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好談談綠色政綱是什麼
#綠色政綱有核電嗎
#核電真的解決不了氣候變遷
#不要再扭曲氣候行動的討論了
昨晚一篇文似乎引出了很多人,雖然我得了一種無法跟泯滅人性者說話的病(?),但我有看到不少人照著黃士修先生對我的問題來留言。其實,這是依舊是黃士修先生刻意扭曲跟誤導的問題。但基於真的不想看到重要的綠色政綱倡議,未來被刻意誤導成某些扭曲或窄化的錯誤理解,所以我還是想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1.歐盟的綠色政綱(EU Green Deal也有人翻成綠色新政)最重要的主旨,是在鼓勵各歐盟國家全力推動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尤其是離岸風電,更要推動碳關稅機制、協助弱勢勞工面對轉型的公正轉型基金(Just Transition Fund)和協助產業轉型的永續基金投資等等具體的行動計畫,這確實是一份推動全面且系統性氣候改革的政策計畫,這也是為何它會被許多歐盟外的氣候倡議者,拿來訴求為參考典範的原因。
2.至於歐盟綠色政綱裡,核電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其實綠色政綱的正式文件並沒有提到核電(攤手)。但核電在歐盟一直都是最爭議的能源議題,而在歐盟高峰會討論綠色政綱時,該會議確實有提到,「歐盟高峰會理解為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尊重會員國決定各自能源配比。」簡單來說,如果有一個歐盟國家,他說他要在能源規劃中放入核電,歐盟會尊重這樣的計畫,並不會強制禁止與排除。但這也不表示歐盟在綠色政綱中,比照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一樣地推動會員國使用核電。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可以了解了。德國目標在2022年達成非核,作為歐盟核心的德國,有因為歐盟綠色政綱而被要求放棄非核目標嗎?當然沒有。所以,現在某些台灣擁核者自以為聰明,拿著片段的資訊,想要透過一些話術問句,來明指暗指台灣的非核政策跟歐盟的綠色政綱有所衝突,這要不是刻意扭曲,要不就是邏輯不好。
3.歐盟對於核電的態度,確實因為它的高度爭議,而擱置模糊處理至今,後續將交由永續投資的技術專家小組依循「不造成顯著傷害」原則(Do Not Significant Harm),在考慮核廢料處理以及生命週期衝擊下,訂定詳細判別準則。
永續投資技術專家小組也在去年的技術報告說明,由於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至今仍沒有廣泛有效的解方,而即使找到最終儲存場放置,也需要隔絕這些物質數百至數萬年,潛在傷害目前難以判斷,因此認為核能並不符合永續投資中的「不造成顯著傷害」原則,不建議將核能列入永續經濟活動名單的分類指引之中。目前這個判準還未做最後決定,而核工業仍舊爭取翻案中,但也不難看出核電在歐盟永續能源的討論中,是如何的拉扯與爭議。
4.不只歐盟,核電在非常多的國家,都是處於一個非常爭議的能源位置,它在排碳確實是低的,但因為核廢料數萬年難以處理的問題被疑慮跟批判,而被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氣候解方,所以,在「核電vs氣候」的問題上,能源專業領域依舊呈現高度的意見分歧。因此,你會看到一些國家還是把核電規劃為氣候與能源政策的一部份,但也會有一些國家,他們認為自己在氣候政策與永續轉型的路上不用再依賴核電,願意透過聚焦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產業低碳轉型與循環經濟的組合戰略上,來達成永續轉型的氣候目標。這也是歐盟為何對各會員國不同的核電或非核規劃保持尊重的原因。
