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閉幕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東京奧運全球關注,這一次台灣選手在場上屢創佳績,我們拿下2金4銀6銅的成績,除了是歷屆最多之外,只要台灣選手上場,全台一條心,不用收看直播,光是看臉書就可以知道最新賽況,即時消息不斷訊,對於這次東京奧運,大家對台灣的體育發展滿意嗎?
一、 同為亞洲時區,收看奧運無時差
比起上一屆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以及下一屆巴黎奧運、洛杉磯奧運,如果想要收看賽事,倫敦時差慢7小時,里約更是在南半球(日夜顛倒),巴黎慢臺灣6小時,洛杉磯更是慢了15小時。因此這次東京奧運,與台灣只差一小時,除了選手可以有小調整時差之外,我們收看也較方便,進而吸引大家可以支持無時差,只要奪獎,普天同慶,可喜可賀。要把握這次可以標準時間收看奧運的機會,因為下一屆(巴黎奧運),時間配合上,可能就沒這麼順利了~
二、台灣英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這次東京奧運,台灣隊拿下有史以來最多的獎牌數,我們可以看到桌球混雙 #林昀儒 與 #鄭怡靜 搭檔奪銅,其中林昀儒的背景,受到了大家的矚目,林昀儒的父母分別是大學教授與國中校長,以過去傳統的觀念來看,林昀儒很可能被期待成為一名優秀的學者或是公務員,因為他童年時展現了桌球天份之後,父母耗費大筆的費用為他聘請教練,學業部分以長期自學方式,讓他可以更專心的參與訓練。
女子拳擊選手 #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出身隔代教養家庭,但黃筱雯不但成功的擺脫先天的逆境,甚至以自身為例,為自己的父親帶來救贖,同時也成為更多受到不良環境影響的孩子,最好的榜樣。
15年前的電影「翻滾吧!男孩」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電影中 #李智凱 說將來要當奧運選手,最終不但參加了里約奧運,也在東京完成奪牌夢想,站上了世界的頂端。
郭婞淳、戴資穎、盧彥勳、莊智淵,還有好多好多台灣之光,在東京奧運發光,台灣運動風氣正在逐漸成熟,在不同的領域都能產出好手,而且不論是天生的運動奇才,還是大器晚成的球員,不論是生活艱困的孩子,或是家世優良的背景,在奧運的殿堂上,沒有分別,他們的成就,也沒有高低,期待未來巴黎奧運,台灣英雄,繼續撰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三、東京奧運閉幕,滿滿回憶共同擁有
東京奧運閉幕式完美落幕,大家會捨不得奧運要結束了嗎?這屆太精彩,真的很捨不得,我也呼籲各位一起來關心台灣體育,東京奧運結束後,其實還有很多賽事可以關注,8月底還有 #2020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8/24~9/5)台灣桌球好手 #程銘志 2020桌球世界排名第一,期待屆時繼續為國爭光、另外明年「世足賽」、月底「美國網球公開賽」9月初還有「台北有羽球公開賽」,我們一起支持台灣選手,一起做台灣之光,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我也會帶新竹市地方上,繼續關心體育議題,培養體育人才!
林昀儒的父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林超讚👍🏼
林昀儒雖敗猶榮!
登上世界舞台的光環背後,是歷經多少千錘百煉不間斷的 #訓練,才能造就卓越!
