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英美國人的啦啦隊 #學術寫作
最近創勝文教 email 的內信充滿著如雪花般一封封的「留學錄取」好消息,非常替大家高興。但上了理想的學校,只是留學的第一小步。
不管留美還是留英,很多海外漂泊的台灣學生都跟我說,早知道出國前不要那麼短視只準備英語類留學考試。他們發現一開學後派山倒海而來的 papers 和 presentations,讓他們很吃不消。
不管是申請上什麼科系的學校:
✔︎ 大多台灣的學生,基本的 literature review 的要件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 不知道怎樣合理地 paraphrase,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不知道 synthesis paper 和 summary 的差別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不知道學術寫作的文法和一般文法的差別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不知如何檢索期刊論文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 不知道文獻要如何有效率地整理、比較,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聽不懂 MLA, APA, Chicago Style 是什麼就出國了。
✔︎ 大多台灣的學生,不曉得 paper 的標題要怎麼下,就出國了。
✔︎ 大多的台灣學生,不知道 research questions 的 scope 要怎麼掌握,就出國了。
✔︎ 大多的台灣學生,對於高頻的學術語塊完全不熟悉,就出國了。
✔︎ 大多的台灣學生,還錯以為學術寫作看書就學得起來。
➠ 所以他們常常說,學費那麼貴,但是對於學術語言的不熟悉,讓他們感覺沒有好好物盡其用、學到最精髓的東西的感覺,也因此 paper 也就狗急跳牆隨便寫一寫。
➠ 所以他們常常說,美國同學即便有時不太認真,只要一上台 present,就架勢、台風十足,最後變成他們的加油、啦啦隊。
過去歷經西雅圖盛頓大學、賓州大學 (UPenn)、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過程,我觀察到周圍眾多在海外留學的台灣大學、碩博士生因為「寫作不夠好」,造成求學過程特別辛苦,影響到專業知識的吸收和思路的表達,甚至受到教授斥責。
這堂課,是為了奠定台灣本土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台灣學生將到英國、美國等大學、研究所能無礙面對ㄧ個又一個的報告和 literature review 而量身打造設計的。!
✔︎ 公開課內容將提及:
1️⃣ The “Chunk”-approach to academic writing
2️⃣ 學術寫作獨有的特色、語氣
3️⃣ 學術寫作嚴謹的文法、語法,和一般寫作的差異性
4️⃣ 大數據語料庫中,顯示台灣研究生在學術寫作中,最容易犯的文法、語法錯誤
5️⃣ 學術寫作高頻段落組織語塊
6️⃣ 句子和句子間連結性的重要 (Cohesion)
7️⃣ Paraphrasing skills 句子重述能力
為了因應眾多學生的要求,我在 3/21 (日) 加開了一場「英語學術寫作」的免費公開課。不管是現任研究生、即將要變成研究生、工作上會用到學術寫作、或是對加強學術寫作能力有需求的你,都歡迎來聽聽!
公開課一秒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3130735221904331353
時間:3/21 (日) 2:30 pm - 4:00 pm (2:00 pm 入場)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60號2F (MRT 南京復興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
檢索表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報專欄
發現自己又好一陣子沒分享聯合報的專欄文章。從去年十月起,我開始以 #美食家 為題進行連載,目前有五篇文章,今天先分享頭二篇,希望大家喜歡。
--
#試探討美食家的養成
美食家該怎麼當?這個問題始終在我心頭盤旋。本專欄自去年5月至今年3月疫情緊張前,都在探討美食家與美食評論,我認為「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是美食評論者中最明確的一類,於是從《紐約時報》於1960年代創設第一位餐廳評論人Craig Claiborne寫起,陸續介紹幾位美國食壇具有份量的食評。連載因疫情而中斷,如今再開,我又有一些新想法。
主要是受到朱宥勳近期新作《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的啟發。此二書十分有趣,前者探討作家的養成,一個「素人」可以如何「入行」,可以如何以文學創作為業,等等個人生存的技巧;後者探討「文壇」作為一個「確實存在的社會場域」,其生態是如何,有何「結構、階級、意識型態與價值偏好」。也就是說,朱宥勳身為一位從學生時代開始寫作、已累積成果的年輕作家,以其「過來人」的經驗寫出文學界的潛規則,揭露作家精神性的表面底下的俗務,卸除文壇與世隔絕的壁壘。當然,潛規則曝光後未必能改變業界生態,但至少讓局外人看明白,這局打的是什麼牌。
美食家是否可以比照辦理?
