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站在原始檜木林下,這時會發現,人類真的是無比渺小!
阿里山曾經是台灣的檜木原鄉,透過巨木群棧道的36棵千年檜木,和「香林神木」、「水山巨木」及其他的「神木」群,讓我們窺見原始檜木林的美麗與哀愁。
如果您錯過了首播,現在可以來看精彩重播。還有,本週四(12/5)22:00,別忘了還有更精采的《神殿》等著您!
一個生命存活了上千年,通常會被讚譽為「神」。那,身處在四周都是上千年的巨木群中,就是進入活靈、活現的「神殿」。人,理當感受得到天地神聖靈性?「神殿」紀錄片以獨特觀點,詮釋古老森林美學、生態哲學內涵。
《神殿》 │紀錄觀點 │12/5(四) 22:0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凌子楚最清楚#一日市政#文化局#621 文化局代理局長林副局長,剛從市府秘書處,調任新職,是嫻熟嘉義市政府各局處承辦業務的文化高手。 來自金門的林處長,是嘉義女婿,和他說話一樣,談到嘉義市觀光與文化的結合,產業與節慶的串聯時,他的眼睛會發亮,像是金門高粱酒一樣,通透...
「檜木林紀錄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公視陳玉峰紀錄片8/8晚上十點半- 看板NCCU_SEED 的評價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檜木林紀錄片前導片 12/2(一)晚間十點 公視我們的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今晚10點網路同步播出#檜木林紀錄片 的評價
- 關於檜木林紀錄片 在 今晚10點網路同步播出#檜木林紀錄片#歡迎分享... | By ... - Facebook 的評價
檜木林紀錄片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始了~~坐下
檜木林紀錄片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歡迎分享
『檜木林』紀錄片從檜木砍伐歷史說起:自1912年代開始,台灣山林遭到大量砍伐,1950年代起更是全面耗竭式的攫取山林資源。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台灣山林環境歷經將近八十年的荼毒,脆弱的山河和水土💦,呈現殘破的面容。自1990年代之後,人們逐漸有了省思,發動多次森林保育運動,終讓山林環境與諸多生靈獲得些許喘息, #珍貴森林的生態奧秘,也因緣際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與理解。
#地球公民基金會 #陳玉峯 #楊國禎 #李根政 #棲蘭 #丹大 #森林系 #賴春標 #人間雜誌⋯⋯
更多
檜木林紀錄片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凌子楚最清楚#一日市政#文化局#621
文化局代理局長林副局長,剛從市府秘書處,調任新職,是嫻熟嘉義市政府各局處承辦業務的文化高手。
來自金門的林處長,是嘉義女婿,和他說話一樣,談到嘉義市觀光與文化的結合,產業與節慶的串聯時,他的眼睛會發亮,像是金門高粱酒一樣,通透熱情。
未來,沿著林森東路,由西邊往東,延伸的文化新絲路,從火車站到嘉義舊監,從嘉義舊監,到嘉義公園,從嘉義公園到蘭潭美景。
在這條新絲路上,將承續前人的努力,搭配文化和節慶活動,舞出嘉義兼具傳統與現代的文化觀光產業。
這個週末,在文化中心的音樂廳,有國際紀錄片影展。
4月的嘉義,有春天的美好,還有嘉義藝術節,邀請去年來台的街舞紐約冠軍團隊,在文化公園,再現台美街舞PK盛況。
同時,在嘉義舊監,有木業首都在嘉義的開箱活動,用嘉義舊監的歷史建物,介紹百年的檜木建築,它的內在結構,所呈現的工藝語彙。
以文化推動觀光,用節慶活絡經濟,是未來四年,文化局推展文化工作的綱要。
希望透過文化與觀光產業的結合,讓垂手可得,俯拾皆是,百年嘉義的歷史文化,也成為世界共有的觀光資源,讓台灣看見嘉義,讓世界分享我們的美好。
檜木林紀錄片 在 檜木林紀錄片前導片 12/2(一)晚間十點 公視我們的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這裡曾經有片巨木林,在人類的貪婪下,倒下、消失有人試圖吶喊、上街,讓你聽到祂在呼救,而你聽見了嗎? 自1912年代開始,台灣山林遭到大量砍伐 ... ... <看更多>
檜木林紀錄片 在 今晚10點網路同步播出#檜木林紀錄片 的推薦與評價
今晚10點網路同步播出 #檜木林紀錄片 #歡迎分享 『檜木林』紀錄片從檜木砍伐歷史說起:自1912年代開 始,台灣山林遭到大量砍伐,1950年代起更是全面耗竭 ... <看更多>
檜木林紀錄片 在 公視陳玉峰紀錄片8/8晚上十點半- 看板NCCU_SEED 的推薦與評價
幹 每次消息都這麼晚才出來啦
這次差點又要錯過了 好險
【公視】節目名稱:長流-總統文化獎得主紀錄片
播出時間:2006 / 08/08 22:30 — 23:00 週二
8/8(五)第二屆鳳蝶獎受獎人 陳玉峰
鳳蝶獎得主陳玉峰先生,為台灣民間自然保育、土地倫理、文化改造及環境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創設「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專業研究台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其夫人陳月霞女士亦為知名生態攝影家,片中可見兩人鶼鰈情深、共?保護生態努力之身影。
