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針》
你是否有聽過「乾針」治療?在門診很多病人看到我拿起針灸針的時候,都會很訝異難道西醫也變成中醫了嗎?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古用新治的結合跨科發展。先來談談針灸,您知道鍼灸針的起源及原理嗎?如果你還在認為針灸只是起到治病那就錯了,今天讓我們來直觀的瞭解針灸針的功效。
武俠小說裡的銀針飛入飛出,極其精妙,像絕命毒師一樣銀針一出,必有一傷。其實要對針灸追根溯源的話,大眾所知它起源於中國,併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鍼灸的原理是以針刺和艾灸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應用手法調整營衛氣血,艾灸是用艾絨搓成條或柱,點燃溫灼於面板穴位表面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是針刺入病人的穴位達到刺激神經與經絡,再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區域性,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氣運血、調手陰陽、調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雖然針灸是起源於中醫,但現在許多西醫也用到了針灸針做乾針治療頑疾,醫師單用中空的針具,或西方物理治療師用針灸針對患肌激痛點扎針,稱為乾針。我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按照肌肉激痛點處(肌肉結節)及筋膜走向進行鍼刺,對於許多緊張型的肌肉疼痛,乾針能取得很好的放鬆治療效果,現代醫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乾針或浮針,這在西醫裡也得到了綜合治療的應用。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醫,針處加上電流,所謂的電針灸,不只治療疼痛、神經痛,甚至也可以用於減重。
在我門診,也時常進行乾針治療。
李婆婆,她算是我們醫院復健室的常客,前幾次改善了李婆婆的臂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無法解決的,用亁針處理;近期正治療頸椎引起她喉部不適感及反覆落枕,估計再有幾次就差不多了。一次門診,我看婆婆拿起包包時眉頭皺了一下,右手舉不高,走路變得緩慢又駝背,計她的肩膀跟膝蓋也不行了,我請李婆婆在床緣趴下,挽起胳膊,在挽起袖子之後,看見肩膀及背部有紫色的皰疹,我問婆婆:「您的肩膀是不是痛到半夜睡不好呢?您上下樓梯有沒有困難呢?」「你怎麼知道?我的確肩膀到手會痛到沒有力氣,半夜因肩膀痛常常痛醒,前幾次一直想說的,但看您病人也多,可不太好意思。我這一身的病,怎能全都麻煩你了?」我說:「既然來都來了,在我能力範圍……」李婆婆接著說,她年輕時能吃苦,幹過農活,也在扛過重物。每天扛著百八十斤的田螺在市場上賣。有時一天打三份工,每天潮溼的環境,負重的強度,加大了膝蓋的負擔。常常睡得少,年輕時候也得過皮蛇。現年紀大了,全身關節都不行了,尤其是膝蓋,而睡眠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婆婆肩膀痛是因為免疫力差得到皰疹攻擊身體的神經所致,我處方了皰疹神經炎的用藥,我再讓她放平膝蓋,右側髕骨周圍有一定程度的腫脹,髕骨周圍有壓痛點。膝蓋並未發紅。屈伸有痛感。手觸並無明顯骨性變形或骨性增生;而軟骨被磨損得喀喀作響。
肩膀經過抗生素及早治療,婆婆的皰疹神經炎完全改善。然而婆婆的喉嚨痛及脖子僵硬,甚及膝炎,隨著數次乾針後大幅改善。
———————————————-
在中醫的理論,年紀大了的人,解決骨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固腎。另外,肝主筋。關節也有筋,各種韌帶肌腱都屬於筋,所以還與肝有關。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氣不盛,何以生肝?腿腳手臂指掌沒力,都是肝不給力。一聯絡經絡穴性,藏象原理。
西醫的乾針適用於治療肌肉筋膜發炎及僵硬。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紮在筋膜上,放鬆緊繃的肌肉,許多病人在一紮針下去就可以感受到疼痛減輕3~4成,就是因為長期緊繃的肌肉因扎針得到緩解。不過隨著患者日常活動、使用肌肉等狀況,經時間累積後疼痛可能會再復發,治療療效會呈現鋸齒狀逐漸下降。
另一種方法就是用針反覆在患處扎針造成該處組織輕度損傷,重新修復生長,這個原理與震波、增生注射療法類似,都是破壞組織進而讓組織重新修復。
在做乾針治療時,我拿起數根3寸針,為了避免病人害怕,在轉移注意力後,數針很快就進入肌肉了。雖然針長,有一些痛感、脹感,但沒想像中的可怕。當然乾針也是有風險的,除了比針灸痛以外,也是有類似針灸如出血感染及氣胸的風險。
枕神經痛針灸 在 鍾尚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頸部痠痛 小針刀治療最佳利器
頸部痠痛困擾著許多人,例如:上班族、電腦族、學生、抱孩子的媽媽、木工、油漆工、修車工、泥水工、板模工、農夫、司機……等。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睡姿不良、過度勞累、負重過久、重覆操作動作太久、工作姿勢不當等都容易形成頸部痠痛。
常見頸部痠痛疾病:
1.項頸帶勞損:長期低頭做事、不良姿勢或勞損、受涼,引起項 ?帶勞損,症狀有頸部不適、墜脹、痠麻或疼痛感,頭低俯持久有累的感覺。
2.菱形肌筋膜勞損:背部感受風寒濕邪,或長期背負,上肢用力不當,慢性牽拉,使該肌微細結構損傷,筋膜增生形成。疼痛範圍多在肩胛骨內緣與脊柱之間。
3.肩胛提肌筋腰勞損:伏案工作者、抬臂操作電腦、頸項感受風寒形成。自覺頸項部鈍痛、酸沉、不適,可向頸部和肩背放射,轉脖子不適,嚴重者易形成落枕。
4.頭半棘肌筋膜炎:由於低頭工作持續牽拉造成。頸部痠痛、僵硬,持續頭痛,從枕頭向額部放射。壓痛的位置在上項線與下項線之間和第1、2頸椎的關節突關節後面最明顯。
5.頭頸夾肌筋膜炎:長時間屈頸體位,感受風寒濕邪或勞損,造成頭夾肌緊張性收縮,引起頸枕部僵硬疼痛。頭夾肌、疼痛可放射到頭頂部,頸夾肌疼痛可放射到頭的側方和眼眶後。
6.胸鎖乳突肌筋膜炎:常因睡眠姿勢不當,頸部長時間扭轉,過度伸展或受涼引起。主要為頸部痠痛不適、頭頸痛、眼周痛、頸項旋轉活動受限,頸部旋轉時疼痛加重,有放射痛到頭頂、額和眼睛周圍等。
另外像枕神經痛、肌緊張性頭痛、頸椎痛、小兒斜頸、前斜角肌綜合症等都是常見頸部痠痛疾病。
初期痠痛勞損,可配合傳統針灸、推拿、拔罐、外敷治療。但若已痠痛一段時間,經傳統治療,改善後又反覆發生,通常已形成組織沾黏,此時正是小針刀的適應症。結合傳統針刺療法和外科軟組織鬆解術的小針刀,正是治療組織沾黏引起長時間痠痛並反覆發作的利器。透過小針刀,各種不同類型的頸部痠痛可獲得很好的改善,當然,痠痛好了,平時也要避免造成頸部痠痛的各種可能原因發生。(作者為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