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特別忙,今年擔任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非小說類)評審,因為今年度參賽書籍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但也因為參如此而看了到許多沒注意到的好書。
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小輓 阿尼默漫畫集》與《鬼推磨:中國魔幻三十年(1989-2019)》這次我也寫了這兩本書的授獎感言
《鬼推磨 中國魔幻30年》
因為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強權,無論喜不喜歡它,都必須更了解它。
這本書名之所以用魔幻兩個字,或許是因為它帶著歷史的幽魂再度成為21世界的強權。此書爬梳了中國這三十年如何從被忽略的國度,成為全世界最害怕的魅影。
不僅描述了它如何將資本主義改寫成了廉價勞動力戰爭與新自由主義經濟(關於這點可以合併看《尋租中國》描述這國家如何以台商潮改變了原來的經濟規則),而從柯林頓時代開始,華盛頓的政客又如何為自利而與它做了浮士德的交易。
此書同時爬梳了政權鬥爭的細節,以養大官僚體制,維持帝制魂魄不滅。又如何操作知識份子分化,以激化憤青讓騎牆派反而因「受害者」形象泛著榮光。人們在忙著討厭或喜歡它之餘,更需要了解的是政治本身就內涵了人性心理的熟練操作。
(此本延伸閱讀:除了《尋租中國》還有《滅頂與生還》後者寫的是當年二戰納粹如何利用猶太人的內部矛盾 將罪感轉嫁於猶太人 來建立起底層壓榨底層的更深化控制)
《小輓 阿尼默漫畫集》
這本漫畫集之所以具有高度的文學性,是因阿尼默以我們熟悉的文明符號,帶出某天某人自爆的內心故事。看似平靜且無人知曉,卻極為深入。從小孩到大人的視角來看不同年齡的「失去」。
文明愈密不透風愈養大了人心的廢墟,此書以現實與潛意識看到的風景並陳。很有電影感也同時具有詩意的畫集。
阿尼默用色大膽。以層疊斑駁來描繪記憶。生之滋味不須對白而百般雜陳。
這次評審團委員還有李明璁、李惠貞、錢欽青、李清志。我們埋首數百本書裡細讀精挑,過程激烈交鋒。很喜歡這樣的腦力激盪過程。
台灣圖像小說新銳陳沛珛的《暫時先這樣》。對女性都會生活描寫入味。也是今年我很喜歡的圖畫書。韓麗珠的《黑日》是日常的變奏曲 。《山芋頭》則以最樸實的食材與料理,還原生活安穩的質地。
李明璁年齡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師 x 性平教育 x 婚姻平權】
'
我鮮少談論性別議題,總認為網路上將性別議題寫得條理分明、立論清晰的人比比皆是,真的輪不到我來寫,不過既然都換頭貼來表態自己是支持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加上近日至少兩位心理師的言行在網路上被熱烈討論,我還是稍微提一下我思考到的部份。
'
1. 心理師需要對於性別議題表態嗎?
