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聖殿《毀滅傳說》的電影】🎬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吉迪.達爾 (Gidi Dar) 的迷人新片《毀滅傳奇》將於7月15日在以色列電影院上映(隨後將在頻道Hot 8和Kan 11上放映),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這是關於猶太史中第二聖殿毀滅的故事,它是一部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探討了猶太歷史上最兩極分化的事件之一,是很少電影製作人願意嘗試將其戲劇化的主題。
此片沒有特別聚焦在這時代的主要人物,例如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拉比耶書亞.本.革馬拉(Rabbi Yehoshua Ben Gamla)或拉比約哈南.本-扎凱( Rabbi Yohanan Ben-Zakai),儘管他們都存在於電影中。然而,電影中聚焦的英雄是本.巴提赫(Ben Batih),一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人物。巴提赫是一個年輕人──在經過一番猶豫及掙扎後──決定參與狂熱分子對抗羅馬人的反抗行動。
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大規模描繪衝突和戰鬥的故事,但電影卻是由1500幅生動而令人難忘的美麗原畫組成,以動畫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些畫作由大衛‧波隆斯基(David Polonsky)和麥可.浮士德(Michael Faust)創作,他們負責阿瑞.福爾曼(Ari Folman)在2008年執導關於黎巴嫩戰爭的動畫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中的藝術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圖片並不是先製作成動畫,而是一張接著一張的呈現。對於一個有大量動作的故事來說,這聽起來可能跟我們原先想像的不同,但僅僅幾分鐘後,圖片就不再像是靜止的,當我回想這部電影時,我記得它就像是動畫一樣。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
這是達爾導演與演員舒利.蘭德(Shuli Rand)第三次的合作,後者為主角本.巴提赫(Ben Batih)配音。蘭德主演了達爾早期的兩部電影,他曾飾演艾迪.金(Eddie King),一個涉入犯罪事件的角色,在電影烏什皮辛(Ushpizin)中,一個新宗教改革罪犯的故事,故事中他最終在住棚節接待了他的兩個前同事。這些電影和蘭德本人的生長經歷相仿,他出生於一個宗教錫安復國主義家庭,後來成為一名過著世俗化生活的演員而聲名大噪,並主演了《愛克發鏡頭下的人生》等電影,這是對特拉維夫咖啡餐館文化的慶祝和批評的故事。之後蘭德成為布雷斯洛夫的拉比納赫曼(Nachman)的極端正統信徒。雖然達爾在一般世俗世界中長大,但與蘭德的關係為他提供了進入宗教世界的窗口。
對達爾來說,這部電影能審視這一件最為核心而痛苦的歷史事件,並探索其對當今以色列的影響。
作為一名年輕的電影製作人,達爾注意到「那些帶給我啟發的導演,比如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他們也審視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而基督教是構成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達爾從小在世俗化的以色列社區長大,對猶太教的傳統感到格格不入。 「我們無法接觸到錫安復國主義前100年的相關資料。」他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當然我們在學校裡能學到了一些跟聖經有關的知識,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具2000年歷史的塔木德和猶太文本,不僅是法律,還有詩歌和傳說……等等,我們其實還未完全了解自己的文化。過去我研究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發現他們在他們的文化裡已生活非常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錫安復國主義卻燒毀了那些散居在外的猶太人們能認識歷史的管道。當然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衝動,而且他們做到了,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在某個時刻,它使其他猶太人在認識自己的文化上如同走到了死胡同。”
這並不代表達爾不尊重錫安復國主義。「我的祖父是先驅者,父母也是委身的錫安復國主義者,有著『背對大海』的精神,他們行了許多神蹟,但隨著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在概念上漸漸出現些問題……錫安復國主義將妥拉(Torah)給宗教社區,說:「這是屬於你們的,跟我們無關。」
達爾熱衷於他的信念,對藝術家而言,審視歷史及宗教信仰也是重要的。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東西,這與虔不虔誠無關,我們必須兼容兩者,既需要回顧過去,且創造新的事物。」
他認為以色列人對西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歐洲正在面臨的挑戰太感興趣了,而忽視自己的文化及歷史,當然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因著與蘭德的友誼,達爾開始更仔細的研究猶太歷史和文本,並意識到他對自己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幾乎不記得了。他甚至與另一位朋友一起學習革馬拉(Gemara,猶太教經典,是塔木德的一部分)。當他研究羅馬時代猶太人分裂的主題時,他認為第二聖殿的毀滅和導致它的緣由能化為引人入勝的劇本。他還決定最好不要讓像本-扎凱(Ben-Zakai)或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等知名人物出現在劇本裡面。
