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安心 ◎吳俊霖
坐下來,聽煙硝穿越時間
震盪歷史的回音在岩壁之間
牽引海洋的布幔,覆蓋
燕鷗棲止的礫石灘,而薄霧
正以輕緩的滑翔掀開迷彩
的列嶼,船隻過際,看東湧
燈塔的身形於朦朧之中
指引三月海風從南方捎來
暖濕的隱喻,擦響霧笛
遊人們亦曾多次排排挺立
於巨石之前,思索情感的迢遞
如何凝滯成時光的標語
與意志的索引。聆聽海潮
激越那些年的雷聲與電擊
想像流火是如何潑墨天色
如何以鋼鐵的無畏之心
為家園落下鮮紅色的名款
然而生命不必然皆有答案
坐下來,待視野爬上階梯
迎來中柱的堤道拉長島嶼
看遠處的水霧若記憶的煙硝
煙硝若纖微的綁繩,垂掛
在海蝕的條柱之上如一束束
直立的卷軸,平穩而安靜
便援續著漁民們日常的安心
--
◎作者簡介
本名吳俊霖,一九八八年生於臺南,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第三屆周夢蝶詩獎等各種獎項。著有詩集《回來》(角立,2009)、《無相》(斑馬線,2017)、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
◎小編皮皮賞析
此詩為2013第5屆馬祖文學獎得獎作品現代詩類首獎,在詩中,作者描寫歷史中的馬祖與現今的情況,以一種邀請大家一同聽故事的姿態開頭。「坐下來,聽煙硝穿越時間/震盪歷史的回音在岩壁之間」煙硝點出馬祖曾為戰地的身分,而歷史總是穿梭迴盪於時空之中,如同回音在岩壁之間擺盪。再來,作者描寫了一連串的海洋風景,燕鷗、海洋上瀰漫著的薄薄霧氣、船隻、燈塔,再再說明了馬祖的地理特色──馬祖是一座離島。
敘述完歷史與自然環境,接著,人們走進了詩作中。觀光客排排挺立於「巨石」之前,情感與意志皆成為時光,這巨石並非如同澎湖的柱狀玄武岩,馬祖的巨石,是一尊媽祖巨石像。在媽祖面前,過去的往事仍歷歷在目,例如戰爭的流火和那些犧牲將士們的鮮血。但作者說,生命不必然會有答案,我們只能往遠處眺望;爬上階梯之後看見島嶼、島嶼之外的水霧像是記憶中的煙硝飄散不開、纏繞著海邊的燈塔,安穩地指引漁民方向、並且照亮漁民們回家的路,這便是日常的安心感來源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許過往終將被淡忘,但無論如何,過去的事蹟與此時此刻的現在進行式,必然會以共同的什麼相互連結──浮在空氣中的霧與煙即為如此。它們像是綁繩,不但牽掛起了彼此,也牽掛起了古今面目大不相同的多變馬祖。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捷運、移動、建築工人、臺北陰雨濕冷的爛天氣是臺北文學獎得獎詩人中最有共識的「臺北經驗」!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吳俊霖 #日常的安心 #馬祖文學獎 #馬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3.html
「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校系] 東吳政治- 看板YCSH_alumni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問想請問有關一些政治系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會-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東吳大學傑出校友【卓越菁英 光耀東吳】精華版 - YouTube 的評價
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蔡英文鼓勵年輕人參政 獨派大老酸:不是出身好的綠色世家只能跑龍套 風傳媒 郭怜妤 2021-01-18 08:50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16日出席活動時曾表示,希望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有一半是30、40歲的人。對此,獨派大老、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在臉書發文表示,世代交替是所有社會組織的最基本課題,然而「敢秀的未必有能力,養小鬼絕非世代交替」。
施正鋒指出,蔡英文希望鼓勵年輕世代參政,然而腦筋轉得比較快了人不免聯想,蔡英文在暗示支持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吳怡農參選台北市黨部主委。儘管黨內人士強調蔡英文並非針對特定對象,卻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施正鋒提到,世代交替是所有社會組織最基本課題,包括企業、政黨及政府。即便是封建制度都要有儲君,民主政治更是一場接力賽。領導者假如不願意交棒、未能培養接班人造成人才真空,好的情況是接手的人摸黑探索,壞的情況就是同室操戈。前總統蔣介石把兒子蔣經國送到蘇聯唸書,儘管有充當人質之意,卻未嘗沒有易子而教的意味。中國共產黨採取隔代指定接班人,也是領導人才培育的機制。