或許,美食家是比作家更虛無縹緲的「職業」。如果作家是靠寫作維生,美食家靠什麼維生?根據朱宥勳對於作家養成的分析,「入行」是指「第一次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報酬」,「專職」是指「能以文字或相關知識獲得足以支撐生活的報酬」。那麼,美食家可以如何利用自身技能獲得報酬?又如何能進一步成為專職並賴以維生?
追根究柢,美食家到底在做什麼?
恐怕得先從幾個名詞的區辨下手。美食家、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是否相同?三者是否可以互相代用?中文裡,美食家與美食評論家似乎同義,都可指稱善於品評飲食的人,具備鑑賞能力與專業知識;但在英文裡,美食家(gourmet、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與美食評論家(food critic)略有不同,food critic特別指稱評析食物或餐廳的人,將其飲食經驗藉由「寫作」分享給大眾,通常為報章雜誌、旅遊指南、美食網站寫評論,為大眾提供判斷依據,其中更特定的類型就是本文開頭所說報社聘僱的餐廳評論人(restaurant critic)。由此可見,美食評論家是一種明確的職業。
既然談到寫作,又會與美食作家產生競合,以美國而言,有著作的美食評論家通常也會被視為美食作家(food writer),例如Ruth Reichl、Jonathan Gold、Adam Platt等人。可以這麼說:在美國,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的形象比美食家更鮮明,也更多代表性人物。只要用Google分別查詢famous food writer、famous food critic與famous gastronome,就會發現,英語世界裡前二者的檢索結果遠多於後者。
那麼,美食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美食家是否寫作、是否能憑藉鑑賞美食維生,又與其身分構成有何關聯?以下,我將探討美食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以及美食家有何養成途徑。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03699
--
#美食家的內涵釋義
美食家是什麼樣的人?是一種職稱嗎?是一種興趣嗎?若要繼續探討美食家的養成,必須先弄明白美食家的內涵,唯有如此才能知曉美食家志願者必須具備什麼條件。針對這個問題,英文詞彙給予我們豐富且細緻的說明。
是啊,中文裡,美食家就是美食家,還有什麼其他詞語可以指稱「愛吃的人」、「懂吃的人」?老饕或饕客吧,饕餮都嫌偏門,「饕」又予人一種貪得無厭感,不完全等同美食家。然而在英文裡,單單「美食家」就有gastronome、epicure、gourmand、gourmet等用語,涵義依其歷史脈絡稍微有異。
英國社會學家史蒂芬.門內爾(Stephen Mennell)在其知名著作《有關食物的一切禮儀》(All Manners of Food)中,娓娓道來以上幾種「美食家」的不同。他首先提到「美食學」(gastronomy)一詞,似乎是由法國詩人Joseph Berchoux在1801年所發明,作為他寫的一首詩的標題(La Gastronomie);其後gastronomy一詞迅速在法國與英國流行起來,用以指稱「精緻飲食的藝術與科學」。Gastronome則是從gastronomy逆推而生的詞,用以指稱「美食的評判」(a judge of good eating);十九世紀時英國另有gastronomer、gastronomist的用法,現已罕見。
與Gastronome相近的詞彙,尚有epicure、gourmand與gourmet,epicure與gourmand較老,gourmet則較新。Epicure的字根源於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伊比鳩魯主張「最大的善來自快樂」,並將快樂區分為動態與靜態,前者指涉正在滿足慾望時的快樂,例如享受美食的快樂,後者指涉慾望滿足後因為平靜而產生的快樂,例如飽餐一頓的快樂。這樣的主張,使伊比鳩魯與「享樂主義」畫上等號,epicure一字因此一度帶有貪嘴暴食的貶義(接近glutton一詞);不過在十九世紀初,尤其在英國,epicure開始獲得正面意涵,意指「為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出精緻品味的人;對於吃喝有所選擇與挑剔的人。」
Gourmand一詞原本也有貪嘴的負面意思,後來在法國轉變為正面詞彙,例如十九世紀的知名美食家葛立莫.德.拉.黑尼葉(Alexandre-Balthazar-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ère)創辦的美食雜誌《美食家年鑑》(Almanach des Gourmands),刊名就使用了gourmand一詞。十九世紀初,《牛津英語詞典》也賦予gourmand正面意涵,不過時至今日英語中gourmand仍時常隱含貪嘴的貶義,且與gourmet所代表的「具備細膩味蕾的人」有所區隔。
那麼gastronome呢?史蒂芬.門內爾認為,gastronome與上述諸詞有一關鍵差異:一名gastronome並不僅僅為了餐桌上的歡愉培養其精緻品味,藉由書寫,他同時協助他人培養精緻品味。「美食家(gastronome)不僅僅是一位講究吃喝的行家(gourmet),他同時是飲食品味的理論家(theorist)與宣傳者(propagandist)。」
於是,美食家似乎不能只是享受吃喝、懂得吃喝,他還必須能夠形成飲食的論述,而其論述,必須藉由寫作表達出來。這成為美食家與其他美食愛好者的重要區別。
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41/4974247
(我的Podcast #美食關鍵詞 也同步開啟美食家系列訪談,歡迎大家收聽!)
