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五月份疫情爆發以來,因為3+11相關爭議,我鮮少對外發文,但對民眾的服務從來沒有停歇。對於3+11的爭議,如我之前所說,我為機組員開協調會,出發點是擔心機組員身心狀況導致飛安疑慮。對於相關決策與疫情關聯,除了指揮中心多次說明,我也相信行政院與監察院分別進行的調查,會釐清相關爭議,我也會盡全力協助相關爭議釐清。
非常感謝這段時間關心和鼓勵我的朋友,我會繼續做好我的工作,今明兩天我也想向大家報告這幾個月我們的工作成果和大家分享:
---------------------------------------------------
范雲工作成果報告(2020/02-2021/07)
✅ 深化民主,守護主權
守護主權,防範紅色滲透
進入立院後,推動台灣成為正常國家,與建構防範中共滲透的防禦工事,是我與過去在街頭守護民主的夥伴們共同努力、不敢懈怠的重要工作。我一上任,就積極處理中研院士應為本國籍,以及中研院外文名稱正名討論的開啟。接著,包括成功推動影音串流平台OTT要合法納管才能落地、數位身分證要先立法再實施等,都是為了要防範中共在科技、媒體、教育、學術等領域的紅色滲透。
深化民主
除了防範紅色滲透,我努力推動深化台灣民主,建立一個保障人權的民主台灣。我提出了憲法增修條文草案,一方面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獨立行職權,二方面強化人權保障,將社會權、文化權入憲。為了去除威權文化,我提出「宣誓儀式民主化」三法案,希望未來台灣民選公職不用再對國父遺像敬禮。
針對平等參政,我也提出選舉公共化的修法,期待經濟資源不再成為人民參選的門檻。看到香港人爭自由所遭受的迫害,我也提出「跨國全球人權問責」法案,希望能讓台灣為國際民主自由同盟盡一份力。
✅ 團結!看見每一位勞動者的辛苦
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勞動者,我希望能補上勞動權益的拼圖缺角,也希望能協助解決非典型勞動工作者的困境。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我與15個工會勞團共同呼籲職災保險專法(我提出本屆立院第一個草案版本)、公益揭弊法、勞動教育促進法、最低工資法、性工法中陪產暨親職假等五大勞權法案,應盡速立法或修法。我的辦公室也提出了相關法案。
我也協助了包括外送員、專櫃銷售人員、駕駛、教師、護理師,以及藝文工作者爭取他們應有的勞動權益。
✅ 讓各領域的女性都能平等發展
投入婦運超過三十年,我是性別運動的終身推動者。進入立院後,我與婦女團體站在一起,持續努力修法處理權勢性侵、跟蹤騷擾、數位性別暴力、遭遇雇主性騷擾求助無門、弱勢女性處境包括月經貧窮,以及還國際慰安婦正義等議題。
性別議題深入社會文化,從人身安全的侵害到厭女現象的日常,以制度與政策確保界線是最根本的。我的團隊積極協助在不同領域中的女性所面對的環境不友善,目前有具體處理的包括運動領域、科技領域,以及金融領域。針對政治領域,我也提出了行政院組織法修法版本,明定未來政務官任命單一性別比例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 親子友善,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友善家庭
台灣社會的家庭樣態非常多元,我進入立院後,就努力推動從孕育孩子、誕生、養育到求學每個階段的改革,希望讓各種家庭樣態中的每一位家長都能與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我提出陪產親職假、七天有薪家庭照顧假、補正幼兒園虐童罰則漏洞,也實質透過質詢、溝通與預算審查,敦促政府提升幼托公共化與家外送托比率。
友善親子環境
我也推動了包括圖書館、藝文場館與故宮的兒童近用與親子友善環境;積極協助家長一起努力改變小孩可能遇到的霸凌或性別刻板就學環境。從親子共讀、校外人士進入校園教學的把關到教育部家庭教育網站內容的檢討,我與團隊積極努力,與家長們一起打造親子友善環境。
✅ 責無旁貸!做助人工作者的後盾
出身社運,我一直感謝「助人工作者」支撐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人們的辛勞!因此我進入立院後,就努力與這群人並肩作戰。
我的辦公室處理過社工、護理師、醫師、心理師、照顧人員等助人工作者所遇到的不合理的對待,其中包括醫師面對的天價違約金、專輔人力的不足、照顧人員應有全新疫苗照顧假、日間精神復健機構納入紓困4.0等協助與爭取,我跟團隊都是日夜兼程全力以赴。
我的團隊最近成功為台北榮總的護理師爭取到加班費,感謝退輔會因此建立了全國各地榮總系統護理師「事後申請加班」的合理程序!