總統文化獎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於2000年開始籌辦,由總統頒發。第一屆與第二屆頒發五個獎項:太陽獎(社會服務、社會公益)、玉山獎(社區營造、社區推廣)、菩提獎(社會和諧、國際和平)、鳳蝶獎(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及百合獎(文化發展、藝術創作),第三屆起為鼓勵年輕人以更具活力的創意和方法參與社會,增設青年創意獎。文化總會與公共電視共同製作總統文化獎得主紀錄片,集結第二屆及第三屆得主紀錄片系列播出,共十一集。
第二屆總統文化獎 鳳蝶獎得獎者評定書
得 獎 者:陳玉峰先生 得獎理由:無力者出力,逆流而上的勇猛精神
2001年本獎項經評審總合討論決定從缺之時,當時評審就一致認為,台灣的環保生態工作者的努力,特別是在唯經濟發展論的黑暗時代,對抗巨大的破壞壓力為台灣環境生態請命的精神,值得尊敬,更應表揚,這些人士不畏艱困,逆流而上的勇者氣魄,足為歷史典範。
為環保生態請命是最寂寞的工作,最沒有人感謝的工作,有時還要忍受批評與攻擊。台灣環境生態是弱勢者,而為環境生態講話的、運動的工作者,更是這個社會上的無力者。可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改變歷史的,往往是無力者出力,也就是因為他們的長期悲願堅持,讓社會強勢者無法不面對,社會的有力者不能不慚愧,從而蛻變了社會的價值觀。
在本次的評審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良善公民的仁心做為,更看到了正義公民的勇猛行動。不論是在深度生態精神的耕耘,或是為野生動物或本土地理地景的大聲疾呼,許多動人心絃的樂章在傳唱。台灣人從經濟動物轉變為文化公民的過程,台灣的確如本獎所揭示的精神──鳳蝶一般,是經歷了蛻變之苦,以求希望之美。在這特別的時代,正義公民的勇猛精神,更值得鼓勵。
陳玉峰先生是這樣的典型台灣本土知識份子。他的努力不但是在山林之間,為土地請命,他更進一步,想讓厚實的人文思維深入藍天綠地。陳玉峰先生的文筆如林,他的行動如風,他的生命如火,他的意志如山。可是他是個孤獨者,他不群不黨不阿不私,他堅持一種新台灣知識份子的骨氣,不害怕得罪人,不在乎被排擠,不懼簡樸,不憂困頓。
這樣的精神,應是今年鳳蝶獎所最想要表彰的。
欣賞陳玉峰先生的人生觀,與他的熱情、責任感與判斷力,就是欣賞今日台灣人的總體氣質。今年的總統文化獎-鳳蝶獎由陳玉峰先生得到,真正實至名歸。
總統文化獎鳳蝶獎頒獎典禮致辭稿-生 命 長 河 文/陳玉峰
感恩台灣這片天地,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長河!
台灣人民、現場長輩親友、主辦單位、總統先生:感謝!感恩!
當我接到通知,今天必須早到,參加預演,我心裡想,如果人生可以預演,世界會是什麼情況?如果歷史可以彩排,台灣會是何等境遇?如果生命可以重來…可惜可嘆的是,生命從來不可逆行,台灣也僅止這麼一個現實與事實,於是,就有了今天這麼一個頒獎。
任何人只是過去之所產,而不是其智慧之所生;我們改變不了歷史,但我們可以創造歷史;我們不必預測明天,但我們可以決定明天。人的價值在於其智慧能否匯入生命長河與文化內涵;台灣的價值在於地球史的見證,台灣人的意義,是將台灣的本質,恰如其份的演出。
我的智能僅及於20世紀,我以30年歲月投入瞭解、研究台灣島的前世、今生,以20年時間參贊土地關懷、山林運動,我深切體會台灣如今天災地變、土石橫流、價值解體、虛無亂象的主因。20世紀整整百年間,台灣島一切資源利用,從來不是為了島上生民的永續發展、健全使用,日治前50年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為主導,把台灣當作南進基地;後50年以農林培養工商,視台灣為反攻跳板,整個開發政策取決於政治目的與島國外貿取向,將外來溫帶國家的農業文化,強硬施加在亞熱帶脆弱高山島的台灣。
如今一切正要脫胎換骨,更面臨21世紀世界嶄新的困境與挑戰,但歷史及生命從來沒有回頭路,今後最最需要改造的內容,正是所謂的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不應該只是特定族群的本位文化,它應該是天文、地文、人文、生文的大融通,科學的大融通、知識的大融通、生物演化到文化演化的大融通,天底下各行業界生態網的大融通,從而發展在地自主的文化,始堪稱為本土文化。而台灣最欠缺的,正是土地、生界的文化,也就是地文及生文。感情是最深沉的理性,理性是最優雅的情感,欠缺足夠的地文與生文則無法體會台灣的情與理。
容我再度強調,經營管理台灣,不是一味強調我們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而是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才是一項國家倫理的大議題。
鳳蝶獎不只是一個獎項,它是一個台灣人良知的枷鎖,一副歷史的重擔,它並不是頒給陳玉峰一個人,而是頒給一群台灣永遠的草根文化工作者。鳳蝶獎最重要意義之一,由國家頒給一群人,用來監督、反對經常做錯事的國家機器,感謝陳總統設置這麼一個有意義的獎項!