檢索表英文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紐時評論〈被Pornhub毀掉的孩子〉引輿論聲討,Pornhub表態做出修改,你相信它能「改邪歸正」嗎?】
近日有pornhub用戶留意到普通未認證用戶不再能夠下載色情影片,影片也傳不上去… 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源自《紐約時報》一篇調查性評論。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本週發出〈被Pornhub毀掉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Pornhub)一文,指出每天擁有近30億廣告曝光量的色情網站Pornhub疏於內容審核,讓性侵兒童、復仇式色情、偷拍女性洗澡、種族主義和厭女內容充斥在其網站,並以此為盈利手段。
紀思道在該篇評論的文末表示,「我就是不明白,為什麼搜索引擎、銀行或者信用卡公司要支持一個靠性侵兒童或者昏迷女性掙錢的公司。如果PayPal可以暫停跟Pornhub的合作,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萬事達(Mastercard)和維薩(Visa)也可以。」評論文章發出後,萬事達和維薩宣布立即對Pornhub展開調查,並表示隨時可能中止與Pornhub合作。
Pornhub則發出聲明,稱將對其網站服務進行重大更改,包括禁止未經認證的用戶上傳影音內容、移除用戶下載影音的功能、增強其內容審核等。紀思道於後表示,這些更動能產生多大影響,取決於Pornhub如何落實這些措施,並稱Pornhub「並未贏得他的信任」;紀思道今日再度於《紐約時報》撰文評論,文章題為〈An Uplifting Update, on the Terrible World of Pornhub〉。
端傳媒於下說明Pornhub提出的更改舉措,同時簡介紀思道的評論內容:
📍Pornhub打算做什麼?這些改變,真能解決問題嗎?
Pornhub提出的更動措施,諸多涉及紀思道指出的問題。Pornhub在其聲明中稱,「只有在我們的平台被用戶信任時,諸如包容性、表達自由、隱私等我們的核心價值,才有可能彰顯」,並呼籲其他線上平台一同正視對非自願性、性侵孩童(child sexual abuse material, CSAM)內容的處理,稱「所有線上平台都有道德責任參與這個奮戰,這需要集體的行動以及持續性的關注。」
👉🏻禁止未經認證的用戶上傳影音內容:只有Pornhub的內容合作夥伴、模特計畫(Model Program)的參與者得以上傳內容,措施立即生效;自明年起,Pornhub會提出內容審核架構,任何用戶的內容在通過審核後才能上傳至其平台。
👉🏻禁止用戶下載網站上的大部分內容:紀思道在〈被Pornhub毀掉的孩子〉一文中指出,由於Pornhub原先允許用戶從其網站下載影片,「即使某個強姦影片應當局要求被刪除,也可能為時已晚:在不斷分享和上傳的過程中,該影片將永遠存在下去。」
Pornhub目前決定、也已經移除所有用戶的下載功能,只有經過認證的模特計畫內容提供購買下載;同時Pornhub也在聲明中強調,這項措施可結合公司已經引入的指紋識別技術(fingerprinting technology),能對性侵影片「採指紋」、阻止這些影片再次上傳。不過紀思道引用美國媒體《Vice》的報導〈Pornhub Doesn’t Care〉,指出這項技術能輕易在Pornhub上被規避掉。
👉🏻擴增內容審核資源:紀思道先前在文中批評,Pornhub投入的內容審核資源過少,並稱「Pornhub不願意告訴我該公司僱傭了多少內容審核員」,「相比之下,Facebook告訴我該公司有1.5萬名內容審核員」。
Pornhub今次表示,將建立新團隊「Red Team」,主動審核用戶上傳的內容是否隱含違法行為;同時,也會加強辨識涉及不適內容的檢索關鍵字,人工及科技的審核方法雙軌並行。
關於檢索關鍵字,紀思道先前的評論舉實例指出,「儘管如今無法在Pornhub上用英文搜索『underage』(未成年)或『rape』(強姦),但該公司仍然沒有努力刪除此類影片」,且「搜索『r*pe』可以出現1901個影片」。Pornhub在聲明中表示,內容審核團隊將注意平台上的搜尋趨勢,關注是否有試圖規避核查的詞彙成為熱搜。
👉🏻信任標誌計畫(Trusted Flagger Program):Pornhub表示這是最近新推的計畫,非營利組織能針對平台上可能不適的內容,對Pornhub提出示警;目前有超過四十間關注網絡、兒童安全的組織參與計畫,有直接渠道能與Pornhub的審核團隊接觸。平台上的任何內容只要被這些組織視為違規,即刻下架。