5.雖然對核電的意見一直處於分歧,但因為原本被認為昂貴的再生能源跟儲能的價格不斷大幅下降,但新建核電的成本卻不斷上升,核電完工期也普遍延長跟呈現不確定(可以自己去查查新聞),在市場上越來越沒有競爭力,核電產業的生存也是越來越困難,嚴重虧損的、裁撤核電部門整併的、ㄍㄧㄥ很久最後放棄投資計畫的,這類新聞隨便找就一大堆。所以整體來說,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發現,再生能源在以國家或區域為尺度的氣候轉型計畫中,可以承擔起佔比與角色重要性不斷上升,甚至預料能夠成為最主導性的能源,而核電,在整體氣候轉型計畫的重要性持續下滑中,不管是以全球為尺度或是整體歐盟,在諸多減碳路徑的評估中,核電佔比也是逐年越估越低(攤手)。
6.基本上,這些年最蓬勃的國際氣候政策討論,幾乎都是聚焦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碳定價跟氣候治理的系統性創新,除了中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核電已經越來越邊緣化,從氣候會議的Side Event就可看出,每年就是同一群人在辦,但核電產業就是處於越來越沒有競爭力,重大投資計畫又一直取消的情境中,再怎麼呼喊也難以改變。我的一個國際氣候基金的資深顧問友人,形容的很生動,每年在這些氣候會議看到這些核電擁護者,心中都會mur一下,「這群腦子只有核電的人,今年又來了...」
台灣也有這樣一群人,我一點也不會意外,對他們來說,核電是所有能源問題的答案。不要忘記了,國民黨這麼多年來不就是這樣想的嗎?所以我們的能源轉型才一直被耽擱至今。但這群人跟國民黨最難回答的,是核電如果真如他們想得這麼好,為何除了中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核電的投資計畫屢屢取消、越來越沒競爭力?說實話,他們自己要不要面對這個現實,我一點也不在意,但我只希望他們不要再來扭曲氣候行動的討論與政策制定了,就像這位黃先生,在氣候遊行這麼豐沛的青年力量中,只是滿腦子想把好不容易打開的討論議程,刻意誤導跟窄化成「要倡議台版綠色政綱,就要放棄非核」,增加其中的干擾與阻力。
他真的很在意氣候危機嗎?
別開玩笑了好嗎?
參考資料:
趙家緯、顏東白/核能列為綠色轉型?莫讓核能爭議窄化歐盟綠色政綱
https://www.google.com.tw/…/opinion.udn.com/opinion/amp/sto…
核電真的解決不了氣候變遷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好好談談綠色政綱是什麼
#綠色政綱有核電嗎
#核電真的解決不了氣候變遷
#不要再扭曲氣候行動的討論了
昨晚一篇文似乎引出了很多人,雖然我得了一種無法跟泯滅人性者說話的病(?),但我有看到不少人照著黃士修先生對我的問題來留言。其實,這是依舊是黃士修先生刻意扭曲跟誤導的問題。但基於真的不想看到重要的綠色政綱倡議,未來被刻意誤導成某些扭曲或窄化的錯誤理解,所以我還是想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1.歐盟的綠色政綱(EU Green Deal也有人翻成綠色新政)最重要的主旨,是在鼓勵各歐盟國家全力推動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尤其是離岸風電,更要推動碳關稅機制、協助弱勢勞工面對轉型的公正轉型基金(Just Transition Fund)和協助產業轉型的永續基金投資等等具體的行動計畫,這確實是一份推動全面且系統性氣候改革的政策計畫,這也是為何它會被許多歐盟外的氣候倡議者,拿來訴求為參考典範的原因。
2.至於歐盟綠色政綱裡,核電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其實綠色政綱的正式文件並沒有提到核電(攤手)。但核電在歐盟一直都是最爭議的能源議題,而在歐盟高峰會討論綠色政綱時,該會議確實有提到,「歐盟高峰會理解為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尊重會員國決定各自能源配比。」簡單來說,如果有一個歐盟國家,他說他要在能源規劃中放入核電,歐盟會尊重這樣的計畫,並不會強制禁止與排除。但這也不表示歐盟在綠色政綱中,比照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一樣地推動會員國使用核電。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可以了解了。德國目標在2022年達成非核,作為歐盟核心的德國,有因為歐盟綠色政綱而被要求放棄非核目標嗎?當然沒有。所以,現在某些台灣擁核者自以為聰明,拿著片段的資訊,想要透過一些話術問句,來明指暗指台灣的非核政策跟歐盟的綠色政綱有所衝突,這要不是刻意扭曲,要不就是邏輯不好。
