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迷投稿】文:AB 《Dune #沙丘瀚戰》
// 過時過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
外國如痴如狂地吹奏,以至首映有「起立鼓掌八分鐘」之說,上畫後台港兩地也是一面倒好評,如此「世紀鉅作」,理應、也相信經得起最嚴格的檢驗和推敲。然而,看完之後,最大的感覺便是「不外如是」,主因是故事已經太舊,它的素材幾十年來已被其他電影利用殆盡,重拍如緊跟原著,其結果便是一個又一個熟口熟面的場景,沒有驚喜。
.
1. 世界觀不合時宜。原著成書於六十年代,正值能源危機、反殖民運動高峰時期,本片無疑也取材當時的世界局勢(當然,小說也參考了《羅馬帝國衰亡史》、《A Silent Spring》、《沙漠梟雄》等),問題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能源危機喊了幾十年,石油還是沒有枯竭,相反美國成功開采頁岩氣,不再依賴中東石油之餘還反過來有能力輸出石油、中國研究核聚變、各車廠開發混能車、電動車甚至氫能車、還有各種可再生能源,肉類以至澱粉皆可合成,「資源/能源短缺」已經不是一個關乎世界生死存亡的問題,國與國間的鬥爭領域更多元化,僅僅因爲爭奪資源而大動干戈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至少在本片而言(不論續集,如有的話),這種世界觀設定無疑有點過時,無法呼應當下世界的格局,也就難以令觀衆産生共鳴。
.
2. 浪費沙漠場景。說本片「拍出沙漠浩瀚」的人,一定沒看過《沙漠梟雄》,後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從各種角度、時段、距離拍攝沙漠的壯麗,它敢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珠玉在前,原本很好奇《Dune》拍沙漠還能變出什麽花樣,結果大失所望,那些影評都誇大其詞,事實上本片幷沒有真的聚焦沙漠景色,沙漠只是一個布景,僅此而已,完全沒有《沙漠梟雄》的藝術性,也沒有好好運用沙漠的危險性—脫水、曬傷、失去方向感(因爲有高科技)、海市蜃樓等(不知續集會否有這樣的情節),真正的「危險」就只是那些沙蟲,而沙蟲概念也早被抽出來拍成一系列怪獸電影,也被《風之谷》改造得更有特色,相形之下本集的「始祖」未免較為沒趣。
.
3. 大橋已用到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落難被部族收留練成一身武功再率衆反攻敵人的「臥薪嘗膽」、《王子復仇記》式大橋大抵是希臘神話/古代戲劇改編再改編,萬變不離其宗,主角與沙漠部落相遇>證明自己實力>一起合作生活>成為領袖的故事明顯「致敬」《沙漠梟雄》(即英國軍官T. E. Lawrence的真人真事),沙蟲保護香料無疑和西方火龍保護寶藏一類的傳說相似,因此故事主幹部份並無很大特色(電影、小說皆然)。
.
4. 政治情節乏味。我一直對西方的家族情仇、政治勾心鬥角片無大興趣,因爲怎麽拍也不會好得過中國,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已是人類各種勾心鬥角、厚黑權術的百科全書,類似的題材一百年也拍不完,西方什麽紙牌屋、什麽莊園那些只是小兒科,本集Dune的所謂家族/星際政治鬥爭劇情也一樣,無非就是搶資源,甚至連政治也談不上,就是赤裸裸的用暴力搶,沒有技巧可言。而《星球大戰》以至日本的高達動畫早已把這題材發揚光大,沒有必要回看Dune。當然,又是那一句,希望後續(如有)會有更多這方面的著墨。
.