'
(1) 「社會責任」與「空白螢幕」上的取捨。
不願意表態的心理師中,有一部份的人表示,心理師需要保持在形象上的「空白螢幕」,也就是對案主不透露過多訊息,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讓案主投射與移情的對象,這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固定架構的一部份,當心理師不表態,案主才有機會把自己對心理治療者的想像與感受表達出來,心理師也才有機會反映案主的內在狀態。但很多心理師不走此一學派也會期待自己在治療中是空白螢幕,以避免影響治療關係。那我為何認為心理師、心理工作者的表態與「社會責任」有關,我在這篇文章的後半部會說明。
'
(2) 心理師所承受的社會與生存壓力。
心理師生存不易,行動心理師的工作更是需要承擔許多不確定的風險與意外,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當碰到社會張力大的時候,避免對相關議題表態,會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表態就有可能意見和對方不同,而這也有可能讓自己失去某些接案與工作的機會,因為案主或雇主有可能會排斥或避免雇用與自己立場、意見不同的心理工作者。例如:有些心理師是在主張反對同性婚姻的機構服務 (如部份宗教團體附屬的協談中心、部份教會學校、部份教會醫院等等),若他們想要表態支持同性婚姻,是有可能有心理壓力的。那如果心理師個人並不支持婚姻平權和性平教育呢?當然也是會有壓力的,接下來我會說明這個部份。
'
(3) 心理師個人的立場、宗教信仰、價值觀。
如果問我心理師是否可以有個人的立場、宗教信仰與價值觀,我當然說可以,就如同我常說的,心理師要先是人、然後才是心理師。但問題是,即便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早在1973年就表示同性戀並非心理疾病或心理異常,也就是同性戀和異性戀一般是正常的。心理師、心理工作者是否可以基於他的價值觀、宗教信仰,堅稱同性戀者是不正確的、是「罪」、是需要被改變的,或是認為同性戀者不應擁有和異性戀相同的婚姻權利與義務,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諸如在媒體上邊哭邊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爸爸跟一個媽媽,這是我的信念。」或是另一種是雖不見得與性平議題相關,但在教師輔導研習中,把焦點解決輔導理論中,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把「奇蹟問句」改為「神蹟問句」、把「正向回饋階段」改為「神本式正向改述」(請注意,這並非教牧研習,而是教師研習)。
'
2. 我的思考方向如下:
'
(1) 你是誰、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
「你是誰、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指的是心理師在工作的時候,他是什麼身份、他服務的對象又是誰、身份為何,他和他服務的對象關係是什麼,你們在做什麼。心理師可能會有多重的身份,他可能是虔誠教徒、老師、家長或是其他身份,在這樣的多重身份中,難免會混亂,這是可以理解的,也因此心理師在工作的過程中都需要謹慎思考這個問題,甚至在進入工作狀態之前需要先靜心,預備好自己進入心理工作的工作狀態,以維護良好的工作品質。
'
也就是說,今天若是「教師研習」,即便講師是虔誠信徒,研習內容就不應出現這樣「神本式」的思想,因為台下的教師沒有義務要聽你明示或暗示地宣揚自己的理念,接受你在教材中夾帶的宗教信仰。雖然我知道很多虔誠信徒會認為傳福音是自身的重大責任,但這樣的方式反而有可能讓台下聽眾感受到你界線不清,不知道在做什麼。
'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更是如此,案主來接受心理治療、諮商、輔導,心理師的身分就是「心理師」,不是「宗教師」,若心理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與價值觀念告訴案主,建議案主不要再有同性性傾向的念頭,這是違反心理師倫理的。在心理師倫理中,心理師必須要尊重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不得因年齡、性別、種族、國籍、出生地、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性取向、身心障礙、語言、社經地位等因素而予以歧視。性傾向他是個人的一部份,當他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被心理師否定、我想這極有可能會造成當事人的混亂、不解、甚至是痛苦,心理師可以從當事人的社會背景、宗教信仰、來理解思考當事人在社會上可能遭遇到的挫折與困境,但不應因著當事人的特質來否定當事人。
'
(2) 個人意見的衝突與心理師身份的損傷。