感恩我的父母親、姊妹兄弟、內人,我的母校靜宜大學暨同仁;感謝20年來一起打拚的生態、環保界朋友們!謝謝現場先進、來賓、主辦單位暨評審們!感恩天地!
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了炫耀而存在。生命是一條長長的天河,記載著美麗與憂愁。
作者/靜宜大學副校長.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陳玉峰先生 台灣雲林人,1953年生於北港鎮,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系,並獲台大理學碩士、東海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職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及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及保育研究課技士、技正、課長,開拓體制內生態保育研究與解說教育先鋒。1987年起先後任教逢甲、東海、靜宜大學,現職靜宜大學專任教授,為台灣民間自然保育、土地倫理、文化改造及環境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陳玉峰1991年創設「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為民間人文及自生態最活躍的單位之一,專業研究台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積二十餘年山林調查經驗,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素負盛名。其成果、作為及作品如下:
(一)關切農林國土議題,從事森林保育與環境運動,1991年揭發六龜試驗林違法盜伐,促成政府當局頒佈全面禁伐天然林之行政命令。
(二)長年撰文鼓吹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並輯為「台灣綠色傳奇」、「人與自然的對決」、「土地的苦戀」、「生態台灣」、「台灣生界舞台」、「人文與生態」、「生態悲歌」、「台灣生態史話」、「展讀大坑天書」、「自然印象與教育哲思」、「台灣山林與文化反思」、「土地倫理與921大震」、「告別世紀」等環境教育專書,1998年以「台灣生態史話十五講」獲巫永福評論獎。
(三)參與社會及政治運動多年,鼓吹本土文化創作,於台灣地區進行各類型人文、都會現象調查,力矯時弊,先後公佈將近百項民間文化及生態監測成果,部分輯為「認識台灣」一書。
(四)1994年以後專志創作二百餘萬年來「台灣自然史」,整合台灣生界、土地資訊,今已發表台灣植被誌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及第四卷,獲選聯合報1995十大好書之一,以及台灣筆會、台灣教師聯盟及台灣教授協會聯合推薦1998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今則陸續撰寫中。
(五)倡導「隔代改造」,試圖為台灣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演講數十場次,為環運代表人物之一。
(六)專業著作百餘篇(冊),多數屬於民間自發性、非體制經費下的研究調查報告。
(七)自然文學創作為目前台灣學術科技深度轉化為人文的特例之一,獨樹一幟。
(八)長期倡導自然平權哲學觀,推動購地補天、生態綠化等保育、復育實務與教育,持續開辦「環境佈道師培育營」,課程含括台灣自然史、社會運動的實踐、文化觀察到生態倫理等之講述與現場體驗,堪稱台灣本土生態實證研究與價值思考最深刻之啟蒙課程,已開辦六梯次,學員逾千人。
(九)籌建「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2001年於靜宜大學開辦台灣第一所生態學研究所。
(十)展開台灣土地倫理鄉野研究,1997年以降,針對阿里山區等各地域,研撰自然生界變遷史。
1998年起,陳玉峰鼓吹台灣人民搶救棲蘭檜木林,除不斷為文呼籲外、更奔走全台巡迴演講一百多場,激起民眾的關心和行動,蔚為保護森林之潮流。陳玉身兼此運動之發起者、教育啟蒙者、推動者,致使世國寶級的原始森林—棲蘭檜木林,得以停伐、保全。
陳玉峰以嚴謹之學術研究、動人的文筆、直指人心的演講,為世人揭開世界級珍異檜木林與台灣土地之前世今生,喚起許多台灣人和土地內在之連結,藉著森林運動的推動,為台灣人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森林與土地倫理的教育。
陳玉峰著述等身,從台灣自然史鉅著「台灣植被誌」數卷,到自然文學、生態災難之警訊記事、土地倫理、文化價值之論述,無不兼具總合性與開創性,更為國人開啟生態保育與文化之深沉視野。