✅ 性別平等不能退守,攜手同志對抗歧視
婚姻平權法案為台灣建立了人權立國的國際形象,但因為保守勢力的抵擋,「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對同志家庭權益的保障仍不完整:同志配偶無法共同收養、部分跨國同志配偶仍無法在台灣成家等,仍需持續推動。
此外,這個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偏見並不會立刻改變,過去這一年多內仍然發生友善同志的童書繪本「國王與國王」被抹黑以及大學「性別平等專題研討」邀請反同言論講師等事件。
我與團隊除了緊急協助處理了多起歧視同志的案件,也督促教育部在推廣教育、社會教育、師資職前培訓、教師在職進修、教科書審查、身心障礙及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面向,都必須避免針對同志的偏見與歧視;也要求包括體育、國軍、金融業、勞動職場各領域推動性別平權措施。
✅ 推動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教育:
守護學生權益、保障學生自治,落實校園民主
作為一個學生運動參與者,我認為校園民主就是讓年輕人成為學習主體,展現自己想法的重要過程。因此進入立院後,我就與新世代學子緊密互動,從制度面協助解決學生權益不受保障的困境,包括檢討黑心校規、健全學生申訴機制、補足學校諮商輔導資源、縮小數位落差以及完善學校飲食教育。
我跟團隊在處理學生求援的議題時,都會反覆確認各種社經背景、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氣質、族群、身心狀況的學生會面對如何不同的處境。未來任期中,還有二個議題需要全力以赴的:十八歲公民權入憲,以及讓黑心校規真正從校園消失。
✅ 一步一腳印,服務各地民眾不分區
我的團隊常常說我辦公室是名副其實的「不分區」立委,地方選民服務有我從政以來深耕的台北市大安區、有我認養的花蓮、還有我的老家淡水和故鄉雲林等地;也跟各地友善議員合作,將地方問題但屬於中央權限的議題,和各部會討論與處理。
過去這一年半來,我們辦公室成功協助各地民眾處理問題,例如成功協調各單位,完成台北車站街友家當安置處理,讓北車環境整齊,同時也保障街友生存空間。
其他還有督促道路標示改善完成、促使衛福部醫院移除埋設於民眾土地上會造成汙染之管線、使大學重要地震帶研究取得場址、爭取地方閒置公家宿舍作為居民活動場所、敦促大學校園改善校內危險斜坡道、召開協調會處理地方瀝青廠長期空氣噪音廢棄物污染問題等。
民眾的小事,就是民意代表的大事,我和團隊會繼續為地方服務。
✅ 轉型正義,讓台灣成為正常的民主國家!
我們那一代的青年,是在威權教育與對抗威權中長大。我一直相信,只有當國家願意公開威權時期壓迫的真相,社會也不會選擇迴避,才會有真正的和解。
進入立院後,我努力促成政府一步步公開威權時期的各種檔案,包括:擴大解密並開放政治檔案、推動威權時期大法官解釋會議紀錄公開,以及促成國安局長承諾正視威權時期國安局過錯等。
在這麼多的政治案件中,讓我念茲在茲的是林義雄案與陳文成案的真相釐清與究責。直到這一刻,當年國家有系統介入的真相仍未能完整公開與被究責。我會繼續努力,因為唯有真相與究責,台灣社會才能得到和解與正義。有了歷史正義,這個國家也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
---------------------------------------------------
以上是我的簡要問政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附圖中的具體內容。
讓我們一起加油,為弱勢、為公益、為台灣,繼續風雨同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泰辣 Ty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決定來聊聊我們的青蔥歲月 在我們成為光彩照人的女神前 我們也曾有過被欺壓凌辱的時代 而現今社會霸凌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因此我們決定來碰這個艱難的議題 -- 其實一開始打算好好講的 結果一正經聊變得無聊透頂 於是決定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聊 誰知道舉重若輕的結果舉一個太輕 明明嚴肅的話題變成瘋癲鬧劇 ...
校園職場霸凌申訴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創傷事件後的孤島】
.
1. 共患難後,心會更緊密?
