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到 2014 年,Matthew McConaughey 拿下第八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時,他說自己每天都得有三項必需品才得以生存:一是令他景仰的人(Something to look up to),即上帝;二是令他期待的事物(Another to look forward to),即家庭;還有不顧一切追尋的目標(Someone to chase):他的英雄。但,究竟誰是這位看似美國硬漢的影帝心中的英雄?
⠀⠀⠀⠀⠀
曾經,那個十五歲的德州少年想了很久,終於得到了答案,這一生永遠望塵莫及的對象就是 ── 「十年後的我」。
⠀⠀⠀⠀⠀
如此二十五歲、三十五歲過後,現年五十一歲的馬修麥康納,在撰寫個人回憶錄《綠燈》的過程,他找到了一張年代久遠的筆記,寫於拍攝第一部好萊塢作品期間,那是 Richard Linklater 1992 年的《年少輕狂》。筆記上列了十項自己的人生計畫,好比成為父親、學會冒險云云,上面的每一項他都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完成,除了仍保持現在進行式的第四點「Chase my best self」,意味著即使已在電影的最高殿堂捧起小金人,他依然得馬不停蹄追趕十年後的自己。
⠀⠀⠀⠀⠀
這位未來影帝初試啼聲便出了多年後仍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二十二歲還在高中鬼混的伍德森。Richard Linklater 見到馬修試鏡時整體造型的第一眼,便問:「這角色不是你,對吧?」馬修只回答:「不,但我清楚他是誰。」── 桃色長褲、上梳髮型、黑豹刺青,留著八字鬍,用兩根手指夾著香菸,導演笑著點頭,後來便將伍德森交給了他。
⠀⠀⠀⠀⠀
「好,好,好。」
⠀⠀⠀⠀⠀
Alright, alright, alright.
⠀⠀⠀⠀⠀
即使名利雙收,他還是那個會因一場夢而將自己丟到亞馬遜的性情中人,住在露營拖車裡過了三年的遊牧族生活,懂得放膽成為自己應成為的角色,他開始在好萊塢滿是跌宕起伏的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步調。演出 2002 年的末日災難片《火焰末日》時,馬修花了兩個月準備美國屠龍隊長范丹這個人物,他在正夏天時為自己擬定了一項屠龍者訓練計畫,例如:
⠀⠀⠀⠀⠀
每天早上起床時都要來一份雙倍龍舌蘭。因為若想打敗龍,第一步就是成為龍,讓內臟起火,就能塑造出火焰般的吐息,龍舌蘭是最有力的助手。
⠀⠀⠀⠀⠀
每天早上赤腳在沙漠上跑八公里左右的距離。他認為屠龍者的腳跟一定很強健,再加上要有和龍一樣堅硬的腳皮。
⠀⠀⠀⠀⠀
每天站在四層樓左右高度的穀倉屋頂上克服自己的懼高症。屠龍者想必不怕高,所以他需要站在屋頂邊緣努力維持自己的心跳率。
⠀⠀⠀⠀⠀
每晚入睡前去挑戰乳牛,只要將牠們撞倒就代表自己夠強壯。
⠀⠀⠀⠀⠀
結果是,除了雙倍龍舌蘭的目標有確實做到,且超標以外,被公牛撞出腦震盪,腳長出舉步維艱的大水泡,沒有一天真正靠近屋頂邊緣一公尺的範圍。即使如此,他仍然得如期出發,而接下來的四個月漫長拍攝過程,都位在淒風苦雨的冬日愛爾蘭。殺青後,屠龍者的瘋狂始終沒有從體內退駕,他再度因為一場夢,不假思索買下一張單程機票,前往西非的馬利共和國,在那裡,尚保留黝黑光頭、大把鬍鬚與完美體格的馬修謊稱自己是摔角選手,沒想到當地村莊內的摔角冠軍提出挑戰,他只能硬著頭皮上陣,不服輸地死命咬牙反擊。離開前一刻,他從嚮導口中理解到,自己早已贏在決定行動的那一刻。