令人很佩服的還有 #林昀儒的父母,兩人都出身教育界,卻支持孩子走桌球運動員這條路,正因有他們的成全,台灣桌球界也才能出現這位「#20年來最強選手」。👍🏼👍🏼
林昀儒的父母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對於 #林昀儒 父母每月自費13萬請中國教練這件事沒什麼意見。
中國是桌球強國,台灣的父母在經濟能力允許之下,幫小孩請外籍教練(對,中國教練算外籍教練,小粉紅不要叫),這件事沒什麼好講的,特別是林昀儒已經是從小決定往職業選手之路邁進,他的父母當然會想好好花錢栽培。
但值得大家討論的,或說作為一個父母,我比較想跟大家討論的,是如何面臨小孩在學業與運動之間的抉擇,而作為父母,又該投注多少資源讓小孩一圓運動夢。
這問題在台灣不難理解,因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之下,有運動天份的小孩,隨著一路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在「升學vs運動」的二分法選擇之間,壓力會越來越大。
小學時,學業壓力不大,看著小孩喜歡跑跑跳跳,讓他們去校隊玩玩,也玩出一些成績,父母都覺得開心。但升上國中,還要繼續花這麼多時間在運動上嗎?許多家長難免會開始猶豫。
道理很簡單。父母的擔憂是:搞體育,未來有沒有出路?畢竟,不是每個小孩未來都可以當國手,都可以成為職業選手。講白了,就算當到國手,在巔峰期過去之後,也的確面臨到就業跟生計的壓力。
「因為除了打球,我什麼都不會」。這句話,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當然,還是有少數的運動員有培養運動以外的專長。
台灣的體制,在小孩決定往運動方向邁進之後,對課業的要求通常越來約鬆。在早期,許多體育校隊甚至上課時數不足,學校及教練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遇到週間有比賽時以比賽為重,比賽結束後也不會補課。
對選手來說,看著學長學姊也是這樣過來,也不自覺走上相同的道路。這是過去常見的弊病。
教育部體育署在今年修法,讓國中小體育班學生每日練習的時間從「至多以三小時為原則」改為「至多以三小時為限」,這是正確的做法。我也相信,現在的學校及家長,也越來越重視選手在運動以外的學習。
但歸根究底,對於家長來說,還是得面臨這樣的抉擇:讓小孩投入運動,是幫小孩?還是害了小孩?
林昀儒顯然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根據媒體報導,他的父親是體育學博士,母親是國中校長,林昀儒的國中跟高中都是在家自學,因為他的父母很小就發現林昀儒的桌球天份,並且立志栽培。
撇開一個月13萬元教練費用的經濟層面考量,單純就父母角度思考,應該沒有很多父母會在小孩十二歲時,便決定讓小孩全心往職業之路邁進。
風險很大,不是嗎?林昀儒當然從小在桌球展露頭角,拿了一些獎項,但這樣的小孩很多啊!又有誰能知道他能在19歲時就登上奧運舞台?他父母也不曉得。
林昀儒的父母顯然很早就做了決定,甚至是一種賭注。他們賭對了。
講到這,請讓我岔開話題談一下 #郭婞淳。
我不是要講她奪金牌有多厲害,因為這個大家都知道。
我要講的是,她在奪金牌之後,陸續在臉書上感謝她的贊助單位,包括台灣大哥大、TOYOTA、Under Armour及富邦金控。
當然,她奪金之後的社群媒體發文也許是當時的贊助條件之一,但好的選手,是需要企業投資的。我希望郭婞淳的成功,可以讓更多企業更踴躍贊助選手,而且從學生時期開始。
當然,我也看到郭董十年贊助 #莊智淵 六千萬元的新聞。撇開政治立場不看,這都是值得鼓勵的行為。
企業贊助選手,也許也可以幫企業本身節稅,但重點是,這會讓更多選手無後顧之憂,願意投身運動產業。
在美國,優秀的運動選手在大學時期甚至高中時期,便開始接受企業贊助。這是美國運動產業發達的眾多原因之一。運動必須是一個產業,有明星運動員帶動商機,吸引更多資本投入,整體運動才會蓬勃發展。
(經網友提醒,我這句不夠準確。應該說是,美國如NIKE等運動品牌會贊助運動名校,至於選手本身能不能接受贊助,到2019年才放寬規定。以上說明。)
更多的企業投入,更完整的運動產業鍊建立,「體育vs運動」的差異,選手在學生時期如何兼顧課業及競技場上的表現,大學體育獎學金的多寡等等,上述每一題都可以有許多討論。
讓台灣的運動選手,能夠從小認知到「升學vs運動」並不是二選一的命題,而是一個他們未來即便從選手身份退下,仍然可以在這個運動產業鍊下發揮專長並有穩定收入,才能鼓勵更多有運動天份的小孩及他們的父母,願意讓小孩一圓運動夢,即便只是嘗試幾年也好。
也許這才是我們討論林昀儒現象的另一個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