連續兩篇文章講創傷,但總覺得還沒有寫完。創傷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個別化」的經驗,我們如何感受、思考、理解創傷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選擇如何面對這些創傷事件所帶來的改變。這與個人心理狀態、成長背景、社會系統、生理遺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所謂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hycho-social)的概念。
.
或許我講「創傷事件」有點不夠具體,如果要細緻一點定義,非預期事件或長期狀態,造成當事人身心重大壓力與不適。例如:夫妻面對意外流產、同學們在課堂目睹師對生的霸凌、天災人禍造成家人的傷亡、投資或創業失利造成家庭經濟困窘等等。
.
當重大創傷事件的發生,相關的當事人(創傷主體)站在事件與社會系統中的不同位置上,受著不同的影響。人們那種「共患難」後感情會更緊密,有種共同感的想像,在現實上並不太常出現。更多的很可能是,經歷創傷事件後的夫妻、伴侶、家人、好友,因面對同一個創傷事件的主觀經驗不同、處理創傷事件的態度與方式不同,而感到彼此疏離、有所齟齬、衝突,甚至因此各分東西。
.
2. 明明同一個創傷事件,但卻各自冷暖的孤島
我們可以在一個創傷事件中,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受,對於創傷事件後的生活有不同的期待。有些人覺得日子還要繼續過,應該要趕快恢復日常生活,不應該沉浸在悲傷或痛苦中。有些人需要多點時間去處理痛苦與悲傷的感受,無法用圍堵與不去想的方式面對。有些人覺得太快就回到「原本的正常生活」好像是一種對逝者不在乎的表現。
.
因為每個人對於創傷的感受與思考都不盡相同。巨大的創傷事件,把原本有著共同生活與回憶、關係緊密的人們,打散,成為一個個冷暖自知的孤島。
.
3. 人如何思考與理解創傷事件和自己的關係
.
(1) 創傷事件為何發生
幸福的關係有著相似的樣貌,不幸福的關係有著各式各樣的樣貌。當原本的生活受到衝擊與改變,很多人會想要問,這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是誰造成的?是誰的過錯?是誰的責任?有些人會感到內疚,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被拖累,有些人會歸因於命運。人們如何思考創傷事件發生的原因,會影響他如何面對創傷,如何和其他同樣面對此創傷的家人、伴侶、朋友互動。
.
(2) 如何處理創傷事件
處理創傷事件的過程,也呈現了當事人的價值觀與思考。是否要打官司、要不要接受媒體訪問、要不要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所承受的苦楚。有時創傷事件不是短暫的,而是長期的(例如:家庭言語與肢體暴力、校園與職場霸凌),要不要做改變,要不要申訴、向外請求幫助。還是讓這些創傷繼續,反正這樣可以過日子,反正我只是目睹、沒有真的遭受暴力。反正這個家庭、班級、辦公室中,被欺負的不是我。又或者如果我做了什麼,會不會施暴者反而會把目標轉移到我的身上?為什麼某某某(被害者)不安份一點,不要頂撞老師啊,明明是他自己讓自己被老師羞辱的。這怎麼會和我有關呢?這是他自找的啊。哭就好了,面對某老師,示弱、說自己才疏學淺,老師說的都對就沒事了,他就是硬要跟老師說道理,所以才會搞成這樣的。
.
除了價值觀與思考之外,人內在的「自我防衛機轉」,會去解釋創傷事件的發生,「否認」這件事情是創傷,我覺得還好啊,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被打習慣了;他說話就是這樣直接啊。(霸凌學生的)老師是為我們好,不然你出社會怎麼適應慣老闆?過去的上課壓力和感受,並沒有帶給我創傷,所以我也沒有認知到你受傷。我不太記得這件事情耶,只隱約知道這件事情發生後,每次上課的時候我都很害怕,很擔心自己也會被老師這樣對待。
.
(3) 創傷後的生活期待
當創傷事件發生後,整個世界就不再一樣了。就算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吃飯、工作、讀書、就寢、打工、煮飯、倒貓砂,但這一切也和過去不同了。它會是生命中的一道疤痕,就是會在那裡,不會消失,也無法假裝不存在,需要學習共處,需要理解。理解自己與創傷經驗的關係,思考生命給的考驗。適應新的世界與新的自己。
有些人會認為人應該要「向前看」,希望可以和創傷經驗/事件切割,放下過去,彷彿讓自己痛苦的事情不存在。有些人需要更多的時間面對,需要花時間哀悼。當彼此對於創傷的感受、思考、面對的方式、生活的步調與期待不同,就會形成一個個孤單的「孤島」。
.
