 《末日松茸》一書提醒要在廢墟中發現希望,呂欣怡老師在今日芭樂文中帶我們走進這片自然資源受剝奪的工業地景,看到在荒廢凌亂、過往被劃為禁限建的緩衝綠帶或公共設施用地之間,如何出現了由勞工階級居民利用零碎建材自行打造的盆栽園藝空間。
後勁的盆栽傳統起於1950年代,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第一代的盆栽農至今大都已逝,新一代盆栽農年輕時都是工業部門的勞工,具備鐵工、電焊、水泥工、木工等等不同技術,閒暇時以樹樁培育與交易為副業。在其獨特的盆栽美學發展下,盆栽園竟成為反五輕運動最重要的後援「基地」,提供抗爭人力、金錢,與物資。更有意思的是,其所栽培的樹木也反映了這些新一代勞工的生命歷程:他們因為工傷、環境疾病,或只是倦於機械勞動而退出工業部門,但地表回收的樹頭帶給他們新的創意生涯與更廣闊的社會網絡,而這些轉化生機都是自縫隙空間萌芽、繁盛。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68
末日松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毀滅與再生:人類世(Anthropocene)◎責編一尾
我心有所愛
不忍讓世界傾敗
⠀
——羅智成〈一九七九〉
⠀
安娜・羅文豪普特・秦 (Anna Lowenhaupt Tsing)在《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以最快速度在廣島重新復甦的「松茸」來談論二戰後的日本地景:「支配原子是人類控制自然這春秋大夢的最顛峰,卻也是該夢想覆滅的開端。廣島的原子彈造成許多巨變。突然間,我們意識到人類有能力破壞地球的可居性,無論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這份認知在我們目睹污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化後更是清晰。」
⠀
從工業革命以來到兩次世界大戰,人類在地表示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如隧道、礦坑以及原子彈和核災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人類好像成為了完全主宰這個地球的生物,在地質年代上地質學家認為我們從11700年前開始的全新世(Holocene)進入了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時代。
⠀
進入人類世,是否也代表人類文明更進一步了呢?在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的現在,似乎很難判斷,而人類文明的發展有些人看到了科技的進步充滿信心,也有人認為社群媒體以及資本主義掌控的世界,使得文明傾頹,我們似乎難以在網路世代裡真正的做到傾聽,彼此間的互信在社群媒體的發展下也加深了歧見。二戰的核子彈、近來的核災、網路社群媒體和Covid-19疫情,在在的都大幅度改變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而「詩」為我們在這個人類世儼然降臨的時代提供了什麼想像?本週我們以羅智成、李魁賢、巫時和謝旭昇的詩領路,試圖帶大家重新審視我們週遭的一切。
⠀
延伸資訊:
⠀
人類世:跨學科的愛恨情仇
https://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8/06/人類世跨學科的愛恨情仇.html
人類世:形成中的地質年代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3208
⠀
美術編輯、照片: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自然 #生態 #人類世 #末日松茸 #人類文明 #地質 #一尾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0/20201128.html
末日松茸 在 Betty Apple 倍帝愛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週日午後,我會在 酸屋 Acid House 帶領大家一起透過烹煮咬食與閱讀菇的過程,討論末日松茸一書與從中創作的延展想像,正巧配合本屆台北雙年展主題「後自然」,歡迎各路創作者能跟我一起開腦開嘴邊吃邊探討,有興趣請這兩天報名。
I'll host an eating x reading the book: "Mushroom at the end of world" salon, if you are interesting welcome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