3.歐盟對於核電的態度,確實因為它的高度爭議,而擱置模糊處理至今,後續將交由永續投資的技術專家小組依循「不造成顯著傷害」原則(Do Not Significant Harm),在考慮核廢料處理以及生命週期衝擊下,訂定詳細判別準則。
永續投資技術專家小組也在去年的技術報告說明,由於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至今仍沒有廣泛有效的解方,而即使找到最終儲存場放置,也需要隔絕這些物質數百至數萬年,潛在傷害目前難以判斷,因此認為核能並不符合永續投資中的「不造成顯著傷害」原則,不建議將核能列入永續經濟活動名單的分類指引之中。目前這個判準還未做最後決定,而核工業仍舊爭取翻案中,但也不難看出核電在歐盟永續能源的討論中,是如何的拉扯與爭議。
4.不只歐盟,核電在非常多的國家,都是處於一個非常爭議的能源位置,它在排碳確實是低的,但因為核廢料數萬年難以處理的問題被疑慮跟批判,而被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氣候解方,所以,在「核電vs氣候」的問題上,能源專業領域依舊呈現高度的意見分歧。因此,你會看到一些國家還是把核電規劃為氣候與能源政策的一部份,但也會有一些國家,他們認為自己在氣候政策與永續轉型的路上不用再依賴核電,願意透過聚焦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產業低碳轉型與循環經濟的組合戰略上,來達成永續轉型的氣候目標。這也是歐盟為何對各會員國不同的核電或非核規劃保持尊重的原因。
5.雖然對核電的意見一直處於分歧,但因為原本被認為昂貴的再生能源跟儲能的價格不斷大幅下降,但新建核電的成本卻不斷上升,核電完工期也普遍延長跟呈現不確定(可以自己去查查新聞),在市場上越來越沒有競爭力,核電產業的生存也是越來越困難,嚴重虧損的、裁撤核電部門整併的、ㄍㄧㄥ很久最後放棄投資計畫的,這類新聞隨便找就一大堆。所以整體來說,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發現,再生能源在以國家或區域為尺度的氣候轉型計畫中,可以承擔起佔比與角色重要性不斷上升,甚至預料能夠成為最主導性的能源,而核電,在整體氣候轉型計畫的重要性持續下滑中,不管是以全球為尺度或是整體歐盟,在諸多減碳路徑的評估中,核電佔比也是逐年越估越低(攤手)。
6.基本上,這些年最蓬勃的國際氣候政策討論,幾乎都是聚焦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碳定價跟氣候治理的系統性創新,除了中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核電已經越來越邊緣化,從氣候會議的Side Event就可看出,每年就是同一群人在辦,但核電產業就是處於越來越沒有競爭力,重大投資計畫又一直取消的情境中,再怎麼呼喊也難以改變。我的一個國際氣候基金的資深顧問友人,形容的很生動,每年在這些氣候會議看到這些核電擁護者,心中都會mur一下,「這群腦子只有核電的人,今年又來了...」
台灣也有這樣一群人,我一點也不會意外,對他們來說,核電是所有能源問題的答案。不要忘記了,國民黨這麼多年來不就是這樣想的嗎?所以我們的能源轉型才一直被耽擱至今。但這群人跟國民黨最難回答的,是核電如果真如他們想得這麼好,為何除了中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核電的投資計畫屢屢取消、越來越沒競爭力?說實話,他們自己要不要面對這個現實,我一點也不在意,但我只希望他們不要再來扭曲氣候行動的討論與政策制定了,就像這位黃先生,在氣候遊行這麼豐沛的青年力量中,只是滿腦子想把好不容易打開的討論議程,刻意誤導跟窄化成「要倡議台版綠色政綱,就要放棄非核」,增加其中的干擾與阻力。
他真的很在意氣候危機嗎?
別開玩笑了好嗎?