⠀⠀⠀⠀⠀
「這與輸贏無關,重要的是你接受了挑戰。」
⠀⠀⠀⠀⠀
⠀⠀⠀⠀⠀
⠀⠀⠀⠀⠀
🟢 完整全文寫於 釀電影:
⠀⠀⠀⠀⠀
永遠不要當一個半吊子 ── 馬修.麥康納
https://bit.ly/38kaALG
村夢遊牧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東西方有關牀的13個有趣事實
在一天的長途奔波後,沒有什麼比上牀休息再好不過的事了。牀,這個供人們休息和睡眠的地方,其實還有更多的趣聞和歷史。
牀還是英國女詩人雷切爾·隆恩(Rachel Long)創作的靈感來源。她還寫了一首《牀的頌歌》。
牀既是慾望和夢想的空間,也是色情的舞台。除睡眠外,人一生的生、老、病、死無不在牀上演繹著。
BBC為你梳理了我們最鍾愛和富有詩意的家具 - 牀的13個有趣事實。
一、八萬年前的牀墊
牀墊比牀出現更早,有關牀墊的最早證據來自七萬七千年前的石器時代。
在南非的洞穴中人們睡在手工編織的牀墊上。洞穴本身就不是很舒適,再加上為了避免各種爬行的蟲子人們還需要把牀墊墊高 。
因為那時人們吃住都在洞穴中進行,久而久之牀墊變得骯髒油膩,人們之後就會點火將之焚燒。
二、最早的牀就是一堆石頭
土耳其的加泰土丘(Catalhoyuk)是新石器時代(一萬年前)最早的城鎮。人們在搭起的平台上睡覺。
而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擁有六千年歷史的斯卡拉布雷(Skara Brae in the Orkneys)人類定居點中,人們也是在堆起的石頭上睡覺,像動畫片《摩登原始人》裏那樣。這其實就是最早的牀。
三、古埃及人的牀
富有的古埃及人牀腿有精美的雕刻,底部往往雕成動物爪子形狀以支撐整個牀。
跟現代牀相反的是,古埃及人的牀不是平的,它中間彎曲或是牀腳向下傾斜,比牀頭低。因此,牀尾處往往要放腳凳以防止人往下滑。
四、睡在牀上不意味著高人一等
在西方,睡在牀上而不是地鋪意味著你的社會地位更高。但在東方和世界其它一些地方未必如此。
例如,日本傳統的榻榻米就是直接鋪在地板上的。
在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人們用一種叫tushuks的睡袋鋪在地板上睡覺仍然十分普遍。這是因為傳統的遊牧習慣,不得不攜帶帳篷和牀一起遷移。
五、羅馬人和希臘人在牀上吃飯
古羅馬人和希臘人的牀更是多功能的:它們不但用於睡眠,同時還用於就餐。人們會斜倚在牀上,伸手拿桌上喜愛的食品來吃。
因此,下次你在牀上吃東西時也不必感到內疚,因為你只不過是追隨羅馬富人的習慣而已。
六、一些中世紀的牀巨大無比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多數窮人是睡在稻草和乾草上的。
但富人則開始打造「大牀」。這些牀巨大無比,最著名的當屬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代晚期的維爾大牀(也有稱韋爾鎮的大牀,Great Bed of Ware)。
這些牀超大,足可以睡下一整隊足球隊員。這種牀設計成可拆除移動型,因此,當有錢人旅行到下一個鄉村莊園或城堡時就可以帶上它。
七、與牀有關的引文短語從何而來?