「劇中,英雄需要改變,而其他角色都不會改變,他們有一個明確而嚴格的議程」他解釋道,「只有年輕的本.巴提赫(Ben Batih) 在雙方之間搖擺不定,並面臨將會造成他改變的衝突。最後他會與故事剛開始時的他截然不同。」
本-扎凱的侄子本.巴提赫是一個與母親住在一起,並保護母親的年輕人。一開始當他看到人們因著沒有繳納聖殿祭司徵收的稅、而在街上被毆打時,他選擇什麼也不做。
達爾說:「但隨後他想到了本-扎凱的話,如果他不採取行動,他就稱不上是個男人。」「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毀滅』,只是在這裡變成『行動還是無動於衷。』」最終,本.巴提赫加入並參與了反叛起義的行動。故事述說至此,達爾表示他並沒有譴責狂熱分子,儘管許多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削弱了猶太人與羅馬人抗戰的力量。
「我認為他們(狂熱份子)只是單純願意為著所追求的正義奮鬥到底的人。」達爾說,「他看見了不公不義的事情,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只是個懦夫,然而,如果選擇做些什麼,將會導致毀滅。」
達爾發現當時導致聖殿被毀的情境與今日的政治不和諧間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以色列或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腐敗的獨裁國家。
「你不可能永遠忍受腐敗……我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我相信正義。」
達爾覺得要儘快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故事能帶出的影響力遠超於我。」──選擇透過繪畫來講述它,因此最終花了幾年才完成這部作品。為主要角色配音的演員們都是以色列當代之名影星──除了蘭德之外,杰夫.里凡奇(Ze'ev Revach)是本.迦姆拉(Ben Gamla),阿莫斯.塔馬姆(Amos Tamam)是巴爾.吉奧拉(Bar Giora),莫尼.穆索諾夫(Moni Moshonov)是本-扎凱(Ben-Zakai),雅艾兒.阿貝卡西斯(Yael Abecassis)是貝尼基女王(Queen Berniki)和伊格爾.納奧(Igal Naor)是奮銳黨(Giscala)的約翰,他認為讓故事栩栩如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繪畫。因此他與藝術家波隆斯基和浮士德密切合作,製作了一個短片版本,看看這想法是否可行;結果他發現效果挺好的,並繼續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達爾說「因為圖片不會動,所以甚至更美麗。」製作這部電影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但他認為最終展現出來的成果是值得的。「在製作中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做,當不必跟隨動態圖像時,想像力將會自己填補中間的空白,並進入劇情的節奏中。」
達爾對這部電影試映後所接收到的觀眾反應感到高興,最高興的是引起了宗教界的興趣,特別是在耶路撒冷電影院的幾場放映中,包括通訊部長約阿茲.亨德爾(Yoaz Hendel)在內的觀眾對電影的問答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超過了預定的時間。
「這讓我非常高興」達爾說。「我原本擔心他們會覺得我在責備他們,但他們很喜歡,我收到了很多讚美。」
雖然達爾對這部電影在以色列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感到欣慰,但他也期待能在國外上映,並已被負責《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紀念國際影片公司(Memento International)收購並進行國際發行。他樂觀的認為,影片提出的議題將引起各地觀眾的共鳴。
「他們在某種層面上是對的。」他談到故事中的派系時說。「他們自認為一路走來都是對的……希望大家在責備其他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每一方都需要往裡面細細思索。」
新聞出處:JP
新聞日期:2021/07/08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
經文及禱告方向
 ̄ ̄ ̄ ̄ ̄ ̄ ̄
箴言21:1-2
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
彼得前書2:4-5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在紀念聖殿被毀日時,這部電影正是時候,我們看到以色列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各別得掙扎,讓我們為著在以色列政治、宗教上不同派系的人禱告,惟有耶和華神衡量人心,願他們心中的純正及良善被主紀念,更求主光照他們能敏銳主的心意,領受啟示耶穌是彌賽亞,並起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和靈宮,行神悅納的事!
格爾尼卡創作緣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漫長的電影史上,有一些作者風格會不斷地後世導演借鑒與模仿,但也有特定某些導演的風格,是不會被複製的。例如,沒有人會去模仿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他的電影,永遠會是獨一無二的。
.