參考資料:
趙家緯、顏東白/核能列為綠色轉型?莫讓核能爭議窄化歐盟綠色政綱
https://www.google.com.tw/…/opinion.udn.com/opinion/amp/sto…
核電真的解決不了氣候變遷 在 洪申翰Sun-Han - #想好好談談綠色政綱是什麼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核電真的解決不了氣候變遷 ... 但核電在歐盟一直都是最爭議的能源議題,而在歐盟高峰會討論綠色政綱時,該會議確實有提到,「歐盟高峰會理解為確保 ... ... <看更多>
核電真的解決不了氣候變遷 在 [新聞] 48隊怎麼打?兩年一屆世足賽?FIFA加量又- 看板WorldCup 的推薦與評價
48隊怎麼打?兩年一屆世足賽?FIFA加量又加價的「世界盃改制風暴」
2022/12/19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2-fifa-world-cup-after-2022-controversial-fifa-new-plan
https://reurl.cc/LXZQxy
文字/張鎮宏
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黃鈺婷、張詩芸
2022年卡達世界盃在極為戲劇化而精彩的冠軍決賽後落幕。首戰爆冷輸給沙烏地阿拉伯的
阿根廷與梅西(Lionel Messi),在決賽的PK大戰擊敗了衛冕冠軍法國隊,終於捧回睽違
36年的阿國史上第三座世界冠軍。而這場鏖戰120分鐘3:3的激烈決戰,不僅讓數十億球
迷看得動魄驚心,更有機會成為「世界盃史上最好看決賽」而讓東道主卡達一同名留青史
。
但在精彩動人的決賽之外,國際足總(FIFA)卻不打算正面檢討卡達世界盃的種種爭議,
反而磨刀霍霍地瞄準4年後、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聯辦的2026北美世界盃,意欲爭取
更大、更多、更賺錢的收視率與營收權利金──儘管已確定擴軍成48隊的2026世界盃,目
前賽制一團混亂,FIFA卻仍在動腦筋欲縮短大賽間隔、推動「每2年辦一次世界盃」的爭
議改制。
儘管賽前的抵制聲浪不斷,2022年的卡達世界盃足球賽,仍成為了史上收視觀眾最多、最
賺錢、也最有商業影響力的國際大型運動賽事。
「2022年卡達世界盃,就是有史以來最棒的世足賽!」在決賽之前,得意洋洋的FIFA主席
因凡蒂諾(Gianni Infantino)就高調宣稱:卡達世界盃的全球總收視率有望大幅刷新歷
史紀錄,因為光是小組賽的總收視數就已創下史上最佳的超過20億人次,而決賽的收視觀
眾更以15億人為目標,預計全屆賽事的總收視數將突破50億人次──若因凡蒂諾的數字為
真,這將比4年前的俄羅斯世界盃多出42%,更再一次證明世界盃足球賽就是人類史上最受
關注的全球盛事。
此外,根據因凡蒂諾公布的營收資料:在2018年~2022年的「世足4年週期」裡,卡達世
界盃的比賽售票、轉播權利金、品牌授權金與廣告贊助金等收入項目,光在「開賽之前」
就已讓FIFA賺入75億美元(約新台幣2,310億元)的破紀錄營收,這不僅較俄羅斯世界盃
增加11億美元(約新台幣340億元),成長幅度更高達17%。
收視人口多出42%、世界盃營收成長17%的結果,讓豪賭豐收的FIFA笑得合不攏嘴。就算10
年籌備期間,投入超過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1兆元)的地主卡達肯定慘賠,但相關虧
損卻是由主辦國自行吸收、無關FIFA的營收成果。因此有信心拿出亮眼財報的因凡蒂諾才
大膽放話,承諾4年之後的2026年世界盃,FIFA營收目標將成長超過50%、達到史無前例的
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400億元)。
但要如何達到「KPI+50%」的目標?因凡蒂諾與FIFA的解答卻是簡單粗暴:
從2026年開始,世界盃的參賽隊伍將從原本的32隊,擴編為48隊;目前總賽程的64場
比賽,也將增加為80~104場。
從最迷你緊緻的卡達,跳到橫跨4千公里的北美三國世界盃
在歷經2018年俄羅斯、2022年卡達的連屆爭議後,4年之後的2026年世界盃重返北美大陸
