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西點西餐名店!
是最早提拔他的Pasadena
#支持他的團隊沒有被感謝過
#養育他的台灣被這樣對待著
#帕莎緹娜
一點小補充
我的連載小說LOVE裡面主角
小莎,緹娜
就是在取名時看到桌上的帕莎緹娜麵包店紙袋想的XDXD
該來去支持一下在地用心的優質麵包店了
帕莎蒂娜烘焙坊Pasadena Bakery
它們在左營高鐵站的杯裝牛肉湯超讚的!
我還有另外一家超愛的麵包店
呷ㄆㄤˋ 點心坊
回收重複使用紙袋還能折扣超環保
高雄的朋友們
你們也有推薦的好麵包店嗎?
一起來列舉吧!
【文青別鬼扯】---「吳寶春 不意外」
昨天FB上一狗票人都因為吳寶春而崩潰、氣憤。幾年前他才在媒體上展露出一副不在乎不屌不屑中國大陸市場的架勢,如今他卻為了中國大陸市場而屈膝。
其實商人為利無可厚非,鬼王也支持他積極開拓市場。但你過去也不必擺出一副正氣凜然的模樣吧?!
不過,說真的,吳寶春會這樣,鬼王一點也不意外。如果大家聽聞過一些烘焙業界的八卦,就能理解了。
鬼王得先聲明一下:鬼王本來就不喜歡吃吳寶春麵包,但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吳寶春個人,而是鬼王偏好吃傳統的台式軟麵包,餡料最好是克里姆或奶酥。
台式麵包走的是日本路線,強調的是鬆軟。鬼王雖然整天飄來飄去,但當阿飄之時,也吸取不少地氣,所以偏好台式麵包。至於歐式麵包,鬼王總覺得吃起來又硬又有點酸味,實在有夠痛苦,沒必要跟別人一樣裝高尚學優雅。這就跟鬼王喝咖啡時,總會堅持台糖二砂絕對要加好加滿一樣,真的沒必要學文青喝黑咖啡。
至於歐式麵包能在台灣市場能在台灣興起爆紅,吳寶春可說功不可沒。當初他獲得「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Coupe Louise Lesaffre)個人賽冠軍,馬上被捧為台灣之光。你想想看,一個不產小麥的地方居然能誕生出世界麵包冠軍(請別拿台中大雅一年不到300公噸的產量來跟鬼王吵),乍聽之下就好比新疆烏魯木齊冒出一間米其林等級的海鮮餐廳、台北市的建國中學養出環球小姐冠軍一樣,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怪事。至此之後,台灣的大街小巷就掀起一股吃歐式麵包的熱潮了
不過,吳寶春獲獎雖然為台灣的烘焙業界打了一支強心針,我們也能培養出世界等級的烘焙師傅,但台灣的麵粉與烘焙業界卻未以他為榮。原因很簡單,他從頭到尾都沒感謝過一大群默默支持協助他、把他推向世界冠軍的幕後工臣。
「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其實很年輕,歷史不算悠久,1992年才開始。它分為「團體賽」和「個人賽」,分別為四年舉行一次。例如,2008年舉辦團體賽,當時台灣隊由三名烘焙師傅吳春寶、文世成、曹志雄組成,獲得第二名,而吳寶春也因此獲得參與2010年個人賽的資格,進而獲得冠軍。但鬼友們必定都知道,會唸書不代表會考試,長的帥不代表會撩妹。同樣的,會做麵包,不代表你就知道如何面對國際性的麵包比賽。
麵包競賽會有清楚的規則,要求在一定的比賽時間內做出一定數量的長棍麵包、甜麵包或藝術麵包,每個出爐麵包的重量必須在限定範圍內,而參賽者能使用的原料與設備也都有清楚的規定。所以,參加世界麵包大賽不僅要有超絕的天賦技藝,你同時得先在嚴苛的受訓過程中脫穎而出。至於這個團隊的組成與受訓計畫,就要有專人籌劃與協助了。
