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土瓜灣人的客廳-鴻福街。
隨城市發展,香港可以聚人的空間少之又少。棲身舊區的一條閒置大街,在重建倒數的時限裡,繼續為土瓜灣人留下各生活記憶。
近海心公園的鴻福街空地,座落兩旁唐樓和舊式樓宇之間,其實是街廓裡的消防通道,由於平時車輛不可進出,常處於閒置狀態,亦因而造就一個廣闊的社區大廳。街坊上落樓隨時遇見彼此,加上街道兩旁店舖林立,空地有如一個居民交匯處,容許各路人士停駐、介入。面向土瓜灣道的鴻福街入口,紊亂有序地放置了棄置傢俬和椅桌,乍看之下或以為無人清理的雜物,卻是按居民生活模式拼湊出的客廳格局,且被街坊靈活開拓出不同用途。
老街坊愛流連這鴻福街空地,在日常的間隙中,會搬椅子與店舖老闆坐坐聊聊;孩童放學,又當作遊樂場嬉戲玩樂,早已熟稔區內面孔的店舖老闆有時會代為看管孩童。夜幕低垂,南亞裔街坊則自動自覺搬出摺桌開枱,到旁邊士多買罐啤酒,與鄉里把酒言歡。隨著傘後組織「維修香港」及「土家」相繼落戶此地,社區營造的工作更是此起彼落,將這街坊客廳之用發揚光大。他們時而進行放映會,時而舉辦「土墟」市集,招攬街坊分享一技之長,將鴻福街搞得鬧哄哄,發展出一個互惠互助小社區。鴻福街逐漸凝聚社區意識,建立鄰里默契,有賴他們一直深耕細作。
重建工程下,鴻福街一帶已於上年年尾被收為官地,不少商戶已經撤離,加上近日疫情,鴻福街如今冷冷清清。昔日熱鬧景象,即使疫情完結亦未必復返。拖拉多時,還有少數商戶居民本著留得幾耐得幾耐,留守至最後。土家出版的社區報《土著》寫著,「人民與土地相依,不隨便遷移」。街道盛載過的「朝見口晚見面」鄰里情和社區生態,遷址以後,未必再找到。
活動圖片來源:「土家」故事館
#土瓜灣 #市區重建 #土家 #維修香港 #一人一社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