,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聯合主辦──這也是FIFA史上第一次由三個國家聯辦的大
型賽事。
2026年北美世界盃將與2022年卡達世界盃成為極端對比,因為卡達世界盃是史上面積最小
的主辦國家,比賽場館之間最遠的距離也只需要40分鐘車程,許多球迷甚至可以因此通勤
趕場、一天連續觀戰數場比賽。
但2026年三國聯辦的16個球場將遍布整個北美大陸,從最北的溫哥華到最南的墨西哥城(
南北距離4,000公里)、從最西的舊金山到最東的波士頓(東西距離4,290公里)──光是
主辦場地之間就個別分成4個時區。
儘管與卡達的全新場館相比,職業運動風氣健全、球迷基礎建設也足夠的北美三國幾乎不
需要再為世界盃大興土木,但要如何克服地理的距離限制,營造出一體性的「世界盃氛圍
」?卻也成為2026年三國世界盃的最大考驗。
2026世足賽的比賽日期,將重新移回年中6~7月的傳統常態,其中加拿大與墨西哥將各自
承攬至少10場小組賽,剩下的小組賽程、淘汰賽與決賽則都將在美國舉行。
然而根據1994年美國世界盃的經驗,北美洲的盛夏氣候不僅酷暑炎熱,FIFA轉播單位為了
顧及歐洲市場的收視率,更多把比賽安排在當地時間的正中午,因此就算遠離了卡達沙漠
,極端且不適合高強度運動的競賽環境,仍將持續給世界盃帶來極大考驗。
但下一屆世界盃最引發關注、且最被批評的重大變化,卻是把現行的32支球隊參賽規模,
一舉擴編成48支球隊參賽──這雖是世界盃歷史上的第三次擴軍,卻因賽制改革、比賽過
度疲乏而引發國際足壇的激烈批評與爭議。
3×16?4×12?分量加倍的「48隊擴軍」賽程大爆炸
現代使用的世界盃賽制系統,基本上是以1954年瑞士世界盃為分水嶺──在此之前,每一
屆世界盃參賽球隊的數量都不固定,但在1954年以後,世界盃才統一確定以16支參賽隊伍
為基礎,直到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參賽球隊才增加為24隊,並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擴軍成
32隊。
1998年的32隊擴軍,一度被認為是世足賽的「規模極限」。因為就數學觀點,32強的小組
賽制(分為8個由4隊組成的小組賽,每個小組取成績最好的2支球隊晉級16強淘汰賽)是
最為平均,也最能在緊湊賽程與球員健康中取得平衡的完美公式。但隨著時代的推進,32
隊賽制卻已無法滿足FIFA的財政需求與政治顧慮。因此FIFA執行委員會才在2017年1月的
投票裡,極為爭議地通過了世界盃擴軍48隊方案。
FIFA內部的支持擴軍派主張,舉辦世界盃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不同文化都能交流足球、推廣
足球,但從第一屆世界盃舉辦至今,各大洲的參賽名額一直以歐洲(55個足協成員,13支
參賽隊伍)的分配最多,持續進步的亞洲(47個足協,4.5隊)、非洲(54個足協,5隊)
與中北美洲(35個足協,3.5隊)則一直處於邊緣地位,並不滿地長期施壓FIFA抗議。
但在48隊擴軍決議通過之後,非洲國家的參賽席次預計將從5席增加為9席,亞洲國家從
4.5席增加成8席,中北美國家則由3.5席增為6席,而歐洲國家則只從13席小幅增加成16席
──在此分配邏輯下,新制世界盃確實給了更多非主流國家參賽的機會,這也對FIFA拓展
足球影響力與贊助商機更帶來極大誘因。
例如在48隊新制之下,歐洲區拿過4屆世足冠軍的義大利「藍衫軍」(Azzurri),未來或
許就能大幅避免晉級失敗、連續無緣2018與2022兩屆世界盃的尷尬風險。擁有「下一代前
鋒天王」哈蘭德(Erling Haaland)在陣的挪威也更有機會在世界盃的舞台上,與法國的
姆巴佩(Kylian Mbappé)重現C羅(Cristiano Ronaldo)較勁梅西的絕代雙驕式對決。
亞洲區的席次倍增,不僅將增加中國參賽的機會,而中國重返世界盃的可能性,亦讓本就
對中國資本頗有依賴的FIFA,有望得到數倍暴增的廣告投資與天價轉播權利金;而受益於
擴軍利多最明顯的非洲,不僅有著奈及利亞(2億人口)、埃及(1億人口)、阿爾及利亞
(4,500萬人口)等區域強隊,非洲足協(CAF)手中的54張足協投票,更將成為FIFA高層
推動各項重大決議的「關鍵票倉」──因此,48隊世界盃擴軍計畫儘管引發外界爭議,但
FIFA卻仍堅持推進、強迫中獎。