台灣隊第一次參與2008年的世界麵包大賽就是由位於新北市八里的「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主導。穀研所就如同國內烘焙界的哈佛大學,幾十年來訓練出一狗票麵包師傅。你如果有機會問一下台灣大街小巷內四處林立的麵包店老闆,大部分都曾去穀研所上過課。
當初在穀研所盧訓所長與施坤河副所長的支持與鼓吹下,台灣幾位頂尖的麵包師傅(包含吳寶春)因此有機會前往巴黎參加麵包大賽。一個能出國比賽的團隊能組成,絕對不是拿起手機把這些人約一約就能搞定的事。
首先,你要有人能弄懂比賽的規則與流程,還能協助報名、規劃日後前往巴黎比賽的食宿安排,這就必須是和法國的烘焙業界、與主辦單位有connection的人才能勝任。其次,在巴黎比賽時能使用的原料與設備,也跟台灣烘焙業界的習慣大相徑庭。例如,你使用的麵粉也必須是法式規格的T45/T55/T65,而不是一般台灣民眾熟悉的低筋、中筋、高筋麵粉。據鬼王瞭解,在巴黎比賽時使用的烤爐也跟台灣麵包店慣用的不太一樣。因此,出國前要有個受訓練習的過程,團隊成員必須集中吃住在一起。受訓場地必須是專業的烘焙廚房,配備有與比賽規定同等級的烘焙設備。受訓期間會使用到大量的麵粉、烘焙原料,也必須有人提供。團隊成員共同練習時,也要有人模擬裁判,提供專業見解。最後,這群國家代表隊前往巴黎比賽的機票與食宿,也得有人買單。
而這一切都是由穀研所邀集國內的烘焙與麵粉業者共同統籌規劃與贊助,無論是2008年的團體賽或是2010年吳寶春獲得冠軍的個人賽,均是如此。如果沒有一群人在背後默默的努力付出與協助,吳寶春可能連抵達戴高樂機場後該如何出關、如何搭乘RER進入巴黎市區、如何去飯店check in、怎麼到比賽會場報到都不會。
不過,吳寶春獲得世界冠軍的殊榮,成為台灣之光、媒體寵兒後,他似乎遺忘了一路走來曾幫助過他的人。吳寶春在媒體前從未感謝過這群曾經支持、提拔、協助過他的人與廠商,他把這一切都歸功於他自己。
多年前鬼王曾花費好長一段時間研究台灣的麵粉與烘焙業發展史,當時訪問過許多烘焙業界人士。但每當提及吳寶春時,受訪者卻都避而不談,或輕輕帶過。後來經某位長輩私下告知,才知道其中的曲折離奇。據說他與最早提拔他的Pasadena,也是如此。
所以過去他曾在媒體面前配合風潮,展現一副不屑中國大陸市場的屌樣,不讓人意外。如今為了中國大陸市場,又變了個人,同樣也不讓人意外。
圖片:http://www.peoplenews.tw/…/609b9a25-7858-4f9f-b46c-e4d62b56…
架勢廚房北角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偶現在在廉航機場,等天亮時要飛哥本哈根參加第一次在北歐舉辦的慢食展「大地母親」Terre Madre.
這是寫給這期#貢丸湯的文章,講義大利肉丸所見所聞。#你知道義大利人不吃茄醬肉丸義大利麵 嗎⋯⋯ (也不吃夏威夷pizza謝謝)。看完趕快去翻雜誌,其他企劃更好看喲~
—正文開始—
在食物歷史的課程上,研究義大利移民餐桌的教授給我們看一部影片解釋移民料理跟刻板印象的關係。裡面美國顧客到了第一代義大利移民在紐約開設的餐館,想要來道肉丸茄醬義大利麵,店小二面有難色,而主廚在廚房裡大發雷霆,堅決不出這道麵。「番茄醬、肉丸、義大利麵怎麼可以放在一起?」這麼沒有品味的事情怎麼可以發生呢?義大利同學心領神會笑成一團,我心中卻覺得一緊,糟,我是犯過這個錯。
那是一次大夥拜訪完北義酒莊回來小鎮,吆喝著,一起簡單煮個義大利麵吃吧,為首的義大利同學大有有飯一起吃,要把大家餵飽的架勢。而身為鄰居的我,家中空間較大,就在我家開吃。我傾地主之宜,把冰箱食物都翻出來了,拿一盒肉丸,問同學,拿這個配下的麵條好嗎?他有點難色,但很有風度地說不用,我便另外做了一道醬油燒奶油丸子給大家吃了。然而他那個遲疑的剎那,留下了印象。