4. 孤島與孤島,重新連結的可能
.
(1) 首先,照顧自己的需要
創傷是相當個別化的經驗, 在急性創傷發生的狀態下,當事人要處理的是外在環境的安全性,也就是戰或逃,但也可能是整個人彷若凍結,呆住而無法反應。但當外在環境相對安全的時候 ,人慢慢放鬆時。那些急性壓力期被壓抑的感受會浮現出來。人也會感到焦慮、痛苦、憤怒、悲傷或其他各種複雜的感絕與情緒。此時的創傷主體(當事人)是需要被照顧的,但卻不一定有被照顧到。因為身邊的人,有可能也同樣遭受同一個創傷事件。也有自己的過程要走要經歷。無論是家庭、班級、工作場域,在創傷事件下,整個社會系統脈絡中的個人,各有各的苦處與困難。有可能也因此,曾經熟悉的彼此,此刻卻誰也不了解誰。
.
這時候,只能先照顧好自己,因為照顧好自己,好好吃飯睡覺,做可以讓自己平靜的休閒活動,也可以找心理師諮商,梳理自己的情緒,當自己可以稍微穩下來,我們也才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在關係中,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期待與需要。
.
(2) 創傷後的關係可以有期待嗎?
在親近的關係中,人們渴望自己的創傷經驗,被自己信任的人所理解,希望自己可以被支持、被同理、被接納 ,但是在創傷經驗中,很有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感受與狀態。這些狀態,可能會把關係中的彼此隔離。
.
為什麼我這麼痛苦,你卻看起來像沒事一樣? 為什麼我什麼都吃不下,你卻吃得下飯?你真的在意這件事情嗎?你有在意我的感受嗎?為什麼我都看不出來?
.
我自己已經很痛苦了,我為什麼還要照顧你?你沒看到我已經很努力,讓日常生活恢復原來的樣子嗎? 難道我要表現出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你才會感覺得到我有多在乎你嗎?
.
(3) 增進理解彼此的可能
在許多時候,這些內心話沒有機會被說出來,困難有機會被聽到。緊繃的情緒狀態,也使人困難去理解另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他的感受與想法為何。但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
A. 首先,尊重對方的感受。
就算是同一個創傷事件,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事件的情緒感受都不盡相同,對你來說還好、沒有受創感受的事情,對他人來說卻有可能很難承擔。去否定創傷事件所帶來的創傷,對於當事人來說,有時候跟否定當事人本人沒有太大差別。你可以不用像心理工作者那樣,去定錨與不斷確認對方的感受,你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但請以尊重取代懷疑或批判。
.
B. 彼此的陪伴不一定需要言語,也可以是行動。
好好一起吃頓飯、一起散步,關心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知道很痛苦,但願意陪伴的態度讓人溫暖。我不知道你怎麼了,但我看到你這樣我很擔心,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幫你,但如果你需要我,請你務必讓我知道。陪伴帶來連結。創傷的發生,有時讓人措手不及,有時讓人回想到更早年的創傷經驗,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但支持性的陪伴會讓一個個的孤島,有機會彼此靠近,並創造出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
C.在安全的關係中表達出自己的限制。
當人可以表達自己的限制與需要,使對方得以更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需要什麼幫助,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例如:很多時候不是不想不希望自己心情好,而是心情真的好不起來;不是不願意工作,而是真的無法從滿溢的悲傷中,撐出一個可以上班的自己。如果當事人不說,很多時候別人只能猜,猜這個人怎麼了,但怎麼猜都比不上當事人自己說。承認、理解自己的困境並對自己信任的人表達自己的脆弱與需要幫助,往往是另一種堅強的展現。
.
D. 時間與空間,可以帶來療癒,但也可能使關係更疏離。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時間可以讓我們有餘裕去面對自己的傷痛,讓自己慢慢地從驚嚇、悲傷、痛苦與不知所措中,慢慢回過神來。但有時候,也容易忽略到對方也在創傷的過程,久而久之,也容易使關係更疏離,讓彼此的感受連不上線。所以,如果可能,請分一點的空間給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對對方的關懷,不否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創傷與復原的過程。一起,讓被創傷經驗打散的孤島,有重新連結的可能。
.