1970年,剛從電影學院畢業的洛伊.安德森獻上首部劇情長片《瑞典愛情故事 A Swedish Love Story》,轟動影壇,票房大有斬獲。該作以青春之戀為題,輔以時下流行歌曲,詩化了少男少女的叛逆情懷。但第二部長片《旅店怪咖 Giliap》(1975)卻是市場與口碑雙輸,幾乎宣告了他導演之路的死刑。
.
洛伊.安德森整整離開影壇25年,以專職廣告導演為生。原以為將與電影告別,卻沒想到他透過極短篇幅的廣告製作,漸漸訓練自己對影像構圖與細節的敏銳度,甚至摸索出他往日的一貫風格。
.
他的一系列成名之作包括數支為保險公司拍攝的廣告,其中一支影片描述一個男人在電話亭(置於畫面左側)裡購買車險,當他的保險生效之後,位於畫面右側的汽車立刻被一顆傾倒的樹給碾壓。這類猝不及防的黑色幽默,也成為了他日後以長片復出的拿手絕技。這段期間,他拍了超過五百支廣告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N8TcF0qFU&ab_channel=NazmulHoqueNayeem
洛伊.安德森精華廣告集錦
.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走進商業的洛伊.安德森就不再以藝術家自居,他仍然保有自己的堅持,例如從來不拍頌揚美好家庭價值的廣告,繼續遊走在灰暗邊緣。許多客戶起先或許會有疑慮,但營業額都因為他的廣告飆升,也都乖乖閉上嘴巴。經過這段期間的歷練,也讓他終於存得一筆可觀的資金,得以復歸電影圈。
.
談起這段淬煉出自己創作風格的25年,洛伊.安德森的回應是:「在整個藝術史上,大多數繪畫作品都是委託之作。但他們可以如此藝術,完全不受客戶影響。僅管那是為了錢而創作,你依然會感受到那種自由。」
.
洛伊.安德森曾說自己《旅店怪咖》之所以失利,是因為自己當時喪失了剪接權,作品已經變成不是他想像的樣貌,不難理解他日後對創作全面掌握的執著。在復出首作《二樓傳來的歌聲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2000),他開創了自己的獨有風格,讓每一個鏡頭如同一場獨立的故事,難以看到具體的情節串連。採取深景身、廣角鏡頭,而場景設計也都不合寫實,卻如同一張畫,而畫中的人物宛如鬼魅。
.
談到這種美學的建立緣由,洛伊.安德森說自己是受到藝術史的啟發,因為接觸了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與荒誕主義的作品,讓他決定揚棄對現實主義的依戀,真正讓啟發的電影作品包括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的《遊戲時間 Playtime》(1967)以及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揚帆 And the Ship Sails On》(1983)。
.
他說道:「我從此看到了夢和幻想的豐富性。在夢裡,你是完全自由的。透過夢,我可以嘗試組合各種不搭調的元素。」
.
後續的《啊!人生 You, The Living》(2007)、《鴿子在樹枝上沈思 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2014)繼續延續這樣的風格,並更深層地觸碰歷史與政治的禁區,後者更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使之登上影壇之巔。
.
上述三部片合稱為「人生三部曲」,不過洛伊.安德森仍然沒有打算停下腳步,去年以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為靈感,完成了《千日千夜 About Endlessness》(2019),並在威尼斯影展獲得最佳導演榮銜。
.
在該作中,有夏卡爾(Marc Chagall)畫作的復刻,也有希特勒(Adolf Hitler)與同黨在狼穴面臨大勢已去的窘況,他以一顆又一顆具有歷史意義又看似無意義的生活鏡頭敘述人生百態。其中一顆很容易被忽略的鏡頭,描繪一個父親在泥濘的足球場為女兒綁鞋帶,看似瑣碎,或許卻彰顯了幸福的真貌。
.
洛伊.安德森曾說:「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被問到『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時,他答道:『是看到另一個人眼中的幸福。』我認為這是一個美麗的答案。」
.
許多人認為他的作品有時美好、有時殘酷至極,就像《千日千夜》中也出現了指涉中東人的名譽殺人(honour killing)傳統。洛伊.安德森認為自己更貼近哥雅(Francisco Goya)的觀念,認為自己的創作路徑與之有些類似。從傳統的巴洛克繪畫,一直延伸到晚期的表現主義風格。
.