5. 科技設定不通。據稱作者鉅細無遺地在小說中介紹若干科技設定,那我們觀衆/讀者當然也有需要、有權利嚴謹地辯證這些設定的合理性。然而,與《尚氣》的毛病一樣,高科技世界打架卻還依賴中世紀式刀劍技擊,無論如何於理不合。據說,小說設定是人類爲了防止濫用武器,發明瞭只防高速物體却可容許低速物體穿透的shield,於是片中軍人近身搏鬥不用槍械只用刀劍。這樣的設定無疑是荒謬的,一方面片中基地有高科技火炮、敵軍太空船可以發放炸彈把基地炸成火海,人類不去管這些大殺傷力武器,却去管近身搏鬥?還有,如果一個派系可以爲了香料厚顔無耻到揮軍把主角一家殺得家破人亡,怎麽又會如此講“武德”,不去研發科技破解shield、致使全宇宙軍人的戰爭科技倒退回只用刀劍?又,即使退一萬步,兵器科技真的如此倒退,那故事中的人類至少也意識到遠距離攻擊比近身搏鬥更安全,起碼可以用弓箭吧?片中也出現過低速飛鏢,卻只用於暗殺但又不用於打鬥,何解?希望往後能夠詳解。炮製別開生面的故事設定沒有問題,但也得自圓其說,本片至少在武器設定這一點上有「講多錯多」之虞,這設定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可能很酷,讀者可能還會單純地照單全收,但放在21世紀的今天便太離譜、太難以置信了。
.
6. 情節平鋪直叙。由於需要推進劇情,沒有時間建立角色形象和性格,也沒有時間建立衝突、張力、兩難、懸疑,沒有起承轉合,一切平鋪直叙,完全可以預料(事實上單看主角 「夢境」對接下來的劇情已可知一二),就連沙蟲來襲也是幾十公里外已經可以見到,不是《大白鯊》裏鯊魚的神出鬼沒;全片速度沒有快慢之分,既沒有某些可以放慢步伐讓觀衆細味沉澱的場景,也沒有驚險刺激、節奏急促、突如其來的扭轉。雖然有著名演員加盟,但礙於人物衆多且需要趕故事,每人的發揮空間其實很少,主角的性格尤其模糊不清(可供對比的是《教父》續集中的阿爾柏仙奴,背景相似、面臨的是相似的困境,他的演技和電影對他的性格塑造是經典),是一大敗筆—不知這是否又是小說設定或往後會否改善了。
.
7. 無法帶出訊息。原著小說之所以成爲經典,相信是對環保、超人類的利弊、英雄主義等大課題的探討,但顯而易見的是本片爲了减省對白、增加娛樂性,這些探討都不見了,以至本片欠缺深度,沒有發人深省的地方,給人一個强烈的感覺便是 “本片僅供交待故事之用”,正如某影評所言,是一部2小時的預告,希望續集(如有)的平衡可以做得更好。
.
總體而言,《Dune》的先天問題,在於故事素材早被其他電影分割取用,更糟糕的是這些 “後來者”青出於藍,把《Dune》的素材發揚光大成為文化符號,以至Dune本尊已黯然失色。更更糟糕的是,導演决心緊跟原著重拍,以至幾乎沒有可加工改良、與時並進的空間,進一步拖低本片的可觀性(情形大抵就似Marvel要嚴格按照60年代的漫畫重拍電影,連人物造型也要一致)。外界的好評,相信很多都是源於「科幻經典」的情意結和「拍過一次不行、屢敗屢戰再接再厲」的期待。
.
再者,由於《Dune》的「agenda」很多(世界觀設定、 政治鬥爭、哲學討論、環保議題等等),如何在合理的時間、節奏和娛樂性下利用電影語言交待,如何剪裁平衡無疑是巨大的困難,所以至少在本片而言,有點「既想面面俱到,但又兩頭唔到岸」之感,希望(又是那一句)後續的定位可以更加鮮明,更勇於取捨,給觀眾一個清晰的「賣點」(是藝術性(鏡頭、場景設計等,例子如《2001太空漫遊》)?哲學性(大課題討論)?演技?還是純爽片?)這樣效果可能更好,而且挾著「科幻小說始祖之一」、「科幻經典重拍」的光環(或包袱),如無法超越《星球大戰》等的水平,處境將會很尷尬,很難在科幻片林立的21世紀佔有一席之地。這樣的任務無疑是非常艱鉅的。
.
