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極為好看,可惜我覺得討論度還不夠高。昨天剛讀完,真正讀到半夜不睡、手不釋卷的地步,今天就來曝光一下這本書。
談林獻堂的書不少,但是由林家子弟撰著的不多。一方面林家子弟不見得就研究林獻堂,再者研究林獻堂者不見得就會發表(霧峰林家對於林家的評述依然相當謹慎),最重要的一點是,發表了也不見得有趣,若只是硬梆梆的史料堆疊,那也悶得可以。
而我們終於等到了林承俊先生這本書。
林先生來頭不小——林獻堂曾孫,霧峰林家頂厝管理人。由他來寫林獻堂,可信度尤高;細膩之處,絕對是獨家報導。
這本書從林獻堂中晚年的生活切入,與梁啟超的交往、櫟社活動、琴棋書畫、飲酒吃食、住屋、婚禮、晚年隱居日本的情況與心境,除了有大量第一手資料,也旁徵博引,引用了葉榮鐘、蔡培火、張麗俊日記等資料佐證。
由於我曾經收藏蔡培火日記,為了解讀其日記,我也留意收集與蔡培火關係密切的林獻堂、葉榮鐘等資料,所以我對林獻堂並非一無所知。但讀了這本書,處處都是聞所未聞的故事,經常讀得莞然獨笑,我才知道我對林獻堂真的一無所知!
這不只是林家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大環境的故事。台中有哪幾家餐廳?彰化有哪幾家餐廳?有錢人家的婚禮要怎麼舉辦?林獻堂親友中象棋棋力高低怎麼排?林獻堂對於各種酒的評價?林獻堂在日本的生活如何?......
翻開書頁,驚奇俯拾即是:
林獻堂花一年半自學日文,平均每日研讀日文教科書一小時以上。(請受晚輩膜拜)
林獻堂在日本喜歡看摔角、相撲電視節目。(我看到這個真的笑出來)
林獻堂在日本期間,過年也會看電視紅白歌唱大賽。(這是我認識的林獻堂!?)
林獻堂女兒出嫁時,嫁妝包括鋼琴、珠寶首飾,而且珠寶首飾還要用玻璃箱裝著走才風光,總共花了三萬円,約等於現在五六千萬新台幣的購買力。(!!)
杜聰明留日時為了省錢,常去買豬內臟回宿舍滷來吃,為了不讓肉販感覺野蠻,都謊稱是醫學實驗用途。(肉販:「你買就買唄,犯不著解釋呢。」)
所有寄給林獻堂的信件都會被憲兵隊攔截,用刮鬍刀片小心拆封檢查信件,再仔細黏回去。較難讀懂的書信只好先照抄一份,日後再翻譯解讀。(獻堂心裡苦但獻堂不說)
葉榮鐘早餐能吃半桶粥,晚餐要吃五碗飯,被人稱為「大食漢」。(真的是猛料啊)
高圍牆上插入玻璃碎片防賊,是戰後初期開始流行的居家防護。(嗯,懂。)
真的,隨便翻開一頁,都能看到聞所未聞的小故事,雖然不是小說,讀起來卻比看小說更過癮。
這些年我在各種演講中,若有人問我在臺灣歷史上最佩服什麼人,我答案永遠是林獻堂。在這本書中,揭露了更多林獻堂人格超群的故事:
第一次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由林獻堂領銜,在東京忙到飢寒交迫,據說要穿五條褲子保暖,皮鞋凍到結冰無法再穿,一早要烤軟才能穿下,一個月後皮鞋因為反覆結冰退冰而破爛不堪。
到二林演講,歡迎群眾竟將二林火車站擠滿而無法動彈,林獻堂索性在火車站演講,幽默的話語常讓群眾捧腹大笑。
兒子的婚禮場地已經佈置好,晚上突然下起雨;楊水心(林夫人)擔心會場的花朵、電燈會被打壞,林獻堂卻擔心台中的連日乾旱影響農民收成,他還怕雨不夠大。
散步遇到醉漢攔路,投訴家裡的雞被偷,林獻堂依然耐心勸解,並替他想辦法,絲毫沒有慍色;林獻堂生日時該老農又醉醺醺來訪,說要打拳助興,林獻堂提議比腕力取樂,結果林獻堂贏了(哇噻),賓主盡歡。
書中充滿了歡樂與驚奇,隨著林獻堂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瑣事與行旅腳步,我們彷彿隨著他經歷了那些我們投胎八輩子都不會遇到的事。然而在書的結尾,又幾乎令人潸然淚下,擲書一嘆。
林承俊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建築專業,或許是這樣的緣故,他每每對建築物都有特別詳細的介紹,有一個章節便是細數霧峰林家的建築特色。提起某地某處時,也都不忘勾勒該著名建築的裝飾風格以及歷史源流。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更走訪了林獻堂居留日本期間的各處名勝,並介紹其交通資訊。這等深入挖掘、不厭其詳介紹的境地,一般的學者肯定做不到,只有曾孫滿滿的愛才能到達。
對了,雖然說了滿滿好話,但是書中有失誤的地方我還是得指出來。有幾首詩其實是律詩,整首詩就是八句一起的,但書中誤分成四句各一首,也就是編排成兩首絕句的格式,這是有誤的。