施正鋒認為,民進黨的基礎建立在黨外人士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往前則是先賢在日本殖民時代的抵抗,從美麗島、辯護律師、野百合、機要、到太陽花,至少已經進入第5個世代。當年,陳水扁政府被譏為「童軍治國」,反映社運出身的民進黨在體制內無人的窘境,只好摸著石頭過河,連年輕的博士都揠苗助長。蔡英文收割太陽花運動,改弦更張為「文青治國」,最大的特色是華麗動人的文字,譬如「勞工是心裡最軟的一塊」,實質上是虛無飄渺,往往不禁殘酷的現實挑戰。
施正鋒:領導人需要意識、知識及智慧
施正鋒表示,年輕人或許有膽試,可領導人還需要意識、知識及智慧。意識必須有勇氣去堅持,知識則必須用心去學習,智慧更必須時間考驗。西方世界與日本學運1960年代掀起的學生運動狂潮,最終仍是兵分3路,一些選擇從政,一些進入學界,少數繼續走在寂寞的社運路上攜手並進。施正鋒感嘆,年輕、敢秀敢要曾幾何時成為從政的最大本錢,好似肚子有無東西都無所謂、春秋大義也無關要旨,跟對了主子、有人恩寵才是關鍵。(相關報導:幕後》綠一度研判有驚無險卻無力回天 王浩宇被罷免關鍵票來自這裡|更多文章)
施正鋒指出,若非前總統李登輝號召勤王,野百合恐怕曇花一現;太陽花尚未蓋棺論定,隱約有藍色兄弟鬩牆的煙硝。前總統陳水扁主政面對虎視眈眈的派系,特別是既聯合又鬥爭的新潮流,除了宜蘭幫如普魯士,身邊能信任的唯有「羅馬」拍檔,可見相當沒有安全感。出身國民黨的蔡英文黃袍加身後,宮廷儼然7個小矮人圍繞著白雪公主,掩藏不了心中極度缺乏自信。「當下,白色力量已經被民進黨裂解,政治立場不關痛癢,不管掛單、或投帖,無非投名狀罷了。」
「難道台灣可以奢侈到用國家資源成全自己的親友?」
施正鋒提到,並非所有年輕人都能獲得青睞。民進黨公職的婦女保障背後必須有一座大山,脫穎而出者應該是菁英中的菁英,然而要不是出身好的綠色世家,「蹲點再久也只能跑龍套,哪有可能魚躍龍門?」施正鋒酸看到「綠朝新貴」頂多一笑置之,看到權貴卻生氣,畢竟比他們優秀的人比比皆是,前人的犧牲奉獻是否值得?他也質疑,難道台灣已經天下太平,可以奢侈到利用國家資源成全自己的親朋好友?「原本,民進黨只是歧路亡羊,現在,這群被獾馴服者越來越令人鄙夷。」
https://www.storm.mg/article/3397016
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問想請問有關一些政治系 - 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政大政治東吳政治中正政治中山經濟政治成大政治呃最後再偷渡一個小問題……社會學系跟政治系好像有點像、兩者主要的差別是什麼? 謝謝! " ... 東吳大學. ... <看更多>
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會-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東吳大學政治 學系學生會. 1714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 1 was here. 目的在增進系上同學與學會及系上交流,致力於打造新模式的經營與開發,促使達成均衡的組織 ... ... <看更多>
東 吳 大學 政治 系 特色 在 [校系] 東吳政治- 看板YCSH_alumni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校系介紹 ~~~~~
學校名稱: 東吳大學
系所全名: 政治系
學院分類: 文學院
授課地點: 外雙溪本部
----------------------------------------------------------
經驗情報分享:
來講講東吳的環境好了
位於外雙溪 其實有點偏遠
而且去年我念的時候操場在施工 據說好像要兩年後才會好= =
當時我的分數其實考得不太漂亮
應該是考英文加權才上的
所以學弟妹們如果有優勢的科目要好好利用
加權很可怕的阿=口=
政治系學的東西挺廣 而且沒有像想像中那麼嚴肅拉
大致上是學比較各國的政治制度 研究行政制度
有些也涉及政治思想層面的東西 然後常會要你思考你的意見是怎樣怎樣
有些還挺生活面XD
一般而言 政治系會分 國際關係組 政治思想組 公共行政組
但東吳政治基本上不分組
選修的課程挺多元的
主要修的科目有政治學 行政學 社會學 比較政府 國際政治 中西思想 等
講講我在東吳修過比較特別的課程好了
社會心理學 研究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影響
老師常會撥一些影片廣告 講解背後的意涵 涉及到的心理學名詞
小螢幕看政府 看電影然後老師會提示一些可以探討的問題
讓我們去思考 例如從登峰造擊這部片探討到安樂死的爭議
音樂與政治 由一些音樂講解歷史故事
政治系是東吳四大混系之一 基本上老師給的分數都挺甜
很多人都會轉系雙修輔系或轉學
考不上法律的 政治系是個不錯的跳板 (我兩個同學就轉去東吳法)
不過不顧好還是有被二一掉的可能
不過既然是政治系 有些老師難免會有明顯的意識形態
像我之前的政治學老師就很綠=..=
而東吳政治系的名師有 羅致政 吳志中 盛治仁等
未來的出路 有意從政者就從政拉 為人民發聲
國會助理 或者公部門 轉入私人企業等 沒有受限政治這塊領域
東吳政治系的網址
https://www2.scu.edu.tw/politics/default.asp
嗚 寫得好爛= ="
大家看看就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50.1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