有人或許會想,「一個孩子,需要一個爸爸跟一個媽媽,這是我的信念。」這句話被說出來的時候言說者並非以心理師的名義與身份,而是以個人的身份,在非心理工作場合表達出來。但卻被許多網民言語攻擊,也有許多心理師私下向我表示他們為此感到的震驚與遺憾。我在想這當中發生了什麼。心理師的專業工作中包含了性別平等教育與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這一塊,而當心理師個人在非工作時間做出或說出違反性別平等的話語或行為,大家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情緒有可能會導向兩種思考。一是,個人性的,說這句話的心理師是否適任心理師這份職務。二是,系統性的,我們的心理師教考訓是否有所缺失,是否有需要改善的部份,否則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師。換言之,當一位心理師的個人意見與心理師應具備的基本性平態度是相對立與衝突的時候,他的心理師身份與社會位置是會遭受到質疑的。
'
(3) 心理師對自身限制的理解與面對
我有時會覺得心理師是一個蠻被理想化的職業,也是因為這樣的被理想化,我們也有可能會忽略到心理師在心理專業工作上也是有他的限制與掙扎,有可能某些族群的人就是特別會引起自己的不舒服感,或是自身的價值觀無法去符合心理治療的倫理規範,界線的混亂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部份,當發現自身的限制,有可能妨礙心理治療工作、妨礙個案的福祉,那麼去尋求幫助是重要的,去請教督導該怎麼做,去找自己的治療者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去靜下心來想想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事。如果需要的話,轉介個案也是一種適當的方法,案主有時是敏感的,若心理師內在有所掙扎,他們有可能感受得到心理師在工作過程中的勉強與不適。
'
(4) 為何表態?心理師的「社會責任」
心理工作從來不是侷限於治療室裡的事,當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同性戀的性傾向是病態的、不健康的、不配擁有婚姻的。心理師作為心理專業工作者,作為比起大多數民眾更了解心理學、心理治療,即便表態這件事情,多少是心理師的個人選擇,但作為在社會上擁有相對較多心理相關知識的一方,我想是有必要出來澄清一些加諸在多元性別族群者身上的污名與標籤。性別平等教育、婚姻平權都是在告訴社會大眾,認識自己、尊重他人是重要的。無論一個人對於多元性別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都不應透過法律來剝奪他們擁有婚姻與家庭的權利。
'
有部份心理師會認為,心理師的社會責任這一塊,在他們受訓成為心理師的過程中沒有教,因此沒有表態的必要性,這是很奇怪的邏輯,因為心理師的學習成長從來都不應侷限於老師、課本、學校。同性戀不是病,但那些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汙名與壓迫,卻不利於同志族群與多元性別族群的心理健康,而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難道不是心理師、心理工作者該做的事情?這難道不是對於社會大眾的性平教育?
'
一不小心又把文章寫太長了,感謝你的耐心。最後我想要以李明璁老師在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一堂課時講的一段來結尾。「不要以為,被汙名的風險這件事情不會降臨到你頭上,回過頭來講,你汙名別人對自己一點都沒有好處,因為你的焦慮只會在你劃界的過程裡面,一天又一天的增長,因為你今天劃這條線,你明天就會劃另外一條線,問題是你為什麼必須如此築圍牆的活在自己安心的世界裡,而不能把那一切都打破,展現一種不一樣的社會互動。乃至於想像彼此可以怎樣生存的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少數,成為非主流,因此所有的去汙名,都不是為少數族群,而是為我們有更好的社會互動與未來,謝謝大家。
李明璁年齡 在 天地人學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地人空間:林昶佐X李明璁 文化論壇 政治是實現理想的途徑】
林昶佐X李明璁今天在天地人文創齊聚一堂,在這周二的夜晚舉辦了一場文化論壇臉書、YOUTUBE直播,在今天的論壇中,林昶佐X李明璁與主持人的對談中充滿了詼諧,在詼諧的氛圍中談論文化與政治,有別於以往的嚴肅政治場合,而在今天來參與的聽眾,也有各年齡層的朋友,在今天的天地人文創二館充滿著笑聲與知性的對答。
【瞭解更多,如何在天地人文創舉辦記者會/講座/新書分享會】
>>> http://tiandiren.tw/space-3
李明璁年齡 在 李明璁談瓶頸:和台大離婚是我這輩子沒想過的fighting 的推薦與評價
本節目由台電公司冠名贊助播出□「我們的魔幻時代」系列專題九:(雜訊篇/斷開數位焦慮)‧主題:數位時代的專注練習‧主持人:張若瑤‧與談人: ... ... <看更多>
李明璁年齡 在 VERSE - ᴠᴇʀsᴇ ᴠᴏʟ.14 ・#ᴏᴏᴛᴅ・社會學者李明璁 ... 的推薦與評價
李明璁 (Mingtsung Lee)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年野草莓運動發起人之一,2018年創立探照文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