原著故事結構龐大,而且有大量背景描述,難以用電影表達,所以也許這小說本來便不應拍成電影。如果第一集已經拍得這麽吃力,往後當世界觀進一步擴展,故事進一步複雜化,其成效如何,令人擔憂。
.
同場加映:
★加入狂友fb群組【 #狂氏電影綜合症候群 】
★*// http://bit.ly/32xJWLp //
★直接交流 × 影患有救!
枯竭的相反詞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八百回合經濟談
〔#國家欠我錢?#聊聊美國公債〕
上週的八百回合經濟談,提到聯準會利用無上限的購買美國公債,以解決市場流動性枯竭的問題。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 Fed 不顧一切都要維持美國公債的穩定,甚至連耳熟能詳的殖利率曲線,都跟它息息相關,今天政經八百就要來解答這個問題!
(如果忘記了債券的概念,壯士們可以複習之前的 #債券市場101!)
▌先聊聊公債吧
公債是國家以政府信用為基礎,向大眾募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係。
美國公債(US Treasury)則是指美國財政部代表聯邦政府發行的公債,根據償還期限不同,還可分為短期國庫券(T-Bills)、中期票據(T-Notes)和長期國庫債券(T-Bonds)。
▌不可能倒的美國政府與「無風險利率」
由於美國在國際社會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美國公債被視為信用風險極低的資產,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幾乎是不可能會倒的!
投資學中有一個名詞叫「無風險利率」,指的是資產定價的基礎,它影響投資人如何為金融商品訂出一個合理的價格。
而美國公債因為其無信用風險的特性,讓全球大多以其殖利率作為無風險利率。
▌流動性最高的美國公債
除此之外,美國公債市場幾乎是全球「流動性最高」的債券市場。也就是說,如果壯士們想買美國公債,很容易找到賣家;想脫手時,也一定有人跟你買。
因為其高流動性,美國公債的價格和殖利率都比較穩定,適合作為其他金融資產的定價基礎。
▌殖利率曲線也跟美國公債有關?!
在「#總經指標ep3」那篇文中提過所謂的「殖利率曲線」,但大家知道殖利率曲線是如何建構出來的嗎?
事實上便是以美國公債的殖利率為基礎,再透過不同方法,求出各期限公債的「理論即期利率」,最後將各個期限求出的利率連起來,便能繪出殖利率曲線。(順道一提,這條曲線也是許多市場上債券價格的基礎喔!)
▌美國公債究竟多重要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國公債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了!
除了透過其殖利率來評價其他金融資產,它還是 Fed 實施貨幣政策的好夥伴!
在#搞懂景氣循環 提過各國央行透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來維持景氣以及穩定物價,這其實也是利用「買進或賣出」政府公債或國庫券來達成。
舉例來說,當 BOJ(日本央行)或 ECB(歐洲央行)開始買進公債,代表資金流入市場中,增加了貨幣供給,各類金融資產的價格開始被推升。
相反地,當他們減少買進,甚至是賣出公債或其他有價證券,資金從市場中被抽出,貨幣供給就減少了,市場於是相對緊縮,這就是「公開市場操作」。
在疫情造成金融市場回落的這段時間,各國央行持續搬出法寶來支援經濟,其中購債是重要的一環(特別是美國公債)。
希望各位壯士們讀完這篇後,能對財經新聞中提到的 QE、貨幣政策及美國公債更有概念!
壯士們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深入閱讀相關文章,也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跟政經八百一起討論交流噢!