台灣環境保育運動家 撰文◎柯金源
前言
近十餘年來,台灣只要每逢氣候驟變,必定引發災難,其根結乃起源於山林及水環境的惡化,逢雨必澇、久不雨則旱。從1990年的花蓮銅門村、隔年紅葉村,1996年新中橫賀伯風災的土石流,再到2001年桃芝、納莉等風災地變大水患,但隔年隨繼大旱。每一次的災難,都是人們的私慾種下惡因,由老天引發大自然的反撲,再由全民承接這一記的苦果。
陳玉峰教授早在十餘年前,就已嗅到台灣毀林地變的徵兆,只不過先行者言文雖犀利,聽者卻渺渺。因此,陳玉峰將累積二十餘年的山林調查經驗及研究成果,深化為生態保育與教育工作,並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傳播人禍將至之音。另方面,其深度精確的自然寫作與生態攝影,可說集生態學家、社會運動與文學藝術家於一身。
自1994年之後,陳教授著手撰寫台灣自然史、檜木霧林傳奇等大著,填補了台灣植被演替史的空缺,對於台灣的自然史觀貢獻卓著。其所推動的保育運動與人文精神的論述,深刻影響台灣的保育政策。另一方面,陳教授精心培養的環境佈道師,散佈在全國各地,已成為環境保護的尖兵。2003年8月,更接任靜宜大學副校長一職,成為高等教育領航者之一,全力打造一所具人文精神內涵的學府。綜觀陳教授的言行,他是台灣近代生態學界最敢言、最富行動力與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與陳玉峰教授深度結緣的因由,要回到1993年初,當時陳玉峰陸續為文指摘,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的種種問題,同時舉辦「農林土地關環」活動,分梯帶領關心環境的人士,實地上山觀察。在此背景下,2月底,筆者與媒體同業參加「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的農林土地觀察活動。隨著陳玉峰及保育團體,一同現勘阿里山公路兩旁,非國有林班地茶園開墾情形,以及新中橫國有林地的山葵濫墾現象、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鞍部,火災之後的現場,對於陳玉峰教授才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往昔,因為僅止於採訪關係的互動,無法深度閱讀陳玉峰的理念、思考與行動意圖。在二天的活動中,約略看到一位年輕學者,勇於挑戰惡勢力、感言、富行動力,還有天真浪漫的一面。
台灣環境隨著時空變遷,近十餘年來,大自然反撲的病徵一一浮現,陳玉峰的身影與吶喊的字句,依然穿梭在災難現場與各媒體之間,對於這樣一位長期關環台灣土地,奮戰不懈的行動者,不得不由衷的佩服。
從陳玉峰的行動軌跡來看,大致可概分為三個面向,森林保育運動、人文關懷、生態教育。尤其自1989年之後,陳玉峰關懷山林的行動,可說與台灣的森林保育運動史相並行。如果重新回顧台灣近年來的環境變遷,在重要的時點上,幾乎同時也有陳玉峰的言行紀錄。
陳玉峰有關環境觀察記述著作的質量,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為了深度了解陳玉峰教授,追尋其環境人文精神的內涵,翻閱他近二十年來,有關台灣的環保運動紀錄與環境文學出版書目,在其眾多的文字記述裡,大致將其歸納為求學、國家公園解說保育與公職、環境紀錄與環保運動、環境政策規劃、教育研究與行政,等幾個不同時期的核心重點。
在其1994年4月出版的「土地的苦戀」著作中,陳玉峰也概分其進入環境運動時代的三階段,剖析自己在這不同時期的境遇。如1976年到1984年,是他吸取學識養分的衝刺期,台灣植被田野調查是他的最愛,他在文中也提到「我是深深跌入山林、隸屬於山林,天真幸福地篤信「科學真理」,迷信於「知識就是力量」的快樂時光」。
1986年到1991年,因為徹底了悟官僚的無能、偽善,積極為山林環境奮鬥奔走。後期,也深受指導教授林俊義老師的科學哲學與生物哲學之影響。第三階段,自1992年到今,是另一個衝撞的高峰,陳玉峰正式投身社會與政治運動,並深化生態保育理念,從社會及體制內的高等教育著手。
初試啼聲
凡曾走過必留下足跡,想了解陳玉峰青壯時期的作為,就必須追尋他的成長軌跡與心路歷程。9月中旬,於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室,再度與時任靜宜大學副校長的陳玉峰教授深度訪談,對於陳教授從事環境運動的精神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陳玉峰是雲林縣北港鎮人,於1953年12月20日出生,當時父親是北港電信局的接線人員,母親為人幫傭做飯,因為營養不足,體弱多病,同時因為家境幾乎赤貧,家中雖有四個小孩,但經濟能力只能負擔陳玉峰上大學。(資料來源-秋菊奶奶的編織夢專輯)