Pornhub在聲明中列出合作夥伴名單,世界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非營利組織都在其中,包括台灣的「台灣展翅協會(ECPAT)」。
👉🏻與NCMEC合作:Pornhub表示2019年已以自願方式與美國國家失蹤及被剝削兒童對策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 NCMEC)合作,而明年NCMEC將發出報告,指出Pornhub及其他社群平台上合共有多少內容涉及性侵孩童(CSAM)。
👉🏻發布審查透明度報告:Pornhub稱將在明年發布透明度報告,說明2020年的內容審核狀況,並強調報告不會只呈現提供給NCMEC的相關數據,還將闡述更多與平台安全有關的關鍵資訊。Pornhub稱此舉會讓其成為「唯一發布這類報告的成人內容網站」。
📍紀思道針對此事最新發出的評論,談了些什麼?
對Pornhub提出批評和討論,紀思道於〈An Uplifting Update, on the Terrible World of Pornhub〉中指出,「我們想改變的不是色情,而是強姦問題。國際企業利用孩童遭受的性騷擾賺錢,為此感到噁心並不是道貌岸然,而是出於一份同理的心。」
端傳媒於下再特別點出這篇評論提到的的三個要點:
👉🏻新機制可能存有漏洞:儘管Pornhub已試圖做出多項努力,紀思道表示「我們應適度地持懷疑態度」。他指出,即便Pornhub上不再有下載按鈕,仍有許多可能的方法能載下影片;通過審核而上傳的影片,也仍可能含有不適內容,例如九月時一名經過核可的Pornhub用戶,便因上傳性騷擾十六歲女孩的影片遭到起訴。
👉🏻Pornhub之外的其他色情網站同樣需要改革:紀思道指出,需有結構性的改革來預防性剝削的發生,而這意味著在得到極大關注的Pornhub之外,其他色情網站也需要做出改變,並特別點名和Pornhub同屬全世界前十大最常被造訪網站的XVideos和XNXX。
👉🏻政府部門的回應與下一步:紀思道強調,他一點都不信任Pornhub,所以政府官員需要用他們從未用過的方式來監督這個產業。紀思道指出,四名美國參議員已於當地週三起草跨黨派法案,法案將讓性侵受害者以更簡易的方式,對利用這些性騷擾影片營利的公司起訴。四名參議員是民主黨籍Maggie Hassan、共和黨籍Joni Ernst、共和黨籍Thom Tillis,以及曾親身到訪香港支持反修例運動、八月被中國外交部制裁的共和黨籍Josh Hawley;主導《保護香港法案》的民主黨籍參議員Jeff Merkley,也在起草一份跨黨派草案,試圖對這些公司採取更嚴厲的規管。
由於擁有Pornhub的Mindgeek是一家位於加拿大的私營公司,紀思道在〈被Pornhub毀掉的孩子〉中點名「自稱是女權主義者,並對其政府為全球女性賦權的努力感到自豪」的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稱「這裡有一個問題要問杜魯道和所有加拿大人:為什麼加拿大會有一家向全世界傳播強姦影片的公司?」而在今次文章中,紀思道指杜魯道已做出回應,稱他的政府正在研擬針對這些平台的新規範。
紀思道於文末表示,相關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法,但「結合公民責任、對罪行的起訴、政府規管、信用卡公司和銀行的制裁,以及為防止企業轉至規管較少的國家所做的跨國合作,都能引起更好的行為。我們或許永遠無法刪除網上的孩童性騷擾內容,但我們可以減少因為難堪畫面被有錢企業拿來賺錢、生活因此粉碎的十四歲女孩及男孩的數量。」
圖:網絡截圖
#延伸閱讀
郭婷:惡在細水長流處——日常暴力與「N號房」
https://bit.ly/2QPu2YD
😽一人限定、多人團購,暢閱不受限!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端傳媒 #Pornhub #性剝削 #性騷擾 #紀思道
檢索表英文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5年迄今,蔡總統的博士學位與論文的「真實性」卻屢遭各方質疑。8月29日,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賀德芬舉行記者會,公布另一位旅美學者林環牆的調查報告,再度指稱蔡總統並沒有在1984年通過論文口試,並沒有取得LSE的博士學位。而且LSE與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有人企圖掩飾真相、掩護蔡總統。