「原來義大利人吃的義大利麵不能配肉丸」,知道這點,像是辨認出一道無聲的文化符碼。有太多理所當然的食物搭配,乃是生成在全球化異地移動後的全新組合——不是不行,但對堅持傳統的胃口來說,令人為難。
但這就陷入另個哲學命題,人是要按照傳統規矩框架行事、有劃地自限的嫌疑呢?還是成為一個百般隨和百搭的人物呢?關於前面這點,義大利的肉丸料理、和麵條還大有可說,後面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貢丸了吧。
認真想想,有什麼貢丸不能夠搭配的組合嗎?或者是,出現貢丸,會讓人摔筷子抗議的場合情面嗎?大概沒有發生過。貢丸湯、貢丸乾湯麵、滷肉燥裡出現一顆滷貢丸跟滷蛋共徜徉,沒有問題。新住民媳婦烹調的美味越南小吃店裡,牛肉河粉裡配一顆貢丸、東北酸菜鍋裡白菜酸菜與帶著豬油脂的五花肉片、麻辣鍋、配角都少不了貢丸。台灣貢丸跟新住民與大陸北方、西南料理都無違和,大概也是台灣料理風格半世紀以來融合亞洲各方特色的縮影。而義大利的現代民族國家組成,並不比台灣簡單。現代義大利菜強調各地鄉土料理特色的並不是跨越數個世紀而來的千年傳統,而是在1891年一位托斯卡尼商人Pellegrino Artusi確立下來的民族國家料理範式,彼時出版的Science in the Kitchen and the Art of Eating Well一書,成功地用生花妙筆把各地方言、料理、跟布爾喬雅階級的品味飲食結合在一起,於是地方傳統成為可以理直氣裝堅持的品味,從此義大利人更可以說「番茄醬、肉醬跟義大利麵就是不應該放在一起了!」
然而,義大利人是吃肉丸的,而且其實就是番茄醬燉肉丸。
講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怎麼番茄肉丸義大利麵不行,番茄醬燉肉丸就可以了?沒錯,番茄醬汁燉肉卷肉丸,偏偏是南方最道地的菜式之一。番茄醬燉肉丸是這麼做的,把肉丸做好——豬牛皆可,根據不同食譜或許加入帕瑪森乳酪、或者加入麵包屑,摔打成肉丸後,以平底鍋煎定型,然後加入番茄醬汁燉煮入味,不只肉丸充滿鮮甜滋味,也讓番茄醬充滿飽滿肉味。所以偏完整的一餐是這樣的:把肉丸肉卷頓煮好後,移出肉丸以及適量的番茄醬汁,剩下的番茄醬中自然而然充滿肉屑,雖然基本上還是番茄醬多肉少的局面,如此ragu(肉醬),正式義大利料理醬汁基本,趁此混入煮燙好的義大利麵烹調。於是第一道澱粉主食:肉醬義大利麵,以及第二道主食:番茄醬肉丸,就這麼準備好了。這種全鍋利用一鍋到底的方法,是非常經典的西餐料理邏輯。
但說到底,義大利肉丸是使用絞肉捏製的,因此有時候也具有剩食料理風格,不論份量,捏成一團燉煮就是。也讓人想起中式獅子頭這樣燉煮的肉丸菜色。身處在在意鄉土料理特色的義大利老饕中間,我自然是羞於提起像是瑞典Ikea肉丸般的冷凍肉丸組合——但還是約略可以捉摸個歐洲肉丸的形象。肉丸是主食,不是配菜,他需要別人烘托入味,偶爾也施恩味與其他醬汁。但不是亞洲鍋物邏輯地釋放自身鮮味來成就一鍋好味。搭配上,以自然蔬食的保存食為主:義式番茄醬是夏天地中海豔陽的恩賜,北歐搭配果醬則是夏天難得陽光的莓果滋味。四季分明的歐洲氣候,讓人們在植物物產大出的季節,辛勤製作成滋味濃厚的保存食,肉食奶製品是四季皆有,以此組合,盛盤後刨上富含氨基酸鮮味結晶的硬質乳酪如帕瑪森提點鮮味,就是義大利肉丸的方法。
架勢廚房北角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偶現在在廉航機場,等天亮時要飛哥本哈根參加第一次在北歐舉辦的慢食展「大地母親」Terre Madre.