今年還沒過一半,但我的年度推薦好書已經出爐了,鐵定就是這一本。林承俊撰著,《旅途:三老爺林獻堂的生活日常》,中央書局出版。
「林超群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生活] 弱視治療-林超群醫生,有效嗎? - 看板Preschooler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林超群兒童眼科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林超群負評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林超群負評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其他] 請益弱視治療療法(傳統遮眼vs林超群儀器)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視力回復不是奇蹟![2019/5/30 成果發表! 202樓]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寶寶] 兒童眼科醫生請益(弱視) - BabyMother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板橋兒童眼科推薦- 全台醫院分布資訊網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簡銘杉牙醫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林超群評價 在 [生活] 弱視治療-林超群醫生,有效嗎?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林超群評價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分鐘閱讀:向極權主義邁進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
這個星期我會介紹一本書,今天先談談書作者、美國經濟學家湯馬斯‧索爾在書中的一句話: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時,犯錯是容易的,堅持錯誤也很容易。」
湯馬斯‧索爾(Thomas Sowell)生於1930年,是當代美國經濟學家、社會理論家、政治哲學家。
1930年出生在紐約哈林區黑人家庭。高中時因家境輟學,之後被徵召參與韓戰。退伍後憑著自學,先後畢業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除了經濟議題之外,他經常針對國家的角色、種族問題等主題發表文章,著書20餘種,他最重要的作品,則公認是《知識份子與社會》。
這裡引用書中的這句話,適用於社會普遍的職業。不論做什麼工作,任何人都會犯錯。阻止人們犯錯的主要原因,就是做錯了要承擔後果,要付出代價。因此而促使人們做事謹慎。常見的職場現象,是人們做錯了會把犯錯的責任推卸給別人或下屬。而好的領導者就會主動承擔下屬做錯的責任,即使他對錯誤並不知情。
如果一個人做錯了事而不須承擔責任的話,他就不會謹慎從事,就會輕易犯錯,而且不會承認過錯,反而堅持錯誤,持續犯錯。這樣,對工作,對社會,都會造成越趨嚴重的後果。
但索爾上述這句話所指的,不是一般人,而是被稱為知識分子的特定的人,包括著名的學者、作家、意見領袖等等對社會的發展有實質影響的人。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他形容知識分子往往就是一些對造成社會傷害而不須負責的人。
《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不久前有一部電影《Mr. Jones》上映,中文名譯作《新聞守護者》,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加雷士.鍾斯(Gareth Jones)是1932年首次實地採訪報道蘇聯烏克蘭大饑荒實況的英國記者。他的報道被當時西方媒體和政界指為無中生有,《紐約時報》莫斯科分社社長華特.杜蘭迪(Walter Duranty),知道真相卻發表文章暗示鍾斯是一個騙子:「這裡沒有饑荒,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杜蘭迪被蘇聯和知識界奉為座上賓,並獲得了普立茲獎。杜蘭迪更連結其他同行一起打壓抹黑鍾斯。西方知識界認為蘇聯縱有不足,但在追求平等的偉大理想下也要給它時間。西方政界基於必須與蘇聯打交道,一廂情願地相信蘇聯的宣傳。鍾斯的報道被掩蓋在一片歲月靜好之中,受到西方主流社會和媒體杯葛,只能在非主流媒體刊登。但報導真相帶來的後果是,他在1935年前往中國東北採訪時遭到懷疑是蘇聯特務所暗殺。