後記:
1. 這篇文章我有一部份是用語音輸入成文字所寫,想說這樣會不會寫得快或更流暢一點。但是過程中,旁邊的人一度被我所講的文字嚇到 (笑)。
2. 這次的圖,就長這樣吧。因為我想要一張正方型的圖,但我照了一張長方形的照片。所以只好設計成這樣。
校園職場霸凌申訴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校園偷拍案警吃案? 專業進場比懲處調職有用!
台南市長榮大學女生被隨機擄殺,衍生出轄區派出所未能在九月底的擄人未遂案未開立三聯單,致分局長遭撤換;不料嘉義華南大學也傳出偷拍案,後續派出所是否吃案,引發爭議。
我國性騷擾防治法制針對不同場合與情境,建立了不同的法律和專門處理機制,先有性別工作平等法處理職場性騷擾,性別平等教育法處理校園性騷擾,因此最後制定的性騷擾防治法,主要處理排除職場與校園的其他性騷擾案,易言之,性別工作平等法與性別平等教育法有優先適用的原則。
這些眉角,別說派出所員警不懂,恐怕連局長、分局長、所長都不會精確了解,一但面對外界質疑,自反而縮,找個倒楣鬼處分,記過、調職、撤換,還揹個吃案匿報的冷漠罵名。
其實,警察中有一群婦幼專業人員:各縣市警察局的婦幼警察隊,各分局的防治組家防官,他們在處理家暴、性侵、性騷擾案件時,已經習慣於網絡合作,要與法官、檢察官、社政、醫療、學校建立綿密的的合作。然而,第一線受理窗口的警察,在未有完善跨機關通案性的協調聯繫下,去處理後續流程時難免糾結於適用法令,恐怕不是第一件也不會是最後一件。太過放大開立三聯單、吃案疑雲,恐無助問題解決。另外,若是能善用資訊科技,第一線員警能馬上讓專業支援單位進場,更能鼓勵弟兄勇於任事。
近日因嚴重的耳鳴併發右耳聽力衰減,才發現是梅尼爾氏症,會造成失聰、嘔吐和暈眩,沒辦法堅守立院為警消與弱勢權益奮戰。許多好友捎來關心,但無論是保健的建議,還是推薦替代方案,都不如我的耳鼻喉科醫師能夠馬上對症下藥。治療貴在專精不在數量,儘速轉接到正確的科別,才能找到原因、解決問題。
警政也是一樣,民眾固然很在意受理員警的態度,但是若能明確告知法律與主管機關不同,並代為協調轉介,就像我們因病到醫院看病,醫生問診後告訴病人轉掛正確科別,病人可能會動怒掀桌嗎?我國性騷擾防治法律針對校園、職場、一般場合形式上有不同的法源,機制處理和重點也不盡相同。南華大學圖書館的偷拍案,行為人是學校的學生,如性別平等委員會機制調查認定屬實,除了記過等懲罰外,也可能要求心理治療、對被害人道歉等,這是警察機關沒有的教育功能。本案員警當下沒有受理報案,推給學校性平會,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畢竟加害人教育措施的部分,只有學校能夠處理,派出所無從代勞。
然而根據報導,受理員警其實有反覆與報案女學生確認被偷拍的部位,有沒有可能構成妨礙秘密,也確認並非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的隱私部位,吃案指控其實並不公允。何況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3條也規定「學校或主管機關於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期間,得採取必要之處置,以保障當事人之受教權或工作權。」,學校有沒有義務主動關懷女學生,在警察報案或學校性騷擾申訴,給予程序協助?更進一步來說,有無什麼背後因素,讓第一線員警處理性別事件反覆拿捏?專業支援是否充足?
警政體系中婦幼警察隊是性別犯罪防治專業團隊,對詢問受害人時有性別敏感度、避免二度傷害的專門訪談技巧,也對相關調查處理程序如何轉接,非常熟稔。如果所有的家暴、性侵、性騷擾等案件,皆由婦幼警察隊專責受理,因為並不是每個員警都懂得婦幼安全案件的特殊性,也並非每個人都懂得怎麼安撫被害人, 再詢問出正確有用的資訊!
