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COVID-19新冠肺炎徹底改變人們生活樣貌,全球化進程雖放緩,但誰又能想像全球股市屢創新高;從石油、黃金等避險需求動盪;自日常生活的飲食、娛樂、醫療、交通,到國家層級的產業、國防等領域,百工群像正如蝴蝶效應般,不斷連鎖變化。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最熟悉的化學品市場有什麼改變正在進行中:有個化學原料叫做 二甲基亞碸 (簡稱DMSO),它是一種極性溶劑,具備很強的溶解力、分散力,而DMSO可應用領域涵蓋很多,可用於光電產業裡的去光阻液、農業裡農藥的分散相、製藥業的藥品製造等等,最近市場炙手可熱的消息是它正被各國際藥廠使用在生產疫苗上。
DMSO台灣沒有製造,全仰賴國外進口,全球有生產製造DMSO的公司目前就我知道只有四家製造廠分屬四個國家:美國、法國、日本和中國。因疫苗研製及生產需求,美國、法國已經停止出口,而日本Tory的工廠設在中國,前段時間因為大火,目前更是奇貨可居。
介紹到這,有沒有意識到什麼事?因為疫苗研製需求,國際間生產DMSO的公司都默默停止出貨,現在台灣的DMSO都是從中國進口,但中國這家公司近期又有火災而停產中。別懷疑!全球知名化工廠有時候就是不想出貨、以量制價拉抬市場價格下,出現歲修或工廠局部火災來凍結出貨,屢見不鮮,簡單來說這是生意~
洽又逢全球氣候異常,運輸成本又墊高,造成DMSO這個應用化學品全台瘋狂大缺貨,台灣市場報價已上漲快3倍,端著美金可能都買不到,以製造業聞名於世的台灣即將進入風暴圈了,半導體業都會受到影響(包含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內)。
不止DMSO,很多化學品都已漲到至歷史高價,因為COVID-19疫情戰爭連帶這百年一見的化學戰爭也伴隨開打中,正如蝴蝶振翅下,每件事情正在影響著我們。
#請大家繼續支持藻礁連署
#桃園境內工廠多工安管理要做好
桃園化工原料行 在 新竹縣議員 林禹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落實「食安五環」 打造食安新環境
1080520-禹佑監督政府落實「食安五環」
#從農場到餐桌守護民眾食品安全
確保供應鏈每一環節都符合環保、安全標準
#文有點長 #值得關注的食品安全
#五環是什麼
第一環「強化源頭控管」:進行整合跨部會化學物質的流向分析。
第二環「重建生產管理」:重建從源頭做起的生產履歷。
第三環「加強市場查驗」(10倍查驗能力):增加現行政府的查驗頻率及強度。
第四環「加重生產者、廠商責任」:修改相關法規,提高罰金。
第五環「全民監督食安」:提高檢舉獎金,加強監督黑心廠商的力量。
【楊縣長】
Q1. 請問縣長何謂食安五環? 食安五環的權責單位為何?
🌟 楊縣長,僅回答三處….. 食安五環、環環相扣,目前看起來是一環也沒扣住
#縣長對食品五環權責單位並未全面的了解呢
#經由此次的質詢 #提醒各相關局處可以動起來
#衛生局 #農業處 #國發處 #教育處 #環保局
Q2. 請問縣長是否有依法參加食安會報? 關心縣民的食品安全呢?
🌟 楊縣長,不記得是否有參加過呢….
✍🏻 依據食安法第2條之1(食品安全會報之設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食品安全會報,由各該直轄市、縣(市)政府首長擔任召集人,職司跨局處協調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措施,至少每三個月舉行會議一次。
#楊縣長動起來 #食安政見動起來
【農業處】
Q3. 請教農業處,我們縣內生產的農魚畜產品,請問農業處一年的抽驗件數? 經費來源?(縣預算還是中央款?件數足以維護食安嗎?)
Q4. 請教農業處,未來如何利用獎勵金?請提出具體說明?
🌟 農業處表示: 此筆獎金可以應用在2019-2020執行食品安全相關預算。農業處負責第二環與第三環的部分,去年農產品抽驗件數有103件、茶葉農藥殘留有105件、蔬果農藥殘留有72件,學校午餐生鮮畜產食材23件、生鮮蔬果90件、其他15件。這些抽驗的預算與件數都是配合中央政策而訂定。
✍🏻 也就是說新竹縣政府並未針對食品安全有一套自主查驗的規劃。
【環保局】
Q4. 請教環保局是否針對有毒化物做流向調查? 是否有專人稽查管理? 是否與衛生局有合作機制?
🌟 環保局:第一部分主要稽查轄內大型化工原料工廠、製造販賣業者,第二部分轄內小型化工行、小型傳統商店的商品用途標是跟流向,第三部分針對民眾教育部分,宣導食品安全跟用法等等。
✍🏻 環保局針對食安業務部分,有例行性的查核與教育活動。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許多不是符合中央標準或是符合時事、年節等規範就好,或是單方面配合中央政策執行即可。縣市政府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去共同維護民眾的安全。
【衛生局】
Q5. 衛生局如何提升抽驗件數?自主抽檢的能力?針對餐廳是否定期抽驗?