2019年9月4日,「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專頁公布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倫敦政經學院,LSE)提供的蔡英文總統的學生紀錄表、論文考試通過通知書、1984年3月製發的畢業證書影本,以及國立政治大學1984年蔡總統申請教職的人事資料。
林環牆認為這本「傳說中的」學位論文,無論紙本、數位電子檔,或圖書收藏資料,35年來(1984年迄今)都不存在。經他引用英國《資訊自由法》(The Freedom Information Act)要求,LSE資訊與紀錄處(Information and Records)以電子郵件告知,蔡總統直到今年(2019)6月28日才將這份「傳說中的論文」提繳給LSE圖書館;約兩個星期的7月13日,這本論文也才進入LSE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
今年(2019)8月5日,林環牆飛抵倫敦,檢視與閱讀蔡總統送到LSE圖書館的論文,發現它應是由另一本論文影印下每一頁,經電子傳真送到LSE,然後在當地新裝訂成冊,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此外,論文封面與背面是黑色硬紙板,與當年藍色硬紙板論文的顏色不同。
林環牆還發現,論文「致謝」(Acknowledge)那一頁很可能是重新打字。因為論文每一頁的邊緣或角落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陰影,但只有最前面兩頁完全看不到黑影;第一頁是論文的題目(Title),第二頁就是致謝。
他並舉出幾點博士學位論文不應存在的疏漏:論文有不少英文打印錯誤,雖然書寫更正,但沒有重新打字;論文的附註都以星號(*)加上阿拉伯數字表示,而且附註打字時都未上提,是很簡陋、不專業的處理方式;論文有些章節段落名稱與目錄並不一致,最離譜的是,第一章竟連續遺漏6頁,第5至10頁都不見蹤影。
因此林環牆研判,這本論文應該只是「口試用初稿」,不是為完成博士學位而送交校方圖書館典藏的最後定稿論文。蔡總統當年在LSE的身分頂多是「已完成論文,但未通過論文口試」的博士侯選人。
LSE博士侯選人在通過論文口試之後,必須提繳最後定稿的論文至倫敦大學的Senate House Library。林環牆指出,LSE在1983年至1984年有107位畢業生,其中1位柯麗希(Pauline Francis Creasey)的博士學位後來被註銷,其他106位畢業生在Senate House Library的圖書搜索系統都有完整論文收藏紀錄,只有1位例外──蔡總統。(資料來源風傳媒)
最近接連有兩名博士親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當年的論文,一位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台裔經濟系教授林環牆,一位是旅居牛津的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人均發現,蔡英文留存該校的論文有裝釘太新、缺頁、留有許多手改痕跡等不尋常情況,且借閱規定極為嚴苛,迥異於一般論文的公開透明。儘管蔡英文已對質疑此事的林環牆教授和台大教授賀德芬提出告訴,但論文疑雲越捲越大,已讓倫敦政經學院窮於解釋。蔡英文若無法一一澄清,將使民眾對其誠信留下問號。
綜括外界所提出的種種質疑,蔡英文的博士論文至少有五大疑點亟待釐清。第一,取得博士的期程奇短:根據蔡英文提供的學生紀錄,她於1980到82年間在倫敦政經學院修習法學碩士;然後,自1982年到84年短短兩年即取得該校博士學位,這較一般文法科系的博士修習年限短了許多,除非她念的不是正規學程。以馬英九為例,其哈佛博士學位花了五年時間取得,比較像正常的修習年限。
第二,這本一度遍尋不獲的論文為何直至近期才補交: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目前存有的蔡英文博士論文,是今年6月28日提交,因此裝訂極新;且直到7月13日,論文才進入該圖書館的數位檢索系統。可能的原因是,蔡英文博士論文「失蹤」的問題在今年6月遭獨派名嘴質疑,她因而緊急委人向校方提送論文;由於並非原件,才會每頁均殘留明顯的傳真或攝影之陰影,甚至第一章的五到十頁均告缺頁。為什麼35年後,出現一本不是35年前原版的論文?