英語中有一個短語叫「sleep tight」, 意思是睡個好覺。這個短語的來歷就跟牀的製造有關。
早期的現代牀通常都是木牀,牀腿和牀架都是木製的。但是牀中間的格柵繩索往往使用天然纖維,它們有伸展性,有時會變得鬆弛因此需要扯緊。這就是「sleep tight」晚安短語的出處。
八、四帷柱大牀彰顯身份
四帷柱大牀(the four poster bed)誕生於1400和1500年代。這種牀上面有頂和遮蓋,周圍則有厚厚的帷幔。牀上還有許多靠墊。整個牀就像一個小劇場一樣。
這種漂亮的四帷柱大牀是展示身份的方式,不僅僅是因為牀主人需要侍從伺候。
九、牀曾是政治生活的中心
近代早期,牀在歐洲君主政治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包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英國國王理查二世是宮廷中發展這種文化的兩位主要君主。
對他們而言,牀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巴洛克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國王和王后就是國家權力的化身。
因此,你越靠近君主和他們的私密日常生活,你就越得寵。君主的牀就是一個舞台,它是君主進行各種活動和禮儀的中心,以展示誰才是他們最得意的大臣。
在凡爾賽,最受寵的大臣甚至可以獲得邀請見證國王晨起的經過。
十、嬰兒搖籃上方掛刀辟邪
過去,基督徒相信人在睡覺時非常脆弱,這時他們的靈魂容易受到攻擊,因為魔鬼的力量在黑暗時達到巔峰。
《聖經》中有許多人們在睡夢中被謀殺的例子。因此,人們在上牀就寢前有一大堆禮儀。
除了最常見的牀前祈禱外,人們還會用一些由珊瑚製成的辟邪物和護身符防身。有人還會在脖子上戴狼牙,嬰兒的搖籃上方也會懸掛鐵刀辟邪。人們認為金屬可以抵禦惡魔攻擊。
十一、牀墊越多越好
同樣在近代早期,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牀,並為此投入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金錢、時間和資源。取決於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你可以把6個牀墊重疊起來。人們花在牀以及牀上用品的開銷佔整個資產的三分之一。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遺囑中把他認為第二好的一張牀留給了他妻子,廣為人知。
十二、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引進鐵牀防病
直到19世紀,幾乎所有牀都是木製的。大約在1860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病菌的存在,木牀框容易受到細菌和虱子的攻擊,因此人們開始改用鐵牀架。
鐵牀更容易清潔,因此也更衛生。同時,牀墊設計也開始改變,螺旋式彈簧牀墊開始應運而生。
十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代發明了嬰兒室
在古代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家人都是睡在同一張牀上的。但1837年至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人們開始辯論是否應該分牀睡。
維多利亞健康專家撰文寫道,兒童應該與父母分開睡,以免他們的青春能量在夜間睡覺時被成人吸走。
#生活 #歷史 #文化
村夢遊牧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曾有過移居小島的念頭。
因為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還有我的物質欲望很低。
所以看見那些能夠遠離都市,在偏遠地方開啟生活模式的人們,我由衷地感到佩服與羨慕,我知道在資源不足的地方,要過上舒適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嚮往歸嚮往,畢竟我還是一個城市小孩,低欲望的生活並不難,難在很多生活所需的條件,城市能輕鬆滿足我,因為要取得醫療和食物的來源,相對來說方便很多。
這本《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我曾經推薦給書店裡的客人,因為她想要有斜槓收入,我覺得從簡單的副業開始經營會是個不錯的起點,所以推薦這本書給她,但我其實還沒有仔細閱讀完,殊不知作者本人是個會自行創造職業和多元收入管道的人,也擁有從看不見的地方開拓市場的能力,這其實是我一直想要在教育系統推廣的概念。
未來(應該說是現在)職場上已經不是看你是否高學歷了,當然高學歷或許可以獲得一些豐富的資源,比方像是資金的取得,專業領域的人脈,或是教育的工作機會,但更多時候這些資源也不是光憑亮眼的學歷就能夠輕鬆取得,而絕大部分的工作正快速的消失中,因為可以被取代的人力愈來愈多,而能夠擠進辦公室上班的人口則逐年縮減,而且過勞的工作時數也使得人們感到疲乏和倦怠。
作者藤村靖之本身是工學博士,專業領域是物理方面,但真正的身分是個發明家,他擅長發明不用電的設備,這項專長讓他習慣去思考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卻能帶給人們便利生活的新觀點,於是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專長來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們,我覺得這個出發點很棒,仔細把書看完才發現這個人真不簡單。
