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716)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父親生前,我沒有聽他談他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這是我追悔莫及的遺憾。現只能從他的零星留言、有關書籍記載,和我的片斷記憶,去寫他生平。這既對我有意義,也反映了父親那一代人的掙扎。
李化,1909年9月23日(農曆8月初10)出生,原名李存棠,廣東新會人。1927年18歲時離鄉往廣州進入韋碧雲創辦的廣東電影學院就讀。那是中國電影業的萌芽期,選擇學電影的人極少。父親是電影學院第一期學員,三個月完成課程,隨即留校協助主持校務。學院第二期,我堂兄李晨風和後來的電影人盧敦就入學了。其後父親與妹妹李麗蓮(我姑姐)、李晨風、盧敦組織一個業餘劇團。1929年南國劇社到廣州演出,父親與姑姐隨南國劇社到上海,1930年與作曲家張曙合作,在上海演出李麗蓮主演的新派歌劇《王昭君》。同年與李麗蓮加入天一公司,父親由場記升至副導演。時年21歲。在上海三年,據知這段時間,他也到濟南、青島、天津、北京等地流轉。有聲電影開始出現,1932年,影人鄺山笑在廣州成立的紫薇公司到上海租用天一公司的錄音設備拍攝《無敵情魔》的聲片部分,完成後與父親離開天一回廣州。父親在廣州助鄺山笑完成了《無》片,並留在廣州拍了幾部影片。其中較珍貴的是1933年的《炮轟五指山》,赴海南島取外景,拍攝了大量尚處原始社會的黎族片段。在廣州,他與當時紫薇的演員、我母親李幽慈相識,並於1934年結婚。母親原名李薇卿,生於1914年,2013年在香港逝世。
1936年,父親來香港加入大觀聲片公司任導演,並成為華南影業協會總幹事。
2014年香港出版的《粵語的政治》一書中記載1935年南京中央政府開始推廣國語運動,想要禁制粵語片,香港影界就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1936年11月,在粵片界名人李化……等號召下,三百餘位粵片影人聚集於香港一酒家……發表聲明」。又記載1937年7月,香港華南影業協會派我父親在內的代表五人到南京請願緩禁粵語片。但隨即中日戰爭爆發,南京遭日軍進襲,禁粵片之事不了了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空襲廣州,當時父親率領一個攝影隊,冒空襲危險到廣州拍攝空襲中人民的輾轉,以喚起觀眾的愛國救亡意識。
這段期間他導演的,還有《精忠報國》《民族之光》,是宣揚民族主義的影片。父親生平極少當演員,但在1939年的抗日經典電影《孤島天堂》中卻擔任演員,而且不顧毀譽地飾演漢奸的反派角色。《孤島天堂》是眾多影人不計報酬在香港共同參與的義舉。這部影片現時在youtube頻道還可以看到。
1937年,在上海當演員的姑姐李麗蓮,與後來當了毛澤東妻子的江青(藝名藍蘋)投奔中共根據地延安。父親1938 年隨歐陽予倩赴桂林的廣西藝術館工作。在桂林時,父親大約是在延安的姑姐勸說下,安排居住香港我們家中的五弟李剛(原名李存溢)和三妹李慧蓮送桂林聯絡中共組織,輾轉前赴延安。
1940年我們全家遷上海,1941年父親又去桂林參與抗戰文化工作,1942年再返上海。1944年去南京一年又返上海。這段期間他改名李炎林營商和從事話劇活動的情況,在前文「父親與淪陷區話劇」已談及。1945年從淪陷區逃難到屯溪,在前文「逃難」也談過。抗戰勝利後他在東北及天津經營電影院,很可能是那時候他仗著同國民黨政府的關係,在「接收敵產」中得到接管東北、天津一些電影院的機會,以此謀生。內戰烽火蔓延,1948年2月回香港。回港後再入影圈,首部執導影片為粵語片《有冤無路訴》(1949)。同年領導組織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華南影聯)。
父親回港後,一開始就以親共的左派影人的面目出現。籌組華南影聯他是主要角色,會務聯絡也在我家,1949年7月開幕他致開幕詞。但隨後的領導權都在中共工委的操控中。接著父親擔任大觀片廠廠長,1953年創辦藝文公司拍國語片。金庸和梁羽生的新派武俠小說這時興起,1959年父親創辦峨嵋公司拍粵語武俠片,大多由他或李晨風執導,並以「林炎」之名任製片。他以大陸的少林寺、武當山、峨嵋山等地取景的幾部武俠片都賣座不差。1966年文革爆發,香港左派影業凋零,他的影片也無以為繼。1968年他為撙節開支,搬去澳門居住。1975年8月22日在澳門病逝。
在社會動盪中輾轉,在各種政治的干預和影響下掙扎求存,這就是父親的一生。(37)
圖·1,父親在1970年的一張日曆寫下他早年的漂泊生涯。
圖2,父親在香港片場。
圖3,1938年在廣州,左一是父親,左三是母親,左四及五是戲劇家歐陽予倩和夫人劉問秋;母親前面是姐姐和兩歲的我。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梁 羽生 生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辭世。
襄陽,一個被金庸提起無數次的城市,城裡一群金庸迷在這夜相聚,將古城牆布上白色燭火,寄託哀思。
俠客行,江湖遠;這座城,為先生點亮。
背景音樂:鐵血丹心(1983 香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主題曲)
(唱:羅文、甄妮 曲:顧嘉煇 詞:鄧偉雄)
《金庸 大事紀》
1924年3月10日,本名為查良鏞的金庸,誕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
1932年,閱讀生平第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作者為顧明道;之後還讀了平江不肖生寫的《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武俠小說。
1939年,讀初三時,與同學合著並出版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大獲成功。
1945年,在杭州任《東南日報》外勤記者及英語電訊收譯員。
1948年,被《大公報》調派香港,續任國際電訊翻譯。
1955年,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其武俠文學基業。
1956年,所著《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並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闢「三劍樓隨筆」專欄。
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工作;所著《射鵰英雄傳》於《香港商報》連載。
1959年,創辦《明報》,所著《神鵰俠侶》於《明報》創刊號開始連載。
1964年,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社論,與《大公報》展開一系列筆戰。
1965年,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1969年,開始連載《鹿鼎記》。
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後,隨即宣布就此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
1973年,以《明報》記者身分赴台灣訪問10天,會見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與行政院長蔣經國等政府高層;之後於《明報》連載「在台所見.所聞.所思」。