掩蓋真相的杜蘭迪就活到1957年73歲,他的普立茲獎一直沒有被取消,儘管蘇聯的暴政和烏克蘭大飢荒的真實存在已在西方廣泛報道。直到1990年,《紐約時報》才承認杜蘭迪發表的否認饑荒的文章是「本報史上最糟糕的報道之一」。然而,普立茲委員會拒絕收回給予杜蘭迪的獎項。 ——這個真實且諷刺的故事,就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知識分子的禍害
索爾在《知識分子與社會》(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一書中,用大量事實,批判知識分子在兩個世紀以來,以他們不須負責的言論引導社會,而造成的禍害。他認為,「人類絕大多數的災難,恰恰是由這些自以為最聰明的群體造成的。」
知識份子指的是產製觀點的人,而一旦知識份子所產製的觀點,由他們身旁另一大群人士加以向外傳播——這些人士包括教授、老師、作家、記者、官員議員及其助理或其他「知識界」(intelligentsia)成員等,便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甚至關鍵的影響。
他認為,要列出知識份子的貢獻有點難,但要舉出這群人從過去到現在對社會的破壞,就容易多了。許多人為災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獨裁政權的興起,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延長,甚至當今校園內缺乏言論自由、只容許知識份子主流意見的情形,這些災害背後都有難辭其咎的知識份子。
但現實與知識分子的斷言往往有很大差距。例如,在槍枝管控議題上,知識份子常認為「槍枝管控鬆散,導致殺人犯罪率增加」。因此美國殺人犯罪率高的原因,就是槍枝管控鬆散。可是統計數字顯示:
巴西、俄羅斯的槍枝管控比美國更嚴格,殺人犯罪率也比美國更高;德國、比利時、法國不禁槍,殺人犯罪率卻低於禁槍的盧森堡;墨西哥人民擁槍率低於美國,殺人犯罪率遠高於美國;20世紀初英國不禁槍,二戰後開始管控槍枝,殺人犯罪率於1963年躍升為20世紀初的2倍;1960、1970年代美國殺人犯罪率持續竄高,1990年代大幅下降,同一時間區段內,私人擁槍率一直成長,可見槍枝管制與殺人犯罪率之間沒有關連。
但最早讓鍾斯的故事廣為人知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湯馬斯‧索爾於2010年出版的一本書。《知識份子與社會》出版後,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才將這件事改編成電影。
人類左傾的代表
索爾的文筆優美且犀利。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記述了比電影更精彩的故事,堪稱「20世紀知識份子的翻車史」:
1930年代,大作家蕭伯納、羅曼‧羅蘭訪問蘇聯後,為史太林唱讚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考察納粹德國後,評價希特勒統治的第三帝國 「和法國差不多」,此時,猶太人已經被關進了集中營;二戰前夕,哲學家羅素極力推動英國單方面裁軍、削減軍備;左派理論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為赤柬辯護…… 。索爾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知識份子有一種讓人驚訝的特權,就是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極度愚蠢。
知識份子,通常被大眾視為「智力超群、富有擔當」的群體。但是,許多大名鼎鼎的知識份子,為什麼會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時刻「全軍覆沒」、甚至判斷力還不如常人呢?