如果所有的婦幼性別案件報案,皆由婦幼警察隊專責受理再派案或做後續的協調其他單位接手,就不致發生像長榮大學、南華大學轄區派出所員警受理報案時,有努力偵查未開單,或是告訴學生直接向學校性平會遭質疑吃案。但是目前的困境在於各縣市警察局雖設有婦幼隊,但是除了幅員較小、人口較少的基隆市,由婦幼隊專責受理所有的性別案件外,其餘縣市並無法跟進,因為不可能讓報案人全部都要跑到警察局婦幼警察隊報案。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並非沒有辦法解決,以台灣的資訊科技發展在全球名列前茅,仿效1999、1955、1922其他客服專線,由婦幼警察提供線上專家諮詢,並以視訊受理在各地派出所的報案,在依其性質交警察,或協調其他單位續辦。
警政署與刑事局有頂尖的資訊專家,在資安打詐屢創佳績;各縣市婦幼警察隊,則是處理性騷擾事件的專家。中央應該提供地方專業的支援,供受理員警可立即以視訊轉接給輪值的縣市警局婦幼隊同仁,透過科技面對面瞭解案情,判讀應該進入刑事偵查,或是將初步調查的紀錄轉知給業管的性平會。若外界太過放大所為員警吃案,就容易忽略性別事件在第一線報案後續,處理機制上仍需要許多對被害人友善的思考。,
警察是街頭的公務員,是政府的門面,與民眾的第一線互動影響人民對政府信賴甚鉅。但性侵性騷事件,需要性別敏感度,不同的環境也要有不同的處理,難免需要專門訓練的單位、人員。在每次治安新聞後,就有行禮如儀的警察懲處調職後,我們還是要呼籲,有真正的專業支援進場,才能讓第一線員警無所瞻顧、也讓被害人得到最立即精準的協助。
新聞連結: 性騷案眉角多 讓專業接手吧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008471
ps. 病中有很多時間可以做一些。過去沒有辦法。靜下來沒有辦法整理的想法。
最近因為長榮大學馬來西亞女生命案和嘉義南華的性騷擾吃案疑雲,為了平息外界的質疑,上級迅速懲處撤換基層,整個警察團隊的士氣差點被打趴了。
看在我這個婦幼老兵的眼裡,實在是很不然。因為,恐怕沒有人比我更瞭解,過去二十幾年來臺灣的警察在安全保護上工作進步多大,做得多好,即便如此,當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是我對中央不思從制度改良上著手,遇事即以鋸箭法抓一兩個倒楣鬼處分應付了事,深深不以為然。
因此昨天我整理了一些想法,想辦法警察找出路。文章很長,精簡版今天刊在聯合報的民意論壇,全文借臉書與同道們分享。
校園職場霸凌申訴 在 泰辣 Tyl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次決定來聊聊我們的青蔥歲月
在我們成為光彩照人的女神前
我們也曾有過被欺壓凌辱的時代
而現今社會霸凌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因此我們決定來碰這個艱難的議題
--
其實一開始打算好好講的
結果一正經聊變得無聊透頂
於是決定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聊
誰知道舉重若輕的結果舉一個太輕
明明嚴肅的話題變成瘋癲鬧劇
如果有人覺得我們太不正經了
在這邊說聲對不住了
--
回歸正題
霸凌是存在現實生活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很多人可能覺得霸凌是像電影中那樣
非要集體欺壓或是動手動刀才算
但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曾有感受過「被欺負」
只要被欺負的人感覺到難受霸凌就成立
就算霸凌者並不認為自己正在霸凌別人
霸凌的標準是比我們想像還要低的
因此很多人在無形中都曾被霸凌
甚至成為霸凌的加害者
--
影片中分享了我們自身的經歷與故事
有很多辛酸現在已經可以笑著談
然而回想當時甚至厭世到很想死
而更多時候我們在無形中霸凌了別人
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好像那些可惡的事情在當下只是樂趣
--
霸凌者其實並非都是罪大惡極的人
更多時候他們只是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這時候群眾的力量將變成關鍵因素
被霸凌的人如果可以要用盡辦法求救
但更多時候他們很可能完全無力反抗
甚至已經厭世到決定放棄抵抗
作為群眾的你也許無法阻止霸凌發生
但你可以去關懷去報案去找更強大的力量
我們都聽過葉永鋕的故事
我們也都希望世界上再也沒有玫瑰少年
--
如果你是正處在被霸凌的囹圄中
你不信任周遭的人可以給予你幫助的話
你還可以跑 跑到警局報案 跑到生活圈之外求救
希望每個人都能頑強抵抗
因為生命一旦結束 就結束了
--
防制校園霸凌專線0800-200-885
職場霸凌可蒐證 向勞動局申訴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專線02-89315185
(以上資訊提供,歡迎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