😉我們也有IG囉👇
https://instagram.com/p.e.800?igshid=1kqz3s09t22zm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學 #政經八百 #總經 #economics #肺炎 #coronavirus #fed #利率 #降息 #美國 #新冠肺炎 #疫情 #投資 #殖利率 #公債 #美國公債 #QE #交易 #懶人包
枯竭的相反詞 在 探員m的東京宵夜文事件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事件298 探員m的不負責翻譯—日劇「東京大飯店」最神作「鮪魚與吉拿棒」創作物語
話說探員雖然住在日本,卻很少follow日劇,去年應該只看了「輪到你了」和「東京大飯店」兩部,前者精彩了20幾集最後卻自爆(但還是很值得看);後者則是節奏緊湊一氣呵成,無論是故事、演技還是劇中出現的道具—料理都極有水準,精彩到最後一分鐘。我媽說她好久沒看日劇了,唯獨這一部讓她每天都要守著緯來日本台(幸好不是中○),可見是難得一見的好片。相較之下,該台下一檔要接的石原里美那部同樣以法餐為主題的日劇就顯得異常廉價...
除了更有生命力的「大人的熱血」以外,劇中水準極高的日式法餐絕對是讓我追起本片的最大主因,而它為觀眾帶來的價值卻不僅如此,整部片充滿了教育意義,例如「以在地食材創作法餐」、「用葡萄酒引領料理」、「推廣日本產葡萄酒」、「不浪費地使用食材,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減少使用太平洋產鮪魚」、「餐飲業也應該享有Work Life Balance」等期望大眾重新思考的觀念,都在劇情中充分傳達了出來。
還沒看的吃貨一定要去看一下,可以看到真正的米其林法餐主廚為本片創作的精美料理,非常值得。
★★★以下微雷★★★
最後一兩集木村拓哉飾演的尾花夏樹為了奪取米其林三星,開始鑽研以鮪魚為食材的餐點。然而就如同劇中提到,鮪魚的美味來自於血帶來的酸味,一旦加熱就會被破壞殆盡(說真的鮪魚煮過真的很難吃,在日本只吃得到烤魚下巴)。而法餐的特色就是以多元的加熱技術為食材賦予新的味覺,如果不能加熱便沒有意義。再加上場景在日本,做不出比壽司好吃的鮪魚料理,對那條鮪魚的生命更是大不敬。所以當尾花征服了「禁忌的食材」,做出他自認成功的鮪魚料理時,我真的是超級激動差點噴淚!!!
雖然我們都無福享受這道料理,但根據監修的「Quintessense」主廚岸田先生的說明,應該是大部克服了鮪魚的弱點,不愧是連續12年拿下米其林三星殊榮的主廚,這樣的精神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
前言說完了,接下來就放上本劇官網上刊登的創作物語翻譯,推薦給對料理有興趣的朋友。為了保持文句通順,我不會像村上春樹的中文版一樣直譯,如果傳達有誤玷污了神聖的職人意志請留言告知,感謝大家不吝指教。
#鮪魚與吉拿棒的創作物語
第11集的這道料理,是目前為止我參與本片製作中最艱難的。
要以鮪魚做法國料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大家都說「只有鮪魚是絕對不能用 」。我開始研究鮪魚已經有十年以上了,結果一直沒有成功,從不曾在我的餐廳「Quintessense」裡端出去過,可見鮪魚是多麼難處理的食材。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食用鮪魚的文化, 其中我特別喜愛壽司。我也很喜歡生魚片,但相比之下,壽司上的鮪魚更有魅力,說鮪魚是為了成為壽司而誕生的也不為過,兩者的搭配再合適不過,作為料理,完成度也相當高。
我所說的「只有鮪魚是絕對不能用」 ,因為要讓鮪魚做的法國料理達到鮪魚壽司的品質是不可能的。我不能拿出端到客人面前會被說「還是做成壽司好吃!」 「鮪魚就該吃生魚片啊!」的料理,那樣就對食材是太不敬了。 如果能做到讓客人說出「這個比壽司還好吃!」, 那就應該把它做成法國料理,如果不能的話就不應該做,大概是這個意思。