原因是知識分子有左傾的淵源,又或者追求平等是人類的驕傲,是人類的天性。 任何人從出生開始,不用接受任何理論教育,都會自然而然產生左派的烏托邦的平等構想:妄想知曉和掌控一切事物,期待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渴望無微不至的保障……。
要克服這種天然的左派衝動,幾乎一定要經過「從左到右」的觀念轉變,養成消極的政治觀——對世界保持謙卑、審慎,對人性保持警惕、悲憫,從而接受「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場」的右派價值觀。 但是,知識份子作為掌握專門知識的群體,本身又擅長表達、傳播觀點,於是在他們身上,人的驕傲往往就來得更強烈、更明顯,不易改變。 即便有左派哲學的加持,知識份子的左傾在每一個時代都沒有什麼新意。
向極權主義邁進
知識份子的研究通常是制度和環境,他們迷信「制度和環境」, 輕視世俗的「觀念和民情」。 因為迷信制度,他們拒絕相信「民主國家也可能發生選舉舞弊」、 「自由媒體也可能不公正」。他們固執的相信,一個國家只要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三權分立,制衡權力的法治就會水到渠成、永不褪色,人民自然就會趨善避惡、永享太平。
因為輕視觀念,知識份子只反對看得見的極權制度,卻對產生極權的觀念和民情視而不見。他們認為「適當比例的財富再分配」以實現平等, 「有利於形成互助互愛的社會氛圍」。這些觀念因知識分子的傳播而造就民情,正挑戰私有產權的倫理,也不斷擴大政府管理權力而不再是「有限政府」。私有產權和有限政府不斷向社會和權力妥協的後果,就是向極權主義邁進。
由於輕視觀念的後果,左派知識份子在傳播可能有害的觀念時,可以毫無顧忌。在觀念的後果產生後,他們也心安理得。
一個醫生如果出現嚴重誤診,一個工程師的設計如果出現嚴重誤差,通常都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在職業上身敗名裂。 但是,當那些「社會工程師」在知識上出現嚴重誤判,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後果時,他們卻無需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照樣充當知識教主、社會良心。
索爾提醒大眾,少一些對知識分子的盲目崇拜和道德綁架,他們反而更能謙卑、清醒。另一方面,知識份子也要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敢盡言責,還要善盡言責,考慮和顧及到自己的言論和理念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和後果。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
林超群評價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殺》影評
「不自由 毋寧死」(含劇透)
—
《G殺》荒謬,違反邏輯,但這卻正正是今日香港的常態,正正是這部電影的力量。
—
觀影過後,難免會聯想到一些電影,其中最直接的兩部就是有關香港預言的作品:《十年》和《香港製造》。《十年》幾近以白描的形式描繪了香港灰暗的未來,當中有對腐朽社會現貌直接的指涉,沒甚戲劇成份,只有赤裸和殘忍的批評;《香港製造》拍出回歸一代青年的無處可逃,受盡壓迫之下以自毀作結。
—
走得太前,總會受原地踏步之人所非議,記得當年我也是批評《十年》的一員,幾年過去,預言變成事實,覺今是而昨非;陳果的觀察也令人讚嘆,廿年前眾聲喧嘩,但仍敢一鎚定音,《香港製造》的地位毋庸置疑。
—
而《G殺》呢?戲劇衝突上絕不夠《香港製造》強或深刻,但故事性又比《十年》強。故事好看嗎?處處都是刻板形象的刻劃,包括無惡不作的黑警,唯利是視的校長及其背後的教育勢力,偽善、無恥的教師與教徒,庸俗、肆意欺凌異見者之「正常同學」,惡行背後並無太大的原因,總之就係咁,觀眾須將劇情連結到香港現況作「腦補」,才可對角色產生感情。
—
一個社會裡,那麼多警察,那麼多校長,那麼多教師,那麼多教徒,如果寫他們惡行背後有其苦衷或轉化過程,是「人」;而將他們惡行樣板化,不留餘地猛加批判,就是「怒」。
—