第三,何以指導教授的名字諱莫如深:蔡英文的指導教授之一為Micheal Elliott,另兩名指導者則因不明原因不准公開,這是極令人難以理解的事。Micheal Elliott畢業於牛津大學,有無博士學位不詳,但在倫敦政經學院任教期間也只是一名年僅卅多歲的講師,為何能在短短期間指導蔡英文寫完論文?尤其,在蔡英文畢業之同年,他即離開教職,到《經濟學人》雜誌去擔任新聞記者。遺憾的是,他已於2016年因病去世,無法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作證。
第四,蔡英文的論文為何充滿手改痕跡並缺頁:博士論文通常有嚴格的內容及格式規範,且需呈交數份正式版本供校方及教授留存,否則不會被校方接受。但是,蔡英文新近提交給倫敦政經學院的論文,卻充滿手改痕跡、錯誤拼字及頁數缺損。難道說,當年通過口試後遲未交出的論文,在畢業35年後,仍未完成正式版本的校訂?
第五,蔡英文回國後先後在政大及東吳任教,兩校難道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影本:蔡英文返國後進入政大法律系任教6年,後轉任東吳大學,依理都應該要提交論文及畢業證書供校系審查。這兩校只要翻閱一下檔案庫,即不難找出其博士論文,供各界釋疑;但為何各方要千里迢迢赴英國尋找真相?此外,根據本報聯合知識庫的資料,蔡英文在1983年10月20日刊在聯合報二版的《從我彩視機輸美談反傾銷稅》文章,署名為「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這比她正式取得博士又早了近半年。(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兩位發言人黃重諺及張惇涵2019.9.23與三位律師舉行記者會,府方也搬出35年前的論文,說明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存放的論文有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給媒體參考。
口試委員是否需要簽名,張惇涵說,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系所有不同作法,LSE的做法是不需要口委簽名,查證過同期許多論文也沒有口委簽名。他也說,蔡總統的論文是當場通過,教授沒有要求修改,當年沒有word,手改很正常。
黃重諺先說明三點結論,第一,為鼓勵學術相關研究,蔡總統決定授權國家圖書館,將她的論文公開閱覽。第二,向校方取得當年學生資料,可以證明嚴謹過程取得博士學位。第三,蔡總統取得學位證書相關過程,包括政大、教育部、中選會,這麼長的時間以來都經過各階段嚴謹驗證,所以沒有問題。
黃重諺也說明兩個基本觀念,他表示,確認一個人是否從某個學校取得學歷,方法就是向授與學歷的學校查詢,校方官網有相關資訊,大部分學校規定都一樣,每一位博士生都必須繳交論文,前述這些也證明這些過程。
黃重諺也說,畢業生論文保存是校方事務,至於蔡總統的1984年倫敦大學學位證書影本,政大、教育部、倫敦大學都有保存。
黃也解釋,現場提供的原稿為什麼沒有裝訂,因為只能用影印的,至於寄給LSE的論文還缺六頁,是因為翻印有疏漏,相關查找可以看到完整頁次,今天也提供。
檢索表英文 在 國一下生物4-1二分叉檢索表的概念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國一下生物4-1二分叉 檢索表 的概念. 1,349 views May 28, 2016 … ...more ...more. Show less. 13. Dislike. Share. Save. nemo biology classroom. ... <看更多>
檢索表英文 在 鑑定資訊及社團一覽|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Bugguide(英文) http://bugguide.net/node/view/15740 ... Universal Chalcidoidea Database (小蜂總科資料庫,英文) ... 檢索表. 與牛糞相關的蠅(英文) ... ... <看更多>