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見到台灣有人倡議一種淺薄的國際現實主義,主張國際上一切均以利益與實力為主,沒有私交與價值的空間。這種說法在國民黨、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支持者中都有人附和,但是最多的還是主張「對中國實力不夠不要大小聲」的柯粉,雖然柯文哲外交國防知識的貧瘠,使得論述缺乏實質內涵,但即使就表面而言,也錯得離譜。
話說現任總理的父親Pierre Trudeau擔任加國總理時,老杜魯多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左翼知識份子,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雖然也是知識份子,但是兩人氣質與知識類型相差甚多,在老杜魯多與尼克森在橢圓辦公室高峰會後,尼克森說:“That Trudeau, he’s a clever son of a bitch.” 然後轉頭問季辛吉:“What in the Christ is he talking about?”
儘管加拿大與美國素來是堅定盟友,但是雙方依舊不時有摩擦。尼克森為了加國遲遲不願加入越戰對老杜魯多不滿,老杜魯多的知識份子性格又使得他對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總是心懷警惕,後來美國財政部長John Connally與加拿大為了貿易問題雙方不快,老杜魯多說:「有了John Connally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一直到尼克森因水門事件下台,之後福特上台,美國與加拿大關係再度恢復良好,福特甚至協助加拿大完成外交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令加拿大加入G7,顯著提升加國的國際地位。
老杜魯多是繼法國之後,造成歐美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風潮的第一人。法國因為當時戴高樂堅持走自己的路,所以國際上沒有西方國家跟隨,但是當中國民國風雨飄搖之際,老杜魯多毫不遲疑地拋棄中華民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示好。
之後同樣是進步知識份子的卡特上台,雖然卡特是公認聰明卻政績一塌糊塗的美國總統,但是因為與老杜魯多在知識上與性格上十分接近,兩人反而成為好友,解決了兩國長久的海洋邊界與漁權的爭議。後來老杜魯多的葬禮,美國就是由卡特率團弔唁。
因此後來雷根上台,可想而知和老杜魯多十分不對盤,兩國關係也隨之惡化,雷根到加國國會演說時,成千上萬的加拿大環保主義者在外抗議,國會中也有議員對雷根的外交政策與星戰計畫抗議。
直到保守黨的Brian Mulroney擔任加國總理後,雷根與Mulroney相見恨晚,成為好友。雷根、Mulroney和柴契爾夫人三人分別在美、加、英提倡新自由主義,三人之中以濫觴者柴契爾夫人最堅定,Mulroney最溫和,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在中國施行港辦國安法之後,加拿大是繼英美之後,率先表示反制的國家。Mulroney表示,認為國際貿易可以改變中國的想法可謂徹底破產。
Mulroney目前是加中貿易理事會的重要成員,加中貿易理事會是加國重要商人與政界人士,為推展兩國關係成立的商業組織,也是中國以商業力量影響加國的重要機構,天安門事件後四年,便是由加中貿易理事會率團赴中破冰投資。Mulroney在中國也有商業利益,他的批評代表傳統建制派對加拿大與中國交往政策的否定。
加拿大與美國的外交經驗顯示一個傳統的智慧,國際間固然利益與實力十分重要,但是價值與私交同樣重要,結構與行動者相互影響,而不是膚淺的實力原則所可涵蓋。
這也是台灣總統因中國封殺,長期無法與國外重要元首見面,所可能產生的代價。此所以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的意義之所在。雖然可惜的是,《台灣旅行法》的象徵意義大過實質意義,但是至少打破部分台美官員接觸的內心禁忌,這也是「台灣走出去」的真正意義。儘管所有的協議都在國際高峰會前已經協商完畢,但是所謂的元首排排站的大拜拜儀式,依舊有其意義;習近平貴為世界第二強國元首,但是在G20拍照空擋,當各國領袖各自開心閒聊時,卻落寞地無人搭理,也是同樣的道理。