根據FIFA的規畫,從2026年北美世界盃開始,擴軍後的48支參賽球隊將以「每組3隊」抽
籤分為16個小組,每個小組交戰結果的頭兩名晉級「32強淘汰賽」──在此狀態下, 世
界盃的單屆總比賽場數將從目前的64場增加為80場,但挺進到最後的奪冠隊伍卻一樣只需
經歷7場比賽(小組賽少打1場,淘汰賽多踢1場),因此就算隊伍變多、比賽增加,參賽
選手的體能負擔卻仍維持現況,同時世界盃的刺激性和節奏感,更會因為淘汰賽的提前展
開,而讓賽事氣氛與可看性大幅增加。
賽制「3隊×16小組」的變動看似合理,實際上卻藏著要命的爭議瑕疵。因為在1982年西
班牙世界盃的小組賽裡,當時被分在同一個小組的西德隊與奧地利隊,就曾在攸關晉級的
小組賽最後一場比賽大打默契球,此一事件被後世稱為「希洪之恥」(Disgrace of
Gijon,希洪是事發比賽城市),從此FIFA才特別規定小組賽的最後一場比賽必須同步進
行,避免同組球隊提前算好比賽結果、互相放水打默契球。但「3×16」改制後,同一小
組的3支球隊不可能同時比賽,賽程安排也將讓後踢球隊更有「算球優勢」,這不僅讓希
洪之恥的風險再臨,還可能讓默契球成為新制常態。
荒謬的是,儘管賽制上的明顯瑕疵不斷引發民間批評,但2017年1月單方面由執委會投票
決定改制的FIFA高層,卻一直到2022年12月──也就是卡達世界盃結束了小組賽階段之後
──才發覺大事不妙,而準備把小組賽制修改回傳統的「4隊×12小組」模式,取12個小
組的前2名與各組中表現最好的8支第3名球隊晉級32強淘汰賽。
「4隊×12小組」的賽制雖較不對稱,卻是國際足球常見的模式(例如歐洲國家盃就是24
支球隊參賽,從4隊制的6個小組選出16強淘汰賽)。問題在於「4隊×12小組」的總比賽
場次將一舉從64場暴增為104場,這不僅大幅超出「3隊×16小組」的80場比賽,更是目前
32隊制世界盃的1.6倍以上,而這也引發歐洲職業聯賽──參賽各國選手們的真正老闆─
─強烈不滿。
世界盃愈辦愈肥的金與權,FIFA與歐洲足球的戰爭
歐洲各大聯賽與豪門球隊皆認為,FIFA的世界盃擴軍政策是擺明著慷人之慨的「無本生意
」,因為參加世界盃的頂尖選手與巨星們平常都是歐洲職業球隊在給薪、培訓,但擴張的
世界盃以及各種巧立名目的國際賽事,卻總能以極低廉的成本來取得這些球星的徵召使用
權,最後造成選手受傷與疲憊,卻都得由所屬的職業俱樂部概括承受。
過去每逢世界盃大賽年的前後,歐洲俱樂部就得為了調配球員體能而傷透腦筋。因為在大
賽開始之前,不少選手會為了替世界盃保留戰力而開始省電模式、或為了堅持參賽而推遲
治傷安排。到了大賽過後,許多選手則會因為一整個夏天的「世界盃緊繃」而氣力放盡,
他們要不是拖著受傷疲憊的身心歸隊報到,要不就是錯過重要的季前訓練,讓接下來的新
賽季成績陷入一片混亂。
上述的「世界盃波動」在延後至年底舉辦的卡達世界盃特別明顯,許多球隊都擔心4年後
的北美三國世界盃,將讓食髓知味的FIFA進一步壓榨球員的精神與體力。
假若4隊×12小組的「104場新賽制」定案,世界盃的奪冠隊伍將比目前的賽制多踢一場比
賽(小組賽3戰不變,並增加一場32強淘汰賽),而2026年世界盃的比賽期程,也勢必將
從本屆的29天,進一步延長成至少35天、甚至40天。這樣的場次延展雖然能提供更多的轉
播收入與觀戰收視,但大幅增加的傷病風險與選手成本,卻也將進一步壓縮歐洲職業聯賽
的營利機會。
但對此FIFA主席因凡蒂諾卻強調:
「世界盃的目的,就是要拓展『全球化足球』的無限可能。」
「在本屆賽事中,日本與摩洛哥的場上表現,卻證明足球發展並非線性單一、還有許多不
同的可能。」因凡蒂諾認為,在合理程度上的世界盃擴軍,將能讓更多國家的足球文化躍
上世界舞台,進而交流、刺激足球運動的進化,而不是所有人都只能模仿、複製歐洲聯賽
風格的「同化打法」。
但在推廣足球與風格交流之外,世界盃擴軍的主要因素仍就是「轉播營收」。儘管FIFA是
世界上影響力最大、也最為富有的跨國體育組織,但維持FIFA與各國足協運作的關鍵,卻
極為不健康地倚賴著4年一度的世界盃收入。
根據估計, 世界盃的各種授權與比賽營收,就占FIFA財源收入的90%──換句話說, 為
了維持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支出力,每4年只賺這一筆的FIFA,必須確保每一次的世界盃都
能發大財、一屆都比一屆帶進更多的收入商機。
足球疲勞轟炸:職業隊版的世界盃?2年一屆的世界盃?