1980年,陳玉峰自台大植物系畢業之後,留在學校擔任助教並繼續深造,同時也奠定了扎實的學術基礎,於1983年,取得台大理學碩士。在1984年初,因為無法認同學派之間的惡鬥,被迫離開台大,轉職林試所半年之後,再進入國家公園體系。先後於墾丁及玉山國家公園擔任解說及保育工作,就職期間從技士、技正到升任課長,深受長官的愛戴及肯定。在這一期間,陳玉峰繼續攻讀東海大學理學博士班,並自1987年起,兼任逢甲及東海大學的講師。
另一值得了解的是,陳玉峰在墾丁國家公園任職期間,幾乎跑遍南仁山區與珊瑚礁海岸,他在1985年出版的「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植被」專書,到目前還沒有相關海岸植被論述的超越者。另外,「鵝鸞鼻公園植物與植被」及「南仁山之植被分析」,等兩項植物調查與研究案之論文,也深受肯定。陳玉峰回憶初試身手的時期,堅毅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在墾丁,我拼命做研究,在墾丁十一個月,寫了兩本海岸方面的書。海岸植被那一本,我有信心,就是說,至少寫海岸的,沒有一本比我的完整。」
1987年,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先生,在人間雜誌上,撰文發表「保衛台灣最後的原始林」及「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之後,受到各方的重視。隔年生態保育及藝文界,攜帶道具走上街頭,終於引爆台灣森林保育運動的熱情。
1989年3月,東海大學林俊義教授與時任玉山國家公園保育解說課長的陳玉峰,從學術論點切入,以「林務局應由事業生產單位,改制為公務預算單位」、「國有林區禁伐十年」、「全面清查各伐區之不法事件」、「國有林回歸中央以達林業經營權一元化」為訴求,延續1988年的山林保育運動,再度號召千人上街頭,終獲得林政單位善意的回應,在7月份同意改制。
在第一階段的森林保育運動時期,陳玉峰便經常為文批評生態亂象,逐漸顯露保育尖兵的性格,並引起環保界的注意,因為當時願意為山林環境站出來,並具備山林專業知識的人,實在太少了。陳玉峰有點靦腆的說到;「其實在從事保育運動之前,我是有點屬於孤鳥類型的人,以前,實在不善於和人打交道,我生性也不喜歡去公共場合做什麼。後來是因為環保界的人士,跑到水里來找我之後,那也有點像是陰錯陽差,我才跳出來。」
陳玉峰進一步說明,當時其實不是很清楚要如何去推保育運動;「我真正要反的是,我在山林看到的,跟他們所講的,落差太大。同時,我看了第一次森林運動,就發現,在從事運動的人並不完全瞭解森林,我認為這不行。到了第二次的時候,我看不過去,這內容要誰去填補。基本上,我做的,都是從研究產生的本土資料,而這一方面,在歷史的背景中,恰好沒人做。」
陳玉峰並剖析當時山林保育運動,像是一個異數;「基本上1989年的森林運動,我認為是台灣保育運動的異數,奇異的異,奇怪的變數,不是常態。台灣環境運動的主流,基本上就是政治運動,或被迫害情結,像後勁反五輕、鹿港杜邦、新竹李長榮等等。1989年前後的運動,我認為是有歪打正著、有社會整體的氣氛,然後再配合運動這一階段,他是自自然然應運而生,是延續八七年的訴求。」
展露頭角
1989年11月,是陳玉峰進入環境運動的轉捩點,因為陳玉峰再也無法容忍官僚的無能,毅然離開前景大好的國家公園體系,專心投入生態保育的工作。從1990年的禁伐天林,1991到1993年的農林土地運動,還有很多其他各地的保育運動,像是白河水庫、高雄柴山、新南橫國道,勞工運動、人權運動、婦女運動、教改運動,都可以看到陳玉峰的身影。
另外,在1989到1993年間,因為林俊義的邀約,相繼負責其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中市長選戰的文宣及政策擬定。就連劉文慶選立委與張溫鷹選市長的文宣,部分也是出自陳玉峰的手筆。另一方面,陳玉峰也曾先後參與建國黨與綠黨的黨務,在政黨光譜中屬泛綠。
當時,陳玉峰會從山林踏入政治叢林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還帶有一點天真;「當初很單純,因為看到政治能左右一切,為什麼?我們從事生態運動,搞了老半天才救一點點,而政治政策呢,卻能到處放火,如果取得政權,就可以救很多。」不過依照這幾年的經驗,陳玉峰是有點失望;「沒有想到,取得政權後,以前是放紅色的火,而現在卻放綠色的火。這就可以道出,台灣人在歷史上,從沒有找到真正的土地文化,沒有具創見的哲學思考,也從沒有一個政治家。」
當時經過選戰洗禮的陳玉峰,決定深耕都會社區的環境與人文精神,於1991年12月,成立「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在1991~1995年間,積極推動其保育理念與揭發環境弊端,持續於台中都會,進行龐雜的社會問題之調查、公布或告知計畫,從山林盜伐、土地濫墾到都會的環境與人文,每一案例,從挖掘問題、研究調查、執筆公佈到社會運動,一氣呵成。