柴契爾夫人政績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法共和黨初選 前總理費雍爆冷勝出 曾是法國最年輕國會議員 費雍技術官僚資歷完整 矢言改革 黨內左派極右三方夾擊不退縮】
整個歐洲現在逐漸地從反全球化變成了民粹主義、排外主義。而在歐盟當中,德國的智庫點名最嚴重的除了奧地利就是法國。法國是歐盟最重要的國家,因為當初歐洲一體,一開始的設計者就是法國。
然而做為第五共和以來第一個表示不連任的總統歐蘭德,正式宣布他不爭取連任,因為他的民調支持度只有4%。他知道未來法國最大的危險,就是國民陣線的瑪麗勒朋很可能會當選。他最在乎的是未來誰能夠在法國的第二輪總統大選中,擋住國民陣線這個一個極右派的總統候選人。而瑪麗勒朋她本人認為,她最重要的英雄是普丁,她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反移民以及脫離歐盟。
法國共和黨初選二輪投票結果,在當地時間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間揭曉。競選過程中一路爆冷的前總理費雍(Francois Fillon),最後以百分之十六點五的得票率,擊退政壇老將朱佩(Alain Juppei)的百分之三十三點五,一躍成為法國保守派的新共主。
今年六十二歲的費雍是從何崛起的?事實上,法律系畢業的他出道甚早,在1981年就成為法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當時才二十七歲。
1993年,三十九歲的費雍進入密特朗政府擔任高等教育暨研究部長。1995年,席哈克繼任後,費雍先後擔任科技部長和其他職位。2002年,他在勞工部長任內,針對每周三十五小時工時制推動改革和退休法案,引發巨大社會反彈。2005年。在教育部長任內實施備受爭議的「費雍教改法案」,掀起中等教育一陣罷學潮。之後他被踢出內閣,直到受邀擔任薩科奇總統大選競選總幹事時才重出江湖,並於2007年勝選隔天受命組閣。
費雍個性低調穩健不莽撞,是歷練極為豐富的技術官僚,在薩科奇底下整整當了五年總理,兩人培養出親密的友誼。今年九月,他決定出馬角逐大位,畢竟三十年漂亮的政治履歷中,唯一缺的就剩總統這個職位。首輪投票中,費雍以黑馬之姿,不但甩掉前老闆的糾纏,還威脅民調領先的朱佩,跌破許多人眼鏡。如今在執政中間偏左社會黨政績慘澹、支持度低迷、爭取連任幾乎不成氣候情況下,費雍在中間偏右保守黨內過關斬將,可望在2017年春天,單挑勢力不斷擴大的極右翼國民陣線的瑪琳勒朋,甚至登上大位。
費雍表示,「這是屬於我的勝利,更是建構在信念上的實質勝利。我在這條路上走了三年,不斷傾聽法國人民心聲,也向他們傳達我的理念和價值觀。我們逐漸建立起一股氣勢,打破過去所有對我的成見。我的方法獲得理解。法國無法容忍失敗。法國要真相,更需要行動。」
面對法國國力大不如前,經濟長期疲弱不振,整體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還活在恐怖攻擊的陰影中,費雍想做的很多。經濟上,他是已故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信徒,提倡一系列激烈自由市場改革以提升競爭力,包括廢除現行三十五小時工時制、將法定退休年齡從六十二歲延後到六十五歲、砍掉五十萬個公職、在未來五年內削減一千億歐元公共社福支出,降低企業稅、廢除富人稅和增加增值稅。
在社會問題上,信奉天主教的費雍反對同性婚姻,強調積極擁抱法國傳統家庭價值的重要,而且主張打擊非法移民和伊斯蘭極端主義。
在外交上,他建議和解路線,主張解除對俄羅斯制裁,與總統普丁、敘利亞和伊朗都維持友好。費雍高舉強硬保守的旗幟,和黨內既有溫和立場不盡一致,在初選過程中,黨內鼓吹容納異己和社會多元的溫和勢力,警告他的移民政策是走在民粹主義的險路上,極右翼則恥笑他的排外主義不到位。左派政府質疑他的經濟政策粗暴且不切實際,極右翼則批評他擁抱全球化的想法過氣。費雍遭到左右政敵同時夾擊,但他不擔心嚇跑中間選民,還對自己的想法充滿信心。
費雍說,「我有責任要打擊那些抗拒改變、以及總是譁眾取寵的人。左派代表失敗,右派代表破產,我們要打破的是這些政黨分際,而非讓法國人民失望。那些人過去不是我的選民,但帶領大家邁向未來是我的職責。」