2026年北美世界盃的賽制方案,預計2023年春天才會由FIFA開會決議。屆時,因凡蒂諾也
將提出卡達世界盃的結案報告──包括破紀錄的全球營收與收視率紀錄──並可能提出多
項更具野心的改革方案,像是在去年引爆各方撻伐的「世界盃2年一屆增量計畫」。
一直以來,世界盃與奧運一樣都是4年一屆,並與歐洲足球總會聯盟(UEFA)舉辦的歐洲
國家盃、南美洲足球協會(CONMEBOL)舉辦的美洲國家盃交互錯開──例如2002年是世界
盃年,2004年就是歐洲盃與美洲盃年。
但在2021年秋天,FIFA全球足球發展技術委員會的總監──法國傳奇教練溫格(Arsene
Wenger)──卻與FIFA主席因凡第諾共同拋出了「世界盃增量方案」,要把現行的4年一
屆改成2年一屆。消息傳出引發全球足壇的激烈反彈。
在國際足壇被尊稱為「教授」的溫格主張:世界盃的2年一屆方案,是去蕪存菁的減法,
而非膨脹世界盃的加法。他認為,後疫情時代的體育活動顯示了現代職業足球的過勞與疲
乏,許多選手在職業賽季激烈賽程中,還要受國家隊徵召,千里迢迢地參加各種世界盃預
選賽與實質意義不大的國際友誼賽,但這些比賽的精彩度不高、甚至時常成為各國足協斂
財的工具,因此久而久之也變得濫竽充數,進而失去了代表國家出賽的意義。
在此理解下,溫格認為FIFA完全有理由改制縮短世界盃的週期,例如刪除不必要的國際友
誼賽事,用更短、更緊湊的賽制來進行世界盃會外預選賽。相對的,FIFA與各國足協的收
入則能從兩年制的世界盃授權金中得到更有效的補充,選手們能把精力用在刀口上,職業
球隊也能避免在賽季中段遭到國際比賽干擾,球迷們也能享受到更多傳奇大賽的故事。
但反對意見則批評溫格與FIFA的「2年夢想」是離經叛道,像是法國當家前鋒姆巴佩就公
開質疑:2年版的世界盃將會讓大力神盃的「含金量縮水」,呼籲FIFA應該要尊重足球世
界的傳統,「國際比賽真的太多了,如果球迷們要的是高水準的足球賽,那麼要做的不是
每2年舉辦一次世界盃,而是應該想辦法讓選手們獲得充分的休息。」
「世界盃就是因為每4年一次才特別,」姆巴佩說,「如果每2年打一次,大力神盃也就只
是一個普通的獎盃。」
「48隊世界盃說到底就是為了錢,為了賺更多錢,但足球運動不應該被商業活動牽著鼻子
走。」在卡達世界盃期間,德國的世界盃名將巴拉克(Michael Ballack)也公開抨擊
FIFA的世界盃改革計畫:
「世界盃足球賽是世界上最好、規模最大的運動賽事,但我認為它現在的狀態最完美
,世界盃最好就是保持現狀、不要改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0.60.1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rldCup/M.1671553957.A.70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