🌟 衛生局:食衣住行育樂,食作為民生第一要素,前端從農場到餐桌,針對食材檢驗的能力與現有設備相關。目前新竹縣的能力是有限的,現階段有一個措施是北區的檢驗聯合平台(藥妝檢驗),其他的部分會送到新北市、桃園市等協助檢驗。
✍🏻 現階段新竹縣政府不但垃圾沒有自主處理的能力,食材的檢驗(蔬果農藥殘留、動物用藥、重金屬、真菌毒素)也必須委外處理。每年僅38萬元的檢驗預算是足夠的嗎? 據了解動物用藥檢驗一件7-8000元、農業用藥一件5000元。
#新竹縣需要提升食品安全自主檢驗的能力。
🌟 衛生局:縣內目前兩千多間餐廳,稽核數約200間(10%)。每年舉辦三個場次的餐飲業者衛生教育,提升業者的自主紀律。
#除了業者自我提升 #衛生局嚴格把關很重要
【教育處】
Q6. 請問教育處,有關營養及食材安全的部分,如何管控?是否統計過營養午餐的廚餘量?
✍🏻楊縣長的政見裡除了恢復學生營養午餐免費外,還提出一週能有2餐是吃到有機食材,值得肯定。營養午餐除了營養,最重要是食材安不安全?
🌟 教育處:目前接受農糧署的輔導,推動校園4章1Q的食材登錄,達成率約6成。現已許多學校已達到零廚餘,未來國教署會推動一個專法,期望朝零廚餘的方向前進。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營業午餐變好吃😋
【國發處】
Q7. 如何稽查食品工廠? 如何稽查飼料工廠?
🌟 國發處:縣內1758間廠商,其中有124間屬食品廠、目前列管稽查中的有24間是未登記的食品廠(含一間飼料廠)。
✍🏻請國發處加強監管未登記食品工廠、飼料工廠。
#食安元年 #20190607世界食安日
#食安五環 #環環相扣 #衛生清潔很重要
#新竹縣議員林禹佑 #竹北市
#我是藥師也是縣議員
桃園化工原料行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觀點看六輕
#高雄好過夜
三民惟新 陳柏惟
前兩週,我和陳信諭 醫師在好過日連載七夜高雄重工業建設的發展史。本週報導者 The Reporter推出 「六輕營運20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回顧自1998年六輕完工以來的種種環境衝擊,正好和我們提到的高雄重工業史可以相互呼應。
為何六輕無法可管?為何石化業豐國富民的神話沒有在雲林兌現?這一切看在我這個高雄人眼中,都早已有跡可尋。
●台塑藉著美援主導的計劃經濟崛起
1950-60年代計畫經濟時期,殖民政府開始扶植私人企業進入產業中游,台塑也因此進入石化產業,而台塑公司也獲得了絕大部份提供給石化產業的美援。但1970年代發展重工業時,政府堅決拒絕私部門進入輕油裂解或高爐等產業上游,堅決用公股銀行及國家募集資金注資國營企業,以至於在1970年代,公部門佔台灣全體資本形成上漲到接近6成左右,一直到1987年才降回1970年的4成。當時,台塑三家企業(台塑、南亞、台化)營業額加起來不到中油與中石化一半。
●孫運璿曾想放棄石化業!
1970年代後,台塑為了確保原料來源,連續申請興建三輕、四輕、五輕都未成,只得繼續依賴中油。不過,如同我們提過的,1970年代末,台灣石化政策有了微妙的轉變,行政院長孫運璿接受世界銀行經濟學家Bela Balassa的建議,認為臺灣不是產油國家,不宜過度依賴石化業。1980年,他在行政院會指示:「今後我國不再擴充石化工業規模」,希望讓台灣產業朝向電子、資訊、汽車等轉型。1981年3月,「五輕」被取消,並裁減「四輕」規模。1982年後,更暫停基本原料擴充。
然而台塑的命運卻隨孫運璿中風,俞國華上任而有了大改變。由於中國國民黨的中投公司大量轉投資石化業,包含和台塑合資的永嘉化學在內。因而,身為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總管的俞國華,決定放行石化業發展,不但拍板五輕,也在1986年由曾任中油董座的經濟部長李達海核准台塑申請興建六輕。
●台塑石化王國的建立
同時間,隨著民主化運動風起雲湧,原本國家說了算的重工業建設開始受到越來越多質疑。六輕選址也遭受地方反彈,例如知名的「陳定南大戰王永慶」讓台塑放棄打宜蘭利澤的主意,桃園觀音、嘉義鰲鼓等候選用地也遭受反彈。
除了台塑使出去中國廈門投資的「海滄計畫」威脅政府(和現在流行的 #不排除出走 有87分像),中國國民黨政府也配合台塑施壓,1990年行政院長郝伯村指示:「六輕...不能因一地或一少部分人利益而否決全民利益」。當時政府甚至以「檢肅流氓條例」逮捕環保人士,並刪除1992年60億元北宜高速公路預算表示政府生氣氣了。
當年,陳定南曾說:「如果我同意台塑,我會是宜蘭的 #千古罪人」。但也有政治人物正好相反,舉雙手雙腳迎接六輕,例如中國國民黨籍的雲林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國民黨縣黨部主委薛正直、麥寮鄉長林松村,就曾大肆「代表雲林鄉親」到台北歡迎六輕,讓台塑最後選定雲林麥寮設廠。
20年過去,龐大的石化帝國在麥寮外海建立,到底當地人得到什麼?大家可以點進去報導者的詳細內文詳讀。由此再看回高雄,所謂重工業造就高雄榮景的說法,各位也可以再想想看有沒有道理了。
欲知更多,歡迎前來本週的討論會:
#厭世代覺醒
我會負責和大家討論高雄重工業與大型國營企業的發展對高雄經濟的影響。到底我們這一代的未來還能靠重工業嗎?
【時間】2/2(五)19:00-21:00
【地點】三餘書店|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
【與談人】
- 陳信諭 醫師
- 李雨蓁 設計師
- 李欣翰 業務員
- 陳柏惟 電影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