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明年則輪到歐洲,包括法國和德國都將舉行大選,現任左派總統歐蘭德已宣布退選,創下法國自1958年成立第五共和以來,唯一一位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卻不尋求連任的領導人。明年可望是中間偏右和極右翼之間的對決,也將會是在全球一片民粹高漲聲中,測試主流政黨是否能夠成功捍衛民主自由價值的重要時刻。
柴契爾夫人政績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2016.09.14 英國 ※
大衛‧卡梅隆決定辭去國會議員職務
大衛‧卡梅隆宣布辭去國會議員職務,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六月二十四日宣布辭去首相職務,改由特瑞莎‧梅擔任首相後,他就成為保守黨的後座議員,這兩個月來,他目睹梅女士革除了他任內的許多政策與同盟友人。
梅女士自從擔任首相以來,從未跟卡梅隆先生交談,直到他打電話給她告訴他要辭職為止。
卡梅隆宣布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代表他原來的選區——牛津郡的惠特尼(Whitney)——必須進行改選。西敏國會大感意外,因為他曾經表示,在脫英(Brexit)公投後,他仍然會繼續擔任後座議員,為選民服務。
梅女士就任首相以後,就試圖跟伊頓公學之流的豪門子弟——如卡梅隆——保持距離,她一上任後就宣布「少數特權人士的時代結束了」。她當首相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暫停欣克里點的核能電廠案,又對於「北方動力屋」的工業政策表達懷疑,上週她也暫停了卡梅隆任內的獄政改革。
今年 49 歲的卡梅隆先生,可望在辭去公職後,集中精力撰寫回憶錄,亦很有可能會步上前人的後塵,加入巡迴演講的行伍。他也表示願意致力國際慈善活動、打擊貪腐。
卡梅隆先生在英國脫歐公投後,曾經表示他依然想代表惠特尼的選民,繼續參與國會。然而他表示他改變想法,他說他繼續擔任國會議員「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而不是集中在我的繼任者的政策之上」。
卡梅隆先生告訴友人,他不想成為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第二——希思在敗給柴契爾夫人後,即成為一個動輒批判保守黨政策的後座議員。他也不想遭遇東尼·布萊爾式的批評——東尼‧布萊爾因為不想公布他的財產明細表,決定辭去後座議員的公職。
卡梅隆先生堅持,他依然「完全支持」梅首相,還說英國在她的「強力領導」之下,將會欣欣向榮。梅女士亦禮尚往來,表示英國在卡梅隆的領導之下,在社會改革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又說他致力於摶成一國政府的努力,她會蕭規曹隨。
卡梅隆對 ITV 電視新聞解釋他決定辭職的理由,表示:「我對於各種議題當然有我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而那就是問題的核心。作為前任的首相,我想我作為後座議員,將使大家分散注意力,而不是關注於政府正在做的事情。」記者問他,是否是因為梅女士企圖恢復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的制度,也是他一向反對的事情,促成他辭職。他表示:「我的決定跟任何個別的議題無關,只是宣布的時機剛好是這個時候而已,這絕對是個巧合。」
在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後被辭退的前財相喬治‧奧斯朋,在推特上表示:「我們倆一起同時國會,曾經合作無間,我將想念跟他一起坐在綠色椅子上(譯按:指下議院的綠色座椅)的日子。」
卡梅隆的政績包括把英國帶離歐盟,雖然那是他本人不支持的國家方向,他表示:「我希望大家會記得我說到做到,舉行了歐盟公投。現在,我渴望展開新的人生。我才四十九歲而已。我希望仍然能夠服務大眾,繼續貢獻國家。」
http://www.thetimes.co.uk/…/cameron-quits-politics-with-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