這是寫給這期#貢丸湯的文章,講義大利肉丸所見所聞。#你知道義大利人不吃茄醬肉丸義大利麵 嗎⋯⋯ (也不吃夏威夷pizza謝謝)。看完趕快去翻雜誌,其他企劃更好看喲~
—正文開始—
在食物歷史的課程上,研究義大利移民餐桌的教授給我們看一部影片解釋移民料理跟刻板印象的關係。裡面美國顧客到了第一代義大利移民在紐約開設的餐館,想要來道肉丸茄醬義大利麵,店小二面有難色,而主廚在廚房裡大發雷霆,堅決不出這道麵。「番茄醬、肉丸、義大利麵怎麼可以放在一起?」這麼沒有品味的事情怎麼可以發生呢?義大利同學心領神會笑成一團,我心中卻覺得一緊,糟,我是犯過這個錯。
那是一次大夥拜訪完北義酒莊回來小鎮,吆喝著,一起簡單煮個義大利麵吃吧,為首的義大利同學大有有飯一起吃,要把大家餵飽的架勢。而身為鄰居的我,家中空間較大,就在我家開吃。我傾地主之宜,把冰箱食物都翻出來了,拿一盒肉丸,問同學,拿這個配下的麵條好嗎?他有點難色,但很有風度地說不用,我便另外做了一道醬油燒奶油丸子給大家吃了。然而他那個遲疑的剎那,留下了印象。
「原來義大利人吃的義大利麵不能配肉丸」,知道這點,像是辨認出一道無聲的文化符碼。有太多理所當然的食物搭配,乃是生成在全球化異地移動後的全新組合——不是不行,但對堅持傳統的胃口來說,令人為難。
但這就陷入另個哲學命題,人是要按照傳統規矩框架行事、有劃地自限的嫌疑呢?還是成為一個百般隨和百搭的人物呢?關於前面這點,義大利的肉丸料理、和麵條還大有可說,後面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貢丸了吧。
認真想想,有什麼貢丸不能夠搭配的組合嗎?或者是,出現貢丸,會讓人摔筷子抗議的場合情面嗎?大概沒有發生過。貢丸湯、貢丸乾湯麵、滷肉燥裡出現一顆滷貢丸跟滷蛋共徜徉,沒有問題。新住民媳婦烹調的美味越南小吃店裡,牛肉河粉裡配一顆貢丸、東北酸菜鍋裡白菜酸菜與帶著豬油脂的五花肉片、麻辣鍋、配角都少不了貢丸。台灣貢丸跟新住民與大陸北方、西南料理都無違和,大概也是台灣料理風格半世紀以來融合亞洲各方特色的縮影。而義大利的現代民族國家組成,並不比台灣簡單。現代義大利菜強調各地鄉土料理特色的並不是跨越數個世紀而來的千年傳統,而是在1891年一位托斯卡尼商人Pellegrino Artusi確立下來的民族國家料理範式,彼時出版的Science in the Kitchen and the Art of Eating Well一書,成功地用生花妙筆把各地方言、料理、跟布爾喬雅階級的品味飲食結合在一起,於是地方傳統成為可以理直氣裝堅持的品味,從此義大利人更可以說「番茄醬、肉醬跟義大利麵就是不應該放在一起了!」
然而,義大利人是吃肉丸的,而且其實就是番茄醬燉肉丸。
講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怎麼番茄肉丸義大利麵不行,番茄醬燉肉丸就可以了?沒錯,番茄醬汁燉肉卷肉丸,偏偏是南方最道地的菜式之一。番茄醬燉肉丸是這麼做的,把肉丸做好——豬牛皆可,根據不同食譜或許加入帕瑪森乳酪、或者加入麵包屑,摔打成肉丸後,以平底鍋煎定型,然後加入番茄醬汁燉煮入味,不只肉丸充滿鮮甜滋味,也讓番茄醬充滿飽滿肉味。所以偏完整的一餐是這樣的:把肉丸肉卷頓煮好後,移出肉丸以及適量的番茄醬汁,剩下的番茄醬中自然而然充滿肉屑,雖然基本上還是番茄醬多肉少的局面,如此ragu(肉醬),正式義大利料理醬汁基本,趁此混入煮燙好的義大利麵烹調。於是第一道澱粉主食:肉醬義大利麵,以及第二道主食:番茄醬肉丸,就這麼準備好了。這種全鍋利用一鍋到底的方法,是非常經典的西餐料理邏輯。
但說到底,義大利肉丸是使用絞肉捏製的,因此有時候也具有剩食料理風格,不論份量,捏成一團燉煮就是。也讓人想起中式獅子頭這樣燉煮的肉丸菜色。身處在在意鄉土料理特色的義大利老饕中間,我自然是羞於提起像是瑞典Ikea肉丸般的冷凍肉丸組合——但還是約略可以捉摸個歐洲肉丸的形象。肉丸是主食,不是配菜,他需要別人烘托入味,偶爾也施恩味與其他醬汁。但不是亞洲鍋物邏輯地釋放自身鮮味來成就一鍋好味。搭配上,以自然蔬食的保存食為主:義式番茄醬是夏天地中海豔陽的恩賜,北歐搭配果醬則是夏天難得陽光的莓果滋味。四季分明的歐洲氣候,讓人們在植物物產大出的季節,辛勤製作成滋味濃厚的保存食,肉食奶製品是四季皆有,以此組合,盛盤後刨上富含氨基酸鮮味結晶的硬質乳酪如帕瑪森提點鮮味,就是義大利肉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