例如非洲的辛巴威,既沒有取得自來水的設備,就算掘井也沒有水,更沒錢買瓶裝水。在小學裡,學生和老師都因為用水而煩惱。我給他們的小禮物,是一個裝置,這個裝置能將樓頂的降雨儲存下來,然後,只要扭開水龍頭就能有乾淨用水。這個裝置能以幾近免費的價格自己做出來,而且水中不含細菌及化學物質,這是感覺比較像發明的部分,師生也都能很開心。
如果想要移居小島的話,我想這位工學博士的能力很好用,如果在無人小島要活上一年而不會面臨饑餓與凍寒,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克服各種障礙,它是一種求生本能,如果將解決問題當成一項工作,藤村靖之認為,能幫助有煩惱的人,同時也可以創造出工作機會,還能發展出持續性的生活模式。
例如蒙古的遊牧民族,由於夏天羊肉很快就會壞掉,他們對於羊肉的保存很煩惱。所以,我想出一個生意模式:讓當地創業家,以相當於一頭羊的成本製作出不插電冰箱,他們再以兩頭羊的價格賣給遊牧民族,我也發明這個不插電的冰箱送給他們。這個模式讓遊牧民族和創業家都很高興。
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和探索問題的過程,作者進一步意識到如果能「在地方鄉鎮做好事並愉快賺錢」非常重要,因為地方鄉鎮通常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導致人口外流,人口減少,工作機會也變得更少,形成惡性循環,也無力解決住民困擾的問題,這就是鄉村人口過疎化的真正原因。不僅非洲鄉村是如此,日本的鄉村也是如此。
雖然我沒有真正去接觸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和參與地方發展的工作,但我從許多討論地方創生的書籍和台灣這邊出版的相關案例上看見一個共通的原點,就是如何讓人們願意移居到鄉村或偏遠地方,並且有信心為自己和住民創造幸福生活,可能是地方創生真正的動力來源,創造幸福生活不光只是滿足工作需求或是良好的物質生活,也有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和低欲望的生活模式,在此前提之下,如果還可以做好事並愉快地賺錢,我覺得那是非常棒的,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熱血起來。
努力創造工作機會以及設計新的工作型態和職業,是我下個階段很想做的事,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我習慣先傾聽對方的煩惱,並找出思考邏輯上是什麼東西卡住了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彼此都試著去探索可能性很重要。作者也提及大多數的人會覺得嘗試去創造工作,似乎風險過高,因此害怕而退縮。
於是他想出了一種玩遊戲的心態來創造工作,由此想出「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這個原則,三萬日圓相當於台幣一萬元,如果先從每個月多一萬元的收入去思考,不是馬上投入所謂的直銷和網路創業(對我來說二者其實是同一件事,因為聽到了太多失敗的案例)或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投入創造工作這件事。
其實這是一本關於「地方創生」的書,也是教我們如何運用「跨界思考」的書,更是一本提示未來可以發展的「潛在職業」的書。以我個人為例,目前在經營的「選書師」、「解憂大叔」、「夢想陪跑」、「行動教育」甚至「習慣改造」都是從前所沒有的職業。
未來我依然會開設各種工作坊、設計培訓課程和創意思考小學堂,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見而自我設限,如果能在幫助到別人的這個出發點去延伸我的觸角,發揮我所擅長的事,並且讓大家都能偷快地賺到錢,我相信可以替很多年輕人或中年人找回一線希望,而我自己也會從中找到活力,這本書很有啟發性,至少它啟發了我認真去思考這件事。
封面上的文案,很多都是現代人渴望的目標,好比說:「要在生活中工作,不要在工作中生活。」這不就是暢銷書 曾彥菁《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書中所要傳達的理念嗎?
還有「在這個複業時代裡,每個人都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理想生活。」我也持續在努力實踐這樣的理想生活呢。「小眾經濟就是在生活中工作的經濟。」它告訴我們擁有許多可以賺點小錢的工作,生活自然衣食無虞,還能夠輕鬆存到錢,這不就是常聽別人說,錢多事少離家近,甚至「在宅工作」已經成為主流了,或許我們應當拋棄舊有思維,認真想想可以為自己創造什麼樣的工作,以及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
推薦給對生活感到茫然,對創造職業有點興趣的你
想瞭解什麼是地方創生,這本書也會是個有趣的起點喔。
文 / 銀色快手 我是選書師,我熱愛閱讀
20201223 AM 05:46 桃園,寫作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