這種「怒」,在戲劇上當然令人有點難接受,接近抹黑,純乎是以偏概全,難道警察全都是「黑警」嗎?沒有真正「春風化雨」的教育工作者?同學之間只剩下標籤與嘲笑嗎?這些描寫難免會引來口誅筆伐,以電影言志,但亦窮得只有言志,有論者謂電影不應是支離破碎的片段,要說好故事,不能淪為鏗鏘集,淪為政宣工具,我表示理解。
—
而《G殺》的故事情節不合常理,甚至在天馬行空框架的設定之下,亦忽略了人情,令故事好像只為既定的訊息服務,一直暴走至既定的結局。
—
憤世音樂廢青,單親資優少女,亞氏保加症男孩,被邊緣化的三個人。被排擠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討厭,而是他們與眾不同:傅以泰有音樂天賦;趙雨婷成績優良;DON仔智力超群。社會急著將人同化,不理各人的獨特性,若你拒絕便會將你杯葛,以維繫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
三個年輕的主角,或是自願,或是被迫,但都成了被「成年人」肆意利用的棋子。趙雨婷動「情」,獻身關懷備至的男教師MARKUS,走上淋病自毀之路,以為肯「含」就無事?落得惡疾纏身的下場;傅以泰初時被迫就範於黑警龍爺,後來有點接受荒謬的處境,無數駭人勾結登門造訪,甚至慢慢習以為常,但最後卻遭受極大的牽連;DON仔天生有缺憾,同時智力高於常人,但最後卻因對「GENERAL」莫名的膜拜而萬劫不復。《G殺》中的年青生命,並沒有得到任何應有的尊重,困在社會這偌大的樊籠。
—
因為要對抗「大惡」,所以要包容「小惡」。《G殺》中對人物描寫的片面,是故意的,亦是對「大惡」的宣戰。警察當然會有好人,教會當然會有真心誠意的信眾,學校當然會有循循善誘的教育工作者。但若要將情緒和言志的力度推至最高峰,就不能和稀泥,就要怒轟下去。所以,《G殺》注定是評價兩極的作品,劣評者會斥之不公允,造作堆砌,但好評者則會愛其片面,愛其在大是大非之下不退縮,不含混。
—
言志是否大於一切?有意義是否就代表是好電影?或是若將言志推到極端,電影又可以全無故事,不斷說教直至天荒地老嗎?端看時代。以戲論戲,《G殺》的確有不少改善的空間,我亦不覺得電影劇力萬鈞,但若將作品放在時代的軌跡去看,《G殺》的意義顯得非凡。
—
《G殺》是無病呻吟?還是新一代對於社會言之有物的吶喊?觀影後的第二天,正躊躇於該怎樣下筆之際,新聞報導三位青年同日輕生,與《G殺》的命題相呼。到底是怎樣的時代,才會致使香港的青少年人腹背受敵,身上盡是斑駁的傷痕;到底是怎樣的時代,才會驅使雨婷和以泰這對小情人,在所有事看似塵埃落定之後,聯袂走出最後的那一步?到底是怎樣的時代,才會出現《G殺》這麼的一部電影?
—
畫作:塵阿力映畫
—
G殺
Hanna Chan 陳漢娜
Kyle Li 李任燊
陸駿光 Alan Luk
楊卓娜Lenna Yeung Cheuk Na
黃璐 Huang Lu
杜汶澤
林善
林超群評價 在 林超群兒童眼科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常引起弱視的原因是高度散光,散光超過200度以上就叫高度散光,會引起弱視。另外小孩有高度遠視400度以上,高度近視400度以上,也都會引起弱視。此外兩眼視差太大超過150 ... ... <看更多>
林超群評價 在 [其他] 請益弱視治療療法(傳統遮眼vs林超群儀器) - PTT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因小朋友發現有先天性閃光+遠視,造成單眼弱視,弱視治療大多院所建議配鏡+遮眼,林超群則標榜不需遮眼, 想請教版上是否也有單眼弱視的小朋友, ... ... <看更多>
林超群評價 在 [生活] 弱視治療-林超群醫生,有效嗎? - 看板Preschooler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小朋友跟著幼稚園的視力檢查(大班)
才知道視力不佳
帶去給醫生看
才知道有遠視+散光
網路查詢
有看到林超群醫生的特別療法
網路評價不好查詢
沒有很多人分享
不知道這裡有沒有人的小朋友有做過
可以分享一下是否有效果呢?
畢竟費用實在不便宜
距離又好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187.1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eschooler/M.1634730980.A.33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