陳玉峰直接點明當時的運作模式;「我的模式是:研究調查,再寫三種東西,第一種就是研究報告,第二種就是文學的,第三種就是運動的,一魚三吃。研究報告的先,接著文學化的,要漸漸說服別人,運動的就直接打。那時候,是台灣媒體真正正義的時代,那個時代真美妙,我們在運動的時候,同一天,四家報紙刊出我的文章,不過那個媒體時代已經過去了。」
深耕台中、關懷人文
「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員,包括負責人陳玉峰,協同負責人陳月霞,研究員楊國禎、鐘丁茂,助理研究員梁美慧、林岌克、謝銀峰、楊淑雯、王曉萱,特約研究員楊麗玲,以及其他特約研究員25人。
參閱「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的設立宗旨;「是一個非政府民間組織,設置主要目的有六大目標,即建立台灣自然史;設置自然及環保資料庫或標本館;進行自然生態及環境保護研究調查計畫;出版;社會關懷;國際聯繫等。…;我們強調自然平權,要開創台灣的深層文化與社會價值改造」。(資料來源-台生中心網頁)
陳玉峰更進一步闡明台生中心的運作模式;「我把調查森林生態的那一套方法拿來調查都市。像我調查森林是每木調查,所以我在台中,就展開了一百個研究案,從色情行業開始調查,我差不多最慢半個月、一個月,就有一條台中的大條新聞。也就是說,我們透過簡單的科學方法,在最短的時期內,以最經濟的調查研究,產生最具體的社會現象之觀察、瞭解、告知、教育、批判以及建議,期待喚起市民意識,刺激各種民間團體群起仿傚,並執行任何地區之特定問題之關注。目前為止的運動模式,大體可化約為三階段或三步驟論,即研究調查與告知、協調與公聽、運動與抗爭
。」(資料來源-台生中心網頁)
當「台灣生態研究中心」成立之後,結合民間力量與學生支援,在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自然寫作、社教演講等行動的成果相當豐碩。而研究的項目與類別,更擴及政經、弱勢族群等一百多項。如政治、文教類休閒、自然生態保育、環境保護、都市生態、醫藥保健、老人問題、社會服務、婦女問題、文化、農業等等。
「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超過百項的成果,引發社會不等程度之反省,是台灣中部地區最活躍、激進的民間社團之一。其中較令人激賞的戰果,包刮揭發農業上山、阿里山公路週邊濫墾問題、促成全面禁伐天然林、台中市色情業調查、全民造林政策修訂、市議員問政品質等等。
闢如陳玉峰自1986年起,前後花了六年時間,針對阿里山非國有林地茶園濫墾問題,深入調查與分析。陳玉峰就依照環境運動模式,在1993年2月,發表其研究報告,指出當茶園主人每賺進1元,社會就得賠上37到44元的環境成本,代價相當高昂,將阿里山公路週邊的問題突顯了出來。
陳玉峰並提到當時對土地感應的心得;「1991年到1993年,我整個打的就是農林土地,所以農業上山,這個名詞就是我創造出來的。這個名詞在過去就是所謂的水土保持,那時候我強烈的感受到,災難來了,我寫過不少東西,就在那個年代前後,我從土地的認知,已經感受到,所謂大地反撲真的到來。」
「1990年,我去看紅葉災變,回來就寫了一個流程機制,為什麼會這樣。從政策面到工程面到分配不公、到農業上山,導致土石流形成機制,那時候我已經發現到,台灣就快要變形了。我後來才知道,我這個感覺是一種先天先驗的。我在千禧年,才知道我有這個能力。其實在1991年,我已經預測了六年後的大災難。」
另外,「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在運作了近十年間,尚有許多重要的代表作,除了延續1989年的森林保育與環境運動,揭發林試所六龜假實驗、真盜林,促成1991年,政府宣佈禁伐天然林,最具代表性以外。
其他較重要的成果還有;「一、長年撰文鼓吹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並輯為「台灣綠色傳奇」、「人與自然的對決」、「土地的苦戀」、「生態台灣」、「台灣生界舞台」等環境教育專書;二、倡導「隔代改造」,試圖為台灣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講演數十場次;五、專業著作六十餘篇(冊),絕大多數屬於民間自發性、非體制經費下的研究調查報告。」(資料來源-台生中心網頁)
1994年之後,陳玉峰除了兼任自立晚報的副刊專欄作家,經常為文針砭環境與社會議題以外,更整合台灣生界、土地資訊,全力進行台灣自然史、台灣植被誌的研究、撰寫與出版,目前已發表台灣植被誌第一卷、第二卷。陳玉峰在籌畫巨著的過程中,重新體認到山林環境惡化的原因,除了政府應該擔負最大責任以外,建築商人與農民,也不能卸責。