1979年,正式授權台灣的遠景出版社出版其《金庸作品集》。
1980年,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中國大陸;15部36冊《金庸作品集》全部修訂完畢,前後花費10年時間。
1981年,與妻子兒女回中國大陸訪問,會見鄧小平,並遊歷大陸13個城市;獲頒英國政府O.B.E.勳銜。
1985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宣布辭去基本法草委與諮委職務;在《明報》創辦30週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明報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1991年,將《明報》賣給商人于品海。
1992年,回鄉尋師訪友,並在浙江省嘉興市捐建「金庸圖書館」。
1993年,宣布辭去明報集團董事會主席,告別自己一手創辦的《明報》。
1998年,獲香港政府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與巴金、冰心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授予「當代文豪金龍獎」。
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7年,獲曾將他退學的政治大學(前身為中央政治學校)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到台灣參加政大80週年校慶。
2010年,位於故鄉浙江省海寧市(舊稱海寧縣)的「金庸書院」落成開放,聘請金庸為書院院長。
2018年10月30日,病逝於香港跑馬地的養和醫院,終年94歲。
梁 羽生 生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悼 金庸 1924-2018
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等經典武俠小說的文壇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鏞)已於今日(2018/10/30)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終年94歲。
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是我最愛的武俠小說,想起學生時代到租書店租金庸小說回家看,總是非常期待最後的結局卻又不捨故事就此結束,每每看到最後一章,便會出現這種複雜的情緒。
前述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乃金庸將自己所著的15部小說取出14部的書名首字組合而成,包括:《書劍恩仇錄》(1956)、《碧血劍》 (1956)、《射鵰英雄傳》(1959)、《雪山飛狐》(1959)、《神鵰俠侶》 (1961)、《飛狐外傳》(1961)、《白馬嘯西風》(1961)、《鴛鴦刀》(1961)、《倚天屠龍記》(1963)、《連城訣》(1963)、《天龍八部》(1966)、《俠客行》(1967)、《笑傲江湖》(1969) 及《鹿鼎記》(1972),而沒有收錄句中的作品則是1970年出版的《越女劍》。(書名後的括弧內數字為該小說集結成冊的出版年份)
《金庸 大事紀》
1924年3月10日,本名為查良鏞的金庸,誕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
1932年,閱讀生平第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作者為顧明道;之後還讀了平江不肖生寫的《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武俠小說。
1939年,讀初三時,與同學合著並出版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大獲成功。
1945年,在杭州任《東南日報》外勤記者及英語電訊收譯員。
1948年,被《大公報》調派香港,續任國際電訊翻譯。
1955年,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其武俠文學基業。
1956年,所著《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並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闢「三劍樓隨筆」專欄。
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工作;所著《射鵰英雄傳》於《香港商報》連載。
1959年,創辦《明報》,所著《神鵰俠侶》於《明報》創刊號開始連載。
1964年,發表「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社論,與《大公報》展開一系列筆戰。
1965年,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1969年,開始連載《鹿鼎記》。
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後,隨即宣布就此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
1973年,以《明報》記者身分赴台灣訪問10天,會見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與行政院長蔣經國等政府高層;之後於《明報》連載「在台所見.所聞.所思」。
1979年,正式授權台灣的遠景出版社出版其《金庸作品集》。
1980年,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中國大陸;15部36冊《金庸作品集》全部修訂完畢,前後花費10年時間。
1981年,與妻子兒女回中國大陸訪問,會見鄧小平,並遊歷大陸13個城市;獲頒英國政府O.B.E.勳銜。
1985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宣布辭去基本法草委與諮委職務;在《明報》創辦30週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明報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1991年,將《明報》賣給商人于品海。
1992年,回鄉尋師訪友,並在浙江省嘉興市捐建「金庸圖書館」。
1993年,宣布辭去明報集團董事會主席,告別自己一手創辦的《明報》。
1998年,獲香港政府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與巴金、冰心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授予「當代文豪金龍獎」。
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07年,獲曾將他退學的政治大學(前身為中央政治學校)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到台灣參加政大80週年校慶。
2010年,位於故鄉浙江省海寧市(舊稱海寧縣)的「金庸書院」落成開放,聘請金庸為書院院長。
2018年10月30日,病逝於香港跑馬地的養和醫院,終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