對此他解釋道:「哥雅向我們講述了他對存在的看法,有時非常悲傷與無望,有時卻又充滿希望,有時卻又非常怪誕與殘酷。但最重要的是,他是基於人文主義來進行創作。我也認為,藝術應該永遠服膺於人文主義。」
.
想要重溫洛伊.安德森經典作品,現在CATCHPLAY+正在舉辦『CP+無限看方案首月$57』的活動。輸入代碼【TGHFF57】就可以享有$57元優惠,任選觀賞 洛伊安德森完整作品。
.
洛伊.安德森連結:https://bit.ly/2J5WSD0
.
也有歷屆金馬入圍得獎好片如《返校》、《大佛普拉斯》;新科金馬影后陳淑芳飾演的 《孤味》短片前作、還有和侯孝賢導演合作的《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也可以重溫影帝莫子儀的知名前作《台北歌手》、《相愛的七種設計》等好片,活動期間內兌換代碼看片還有資格抽iPhone12等好禮!
.
CATCHPLAY+ #洛伊安德森 #千日千夜 #二樓傳來的歌聲 #啊人生 #鴿子在樹枝上沈思
格爾尼卡創作緣由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故事如何說再見🦔新書預告與活動募集
讀完書,到底能得到什麼?!
一個段落、一個片語的轉折、
一個一箭穿心的字眼......都有可能改變一生。
本書記述了許多 #靈光乍現 那一刻的過程。
44位當代文壇名家組成的夢幻寫作團隊,
各自分享讀過的作品如何改變了自己,
探討創作、認同,以及故事與文學的力量。
是私密的閱讀回憶錄,也是精闢的文學評論,更是大師級的寫作課。📖✒️
﹍﹍﹍﹍﹍﹍﹍﹍﹍﹍﹍﹍﹍﹍﹍﹍﹍﹍﹍﹍
﹉﹉﹉﹉﹉﹉﹉﹉﹉﹉﹉﹉﹉﹉﹉﹉﹉﹉﹉﹉
這本書匯聚了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們的創作軼事和良心建議,他們肯定懂你。
──《Hello Giggles》時尚生活網站
﹍﹍﹍﹍﹍﹍﹍﹍﹍﹍﹍﹍﹍﹍﹍﹍﹍﹍﹍﹍
﹉﹉﹉﹉﹉﹉﹉﹉﹉﹉﹉﹉﹉﹉﹉﹉﹉﹉﹉﹉
▸44位 #當代大師 🧞♂️
艾美・本德、薛曼・亞歷斯、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史蒂芬・金、譚恩美、朱諾・迪亞茲、比利・柯林斯、威廉・吉布森、卡勒德・胡賽尼、安德魯・督邦斯三世、瑪麗・蓋次基爾、麥可・謝朋、華特・莫斯里、伊迪韋吉・丹蒂凱特、凱薩琳・哈里遜、尼爾・蓋曼、大衛・米契爾、羅珊・蓋伊、湯姆・佩羅塔、阿雅娜・梅錫斯、吉姆・薛波、萊絲莉・詹米森、強納森・列瑟、傑西・伯爾、安吉拉・弗洛諾伊、列夫・格羅斯曼、李翊雲、瑪姬・西普斯戴、傑夫・特威迪、奈兒・辛克、查爾斯・西米克、阮越清、艾瑪・唐納修、克萊兒・梅蘇德、珍・史麥莉、強納森・法蘭岑、柳原漢雅、班・馬可斯、馬克・海登、T・C・博伊爾、伊森・卡寧、艾琳・邁爾斯、瑪莉蓮・羅賓遜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44位大師哪一位是你 #非讀不可!
————————
✦有天我讀了一本書,而我的人生就此完全改變。――奧罕・帕慕克,《新人生》(A New Life)
你聞得到那些泛黃、多年來被拇指翻軟的書頁嗎?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指輕輕撫過書的脊背嗎?把隻字片語取下來、記起來。每一篇都有它雀屏中選的緣由。假如你的生命也就此不同了,你並不孤單。🌳(摘自編者喬.法斯勒序)
————————
【贈書活動募集】
公開分享本貼文,並留言👉「有天我讀了一本書,而我的人生就此完全改變。」即可參加抽獎。我們將抽出三位讀者贈送一冊《故事如何說再見》,活動至8.3中午12點止。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編者/喬.法斯勒(Joe Fassler)
◢ 2020.8 誠品選書 ◣ #7_29盛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