陳玉峰認為「民國六十年代,是台灣最劇烈的、時代大變遷的分水嶺。政治上退出聯合國,整個經濟產業層面,從農業轉變為工業化,農地大量變成建地、工商用地,部分國有地、荒野地、河床地,一大堆所謂邊際土地,不斷放領,然後山地造鎮、設工業區、農業開始上山,茶、檳榔、山葵、高冷蔬菜甚至高爾夫球場,紛紛進占山坡地,從海岸、台地、低海拔山坡地,一路開墾到中海拔山區,所有的災難,就是那個時候奠定下來的。」
陳玉峰更指出「台灣光復了五十幾年來,最大的變遷就是森林。早期的保育運動,我只打林務局是不對的,林務局只是其中一個始作俑者,是一開始的開路先鋒,他把原始深山幹掉是沒錯,但接下來是水土保持局、地方政府、經濟部等禍源。」
「我從資料整理,一路看下來,真的是仰天長歎,到今天才知道,這全部是政府導出來的,像人民濫墾,你就破口大罵,農民無知、農民貪得無厭,但是給他就地合法的,也是你政府,何況以前還是白色恐怖統治時期,為什麼會濫墾,你沒有其他的管道,行得通嗎?」
環境教育佈道、擴散保育種子
1997年到2000年,陳教授全力規畫與進行「綠色救援行動計畫」。陳玉峰指出台灣今日環境的問題所在;「台灣所有的土地資源利用,取決於兩大特色,一個是政治政策,一個是島國外貿取向,然後台灣主體完全不見。像日本人據台五十年,做了些什麼東西呢?最主要有幾個政策,第一個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第二個把台灣當作南進基地,把台北遷都到高雄,把蘭嶼封鎖起來,研究南島語系的統治技巧。」
「到了國民黨時代,他的政策一樣,第一個主導政策,以農業來養工商。第二個更重要的,把台灣當作反攻大陸跳板。這就是台灣近一百年的寫照,兩個政權,兩個同樣步驟,完全沒有台灣。」
「我們看到那個農業時代,一代一代的變遷,一代一代對土地的傷害,取決於外貿取向。我可以講,二十世紀的世紀,土地施政從來不是站在島上的生民、生態體系、國土永續的發展、環境保安,從來沒有想過,只有一個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種樹木、我們明年回大陸。」
就因為台灣從未建立主體性,所以自1998年以降,「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前後培育了六期的環境佈道師,陳玉峰確認台灣現階段,需要更普遍、更深入的環境長期教育。陳玉峰說出轉進教育的原由;「為什麼進入教育的階段?因為感覺說從事運動,都是一時的激情,我深切體會到,國外的運動是理念型,而我們是被迫害型,那你怎樣去奠定價值觀、價值的改造,就從教育。」
陳玉峰所推動的環境教育,是先從體制外的散佈,再走進體制內的重點培植。1998年8月,接任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主任以後,緊接著就積極籌畫生態研究所,陳玉峰同時也將家產出清,一半留給妻女,另一半捐出來辦教育。陳玉峰說到生態所的建立,露出滿意的笑容;「其實早在四、五年前,就有這個想法,我想到五十歲之前,要把所有的錢捐出去,房子賣掉,怎麼來的怎麼去,比較輕鬆。從三年前,就開始做,真正腳踏實地做,才是台灣的根基。」
籌謀第三波保林運動
1998年11月,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發現退輔會以整理枯立倒木的名義,繼續砍伐珍貴的檜木林,再度引爆第三波森林保育運動。陳玉峰一方面以學術理論和伐木支持者展開筆戰,一方面策劃保育運動的謀略,陳玉峰回顧棲蘭檜木林的保育過程;「前期的運動是打退輔會,促成停止破壞,中期則提出國家公園替代方案,由在地的保育機構來主導。這個階段,剛好田秋錦來參加環境佈道師研習,她以縣長夫人的名義,乖乖的上了一個禮拜的課,很用功。所以森林的知識一部份就移轉到他身上,然後他也開始整個投入。接下來的主要戰場在立法院,關鍵人物是林聖崇。後來高
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李根政慢慢接上來,目前大部分工作移轉到他身上,這幾個階段大致上是這樣。」
2001年,陳玉峰一手推動的全國第一所結合價值哲學與生態學的「生態學研究所碩士班」,正式開班。2003年度,設置「生態學系」大學部;同時,籌募基金建設「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並於同年10月2日正式運作。
「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除了作為生態學研究所的基地之外,更將積極進行社會服務,因而於2003年,成立全國性社團「台灣生態學會」,並擴展「台灣生態研究中心」之宗旨,從事多面向之社會關懷與教育工作。(資料來源-靜宜大學網頁)
陳玉峰同時擔任「台灣生態學會」的理事長,學會宗旨包含「建立台灣自然史、全方位的社會關懷、進行台灣文化隔代改造、籌設台灣自然及環保資料庫、設置植物標本館暨培育民間生態研究場域、積極推動保育及環境運動、推廣台灣經驗與世界接軌等等。」(資料來源-靜宜大學網頁)
