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警方的特殊作戰警察部隊「機動旅」(Brimob),自1945年二戰後開始,負責投降日軍解除武裝,後來為了印尼獨立建國加入泗水戰爭,對抗荷蘭駐東印度部隊,1947年後改組為機動旅至今,多次對抗共產黨游擊隊、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滲透攻擊,1960年代與馬來西亞爆發加里曼丹島上衝突,1970年代介入東帝汶武裝部隊作戰,1980年後協助軍方反恐和反游擊隊作戰
機動旅職責反恐、反游擊戰和防暴行動,以及情報蒐集任務,成員共3萬人以上,在全印尼共有34個地區駐點
東帝汶獨立戰爭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財政穩健是國家安危根基性的重要環節,所以在尋求長治久安的過程中,在討論各項政務的抉擇時,每當財政困難的理由一出台,其他訴求大都望風披靡,因為大家深知中國歷歷代王朝更迭大多肇因財政崩壞,也深知世界各國國運興衰霸權旁落無非民窮財盡。前者如秦代滅亡係因戰爭帶來的巨大財政崩塌,統一後的帝國無力維持,漢、唐、元、明、清莫非如此。後者如十六世紀西班牙取代葡萄牙,十七世紀英國取代西班牙,十九世紀美國取代英國,上個世紀蘇聯解體與希臘債信引發歐盟危機。迄十六世紀末,葡萄牙已以經濟、軍事、政治大國稱霸世界二百年,至1999年澳門回歸、2002年東帝汶獨立,她已完全退出世界舞台,目前葡萄牙GDP位居世界第48,只及台灣的三分之一。台灣的近數十年來財政雖陷入不敷出的赤字危機,但由於過去的底子夠厚,仍可說是開發國家中的財政優等生。政府應如何持盈保泰、見微知著地呵護財政,是全民至為關切的。
-\-\
#財政穩健 #年金改革 #勞保基金
財政穩健是長治久安根基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Read more: https://www.npf.org.tw/1/21800
東帝汶獨立戰爭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 大英博物館的「百物看世界」全球巡迴展覽,令人期待了很久,終於期待到香港。記得數月前,參觀阿布達比羅浮宮後,寫了多篇介紹「未來博物館」的概念,與及歷史如何結合大數據;大英博物館這個策展有點異曲同工,都是通過重構歷史文物,帶來不一樣的整全世界演化史觀。對不少入場觀眾而言,似乎尚未能領略策展背後的精心安排,除了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就不容易找到「打卡點」。所以建議入場前,先閱讀BBC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入面介紹了一百件展品每一件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們的相互關連。因為種種原因,世界各地展出的一百件物品都有一定調整,但脈絡上還是一貫的。
整個計劃的源起,就很打破傳統:BBC製作一個電台節目,邀請大英博物館介紹一百件代表性館藏,每週一件,館長因此發下英雄帖,請專家提供自己的演繹,結果構成一個政治正確、又幾乎涵蓋人類歷史所有課題的清單。這些文物不少並非家傳戶曉,重要性必須通過專家解構,才能彰顯。最有趣的是電台節目完全沒有畫面,打破「有圖有真相」定律,BBC卻知道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每人都有自己的想像,所以就讓專家們用盡功力,形容那些文物的模樣特色,想不到引起聽眾各自表述的想像空間,反而更勝現場參觀。
對習慣了切割式閱讀歷史、文化、國際關係、乃至萬事萬物的朋友,以小見大的策展,可謂衝擊性的。「百物看世界」就充滿這樣的衝擊,例如介紹中國元代青花瓷時,特別強調它和伊斯蘭世界的淵源,與及蒙古帝國在促成全球化的角色;旁邊的展品是三件陶碟、陶碗,看上去充滿中國風,近觀才發現阿拉伯文,那是鄂圖曼帝國出品,反映當時的全球化crossover起碼在上流社會,已相當風行。翻查BBC出版的原著,鄂圖曼帝國的展品本來是蘇萊曼大帝的花押,在香港換成了由花押啟發設計的中國風陶器,更親切,也更好說故事。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製造的柿右衛門大象,下面卻放了一個基督小雕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互有因果。當時日本尚在鎖國,但通過長崎的荷蘭商人也能了解世界,知道了印度大象,於是製作這些擺設供西方消費。而基督像不少來自果阿,今天它是印度一部份,歷史上卻長期作為葡萄牙殖民地,成了耶教文化傳到東方的重要飛地,和澳門、東帝汶、乃至曾短暫被葡萄牙商人用作大本營的長崎,構成了全球貿易網。今天貌似理所當然的全球化,其實早已開始。
下篇
昨天談及大英博物館《百物看世界》展覽在香港舉行,除了對世界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展覽和現實世界也充滿互動,一點也不離地。
展覽最早的文物是原始人的日用品,最晚期的「文物」則來自21世紀,現代部份和歷史一脈相承,能令人思考究竟人類是否真的正在進步。例如莫桑比克藝術品「王座」(原BBC節目的選擇)和「母親」(香港的選擇),都是當地內戰後,由各方自願繳交的槍械拼湊而成,外型和其他展出的傳統非洲藝術品無二,訊息卻大相逕庭,因為那是批評戰爭,而不是古代展品那樣歌頌戰爭。莫桑比克脫離葡萄牙獨立後的內戰死了一百萬人,某程度上也是冷戰的代理人戰爭,卻毫不為世人注視,可以想像千百年前的人類文明,也充滿這類不為人記憶的殺戮戰場,最終卻是勝者為王。到了今天代理人戰爭再現,又有何差異?
香港的展覽包括不少英國沒有的當代展品,包括一塊阿富汗地氈,主題是八十年代的反蘇戰爭。地毯是阿富汗傳統產品,圖案卻是當代國際關係的控訴,值得和四千年前的「烏爾軍旗」比較閱讀,證明相隔數千年,同一地區依然永墮輪迴。巴布亞新幾內亞防衛盾也是香港站新增,源自二十年前的山區內戰,那是全球依然維持部落生態的有限地方之一,想起去年曾到訪巴新山區,聽過當地原住民介紹內戰情況,怎樣全村籌款買黑市槍械、怎樣連小狗也參戰並勇戰受傷,可見戰爭並不遙遠,依然可以是21世紀的生活日常。
不久前,台灣剛通過同性婚姻法案,被視為全球平權運動里程碑,展覽也呼應了這部份。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旁邊的,是1966年英國藝術家製作、名叫《平淡的村莊》的蝕刻版畫,主題是兩個赤裸的同性戀男睡在床上。當時英國依然以同性戀為非法(可參考電影《解碼遊戲》天才圖寧的際遇),但平權運動正取得成功,美國則出現了全方位性解放,這版畫正好傳遞了開放與禁忌之間的社會狀態,台灣朋友看來,應該最有感覺。大英博物館另有一件二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文物《華倫酒杯》,主題是更露骨的同性愛,博物館也一度因為「道德壓力」不敢購入;然而,但這卻不代表羅馬帝國對同性戀完全接受,因為《華倫酒杯》其實是假借希臘時代歷史,塑造一個「同性戀天堂」,如何借古喻今,一如今人。
假如身在香港,真的沒有不到現場參觀的理由,錯過了,可能後悔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