鮪魚最大的問題點在於「不能加熱」, 一旦加熱後口感容易變差,失去纖細的香氣,變得十分廉價。 劇中也有提到,鮪魚的美味來自血中的鐵分帶來的酸味,加熱後這個魅力也將一併丟失。綜觀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法餐以加熱技術見長,如果不能加熱、且根據法餐的基本思維「與其他食材混合搭配萌生出複雜而嶄新的味覺」,在鮪魚這樣食材根本不需要。想到這裡就會產生「真的有必要特別把它做成法國料理嗎?」的想法,所以說把鮪魚做成法餐是相當困難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出來的是把鮪魚的頭肉(腦天)擺在吉拿棒上的料理。
說到吉拿棒,有人可能會聯想到甜點,但其實那是因為在外面灑了很多很多的砂糖或肉桂糖,吉拿棒的麵糊本身並沒有加糖,所以不甜。將該麵糊直接拿去炸, 可以運用在各種料理上,也不會傷害鮪魚的風味,所以才嘗試了這個組合。
使用「腦天」的原因是想取其「筋的美味」,在熱騰騰剛起鍋的吉拿棒上擺上腦天, 就可以利用餘熱達到些許加熱的效果。如此一來不需特別加熱,也能藉由提高溫度帶出食材的香氣。
其實用在鮪魚的壽司飯溫度是最高的, 相反地青魚(鯖魚、沙丁魚等背部是青色的魚)溫度最低,一流的壽司店都是這樣控制的。 因此,鮪魚還是需要熱度的,但又不能直接加熱,再次凸顯了其處理的難度。
鮪魚有兩種筋,一種是硬到不能吃的,一種是加熱後會變美味的筋。而腦天帶有的筋正是後者,加熱後會溶化,產生QQ的口感。我把筋跟肉分離,肉的部分直接使用,筋 則是用炭火炙烤後再拌入蝦夷蔥擺在吉拿棒上。
如此一來,鮪魚肉未經加熱的美味與筋加熱過後的香氣同時並存。底下吉拿棒的熱度讓鮪魚不經加熱卻能產生加熱後的香氣,且不因加熱過頭而失去魅力,這就是這道料理想要達成的境界。
最後得到木村先生提供的靈感,加了兩種醬汁,分別是紅酒和Banyuls甜紅酒的醬汁,以及鮪魚皮熬製的醬汁。
※劇中尾花表演了用熱油加熱菜刀的片段,因為是演戲用的菜刀才能如此呈現,一般菜刀加熱會彎掉,非常危險,請不要隨便模仿。
#同場加映
#關於水產資源保護
平常我除了在餐廳擔任主廚,也會參加保護水產資源的活動。
目前日本的水產資源正在慢慢減少,已經到了枯竭狀態。各位去超市都還有看到在賣魚,所以也許不會特別注意,但其實國產的魚已經漸漸被進口品代替了。
伴隨著水產資源的減少,真正高品質的魚也跟著減少了,我每天實際買魚、摸魚,就能感受到魚的品質越來越差,非得做些什麼不可了。於是跟30人左右的餐廳主廚以及記者一起成立了NPO法人,從事水產保護的活動。
在日本長年被食用的太平洋黑鮪魚,跟1960年那時候比起來,只剩下12-13%的產量,這數字是不是很衝擊呢?
現在已經捕不到最高品質的鮪魚了,之前跟「數寄屋次郎」的次郎先生聊過,他說20-30年前只排得上第三、第四順位的鮪魚,現在已經變成品質最好的了。
這次劇中鮪魚的題材,我站在保護鮪魚的立場,一直跟劇組說不想做。但是,劇組的想法是,因應劇情需求,無論如何都想採用這個題材。我就想說「與其完全不碰,不如在劇中用一兩句台詞說明現在的狀態。」所以,劇中尾花才會說「不用太平洋鮪魚(日本近海產),要用大西洋鮪魚。」 ,大西洋的鮪魚因為徹底執行了水產資源保護,產量已經開始回復,我想,如果日本也這樣來做, 太平洋鮪魚的產量會回復也說不定。
感謝閱讀!接下來應該還會再挑幾道菜來翻譯!
這篇超級長文是我昨天在回台灣的紅眼班機上打的,不管你支持誰,明天讓我們一起到投票所對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投下神聖的一票!
■原文連結:https://www.tbs.co.jp/grandmaisontokyo/cui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