高教領航、邁向全人文的學府
陳玉峰自1993年9月,兼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之後,十年間,歷經專任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生態研究所所長等教育行政歷練。2003年8月,是陳玉峰在體制內教育工作的另一大轉變,當接任副校長一職之後。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多一點的行政資源,除了擺在提升學生知識之外,對身、心靈的照顧也很重要。
陳玉峰簡述輔佐教育行政的構想;「我現在在做學生的身心普查,學生的人格發展是我最在乎的,因為學生所有的病變,到大學生開始迸發,以前受到的傷害,在自由化的時候就發病。最主要是將來要把行政資源盡可能弄出一部份用在輔導的部份,而不是破碎知識的教育,是一個所謂全能的人文教育。教育要有良知的話,請把資源擺在彌補在這些受傷的身理、心理,不應該把學校教育變成學店」。
當第二屆「總統文化獎」公佈之後,環境保育工作者林聖崇,認為「鳳蝶獎」頒給陳玉峰,是實至名歸,同使也顯示新政府的觀念在變、還有希望。另「總統文化獎-鳳蝶獎」的評審之評語是;「對抗巨大的破壞力,為台灣環境生態請命的精神。..,陳玉峰先生是典型台灣本土知識份子,他的努力不但是在山林之間,為土地請命,他更進一步,想讓厚實的人文思維深入藍天綠地。陳玉峰先生的文筆如林,他的行動如風,他的生命如火,他的意志如山。可是他是個孤獨者,他不群不黨不阿不私,他堅持一種新台灣知識份子的骨氣,不害怕得罪人,不在乎被排擠,不懼簡樸,不밊~困頓。」
靜宜大學近年來,在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面向力求提升,陳玉峰教授獲頒總統文化獎也於有榮焉,其新聞稿也指出;「早期陳教授以撰文、鼓吹保育觀念為主軸,中期則全方位投入街頭運動、針砭時政為熱絡,近期側重根本教育為內容。他一生迄今行文超過千萬,專業論文百餘篇,科普或文化書籍出版已逾三十冊,每年演講大約五十場次,從都會到高山,狂熱為台灣生界環境、文化改造、自然平權、土地倫理、自然保育、研究與教育等,無止境付出,且因其由基層乃至上層結構著力皆甚深,因而天下雜誌遴選「台灣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二百位」,陳玉峰以自然文化
的代表被選入。」
陳玉峰在致謝詞的時候,除了感恩還有知識份子的期許;「這個獎頒給陳玉峰,代表政府及民間在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的面向,存有廣大可以改善、進步的空間。因此,我更要感謝政府、總統府,有此雅量,容得下批判,接受得了知識份子的唐突,這代表政府進步了,台灣進步了,台灣還有無窮的希望。」
陳玉峰自離開台大植物系助教工作之後,一路臨海翻山,看似獨行,但追隨者亦眾,是甚麼力量與信仰,令他不畏險難奮勇直前,成就非凡。陳玉峰略為沉思;「我看到佛經、華嚴經一直在講,以本願力,什麼叫本願力,它是一種,我現在知道了,就像重力一樣,它就是一種自然的德行,你就會有這股力量,就像萬有引力定率一樣,那就叫本願力。」陳玉峰謙虛的表示,他一路走來自自然然,沒有所謂的堅持與生涯規劃,是來自內心原來的力量,那是不假外求的。
台灣自從解嚴以後,媒體言論解禁、政治改革、社會結構轉型,看似已進入民主化國家之列,但環境大體並未擺脫政治的操弄,從事環境與社會運動的苦行者,壯志未酬。陳玉峰在1991年就點出其中糾結;「我們主張,台灣人必須自歷史傳承的自然倫理再出發,透由關鍵性的政治改革手段,制定健全的環境政策與法令,掃蕩數十年齷齪且目前尚在惡化的政治體質;..。」(資料來源-人與自然的對決)目前「環境基本法」雖已制定,但子法與施行細則並不完善,譬如近期的蘇花高速公路與澎湖吉貝嶼開發案,就讓環保人士搖頭嘆息。此刻,陳玉峰為此兩案,再度站在浪頭上ꄊA總統文化獎的光環,是否能助他一臂之力,守住山海淨土,同聲禱告。
在生命的長河中,早期的陳玉峰是被擺渡的人,中期主客易位,在環境逆流中是一個擺渡者。現在,陳玉峰已成為濁流中的領航人,環境相關部門在陳玉峰不斷的衝撞之下,連同社會結構也受到影響。總結陳玉峰教授之言行紀錄,他長期堅持自然平權,是台灣民間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目前更強調高等教育的理想性與社會角色扮演,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界之典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40.2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